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丙申芭樂ㄓˋ
芭樂人類學年度回顧(下)
里約奧運在狀況頻傳與爭議不休中落幕了。國際運動賽事做為民族國家展現國力的場合,運動員往往成為觀眾投射國族情感的對象,他們的身體是如假包換的國族符號。去年體壇接連的風波與動盪,揭露了這個龐大的國族符號背後太多超乎常理的科層僵化,以及運動員身體被官僚當成純粹商品的荒謬。這些讓我們不得不去思考:「在當代,運動員做為一個專業競技者,其意義何在?」這個問題:
陳金鋒與奧運事件:想像的國族與尊嚴的個人
今年兩大運動焦點,一是「鋒砲」陳金鋒引退,二是奧運期間網球謝淑薇、羽球戴資穎等選手與單項運動協會的衝突。此外在國際賽事以「中華台北」冠名出場的荒謬,也出現越來越多「正名」的闖關企圖以及訴求。
陳金鋒是台灣第一位登上美國大聯盟的選手,返台後在La New的記錄也非常優秀。陳金鋒最為人津津樂道的賽事,其實是國際賽的幾支精采全壘打,甚至是逆轉全壘打,讓球迷每看必落淚。 但他個人奮鬥的歷程、在美國職棒的開創性、在台灣職棒的支柱地位,以及剛正的道德操守,也是贏得球迷死忠支持的關鍵。
陳金鋒代表了群眾對運動員同時有國族情感投射以及個人能力欣賞的兩個層面的合奏,然而奧運事件則凸顯了這兩者的緊張關係。球迷逐漸看清長期以「相忍為國」、「共體時艱」為藉口的官僚一味犧牲個別選手的荒謬、各運動協會的荒腔走板,以及政治洗白外行領導內行的權力結構沈痾。
我們看到國家、商業與個別運動員之間的關係順位在近年來的滑動。民眾依舊懷抱台灣在世界舞台發光的期望,但更重要的是對「台灣選手」的期望──是名正言順的「台灣」,不是虛假的中華台北,但這國族主義並非無限上綱,而需要取得「台灣+選手」的平衡,是建立在個別運動員合理報償與尊嚴之上。從運動爭議的鄉民論述,我們看到台灣社會對人、社會和國家未來的想像的位移。(郭佩宜)
台灣社會對於人、社會與國家未來之想像的位移,更凸顯在青年返鄉推動新時代的農事活動,以友善環境的農業來實踐個人理想,再創地方社會活力。這一波的地方農業復振與再興,往往帶有社會實驗的性質,希望透過農業與地方再造,尋找下一個世代的台灣社會可永續運作的方向之一。更重要地,農業一向是世界各國在進行貿易自由化協議時的關鍵項目,美豬進口問題乃至於最近美國總統川普決議退出TPP的驚人之舉,均是關乎未來台灣農業政策與實作何去何從的結構力量。在這整體趨勢下,新農業不只積極參與網路媒體的經營,更出現了文青與憤青對新農業的定性及其應然圖像的路線爭辯:
文青與憤青,哪個更適合農業?
社區營造之後地方產業推展的重新整合,對於土地環境以及農事操作的記憶招喚,加上面對低薪資與低成就的工作市場壓力,農事活動與農村發展成為近來新興的從業選擇。為農業新取向推波助瀾的另一個力量,是在網路上盛行的「新農媒體」。也許你說,我知道有老農和新農的差別,那麼「新農媒體」又是什麼玩意?
相對於過去以政策宣告或者政府委託型態出現的「老農」農業報導(比如小時候在午間新聞之前會出現的「今日農村」,「農村曲」,「快樂農家」等委託電視台製作節目),當前以網路為傳播基礎的新農業媒體多了許多互動模式。在網路上以農業議題發聲的新媒體,有許多來自當年因為農業發展議題或是災後重建而集結的「新聞媒體」,最有名的當推「報導而優則經營產銷」的「上下游News&Market新聞市集」;以及當年為反對「農再條例」而成立的台灣農村陣線所經營的「農陣夏耘青苗網」。最近農委會還因為弄了個「農傳媒」,被立委質疑是否違反「黨政軍退出媒體」精神。
除了部落格以及臉書粉絲頁型態的小農經營之外,農產業也出了不少因為個人理念或者風格特色而有的網路名人。其中最有名的包括了花蓮稻農小劍劍,248農學市集的召集人楊儒門,以及最近竄紅的文青別鬼扯掌門人「鬼王」。套句鬼王一定會喜愛的說法:「人怕出名豬怕肥」,出了名的新農媒體常常看到意見不同下的煙硝味。哇,農業議題還可以搞出煙硝味?這也太有才了!文青別鬼扯今年拳打南山楊儒門,腳踢北海上下游(中間還去戳賣魚的江醫師一下):從風災落果後的文旦皮如何集中再處理,台灣到底需不需要談「糧食自給率」,一直到最近上下游報導雌激素對鰻魚養殖業的使用是否符合食品添加物觀點等等。「文青別鬼扯」 把出名新農媒體所談論的現象,多半歸諸於對農「產業」以及現代化生產的方式不了解,而訴諸文青式的鄉愁想像,或者集體恐慌式的簡化論述。
文青是否只會鬼扯,各位在兩邊的論辯當中可以自己判斷。不過芭樂農覺得有趣的是,要人別鬼扯的LinBay好油或者鬼王,自己也是個憤青角色,常常不忘廣告農業不只是老人與海,還有許多正妹。這個角度來看,文青跟憤青鬼王的差別在於:鬼王強調當前農村可見的表面,背後是許多國際貿易角力以及政策歷史所造成的「農業地景」,但「鬼派」清楚區分生產者,運銷加工者,政策者,以及消費者的角色。而被文青別鬼扯一竿子打成文青的其他「文派」網路報導,則著重讓消費者離開消費者的位置,嘗試與農人進行多方交流,甚至進入公民農業或者公民報導人的角色裡。文青跟憤青,那個更適合農業呢?芭樂農說,文農憤農,能讓台灣農業結合媒體走入下個年代的,都是好農!(芭樂農)
芭樂人類學對農業特別關注(畢竟我們是「芭樂」呀),再來一則重量級的討論:
2016農事回顧
2016年的新農浪潮持續洶湧,浪頭走向卻堪稱詭譎。綠營縣長爭當推土機,公民力量轉趨蟄伏,人人期待政策轉型卻又多聞樓梯響。目前端出的牛肉包括:1) 取消對化肥的價差補貼,轉而提高有機質肥料與微生物土壤改良等生態補助(已實施)。2) 農村再生計畫昇級2.0,放寬補助對象,鼓勵計畫方向朝軟體發展(已實施)。3) 定點試辦稻作「直接給付」選項,初步鬆動行之有年的公糧保價收購制度(已實施)。 4) 啓動「大糧倉計畫」,規劃以對地綠色給付、作物奬勵等堆曡補貼提高農民轉作進口替代雜糧意願,目標直指重建國產雜糧產銷體系(部分實施)。5) 國產安全有機食材將於2017新學期進入全台校園營養午餐(將實施)。6) 研議納管「友善耕作」,力拼擴大全台有機耕作面積(將實施)。
友善耕作、生態給付、提升食品安全與本土糧食自給率等議題緊扣晚近新農運動的農業多功能論述,這些政策在台灣社會的道德正當性來自過去十五年來全台小規模先行與倡議者在實作及論述上的努力累積,化胎為實質政策都已經是討喜的安全牌,沒有什麼人敢正面反對。然而魔鬼總藏在執行細節裡。以大糧倉計畫為例,若為了速達2020年雜糧種植面積增加三萬公頃的KPI績效而釋出大面積完整台糖地供農企業種雜糧,並且只以種越多拿越多的單一邏輯主導各種生態補貼的規劃,那麼無異於廣邀財力雄厚者入主在地農產與友善農業市場。這不僅無法幫助佔全台農戶大多數的小規模生產者共同升級與轉型,更可能使造成原本已經進場小規模生產者的競爭劣勢。
以我認識的部落農友為例,三年來與伴侶手工復耕部落紅蔾與小米田,透過契作已可支持兩人返鄉生計並參與部落文化復振。今年卻在本土雜糧市場爆出天價的榮景中、得知附近漢人農企業大手筆種植四十甲紅蔾而考慮退場。矛盾嗎?其實不。只因她非常清楚,過去三年來穩定收購的下游契作廠商勢必轉向生產成本更低的漢人大規模農場,反正消費者只看產品包裝上的「原鄉」「部落」等字眼,又不追究種植者到底是誰。換言之,如何避免這波史無前例的友善農業政策資源投入、到頭來卻反向淘汰實為台灣農業主力的小規模生產者,最終只成就了資本密集的大玩家,目前出枱的政策都有尚待著力之處。
更重要的是,在地型與友善型生產是「加值型」取向的政策,目的在於鼓勵農民投入符合台灣整體發展利益的作物,以發揮國土保安、生態保護、糧食安全、國民健康等農業的多功能價值。然而追根究底,「加值型」政策還是必須建立在「基本盤」取向的政策改革上(悠遊卡都搞丟了,還想加什麼值)。所謂的「基本盤」就是關乎「農地」與「農民」兩大農業核心要素的政策:農地(包括土壤、水源、空氣等環境要素)提供農業生產的根本,農民則投入勞動力將生產要素轉化為農作物。台灣全國農地需求總量為74萬公頃,現有54.5萬公頃,距離74萬公頃農地早已不足,近十年卻每年平均減少四千公頃,多數淪為豪宅農舍、工廠、與非法建地;許多地方政府更持續推動大面積農地徵收,光桃園航空城計畫一案就擬徵收2452公頃農地。如何遏止農地炒作風潮,並針對違法變更使用農地提出有效管制與補償機制,將是考驗新政權是否真有誠意推動「新農業」轉型的試金石。
關於農民問題,青壯從農已是全球性的草根風潮,然而是否真能扭轉農業勞動力不足的結構性趨勢(而非飲鴆止渴地引入農業外勞),更端賴新政府擺脫殘補式思維,藉由農業基本法立法以積極建立完整且有利於家庭農場的勞動支持(如農地取得、農民所得支持、技術輔導、農業保險、職災保險、老年退休等)與生活支持系統(須解決偏鄉教育、鄉村醫療與長照、鄉村基礎設施等問題)。而這一切,農民還在等待。(蔡晏霖)
網路社群媒體既是做為新農或新創事業延伸觸角的節點,促成了政治事務與公共議題的日常化與區隔化,同時也是提醒他人「我還存在」與相互取暖的情感社交手段。沒有手機網路時代的不同世代之間存在著代溝,網路媒體成為日常生活後的世代差異依然存在,同溫層效應隨著網路社群媒體好友圈的封閉性而更形強化。階級界線則隨著議題性質,時而顯現、時而隱蔽。科技產品或網路媒體複製甚至加深既有的世代(甚至階級)隔閡,能否被新一波超越世代與階級界線的科技產物所超越?這個超越背後的基礎何在?這些是我們在看待那持續有科技產物被創造的後人類(post-human)時代,必須面對的問題:
世代戰爭、Line謠言與寶可夢:虛擬/真實的跨界不跨界?
雖然世界似乎有些面向在進步中,但世局對不少人顯得越來越險峻,例如貧富不均的擴大出現了崩世代、下流老人。於是網路上出現「厭世」風,成為一種「每天來點負能量」、才能繼續面對的一種小確幸。
以上是年輕世代在網路應對的一種kuso風格,相對地,近年網路使用率大幅提昇、高度投入的資深世代,也有自己的風格──如長輩圖、或以早安晚安圖日日刷存在感。只需要對比厭世動物園和早安長輩圖,即可知從美學品味到正負能量,世代差異處於光譜兩端。
世代隔閡在一些議題中顯露無疑,同溫層現象越來越顯著,如同婚、年金改革等爭議中,封閉的(尤其是長輩)line群組謠言盛傳,臉書討論頁也戰無交集,從虛擬到現實世界均處於世代高度落差的對抗狀況。(唯一異例是同志名人四叉貓式的高調臥底)
不過此時卻出現了一個特殊的跨世代且跨越虛擬與真實界線的大平台──寶可夢。從小孩到老人都上手,許多「續航力」很高的是本來不玩遊戲的阿伯大嬸。從巷弄、公園到海濱,這一年我們一起追寶抓寶。進入Pokémon世界的人們不分世代進入了另一個地理空間,揉合虛擬與現實世界,世代同歡,不需要資源競爭而可以互助和樂的世界。
這樣的連結與對比,是否讓我們對世代的跨界,讓我們對虛擬/網路可能的潛力與限制,有了一些天真樂觀的理由? (malaita)
最後,讓我們來看看,成為台灣政府在經濟上亟欲超越的、電影與電視界頻頻追趕的以及肌肉天菜的太太團所嚮往的韓國,如何在與台灣社會連動或相互呼應的事件中,度過超級水逆的一年:
2016年的韓國頻頻打破歷史紀錄,不過是很不好的那種,而且是接二連三都發生在下半年(是因為超級水逆嗎?科科)。就讓我們按照時間序列一起看下來,到底2016的韓國是有多流年不利。
首先,是八月尾開始的三星GALAXY NOTE7手機電池連環爆炸事件,不但讓「三星共和國」臉面無光,還連累到全球機場每位準備登機的旅客被嚴格檢視手機型號(本人就曾經花了半天在日本海關解釋本人的GALAXY J7是系出同門的賤民階級所以毫無威脅性來著)。【流年不利指數 ****】
接著,9/5韓國規模最大、全球第七大的韓進海運宣佈破產,估計南韓經濟將因此遭受17萬億韓幣(約152億美元)的損失。因為韓國工業是出口導向,船隻運輸費對於韓國商品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非常關鍵。【流年不利指數****】
沒多久,9/12韓國慶州接連發生規模4.9和5.4的地震。這種等級的地震對於台灣人來說應該是「蛋糕一片」,沒甚麼大不了;可是對於非常少發生地震的韓國來說,這可是件大事。首先,大家會先猜測是不是金恩(胖)歐巴龍心不悅所以來個核子試爆人工地震洩憤來著(結果並不是),其次,發生地震的慶州是韓國重要的國寶文物集中地,導致眾多國寶級文物受損。隱藏版的重大危機是慶州附近可是有好幾座核電廠啊~~~所幸沒有發生大災難,可是也凸顯出政府對於地震災難的「一不三沒有」(不討論、沒有對策沒有反應沒有經驗,可以看看韓國的電影新片「潘朵拉」就知道有多慘啊)。【流年不利指數***】
其中還有幾個不利等級一星的小不幸,就讓我們先跳過。最後登場的可是重量級的超完美政治風暴,也就是眾所周知的「閨密門」事件。兩個女人的閨密情誼所引發的金權勾結事件持續擴大中,歷史僅見的韓國八大財閥男性掌門人排排坐吃果果…喔,不是吃果果,是接受國會質詢,然後引發韓國史上最大波的燭火示威抗議,獵女巫與施巫術傳言滿天飛(這是在演朝鮮宮庭劇嗎),果然韓劇編輯實力堅強其來有自啊~~每天處在這麼戲劇化的真實生活情境中,編劇能力不強也難你說對不對? 【流年不利指數*****】
最後,為了平衡我們還是要來個正面報導。韓流繼續席捲台灣跟東亞,「太陽的後裔」造就了新的「宋太太」世代,不過才沒過多久「鬼怪」又讓大家紛紛改嫁成為「孔夫人」(是說粉絲們變節也太快)。然後一台裝滿殭屍的列車讓台灣觀眾看的淚流滿面(為了不爆雷請大家自己去看看為甚麼看殭屍會哭)。只能說,韓國的2016年,不管在螢光幕上還是在現實生活中,都超級精彩充滿戲劇性啊~~~。(何撒娜)
客編不是唐國師,芭樂也不可能為來年台灣社會占卜運勢。除了前述精彩回顧,過去一年不少芭樂寫手對於台灣社會文化現象與議題提出的分析與看法(如iGuava 對於「文化治理」的系列討論),同樣值得大家入內閱讀。對過去一年的末終之記憶,都累積了我們做為人的歷史性。
本文採用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3.0 台灣版條款 授權。歡迎轉載與引用。
轉載、引用本文請標示網址與作者,如:
芭樂合作社 2016/丙申芭樂ㄓˋ:芭樂人類學年度回顧(下) (引自芭樂人類學 https://guavanthropology.tw/index.php/article/6571 )
* 請注意:留言者名字由發表者自取。
發表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