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2013-10-21 Runningnoseky

三分之一愛情故事

蘭嶼,2008年三月,一個清爽宜人的晴朗早晨。我剛從椰油的農會買了一些日用品,準備回野銀打點我的新居,那棟有著北歐極簡風格外觀,內部則像亞馬遜叢林般生意盎然的小木屋。我騎著我的小白摩托車,以二十公里的悠閒時速沿著海岸線一路向南;途經漁人和紅頭部落之間,習慣性地往右手邊的四腳亭瞥了一眼。自從那間叫「空心菜」(一個不太假的假名)的海濱酒吧在去年秋天歇業之後,四腳亭就有好長一段時間是窗門緊閉,毫無動靜。
2013-10-14 趙綺芳

一條愈來愈清楚的道路—原舞者《Pu’ing•找路》幕後紀實

「南島的黃昏日影漸深沉,鐘聲響起,啊~莎詠~」 十幾年前,當我還在竹富島上進行我的博士論文田野時,有一次和住在租屋處對門、日據時期在台灣結婚生子的千代婆婆閒談她的「台灣經驗」時,她突然哼起一段日文歌,熟悉的曲調我還來不及猜測,「這是台灣蕃人的歌!莎詠之鐘(サヨンの鐘)啊!」 莎詠(本地或寫成莎韻)的名字我聽過,不但從竹富島的婆婆們口中,我台大時期的學弟溫浩邦就曾把其人其事和吳鳳的故事並置,寫成了一
2013-10-08 芭樂小編

如果這不是芭樂,那什麼才是芭樂?~(10/12芭樂粉絲趴廣告文)

「芭樂人類學」到底在搞什麼芭樂?
「芭樂人類學」即將滿4歲,有超過200篇文章,三十幾位駐站芭樂人類學家,以及數十萬的點閱。為答謝廣大讀者的愛護與支持,將破天荒來個「芭樂粉絲趴」,為您解開所有關於芭樂的疑惑。
10月12日(六)5:30-6:30pm,交大客家學院,芭樂粉絲趴,空前上市。
2013-10-07 徐雨村
大東西 海洋

黃色小鴨在高雄:童年情懷、大東西與海洋文化

中秋節連假過後的第一天上班日,我回到高師大客文所的所辦查看信箱。才跟行政助理T小姐(化名)打了招呼,她就喜不自勝地講起中秋節到光榮碼頭觀看黃色小鴨(以下簡稱小鴨)的經驗。兩天後的星期三中午跟幾位同學吃飯,也談到小鴨的事情,有人跟T小姐一樣興高采烈,有人嗤之以鼻。我才驚覺這隻出生在荷蘭,皮重一公噸,充氣後有六層樓高的龐然巨物,悄然成為人們生活的一部分,也開始塑造另一頁屬於高雄人(或者說台灣人)的共同記憶。來自台灣各地,特別是南台灣與東台灣的朋友,紛紛湧進高雄來湊熱鬧,看小鴨,上FB打卡,讓朋友按讚。
2013-10-03 傅可恩(Kerim Friedman)

真實與想像的邊界

他只說「好籬笆會帶來好鄰居」。 春天在我心裡作祟, 如果可以提問,我要說: 為什麼好籬笆會帶來好鄰居? 不是有牛的人家才需要籬笆?但這裡又沒有牛隻。 在我建造一面牆之前,先要弄清楚 圈進來的是什麼,圈出去的是什麼, 而且我可能會得罪誰 —美國詩人羅伯特·佛洛斯特〈補牆〉 當不同文化的人們展開互動時,我們總期待彼此差異能被降低。
2013-09-30 邱韻芳
影展 紀錄片

對岸異鄉人/二十歲的夏天

對岸異鄉人 經歷了阻隔許久的各自發展以及長期的冷戰對峙,台灣與中國從1980年代起展開民間交流,三十年來日益密切的經貿觀光往來看似讓兩岸實質的距離日益縮短,但內在的疏離與不信任感是否也隨之漸漸消減?「對岸異鄉人」這部紀錄片從小人物的故事與觀點出發,帶領我們去思考這個問題。
2013-09-26 張雯勤

Roma Stories 吉普賽的故事

這部片子是講述一個在義大利Bari地區非法聚居的羅馬尼亞吉普賽人的社群生活,是影片製作群與這個社群共同生活一年中所拍攝而成。這是一部探討弱勢移民社群的紀錄片,很符合這次影展「跨界人生」的主題;它的放映一方面提供台灣觀眾對歐洲吉普賽人流浪生活文化的認識;另一方面也可以對照、比較台灣社會外來移民社群所面臨的問題。
2013-09-23 郭佩宜
大洋洲 影展 新幾內亞 民族誌影片 田野工作

我想了解你的明白

本屆民族誌影展黃金時段,10月6日週六晚上8點40,推出一部不可錯過的好片:「我想了解你的明白 Stori Tumbuna: Ancestors’ Tales」。有些電影結局是關鍵,前面鋪的梗看似平淡無痕,直到震撼性的結局,觀者恍然大悟明白箇中道理。「靈異第六感」就是很好的例子。這部片落在這個類型,結局回答了前述觀影時內心OS的所有質疑,所有線索兜在一起讓人恍然大悟、拍案叫絕──但我卻不能明白的說出我的了解。
2013-09-19 李宜澤
紀錄片

透過第三隻眼,在變動中尋求生命坐落

這是紀錄片(也同時是人類學研究)最迷人也是最感傷的本質:紀錄見證的同時,那個時刻也就永遠地消失而去。然而這六部影片的敘事觀點,為紀錄片命定般見證的失落,找到救贖的過程。題材儘管各自不同,但貫穿主題的共同之處,是以影像回頭觀看自身的歷史,尋找穿越於不同時空裡的生命動力,並重新認知過去的自我。作為觀眾,除了投射體會片中主角生命故事過去與現在的歷史兩端,更出現第三個視角,進一步看到觀者自己隨著記錄片敘事的轉變,發現原來未曾連結的不同事件,甚至改變對應的觀點。以結構主義的角度來看,穿越時空中有「過去與現在」的時間組對比,加上「影片主角以及觀者」的第二組對比,自然形成了第三個視角的閱讀可能。
2013-09-16 趙恩潔
影展 紀錄片

我是人類:紀錄片作為對「次人」的民族誌干預

在觀影、支持紀錄片與影評的行動中,我有一個清楚的立場:既然任何證詞都是一種社會與自我共構的表演,而任何知識都是境況式的(situated),我將「特別相信被屈從者那更廣闊的觀點位置」(“trusting especially the vantage points of the subjugated”)(Haraway 1998: 193)。如果攝影必然牽涉到暴力,我們合理化它的方式就是利用它來抵抗更大的不正義。我同意Susan Sontag所說的,符號的氾濫不能讓我們以為對真實的追尋就毫無意義,因為這等於是無視於世界上還是存在真實的苦痛。
2013-09-09 玉兔
藝術

你開學了嗎?模仿與傳承間的心靈遊戲

如果是詮釋現象學家高達美(H. Gadamer, 1900-2002)的信徒,大概會以「真理誠我欲,模仿價更高」來總結。深度的傳承在模仿中進展,不全然是同一味的複製照抄。真理在學術或藝術中呈現的方式也是遊戲性的,而遊戲是練習也是創新。還在學校的朋友開學了,也可以想想草根文化脈絡的藝術傳承,是冀望讓遊戲者的自我表現,與觀眾的參與形成「對話」。因此,真理不單只存在於教科書中,更決定於參與者對於「現在」與「過去」的脈絡理解,而高達美的「互動論」據此化解了場域內主客二分的衝突。希望大家開學上課猶保有紙牌遊戲的趣味,從民間知識中我們理解學術是模仿與傳承間的心靈遊戲,價值在於遊戲當下參與的過程,當遊戲玩完了,紙牌,就只是紙牌,不是嗎?
2013-09-02 潘美玲

印度的西藏地圖第七張:西藏的非暴力抗爭

任何個人或團體採取反對操縱和篡改真相的手段方法,包括從知識分子的文字到工人罷工,從搖滾音樂會到學生示威遊行,都是一種道義行為,不是一種自利的行為,因為參與的個人可能需要為此付出巨大風險,也可能得不到能夠改變局勢的回報。但無權力者若放棄這種權力,極權與暴力將征服這個世界。
2013-08-26 羅素玫 Alik Nikar
阿美族

記一個集體生命史計畫的參與

我對年齡組織的集體書寫充滿信心,我認為絕對有太多種各個年齡組將自行討論與發展出的書寫方式和各自表述生命經驗的風格,而且,這絕對是台灣歷史幾近完全忽略的一個富麗的角落。我有幸參加的拉贛駿組,有好幾位像Angay、Kinji、Ashan、Umeng、Halu 就是跟著台灣經濟發展的高飛期進入到北部從事辛苦的板模工或鐵工廠工作的,同時期有幾位的太太曾經在桃園的成衣工廠工作。也應該可以說,是在都蘭這個位於台灣被邊緣化且忽略的後山東海岸阿美族部落,最後以集體階段投入高勞力密集的勞動工作的世代。
2013-08-19 邱韻芳
博物館 原住民 奇美 文化 田野 社區營造 阿美族

從木船拉縴、竹筏到文化泛舟:奇美部落的「水上思路」Tatadok之旅(下)

秀姑巒溪最廣為人知的就是泛舟,每年吸引大量遊客前來。奇美許多男性族人都曾在泛舟公司裡擔任救生員,大家眼看著三十多年來,一批又一批的遊客們在作為泛舟中點站的奇美休息區吃便當,根本不知道這裡是一個阿美族部落,而且還是重要的阿美族文化起源地之一,只是喧嘩一陣,然後留下垃圾離開。
2006年起奇美參與了東管處的「慢走漫遊」計畫,開始推動部落深度旅遊,強調小而美的「體驗」遊程,由族人擔任解說員,帶領遊客採野菜、撒八卦網、收蝦籠,撿麥飯石來製作阿美族特有的石頭火鍋等。在受到司馬庫斯的啟發後,族人開始思索將這些遊程與泛舟結合,希望以獨特的「文化泛舟」與其他業者做出區隔,並期待它成為推動部落產業的火車頭。
2013-08-19 邱韻芳
原住民 奇美 文化 田野 阿美族

從木船拉縴、竹筏到文化泛舟:奇美部落的「水上思路」Tatadok之旅(上)

與眾不同的文化泛舟,徜徉秀姑巒溪的懷抱,感受溪水低喃,微風輕拂,山水秀峻…….Tatadok(達達鹿)是阿美語順流而下的意思,不同於一般泛舟活動強調驚險刺激的速度感,奇美部落的Tatadok,讓泛舟慢、慢、來。
急流泛舟的驚險刺激還是有的,但更不容錯過的灑網捕魚、就地野炊、歷史講古,才是奇美部落Tatadok的迷人之處。沿溪水而下,如同穿越時光隧道,耳聞奇美故事,眼觀秀麗山水,讓身、心、靈在天地間洗滌充電,感受俯拾皆美之境界。
2013-08-12 蔡丁丁
土地 日常生活 環境

把國家還給人民,把土地還給生活

國家怪手毀田,人民雙手種田。重返土地,就是一場永不停止的公民不服從與拆政府行動。返鄉不一定要擁有土地,返土也不一定都要務農。無論選擇用舌頭還是鋤頭來光復個人與台灣的糧食主權,都是對新自由主義資源掠奪的挺身抵抗。可以確定的是,當我們藉由土地正義許願一個可以重建眾生衡平的未來,土地運動就絕對不會只限於土地所有權運動。重返土地,從今天起:把國家還給人民,把家園還給生活,把土地還給生命。日常,也可以是最激進的革命。
2013-08-05 malaita
公民運動 政治 社會運動

25萬人上街抗議真的有用嗎?

親愛的芭樂人類學家,

前天有25萬人聚集凱道送洪仲丘,對軍方人權問題提出沈重的抗議。這麼多人站出來,這場創記錄、自發的公民運動真的會有效果嗎?最後大家合唱改編自悲慘世界的'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臺語版「你敢有聽着咱的歌」,我好感動,你覺得馬總統有聽見嗎?

沒真相不原諒的小管
2013-07-23 馬上瘋檳榔
儀式 土地正義 社會運動 軍隊

誰人的子女,誰人的土地?~記兩件「邀請革命」的小小事

女性在面對國家暴力的過程中,能夠展現什麼力量?和男性同樣面對自身家族與小孩的記憶與責任,但女性的照顧與生活必需的維持,更直接地建造了家的記憶與樣貌,以及與家裡每一個小小事物的情感歷史。如果家園拆除與土地侵佔,是國家對於家庭建造能力的侵犯,女性試圖維持和抵抗的動力,就是讓這個空間能夠「感覺像個家」的根本力量。當洪石成船長的女兒面對媒體有條理的訴求正義,同時也要求不要遷怒在台灣的菲勞;當洪仲丘的媽媽和姐姐洪慈庸控訴好好的兒子弟弟去到軍中就這麼不見了,卻也要求第三方公正調查者進入:「因為我們不希望冤枉別人的小孩!」如果簡單地要問我,女性何以能夠救贖國家暴力下受害的人?那我的回答是,因為她們不受通過「成年儀式」之後,那張封閉自己,而對「非我族類」漠不關心的男性文化封印的影響。
2013-07-15 玉兔

臺灣多元的喧囂與天籟

人是聲音的動物,不能太安靜,特別是針對特定文化人群,因為大部分人活著的社會需求就是要出聲!在人的一生中,剎那的音聲銘刻劃出許多重要時刻、建構出人生的風景。人本體的聲景(ontological soundscape)標誌著自我認同的點點滴滴、也讓情感表達整合個人到大社會,使聲音一直是陪伴個人一生的基本存在感。雖然許多民族都沒有類同於西方【音樂】(music)一詞,但都有各色各樣的音聲概念做為溝通表達的形式。人群也會因所處的自然環境,就其觀察到物自身的意向所需,製造出文化聲響以求與所處的環境互動。而自然環境與社會意識的交融,也就有意識或無意識地影響人們對於「天籟」與「吵」音樂的認識。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