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原住民

2023-04-26 陳怡萱
原住民 文化影響評估

原住民規劃、文化影響評估與發展:紐西蘭南島移地研究紀實

台灣近年原鄉地區開發爭議屢見不鮮,雖說台灣現行的環評法中有提及環評要包含「對環境包括生活環境、自然環境、社會環境及經濟、文化、生態等可能影響之程度及範圍」的評估,但是究竟要如何評估對文化的影響呢?陳怡萱老師分享她於今年二月時去紐西蘭南島進行「文化影響評估」移地研究的見聞,並且也跟讀者們分享在紐西蘭由毛利人所進行的環境規劃的經驗。
2023-04-17 邱韻芳
原住民 漢人 劇場

劇場內外的跨文化相遇:漢人如何瞭解原住民?

要瞭解一個和自己背景不同的人都不容易,更何況是一個和自身文化不同的族群(不,不是一個,而是同屬南島語群的很多族)。因此直到現在,我仍然非常珍惜每次能和原住民/部落相遇,進而互動交流的機會,不管它是一場演講、一個計畫評鑑、一次部落小旅行,或是一齣演出,並且很努力地用我手上所有的資源,創造更多不同形式的原漢相遇機會。
2023-04-11 林浩立
書評 海洋 知識 原住民

終於,我們也有了一本海洋民族誌:評蔡政良《第五道浪之後》

那為什麼斐濟人不在意這件事?他們的身體不一樣嗎?「傳統生態知識」在此又是什麼?這些問題須要的是一部由身體游出、在社會文化中迴盪的「海洋民族誌」來回答(我的博士論文研究沒有做到,因為後來我跑去山上研究芋頭了),而蔡政良的新書《第五道浪之後:阿美族水下獵人的海洋知識與傳統海域的保育與管理》提供了一個漂亮的典範。
2023-01-23 林老師
嘻哈 原住民

從「阿帕契」到「1.35倍」:饒舌美學與族群意識的碰撞與共存

如今饒舌已從一個底層的口語技藝成為高度成功的全球商業事業,其表現的情境也從非裔美國人社群內部轉移到高度流傳的串流平台和萬人矚目的舞台。因此,原本的符號使用美學現在必須面對更嚴肅的當代身份政治,以及更複雜的在地文化價值。
2022-12-20 邱韻芳
原住民 原專班 環境教育 技藝

我的暨大原青筆記:與文化連結的N種方式

人類學家David Graeber在《規則的烏托邦:官僚制度的真相與權力誘惑》一書中指出了「玩樂」和「遊戲」的差別--前者是不拘形式的創意,但後者意味著規則。在暨南大學長期陪伴學生流連在暨大原保地的邱韻芳老師分享,在觀察原青學生於原保地共學共作文化技藝的過程中,逐漸體會出兩者的重要差異。相較由他人設定了「遊戲」規則(例:如教學計畫)而限制了一起學習的過程,位於樹林旁的原保地及後山擁有類似部落文化氛圍,適合學生自由採集、尋寶的大型「玩樂場」,成為極少數得以拒絕被績效控管、當代原住民青年得以散發閃閃發光的力量的另類異質空間。
2022-11-21 林益仁
影評 泰雅 原住民

非影評:《哈勇家GAGA》中的和解內涵

泰雅族人有和解sbalay的儀式,是因為常常衝突,和解完了,隔天就又衝突,然後又需要和解。其實,這就是人性,其中有生物為了生存爭奪資源的天性,也有超越其他生物的地方,像是彼此的包容,忍耐與慈愛。我想《哈勇家》真的不僅是泰雅族人,也是我們其他人群的真實寫照。說真的,泰雅族的Gaga與Sbalay真的教了我很多。
2022-09-12 王人弘
原住民 原創條例 智慧財產權

遏止歪風還是限制創意:「原創條例」的保護與約束難題

《原住民族傳統智慧創作保護條例》於2007年頒布之後,臺灣娛樂產業必須正視原住民族群權益,尊重當地人文化詮釋。不過,當代也有許多獨立或小規模創作者,囿於創作產業高工時低報酬的生態,在作品中運用臺灣原住民族文化特色時,無力負擔智慧財產權授權所需的各項成本,只能採取轉化或是模糊化角色與背景的方式,避免將創作主題與特定族群做明顯連結。今天的芭樂人類學,就由王人弘博士為我們介紹這些個體戶創作者,在不利的大環境之中,必須兼顧創作自由度、原住民族權益、族群文化傳播、市場接受度時所面臨的困境。
2022-09-05 張育銓
照顧 原住民 食療

超越時空的文化健康站實踐方案

台灣政府為落實落實原住民族的長照政策,由原民會依長照2.0原住民族專章在各地開設文健站,不過,文建站的計畫主持人、照服員都因各種抽查、超越時空的管理方式而疲於奔命。長者每天像是去「幼稚園」上課,大部分的人寧願在田裡工作,或在家裡、雜貨店等場所享受作更自由的生活。台東大學的張育銓老師長期關注文健站的議題,為了找出文建站「推廣原住民傳統醫療保健」的適切方式,自2020年起參與執行台東縣內的相關工作,從中反思以部落長者為主體的文化照顧可能性。
2022-05-23 林果葶
流行音樂 原住民 聆聽

「聽點」初探,⼀種聆聽切入⾓度的觸發時刻:以《神遊》與《O Milaladiway 詠歌者》專輯為例

本⽂企圖藉由「聽點」詞彙的初探,試著由⾳樂作為媒體和內容的差異,來詮釋聆聽切入⾓度的觸發時刻,「聽點」觸發的可以是⾳樂「轉譯」時的新意義,也可以是扭曲或失去的訊息。⽂中特意選擇兩張跨⾳樂類型與跨⽂化意涵的專輯作為舉例,期許從聽者的介入,探究聽者、創作者與⽂化社會脈絡所創造出的空間,以及⾳樂被視為媒體所承載的意義和⾳樂作為內容所喚起的對話,來理解聆聽作為⼀種態度。⼈類除了閱讀所產⽣的「觀點」以外,在聽覺上則可藉「聽點」彰顯當代以⾳樂為主體的審美⾏動。
2022-03-22 邱韻芳
大專生 青年 原住民 文化學習

自我認同、歧視、與文化學習:當代大專原青的心理壓力

雖然台灣的主流政治正確意識形態早已從「獨尊中華文化」轉變成「多元文化」,現今原住民族的生活和文化型態也越來越多元,但大社會對於原住民的認知和刻板印象卻依舊非常狹隘和固定,數十年沒有什麼變化。邱韻芳老師認為,許多原青努力地希望透過文化,去肯認自己的身分,但當部份原青認為自己對自身文化不夠熟悉或是離文化很遠,心中出現了沉重的壓力。當主流社會對原住民的隔閡、誤解、歧視仍深,學習文化是源於自身的動力和渴望,而非為了滿足他人,尤其是大社會認為原住民應該如何的期待。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