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運動當中因為最後成果沒有達到預期的效益,甚至反過來讓參與付出的過程變成傷心的理由—這,可形容為運動傷害。臺灣近月的立委罷免運動中,異溫層出現在受到政治光譜與資源極為二分的台灣社會裡,原來希望或者宣稱要成為第三勢力的各種期待與努力,不是因為支持者不敵而放棄原來的理想,就是受到現實誘惑投向兩方陣營。7月26日未竟全功的罷免團體最受傷的感覺,莫過是對於「選舉制度」寄望的失落,口號再感人,最後結果都難以成為大家期待的。馬上瘋檳榔老師認為,如《家鄉裡的異鄉人:美國右派的憤怒與哀愁》裡社會學家亞莉.霍希爾德(Arlie Hochschild)所指出,我們在日常政治或者生活表現當中理解另一邊的人,聆聽多種聲音,結交更多朋友,才有機會喚醒更多的公民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