移至主內容
親愛的芭樂人類學家

過年如何應付白目問題?

2015-02-23
回應 3
作者:

親愛的芭樂人類學家,

每次過年都要應付家人親戚一堆白目問題,考上了沒、交女朋友了沒、在那裡工作、薪水有幾K、什麼時候結婚、為什麼不再生一個之類的,哪壺不開提哪壺。網路上雖然有很多交戰守則,但大都是kuso,很難派上用場耶,這次春節我再次感到很痛苦。人類學家有解方嗎?

患了恐年獸症的阿偉

 

親愛的阿偉,

你的長輩的年齡層,他們成長過程中的台灣社會,對於「隱私」的概念與今日大不相同,人與人的社會關係比較緊密,對彼此的近況也頗熟悉,個人作為家族、群體的一份子,其社會狀態是日常話題。對他們而言,這些問題是基本題、因為很久沒看到你,所以需要「資料更新」。但對你而言,私人事務沒有義務變成別人資料庫裡的一筆,感覺被侵犯隱私,多所抗拒。

這裡面重要的一項差異在於:對於什麼是「個人範疇」的認定,在這些年來已經發生位移。長輩認知中,考試、交友、工作、結婚生子本就是公開資訊,表達關心、提出建議甚至要幫忙想辦法,是在重新連結疏遠了的社會關係。個人是家族中、是親戚圈中的一份子,因此你的事多少也是他們的事。 然而你可能比較習慣的「個人範疇」是較為獨立自主的,無論是要不要去考公職、要不要交異性朋友(或者交同性朋友)、要不要生小孩、做什麼工作,都是自己的選擇、自己的努力、自己的機緣。這些事被拿出來供他人檢視、說三道四,等於對自我主體性的侵犯。

這差異如何跨越,很抱歉我沒有簡單的答案(因為人類學家每年被親友問「人類學是什麼?有飯吃嗎?」也很煩了)。然而一個方法是轉移話題:如果我們無法在什麼是「個人範疇」上達成共識,那我們總可以對什麼是「公共範疇」有點共識吧?為何只能聊個人,不能聊國家? 下次再遇到親戚關懷的眼神,不妨邀請他們共同提昇話題層次,聊聊台灣社會。芭樂人類學有很精采的2014/甲午芭樂回顧可以提供彈藥引子喔。

走春也不妨將公共議題納入考量,趁機和親友們一起檢視台灣這塊土地。北部的朋友們可以看看孵到一半的大巨蛋和牆上的護樹藝術,中部的朋友不妨去高鐵附近看台中地景藝術節的迷失小熊(真的很大隻),思考都更、開發與農村的關係,南部的朋友可以去新營長勝營區看看可能被都更砍除的特殊大樹群,東部的朋友可以再望幾眼快被(或已經)財團圈地的海岸線。

當我們過年與親友看到的世界和談論的議題超越「個人範疇」,而是看到台灣社會面臨的諸多挑戰,那麼那些白目問題也就不再只是針對你的芒刺──或許回答「考上哪裡」時該討論的不是你的分數,而是台灣教育的病灶與出路;回答「有沒有女朋友」時該討論的不是你是否幸運,而是新世紀的性別概念;回答「薪水多少」時討論的不是你的口袋,而是崩世代和另類經濟想像;回答「怎麼沒買房子」時討論的不是你的財力,而是貧富差距與租稅正義;回答「怎麼不生小孩」時討論的不是你的精子,而是人口結構和育兒養老的友善政策。你的長輩沒錯,「個人範疇」的確不只是一個孤立個體,而是與社會連動,但其連動範圍超越他們預設,不只是在親友間,而是與全球結構、當代台灣各層面環環相扣。如果他們真心關懷你,那麼就該關心公共議題。

衷心期望這麼芭樂的談話內容,能夠讓你覺得在應付白目問題之餘,感到有點意義。

過年不忘賣芭樂的芭樂人類學家

本文採用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3.0 台灣版條款 授權。歡迎轉載與引用。

轉載、引用本文請標示網址與作者,如:
malaita 過年如何應付白目問題? (引自芭樂人類學 https://guavanthropology.tw/article/6416 )

回應

* 請注意:留言者名字由發表者自取。

1

版主您好,不好意思,我是中央社記者,年屆將屆,我必須做一連串的春節專題,其中有一篇想要「過年最不想被長輩問的問題」為題,覺得您的回應非常具體且有用,不知道是否可以引述您這段文章的內容?感謝!

中央社記者 邱柏勝 敬上

2

好阿,沒問題。

3

聊公共事務可能會吵起來阿XDD
我們親戚都是聊吃的「這雞怎麼煮」「那個魚很好吃」之類的

發表新回應

這個欄位的內容會保密,不會公開顯示。

basic comment

  • 自動斷行和分段。
  • 網頁和電子郵件地址自動轉換為連結。
驗證碼
圖片的 CAPTCHA
請輸入圖片上的文字。
回答驗證碼(數字)幫我們減少機器人的擾亂....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