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社會的降臨
同事們要我為這一季的芭樂人類學寫一個總結,我想個別芭樂大家咀嚼起來的酸甜苦澀滋味一下子我也評論不來,又不擅長分析量化資料,因此分享一篇我前陣子寫的有關網路社會形成和政治參與的文章,當作本季代結語,希望可以拋磚引玉引導大家注意芭樂樹得以生長茁壯的土壤—網路世界。當然如有親朋好友願意寫一篇正式結語的,歡迎自由加貼。
跟世界許多地方一樣,21世紀台灣也歷經因為網際網路的普及使用所產生的傳播革命。到底這個新的傳播形式對民主發展的影響如何,是我關心的議題。在這裡我用「火星社會」來描述這一個新的資訊網路領域,「火星」一名主要借用台灣媒體對年輕世代使用於這個新領域所創造出來的特殊書寫形態的稱呼,換句話說,我主要關注建構這個領域的各種不同新奇的書寫形式,包括影像、聲音與文字等的創造與變形。而「火星社會」的概念則認為這個領域正在形成虛擬世界 (virtual worlds),全面性地建立一個所謂「第二生活」。根據學者對來登實驗室發展的線上遊戲「第二生活」的研究,第二生活並非是和「真實生活」對立的虛假現實,而是一個相互建構但具有自己獨特文化邏輯的潛在世界 (參考Tom Boellstorff, 2008, Coming of Age in Second Life: An Anthropologist Explores the Virtually Human.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火星社會不只是大眾傳播的世界,還是大眾「自動」傳播 (mass self-communication)的世界。由於龐大搜索與快速資料處理能力的建置,火星社會的溝通過程被所謂點到點的互動性所構成的自動連結所主宰:訊息的生產是自動產出的,然後自動導向到潛在接收者,而使用者取得資訊的過程也是自動選擇 (參考 Castells, 2009, Communication Power.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這個大眾自動傳播的過程決定了了火星社會的生活型態,火星社會和現實世界雖然相互穿透,卻不是現實世界的模擬,火星社會創造出時空與地方感覺,並建立其獨特的行為準則。這當然影響火星社會裡的政治表達、對話與討論。過去10年來,許多研究者嘗試了解這個新奇的網際網路領域如何形塑政治溝通和集體行動,大部分的學者皆同意網際網路提供的各類對話管道的確促成了公共空間的形成、強化、多元與跨國化。由於進入網路的多重管道和相對較低的門檻,過去10年來的網路世界的確讓一群原本無法在大眾媒體上發聲的個人和群體有機會進入這個自動選擇的虛擬世界。另一方面,還是有小心翼翼的學者警告網路世界其實還是階級分立的,某種新的精英媒體正悄悄形成中。
不過我們還需要進一步了解的是火星社會如何讓眾多阿凡達們 (電腦使用者的影像再現)相遇,而相遇的阿凡達們又透過怎樣的介面展開對話。網路世界新奇的地方是:虛擬世界形成另一個日常生活,創造出眾多悠游其中的阿凡達,阿凡達不再只是一個讀者、聽眾或觀眾,甚至也非Donna Haraway筆下的cyborgs (人機獸混體)能貼切比擬 (參考 Donna Haraway, 1991, Simians, Cyborgs, and Women: The Reinvention of Nature. New York: Routledge)。如假包換阿凡達已完完全全成為另一個創造物,在另一個生活世界裡,擁有聲音、表情、文字和圖像傳達和互動的能力。和收聽廣播或觀看電視所引起的政治討論(包括閱聽者之間的交換和興起而為之的call-in)不一樣的是,阿凡達的網路世界乃是一種到達、瀏覽、搜尋、學習另一個生活的過程,因此網路政治表達、接收與討論空間的形成,轉變成是如何公告週知和吸引人駐足的政治。
過去10年來,火星社會裡的各式空間創造出不同的公告與吸引人拜訪與停留的技巧,例如在台灣仍流行於大學生之間的告示板 (BBS),雖然其簡單的介面與稍嫌落伍的技術,不過因為校園認同、半隱密的特性 (搜尋引擎止步)與繁盛但直接的版面分類,因此仍深受學生們喜歡。而且因為BBS介面專重書寫,也因此刺激這群影像世代透過鍵盤符號造出不同的新文字與用詞(火星文)。像批踢踢實業坊(台大PTT)或次世代(交大BS2)的政治版,仍擁有眾多新世代的政論者。網頁為基地的電子報也曾紅極一時,在台灣這或許是社會運動團體最早用來散佈理念與動員支持的方法,以搭配網頁基地裡的多媒體資訊、討論版和以超連結建構起來的跨團體聯網空間,像過去的南方電子報和現在的苦勞網提供的平台,當然政黨組織和傳統媒體(例如中時電子報)介入這些空間的能力也不遑多讓。從網路日誌發展出來部落格 (blogs)目前已成為全球獨立政論者的最愛,超強的互動性與簡易使用的多媒體介面很快地吸引各種不同的政論家,而且也因此激發不少新的寫手,競爭轉寄口碑和搜尋引擎的點擊數。像無名小站或YouTube這樣的個人上傳影像網站的出現更擴展了部落客政論的方式,聲音和影像重新被帶回政治對話,創意使用的方式讓人驚艷。新近流行的的社交網站臉書(facebook)、推特(twitter)和噗浪(plurk)更整合加強了部落間的連結和即時互動的能力。
雖然有這些新科技創意的加入,第二日常生活的政治表達和對話仍然有待進一步探討。電子郵件雖然在1970年代就用於軍事、學術和商業用途,加速雙向溝通,不過要到Mosaic在1993年出現,火星社會才真正進入影像時代,而寬頻的普遍使用則要到21世紀,多媒體虛擬空間才建立其家戶入口,這是阿凡達族繁衍的起始。阿凡達族的政治潛能和胃口仍在發展中,首先對大部份初生的阿凡達人來說,虛擬空間仍然是待探索的領域,如何認知和運動期間仍然需要練習,更不用講眾多有待學習的生活技能與表達工具。換句話說,目前已有的政治貼文 (圖、影)和討論仍然只是非常初步的自我表達,只是使用到阿凡達人潛藏力量的一小部分。大部分阿凡達仍處於學習的階段,但火星社會缺乏一套制度性的社會化機制讓青年阿凡達人成熟,並成為有能力建立可以招待朋友或訪客的生活介面,根據我們對政治表達的研究,這些生活介面其實才是精細討論的醞釀溫床。
正是回到這些(第二)生活問題上,火星政治社會學才有可能。目前火星裡的政治言論基本上處理的還是第一生活的爭議,不過真正要讓阿凡達們能起而關心公共議題,基本上還是得先進行本土化,建立以第二生活為優先的公共關懷。以目前火星社會的內部生態來說,認識並了解搜尋機制應該是當務之急,只有深入Castells所說的「自動」傳播過程,揭開所謂「自動選擇」之謎,火星社會的民主化才有可能開啟。
本文採用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3.0 台灣版條款 授權。歡迎轉載與引用。
轉載、引用本文請標示網址與作者,如:
莊雅仲 火星社會的降臨 (引自芭樂人類學 https://guavanthropology.tw/article/661 )
* 請注意:留言者名字由發表者自取。
發表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