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童元昭
台灣大學人類學系副教授
2018-12-03 童元昭
原住民 南島 大洋洲

原住民、南島與世界:《以海為身,以洋為度:浩鷗法選輯》推薦序

台灣原住民已經經由舞蹈、刺青、歌、樹皮布、椰葉編製、文學、口述故事、航海等,在藝術、工藝與文化復振的經歷上,與大洋洲南島世界往還。《以海為身,以洋為度:浩鷗法選輯》(We are the Ocean: Selected Works)由浩鷗法(Epeli Hau'ofa)個人多種風格與主題的文章,對於大洋洲島嶼提供一個較有系統的背景。
2017-06-27 台大原住民族研究中心童元昭、黃維晨、巫淑蘭
人骨 原住民 學院 倫理

骨骸:關於死亡、挖掘與爭議

馬遠布農族遺骸爭議,在近日的協調會上有了正面的發展。根據2008年的紀錄,台大醫學院解剖科藏有約1,580具/件人體遺骸,其中207具/件來自原住民族中的五個族群,120具/件得來自兩個平埔族群,其他多數為福佬人,亦有客家人的遺骸。或許我們可以試著把眼光由當前的爭議拉寬放遠,去探問遺骸主人如何死亡,遺骸何以被挖掘,而有機會一窺知識、國家、歷史與地方記憶間的關聯。
2017-01-09 童元昭
原住民 書評

《一四九一》:一部美洲史的知識史

二十五年前,一九九二年,哥倫布航行抵達美洲海岸五百年,當時即使仍有國家、團體不經意地採用了「慶祝」的字眼,多數仍著眼於反省並進而重讀、重寫歷史。《一四九一》也是這個轉折之下的作品。我們的知識生產過程涉及學術性概念與方法的啟發與限制,同時也呼應社會理念與現實。因此,作者納入了大量學術研究成果,使得本書具有知識社會史的意味。
2016-07-11 童元昭
太平洋 文化資產

大洋洲航海文化的復振與衍生:關島太平洋藝術節側記

大洋洲島民的航海技術(包括造船與導航)是他們之所可以廣布諸多島嶼的原因。這些能力與知識在殖民者的管理下限縮為內海的航行,大洋的航行被迫放棄,久而久之也就遺忘了相關的知識。1970年代中夏威夷引領至今的航海文化復振,一開始就有著解放的意味,空間的、也是意識的解放。對他們來說,獨木舟代表自由。重建的航海知識再度將行動的自由,以及以海洋為主體的思考角度帶回給島民。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