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舌、革命與伊斯蘭
每一場革命都有它專屬的原聲帶。美國60年代的民權運動有以Bob Dylan、Peter Seeger為首的空心吉他與口琴吟唱,同時期拉丁美洲的左翼運動有智利Violeta Parra一家人帶領的新民謠運動,英國70年代無所不反的青年反叛浪潮則有龐克音樂文化助焰,而當我們回想起318太陽花學運時,〈島嶼天光〉這首歌一定會不自覺在耳邊響起。但若提到2010年底攪動阿拉伯世界專制政權一池春水的「阿拉伯之春」(或「阿拉伯起義」若不喜歡這個稱謂的話),你大概不會知道饒舌音樂和一場場在北非、中東發動的草根民主運動有著密切的關係。不過話說回來,如果你熟悉大支、張睿銓、拷秋勤等關心在地議題的台灣饒舌歌手團體,必定不會對饒舌音樂針砭時弊、引領革新的能量感到意外。
2010年十二月底,一位突尼西亞青年蔬果攤販Mohamed Bouazizi為了抗議警察長期對他的騷擾,在地方政府大樓前自焚。此舉將民眾長期對執政長達二十三年之久的總統Ben Ali的不滿徹底引爆,開始上街遊行抗議,開了阿拉伯起義的第一槍。而稍早在十一月初時,當地一名年僅二十一歲的饒舌歌手El Général將他的創作“Rais Lebled”〈國家總統〉配合畫質粗糙的影像放到youtube上。其針對突尼西亞總統尖銳質問的歌詞,以及琅琅上口的副歌:「總統先生,你的人民正在死去,吃著垃圾,看吧,這些事情正在發生。哀鴻遍野,無處安生,我在此為痛苦的人民發聲。」讓這首歌瞬間爆紅,即使被禁播也鎖不住群眾對其內容產生的共鳴。它自然地也成為之後突尼西亞這場所謂「茉莉花革命」(或「尊嚴革命」)的主題曲。要知道當時突尼西亞整個國家還是處於宛如戒嚴時期的文字獄中。這種主題,嚴重的話是可以讓歌手被抓去坐黑牢或面對更慘的下場。果然,隔年一月初在被秘密警察監控一段時間後,El Général被政府逮捕,但他所煽動的火焰已經不可能被撲滅。一月中旬,總統Ben Ali被迫下台,逃離出境。
El Général的影響力很快地被西方媒體所關注,並且被時代雜誌選為2010百大風雲人物。一篇該雜誌標題為〈憤怒、饒舌與革命〉的報導中,記者身歷其境地描寫到在二月中旬一場於波斯灣小島國巴林首都的示威活動上,〈國家總統〉的副歌竟在群眾間傳唱,儘管他們示威的對象是國王,而非總統。而早先埃及著名的解放廣場遊行裡,群眾在吟頌這首歌的副歌的狀況同樣地也被見證到。埃及其實也有自己的饒舌反抗聲音。來自開羅並且密切參與遊行的三人饒舌團體Arabian Knightz在革命發生後在youtube放上“Rebel”〈反抗〉一曲,此曲立即被認為是埃及人民革命的主題曲。至於在利比亞,饒舌歌手Ibn Thabit和MC Swat早在阿拉伯起義運動前就已是批判獨裁強人Gaddafi最犀利的聲音。
在此之後,主流西方媒體甚至學術界紛紛出現關於饒舌音樂與阿拉伯起義的討論。Foreign Policy發行了與El Général的訪談紀錄、BBC有〈是嘻哈在帶動阿拉伯之春嗎?〉一文、NPR也有〈阿拉伯之春中的饒舌歌曲〉的專題報導。在這些分析報導中,饒舌音樂被視為一股反抗腐敗伊斯蘭政權與極端恐怖主義的正面力量。更明顯的例子可以在知名國際事務記者Robin Wright Rock the Casbah: Rage and Rebellion Across the Islam World一書〈嘻哈伊斯蘭〉的章節中看到。她不僅宣稱嘻哈文化在2011阿拉伯起義爆發之前是各地反抗專制政權最原初的聲音,更認為此音樂文化在阿拉伯世界的生根發芽與伊斯蘭青年面對失業、貧窮等國家內部的問題息息相關。
但人類學家的看法可不太一樣。長期在巴勒斯坦研究流行文化與抗爭活動的人類學者Ted Swedenburg認為這些主流分析報導過度浪漫化饒舌音樂在阿拉伯民主運動中的角色,忽略了包括突尼西亞與埃及等地早在2010之前就耕耘已久的公民人權團體的努力,以及其他音樂類型在這些運動中的聲音,如埃及已故知名烏德琴歌手Sheikh Imam。Swedenburg最強力的批判在於點出此類論述一個謬誤的看法:饒舌音樂使伊斯蘭年輕人免於被洗腦成恐怖份子,並且進一步地使他們反思自己的政府與傳統。而其更深一層隱含的訊息是,饒舌音樂作為一個近代西方的世俗流行文化,在移植到阿拉伯世界後能夠解放當地的自由思潮。此類主流分析觀點方便地跳過西方與以色列政府在這些地方長期的政治經濟軍事侵略,以及所造成的結構性不平等。更為諷刺的是,現在席捲敘利亞與伊拉克的伊斯蘭教國ISIS,便是以能夠打動年輕人的饒舌樂和影像來招募新血。去年在youtube上操著英語口音、冷血地割下美國記者James Foley頭顱的ISIS劊子手,據信為二十三歲的埃及裔英國饒舌歌手Abdel-Majed Abdel Bary。加納裔德國饒舌歌手Denis Cuspert最近也被拍攝到成為ISIS黑旗之下活躍的聖戰士。
事實上,以從90年代末開始蓬勃發展的巴勒斯坦饒舌音樂為例,當地饒舌歌手不乏批判西方殖民的聲音,其意識型態也相當多元,包括針對貧窮、毒品、性別等主題的歌曲,無法用單一架構來理解。這些歌手多半具有相當的教育水準,而且熟諳阿拉伯語、英語甚至法語。一個極意思的例子是DAM這個巴勒斯坦老饒舌團體。他們在2012年發表了“If I Could Go Back in Time”這支畫面鮮明的MV,描述一個年輕女性被其父兄槍殺,用意在反省保守伊斯蘭社會中盛行的「名譽殺人」(Honor Killing)。此MV竟引出知名女性主義與人類學者Lila Abu Lughod與Maya Mikdashi在線上阿拉伯研究雜誌Jadaliyya上撰文批評,認為這首歌敘事過為扁平,宛如發生在真空世界,且直接把此類針對女性的暴行歸罪於伊斯蘭教父權傳統,忽略背後複雜且牽涉到以色列政府的政治經濟權力關係,以及矮化早已不斷衝擊父權教義高牆,尋求各種可能性的伊斯蘭女性。出乎意料地,DAM的三個成員也在同一雜誌上回應了一篇力道同樣強烈的文章。他們表示這個故事是發生在他們故鄉的真實事件,那裡沒有以色列的佔領,有的是日常生活中針對女性的家庭暴力,而他們的目的就是要赤裸裸地將之呈現出來。並不是每件事情都要牽拖到西方與殖民,或提到以色列的佔領來證明自己的政治立場。至於缺少女性主義觀點的批評,他們認為批評者直接忽視在這首歌中吟唱副歌的女歌手兼女權運動者Amal Murkus,以及她在MV中編織的動作的細膩含意:女性的反抗並不一定要剛猛強烈。這篇文章使得兩位學者再度回文,在重述立場之餘,低頭道歉。
類似DAM這樣有能力與知名學者筆戰的伊斯蘭饒舌歌手不在少數,特別是因戰亂等因素出生或移居海外的伊斯蘭第二代移民青年,他們在911事件後成為反抗西方「伊斯蘭恐懼症」的主要力量,而他們在這個時期的創作卻為現在擁抱「阿拉伯饒舌革命」的西方主流媒體遺忘。2004年時,我在網路上意外地接觸到Euphrates這個由三個伊拉克裔加拿大青年組成的饒舌團體。他們在03與04發行的兩張專輯A Bend in the River與Stereotypes Incorporated,無論在意境、原創性、饒舌技巧和音樂製作上,遠勝任何同類型的政治饒舌專輯。他們以犀利的歌詞與押韻,配上融合中東傳統音樂以及嘻哈經典老學校的節奏,反諷批判西方對阿拉伯世界的恐懼與侵略。Euphrates充滿個人魅力的主唱Narcy之後單飛延續樂團的生命力。他不僅發行專輯、還擁有媒體與政治學的學位、在大學開課教書、成為海外伊斯蘭饒舌歌手的精神領袖。另外的代表人物還包括敘利亞裔的Omar Offendum、利比亞裔的Khaled M與巴勒斯坦裔的Iron Sheik。他們都有美國大學學歷,後者甚至現在在攻讀傳播學博士。
在英國,伊拉克裔的Lowkey一直是能見度最高、政治色彩也最鮮明的饒舌歌手。有別於上述歌手業餘或小眾藝人的身份,他在2011發行的Soundtrack to the Struggle竟打入英國全國百大銷售排行榜,得到政治饒舌歌手難得的商業上的成功。他的“Relatives”這首歌,與另外位英國饒舌歌手Logic各自扮演英國士兵與伊拉克青年的角色,敘述自身的背景故事,是伊斯蘭抗議饒舌歌曲中最獨特的例子。此外,同樣來自英國但能說流利阿拉伯語的巴勒斯坦裔女歌手Shadia Mansour,是長期為男性陽剛形象把持的伊斯蘭饒舌中的一股清流。她總是堅毅的眼神、優美歌喉與銳利饒舌的雙聲帶、以及對巴勒斯坦與伊斯蘭女性地位從不妥協的態度,贏得了「阿拉伯饒舌第一夫人」的雅號。
繞了一大圈讓我們回到饒舌音樂的發源地,美國紐約。如果你認為伊斯蘭教與饒舌的關係是在911事件之後才開始逐漸成熟那就錯了。當饒舌音樂在70年代的紐約市開始萌芽時,當時主要的創建者如DJ Kook Herc與Afrika Bambaataa,以及80、90年代崛起的饒舌巨星如Rakim、Big Daddy Kane、Wu-Tang Clan、Nas等都是伊斯蘭教徒,只不過他們屬於的是一個特別的門派:「百分之五國度」(Five-Percent Nation)。百分之五國度創立於1964年的哈林區,創始人Clarence 13X是Malcolm X的學生。在與非裔美洲黑人民族主義色彩濃厚的伊斯蘭國度(Nation of Islam)決裂後,他另闢了這個充滿神秘主義的門派。其教徒認為世界上只有百分之十的人理解真理,掌握權力的菁英意圖將百分之八十五的人排拒於真理的牆外,而他們是那百分之五願意將知識傳播出去的人。正是這種啟蒙世人、振聾發聵的思想,與饒舌音樂初始以口藝傳播訊息、賦權少數族裔青少年的精神不謀而合。儘管美國百分之五教徒饒舌歌手們幾乎不曾評論過在中東或北非的伊斯蘭教兄弟姊妹的艱苦奮鬥,但他們對饒舌這門技藝不斷地淬煉,使之逐漸滋養出能夠評論一切事物的能量,且不被拘限於單一格局之中。若說是饒舌帶領了伊斯蘭教世界的革命,不如說是伊斯蘭教先革新了饒舌。
本文採用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3.0 台灣版條款 授權。歡迎轉載與引用。
轉載、引用本文請標示網址與作者,如:
林老師 饒舌、革命與伊斯蘭 (引自芭樂人類學 https://guavanthropology.tw/article/6428 )
* 請注意:留言者名字由發表者自取。
發表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