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UAVA anthropology covers things that are Grotesque, Unabashed, Apostate, Virid, and Auspicious about anthropology!

分類標籤: 大洋洲

當島嶼遇到流行病毒:COVID-19下的大洋洲

當全球COVID-19疫情已經突破2900萬人確診,大洋洲是世界上少數的淨土。截至目前為止,尚有十二個大洋洲島國保持零確診。同樣都有島嶼做為天然屏障, 為何有的國家或地區疫情嚴重,有些輕微,其他則守住了零?疫情對大洋洲的經濟影響為何?

一個書名惹的禍:重返《野蠻人的性生活》

上禮拜看到風傳媒一篇歸類為「兩性新知」的文章,標題則是典型的腥羶農場風格:〈揭秘大洋洲「輪姦之島」!女生想上誰就上誰,男生被榨乾還要付錢‧‧‧如果不從會有這可怕後果〉。其實不用點進去看,就可以知道這個位於大洋洲的島嶼就是因人類學家馬林諾斯基關於庫拉圈交易研究而聲名大噪的初布蘭群島(Trobriand Islands)。

原住民、南島與世界:《以海為身,以洋為度:浩鷗法選輯》推薦序

台灣原住民已經經由舞蹈、刺青、歌、樹皮布、椰葉編製、文學、口述故事、航海等,在藝術、工藝與文化復振的經歷上,與大洋洲南島世界往還。《以海為身,以洋為度:浩鷗法選輯》(We are the Ocean: Selected Works)由浩鷗法(Epeli Hau'ofa)個人多種風格與主題的文章,對於大洋洲島嶼提供一個較有系統的背景。

談《雷神索爾3 諸神黃昏》的那位毛利導演與隱藏的大洋洲文化元素

《雷神索爾3 諸神黃昏》的導演Taika Waititi是何方神聖,會讓漫威工作室願意把這樣重要的商業片交付給他?特別是他之前的作品都是獨立色彩濃厚、以紐西蘭當地邊緣小人物為主題的低成本作品。身為一個研究大洋洲社會文化的學者,我在這裡想聊的是Waititi紐西蘭毛利人原住民的身份,以及他如何在一部以北歐神話和英雄漫畫為主題的片子中,獨具匠心地埋下帶有大洋洲文化意涵的線索,並且以開闊、有創意的視野來看待自己的文化。

檔案也可以田野嗎?談檔案館裡的人類學家

為什麼學界會有「檔案田野」(archival fieldwork)這樣看似相互矛盾的說法?會如此稱呼的原因大概是因為人類學家帶進檔案館的問題,往往是由田野而來,也就是說檔案館與田野基本上是一個連續體。另外方面,檔案跟田野一樣,不是只有目錄和文件,而終究還是由人所構成。因此在檔案館中,研究者也需要跟館員打交道、跟一同出入檔案館的訪客建立關係、也會有情緒、也會有盲點。

[一片芭樂]「毛利國王沒有用」?:談不為人知的大洋洲皇室

民進黨立委陳瑩今質詢時爆料,外交部亞太司副司長林恩真,去年在晚宴上竟當著紐西蘭外賓的面,直稱當地原住民毛利人國王「沒有用」,相當失禮。本文順著火熱的「毛利國王無用論」話題,來談毛利國王成立的歷史背景,以及大洋洲其他較不為人知的皇室的故事。

做人不要太鐵嘴:庫克船長、翻車魚與「新喀里多尼亞紀念日」

九月廿四日是大洋洲新喀里多尼亞群島最重要的節日,慶祝它們於1853年成為法國的殖民地。然而,當地原住民是怎麼紀念這個對他們來說是壓迫的開始的日子呢?透過一則關於庫克船長在1774年來到新喀里多尼亞誤食翻車魚中毒的故事,以及現今以喪禮詩歌「慶祝」的方式,我們可以察覺到那看似平靜的外表下隱藏著在當時無從公開表達的憤怒與哀傷。

[芭樂籽大賞]在神聖與麻醉之間

在P島無人不曉的「撒考(sakau)」,一段從盛宴上的珍貴獻祭轉變為全民飲料的故事。從種植、收割、晉獻到共享,撒考牽繫著P島傳統的階序,還接壤發展中的經濟。人類學家經過體驗摸索著融入,在完全麻醉前努力清楚記下對田野的觀察。雖然不是歸人,下筆的此刻,撒考總不時化為一股混揉熱帶島嶼的愁滋味,淌淌而流。

[iGuava主題專號 3-3]我想了解你的明白

本屆民族誌影展黃金時段,10月6日週六晚上8點40,推出一部不可錯過的好片:「我想了解你的明白 Stori Tumbuna: Ancestors’ Tales」。有些電影結局是關鍵,前面鋪的梗看似平淡無痕,直到震撼性的結局,觀者恍然大悟明白箇中道理。「靈異第六感」就是很好的例子。這部片落在這個類型,結局回答了前述觀影時內心OS的所有質疑,所有線索兜在一起讓人恍然大悟、拍案叫絕──但我卻不能明白的說出我的了解。

Go with the flow(下)

好容易發掘結束,卻發現要離開,其實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汪洋中引擎忽然熄火,怎麼辦?該不會要上演考古學家Pi的奇幻漂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