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七十後的日子怎麼過?

理想中的共老生活

2023-06-26 回應 0
作者:

自從幾年前一次嚴重的寫作後遺症,足足看了三個多月的復健科才稍稍緩解減網球肘和五十肩的劇烈疼痛,我也開始了每週以游泳當作復健的規律運動。我通常習慣在早上辦公室裡電腦工作告一段落之後的午休時間前進泳池,在這個位於都市中心大樓地下室的健身房,早上時段會出現在這裡的大多是天天來這裡報到的熟面孔,幾年下來也像是一個地下的社會網絡,大家見了面多會彼此互相問候,相互鼓勵一下,說說今天的功課做完了沒?最近做了甚麼運動節奏的調整,還是去哪兒旅遊的心得,有甚麼好東西可以團購。多數的會員似乎都住在附近,但走路搭公車開車來的都有,不過,都市裡的健身中心使用者與空間距離的關係還蠻超乎想像的,像是有的人原先是住在附近,但現在已經搬到郊區甚至更遠的林口,還是經常自己開車來,只因為這裡的環境空間穩定,還有許多多年一起運動的好朋友。也有一位七十好幾的大姊,她的小孩付計程車錢讓她天天來運動,泳池走水兼作重力訓練,體態維持得超級標準,每次看到她都是精神奕奕地說:「年輕人」妳加油!她說來這兒運動就當作是一個每天要作的功課一樣,早上一起床就期待能到這裡來運動跟看看老朋友。能夠在這時段出現在健身房的,絕大多數是退休族群或是家庭主婦,從五十幾歲到六七十歲的佔了多數,甚至有幾位常年泳客是八十歲與九十歲的。像有位爺爺游了一輩子的泳,聽說他四五十歲前可以一下水衝刺來回游個三千公尺,到年紀增長到七十游個一千公尺就休息了,而現在九十歲了還能在健身房暖個身走動走動,再到泳池輕鬆地游個五百公尺,看他上了岸雖然走路動作不太靈活,但每天都能夠這樣運動,也不失為老後自主生活的典範了。

放眼望去我大概是這個健身時段裡年紀最「輕」的小妹,姊姊阿姨們大多用鼓勵的眼光看著我,在我游泳停下來喘口氣時聲聲催促我不能鬆懈啊,要繼續保持才能鍛鍊心肺功能,而我老是匆匆入場匆匆趕著要去上課開會,羨慕她們可以悠悠閒閒地慢慢來。不過這些年在更衣室化妝間裡的停留,常常也聽到許多智慧箴言,也學到怎麼看醫生,最常聽到的就是看復健科,各種疑難雜症跟疼痛治療經驗,各家附近的好診所好醫院,針灸的整骨的西醫中醫大小醫院,原來運動中心還真的是個蠻齊全的八卦網

在這些智慧箴言裡,也有不少老後的早知道,像是經常有機會出門旅遊的大姊說,七十歲出國是沒有保險公司要保的,啊,是喔,所以七十歲以上要出國旅行就只能靠自己的運氣囉~原來想要六十五歲退休之後再來環遊世界是不切實際的夢想,除了腳力不勝體力不佳之外還外加一個可能找不到保險好保?我趕緊查了一下,原來旅平險的確有設年齡限制啊,平常沒有在留意的,六十五歲以上各家壽險公司就只提供縮了水的保險,而一路往七十甚至八十歲,可能只有少少的保額聊勝於無了….雖然人到底活幾年是天命啦,但早點安排想去的旅行跟想作的事,這點還是警惕了自己一下。

從大家偶爾相遇的短時分享裡,也發覺姊姊阿姨們的平日生活節奏裡,常常是包含著照顧家中長輩與老伴的時間,有的則是因應孫子女的陪伴,協助成年子女家庭中幼兒的生活照料,所以一到下午兩三點,各人就回家照顧家中的事務去了。這點還蠻符合臺灣人的性別角色的安排,只是能到健身房裡運動的,大概還算是生活有點餘裕的人,不過多數人也都有一個共同想法,能靠自己的就不靠小孩,努力運動健身為的也是能夠延長獨立自我生活照顧的時間,這還挺符合目前臺灣社會漸漸在改變的老後生活的理念。

像前面的現象裡可以看到,一個在都市中小小的健身空間也就自己形成了一個短時彈性的共老網絡。這些年來回不同的工作與田野之間,也常發覺自己生活的都市裡的共老和村落裡的共老很不一樣,每每比較之後,自己也很困惑到底自己會想如何為自己來安排老後的生活,雖然人的年紀到了五十間,距離退休倒數還有三千多個日子,但環顧四週好像陸陸續續也有不少老師跟學友在作這樣的安排了。總是早點行動來得好。台灣畢竟即將跨入超高齡社會了,根據國家發展委員會的網站統計,[1][1]1993年臺灣的65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比率已經達到國際社會對於高齡化社會定義的7%,而2018年來到14%的高齡社會,預計2025年,也就是兩年後,邁入超高齡社會的人口將占總人口的20%以上,然後在台灣的人口出生率已經是全世界趨勢最低的前幾名的情況之下,那樣的趨勢將可能會一去不再回頭。回想這些年照顧父母家人的老後,各式各樣的不足資源搞得焦頭爛額,各種問題真的都不是有錢就可以解決得了的(更何況是存款簿也常提領得心驚膽跳),假如忝為中產階級的教師受薪階級都有這種困難,那在台灣到底有多少比例的人會面對類似這樣的窘境?老後生活的提前安排與照顧絕對是臺灣未來十年發展裡國安級的重要挑戰。
 

圖一、臺灣65歲以上老人占總人口比率(%)(圖片來源:國家發展委員會)

因應這些趨勢,當然也見到有許多積極在參與和推動各種體制內外照顧與共老的努力,除了社區健康營造之外,還有像是許多民間社會團體積極與原住民委員會和相關部會推動的文化健康照護站,或是客家事務委員會的伯公照護站,提供文化加值和與國民中小學、幼兒園與伯公照護站合作,共同推動辦理老幼同樂的活動增加以文化照護社群的機會,都是讓人覺得臺灣社福發展很有活力的地方。

雖然在原住民部落裡面大家很會開玩笑地說,五十五歲以上的同學們已經可以去文健站簽名了,但還在上山下海的六七十歲的學長們都不愛去報到捏,每每聽到有的老人家因為被邀集去又不好意思拒絕,只好每天先到文化健康站簽名報到了然後再溜去田裡工作,而原住民人口有一半以上已經生活在都會區裡了,他們與社福資源的距離呢?都市裡的文健站則是不只設立上有人口數不集中難以成站的困難,也會面臨到都市原住民人口年長者還需要工作賺錢,根本很難有機會休息的問題。[1][2]這樣的現象假如從體制面看來可能會覺得不妥,但從實質面來看這些老人家真是太睿智了,年長者能夠自主生活應該是老年政策的最高理想目標,但老人家共樂的活動是不是也可以納入在老年照護的政策補助內呢?其實共老的策略如果能夠更靈活一些,不也是讓每個社區不論族群都可以有更多歡樂的老後活動嗎?不過大家反正團結起來也就可以有更多力量的,像前陣子部落裡有位七十多歲的阿姨跟我說,她跟差不多年紀的朋友大家輪流一個月辦一次聚餐,每個人交100塊,然後帶自己種的菜一起來吃飯,大家吃吃喝喝之後一起唱歌,過了一天很開心,也比較不會坐在家裡覺得時間很難過。最近他們還集結二十個人一起殺了一頭豬,可以有血肉模糊湯一起吃。聽了這樣的分享我超感動的,部落裡的社會網絡真的很有力量,生活在人與人關係緊密的原住民社區裡,每個人出一點點力來互相分享,即使只能坐在輪椅上一樣有機會可以開心跳舞。我想如果我老後生活在都市裡很可能只剩下坐在家裡給電視/網路看的人生……

年過五十,好像原本都是一路往上追求的人生….來到需要轉個彎的人生階段,走路不能太快因為骨質開始往下掉,每天要去曬個15分鐘的太陽保骨本,要趁平時多鍛鍊不然五十肩立馬來報到,聚餐不能吃太甜因為血糖開始要飆升了,醫生也建議天天要量個血壓比較好。不過假如轉個彎繼續向前看,五十歲好像距離七十和八十還有一點距離,剛好也是個及早調整自己心態與工作目標的好機會,有甚麼想法就趕快動手完成吧。至於生活和未來,一邊想一邊實踐,像最近我就發現整理空間和檔案的樂趣,既然寓居都市公寓空間有限,能少一物就少一物,有些東西或文件擺在那邊十多年了都沒有碰過,那就清理掉吧~數位化自己個人以前收藏的文件,像挖出自己大學時寫的筆記跟報告,如果沒有想裱起來掛就數位化吧。把樣態跟內容留下來,大量的文件就清理掉比較好,現在作比以後作來得好。甚麼時候空間應該考量無障礙的設計會比較好?人生中其實還有不少像這樣的事,我想該來列個優先順序的清單了。從自己與自己照顧的人的事情來排列。翻開許多談整理術的書,其實心態的改變是開始整理的第一個原因,我也想到許多身邊與田野裡的老朋友,其實老後的居家空間往往需要提前準備,只是包括我自己,也總是以為時間還很多不用想那麼遠,但如果無障礙空間也是整理出舒適美觀的老後生活空間美學,早點安排不也是接近理想生活的一種目標呢?

還挺期待臺灣的高齡社會發展出一些未來產業的,能為高齡人口設計的生活空間是一項,旅行移動也是一項。最近在城區間移動工作,可以偶見幾個年長小團體自己安排搭車和小旅行,不過這些地點要能輕鬆旅遊可能還有一點困難,因為公共交通與走路時程的安排並不理想,方便的旅遊資訊的獲得也有點困難。假如能結合一些平日人比較少的街區鼓勵初老的自主小旅行遊程設計,來個用健康走路里程送特色便當之類的活動,像運用非假日通常遊客幾近零的定點公車鼓勵初老與方便自主旅行年紀的兩人以上團體事先登記,每日輕鬆走路運動去,打卡取便當;或是結合社會福利照護的二次就業機會,把需要一點輕鬆人力的工作結合志工類型的活動與聚會,轉化成年長者可以為社會需要的人服務又能有小額收入的安心工作和收穫;在山明水秀的地點旅遊超淡季來安排個專門針對銀髮族團體與家族旅遊的健康旅遊方案。上述這些倒不是要專為年長者設想而已,也是轉化社會需求也同時促進地方就業與發展的機會...好的,也許創意有時只是天馬行空,但沒有想像就不可能實現,這也許只是五十間隨想murmur的一點點樂趣吧~

 

後記:隨想反思寫寫自己而非他人,文短文長不是重點,把共老社群的想像擴大一點點而已。

參考資料:


[1] https://www.ndc.gov.tw/Content_List.aspx?n=D527207EEEF59B9B,國發會人口推估之第五項:高齡化時程。2023.6.26上網。

[2] 專題記者古宇恩、林玟君、詹晶雅、蔡文馨綜合報導,「守護原民長者的家:如何延續文健站的光?」政大大學報1777期。2023.6.24上網。

本文採用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3.0 台灣版條款 授權。歡迎轉載與引用。

轉載、引用本文請標示網址與作者,如:
五十間 七十後的日子怎麼過? 理想中的共老生活 (引自芭樂人類學 https://guavanthropology.tw/article/6996 )

* 請注意:留言者名字由發表者自取。

發表新回應

這個欄位的內容會保密,不會公開顯示。

basic comment

  • 自動斷行和分段。
  • 網頁和電子郵件地址自動轉換為連結。
驗證碼
圖片的 CAPTCHA
請輸入圖片上的文字。
回答驗證碼(數字)幫我們減少機器人的擾亂....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