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林果葶
林果葶,阿美族名Kuing,但還在成為Kuing的路上。熱衷觀察流行文化,以及人類、新媒體和社會的互動關係。特別喜歡音樂,在乎各種身份認同。目前從事教學和研究,期許自己能成為透過音樂表達的創作者。
2024-08-19 林果葶

從《巴奈回家(Return to the Motherland)》反思一種縫合的身分與破碎的認同

我們活著的當代,數位媒體或者傳播方式,如藝術創作等,讓我們不斷藉由各種符號來展現族群的多元價值。每次遭遇到各種事件的時候,人會進行反思,腦內思考脈絡是複雜的。所以每個個體並不是在每個時間點都想一樣的事,或在每一次思考都利用同樣的路徑。不過這些思考脈絡在變化的那瞬間就是一種策略形成的過程。也就是說,人是有選擇的,正因為這些選擇,使得這個過程的方向性有機會一直修正。如果「作為原住民(being indigenous)」是依靠著血統而來,那麼「表演原民性(performing indigeneity)」就是一種溝通工具選擇的策略,或許是他人凝視的互動與交流使得我們使用族語,甚至在社群媒體談論原住民族的議題;也可能是自我認同的建構促使我們學習族語,回到部落參與祭儀文化。這些重構身分與認同的過程正是一種「成為原住民(becoming indigenous)」的途徑。轉型正義的正在進行式。對於非原住民族的群體而言,我們正在「成為原住民(becoming indigenous)」。而林果葶老師以這篇文章告訴我們,對我們而言,其實這路徑只是為了「成為一個人(becoming human being)」。
2023-12-15 林果葶
流行音樂 傳播

從鄭宜農校園講唱會探究溝通的本質

本篇以2023年11月20日鄭宜農於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的講唱會《金黃色的種子》為觀察場域,試著透過講者對自己創作歷程與認同的整理中,提出幾點創作與溝通本質的觀察,分別為「動機與目標閱聽眾」、「創作與溝通」和「標籤與符號」。而本文將溝通視爲一整個傳播(communication)過程,因此必須梳理傳播過程要素,並以此為基礎探究創作與溝通的本質。
2022-05-23 林果葶
流行音樂 原住民 聆聽

「聽點」初探,⼀種聆聽切入⾓度的觸發時刻:以《神遊》與《O Milaladiway 詠歌者》專輯為例

本⽂企圖藉由「聽點」詞彙的初探,試著由⾳樂作為媒體和內容的差異,來詮釋聆聽切入⾓度的觸發時刻,「聽點」觸發的可以是⾳樂「轉譯」時的新意義,也可以是扭曲或失去的訊息。⽂中特意選擇兩張跨⾳樂類型與跨⽂化意涵的專輯作為舉例,期許從聽者的介入,探究聽者、創作者與⽂化社會脈絡所創造出的空間,以及⾳樂被視為媒體所承載的意義和⾳樂作為內容所喚起的對話,來理解聆聽作為⼀種態度。⼈類除了閱讀所產⽣的「觀點」以外,在聽覺上則可藉「聽點」彰顯當代以⾳樂為主體的審美⾏動。
2021-10-25 林果葶
原住民 音樂

今晚我想來點 ...「原電音」:談創作過程的貼撕標籤行動

新世代原住民音樂人在創作時貼上「文化斷裂」標籤,就是因為理解了原住民族經歷的長久殖民歷史,也明白了這個世代在語言、文化和土地環境的斷裂,既然斷裂產生了,那麼我們就正視因為斷裂而產出的音樂。應該討論的不是夠不夠傳統,或者夠不夠現代,而是當我們活在這個世代,基本上已經是斷裂的,努力的追尋文化很美,但如果音樂中透露出斷裂,那也很美。音樂的特殊性在於能夠建構獨特的理解,因此透過音樂讓生命回到能夠抓住的根源,不論根是什麼,都是一種得以往前邁進的回頭。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