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印度的西藏地圖

印度的西藏地圖第一張

Manju Ka Tila篇

2011-01-10 回應 3
作者:

對流亡印度的藏人而言,如果說達蘭薩拉是行政中心的Washington D.C.,那麼位於印度首都新德里的 Manju Ka Tila就是他們的New York City。當我們從台北搭機到達德里之後,就會被在地協助的藏人助理「帶」到這裡歇息落腳,雖然Manju Ka Tila和德里機場分別位於德里的兩端,德里本身幅員廣大外,加上繁忙的交通,約30多公里的距離幾乎要花費一個小時才能到達。但藏人到了德里,就習慣性地來到這裡,唯有在藏人聚集的地區,他們才覺得有安全感。

The Market in the New Tibetan Camp, Manju Ka Tila, in Delhi
The Market in the New Tibetan Camp, Manju Ka Tila, in Delhi

 

從1962年以來,原是藏人逃到印度時的帳棚寄居地,漸漸聚居而成沿著恆河支流Yamuna河岸的小社區成為Tibetan Colony,是印度首都所在新德里的邊陲地帶,位於德里北部距離市中心約四十分鐘車程,從全印度政治和商業中心的新德里往北會穿過喧鬧的舊德里、經過世界文化遺產紅堡,沿途景觀從整齊的行道樹到塵土揮天的垃圾場,五色的風馬旗漸漸成為妝點著街旁的住宅的主要色彩,只有不起眼的一個鐵門入口,蒼蠅聚集的垃圾堆,等待顧客的Richaw車伕。但這裡卻是藏人在印度南北往來的樞紐要地,每天有巴士直接來往達蘭莎拉,往印度北部的藏人聚居點都要從德里發車,這裡是必經的一站,以Manju Ka Tila為中心輻射而出的客運路線,是藏人在印度往返的形跡,因為空間狹小在這裡定居的人數不多,大多是行經投宿的旅客,藏人為主以間有來自各國的觀光背包客。

 

 

裡面沒有道路可以讓汽車進入,Richaw則勉強可以,仔細地將整個New Camp走了一遍,發現這裡最多的是手工藝品店,這些具有藏人民族文化色彩的手工產品,包括宗教上的法器,傳統的唐卡佛像,以及藏香、乾草香粉,念珠手環等西藏傳統用品,再來就是旅行社,有些利用店面附帶經營電話服務STD/ISD[1]和網咖,另外還有外幣兌換服務,旅館和餐廳是不可或缺的,路邊幾個賣水果與蔬菜的攤位,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小巷裡面還有製作法器的工廠,有三、四名工匠手工在打造銀碗的法器。

路邊攤位販售市面上流行的西藏或佛教「非正版」影片,新近攤位增加大量從西藏過來受到中國流行音樂影響的西藏音樂,和流亡的西藏年輕人的創作,在音樂上看來也是兩個西藏,但對聽的人而言在音樂的層面上似乎是並存的。而賣CD的店面通常都圍著一群人觀看電視上播放的CD影片,最受歡迎的影片不是寶萊塢的電影,而是達賴喇嘛的演講實況。

路上來往的行人以藏人為主,因為只有一條主要的通道,人來人往必經之處,經常看到路上兩人驚喜相迎,停步敘舊的情景。我們這些不同於藏人和印度人的面孔,則很容易引起注目,也有被朋友認出的經驗,和認識的藏人朋友在這裡打照面並不稀奇,最特別的一次是遇到十幾年不見住在台中的朋友「烏龍」,穿著一身卡其獵裝面容滄桑,他說印度此行是朝聖,剛從北方的拉達克下來,我們則要接著趕往其他的行程,這種迎面而來的異地相逢的意外驚喜,卻是Manju Ka Tila街上的日常片段。

2009年六月我又來到這裡,入住在朋友Nyima經營的旅館,預定搭車往Shimla接著到Manali兩個北方的藏人聚居點在夏季營業的市場作調查,首先要做的事將美金換成盧比,雖然我自己找得到換錢的地方,但有Nyima陪同還是比較保險。就在換錢的地方,Nyima認出剛好也來換錢,也是從事money exchanger的商人Mr. Tenzin Ngodup,他正要回去Manali,於是因為這個照面,接下來到Manali的行程就有了在地的接應。雖然研究部分已經準備好訪談的說明信函,到當地必須到找到聚居點代表和毛衣市場協會幹部,但這些都得到當地之後才能安排,在地的住宿和交通與聯繫事項都算前置作業,如果有在地網絡就方便許多。2010年7月我們從德里機場下飛機,只有幾個小時的時間就要搭往Manali的客運,同樣地一個小時的車程,經過舊德里和紅堡,來到Manju Ka Tila,預計找家咖啡屋休息再打電話聯絡德里的朋友。才走進Coffee House,就遇到Nyima和他朋友Sonam坐在裡面聊天,要找的人就在面前,連打電話都省了。

New Peace Hotel
New Peace Hotel

 

根據這幾年研究的田野經驗,旅程中的藏人隨行助理協助安排行程住宿交通、協助翻譯,是執行任務的必備,然而他們並不見得對於我們每次要拜訪的地點熟悉,甚至也和我一樣從來沒有去過當地,他們處理問題的方式,就是透過個人的網絡解決。幾次來到這裡的隨行助理都不是Manju Ka Tila的住民,但他們會想辦法找到在這裡的朋友,一方面會友敘舊,一方面也處理研究任務的各種需求,例如運用人脈幫我借到一支手機號碼,事先預定車票、雇請可靠的司機等,用最有效的方式完成各種任務。2010年8月當我們要從Ladakh的列城下到德里的時候,列城的藏人朋友就請我們的隨行助理幫他帶錢還款,這是去年他行經德里到列城時,旅費不足向朋友借支的款項。這種透過人與人建立的「出外靠朋友」網絡加上地理上的來往必經所在,使得Manju Ka Tila成為藏人在印度旅行時一個安歇之處。

說到住宿,這裡有很多guest house,根據tibetcity.com上面登記超過四十家,但這不是最新數字,因為Nyima所經營的旅館並未列出,光從登記的數量就知道可以容納旅客的容量,這些小型的Guest house基本上都不大,十幾到二十間房間上下,一般而言一個晚上幾百盧比,看房間大小論價,有空調要額外加錢,最頂級的大概不會超過1500盧比。根據在藏人社區住宿經驗,這些藏人開設的旅館的問題是如何維持應有的水準,通常開張一段時間成本已經回收,但設備開始老舊,環境缺乏持續的維持,品質就開始低落,因此選擇旅店的標準就是找新開張的,房間也要先看過再決定是否要住進來。目前當地最大最新的旅店Ga-Khyil House,2006年落成的大樓Chu-Gang building,地址是House No. 39, Block 12,是這裡最新的建築物,一共有5層(包括地下一樓)。這棟大樓由Welfare Society of Central Dokham, Gheshi Gangdrug, India組織所擁有,這是當年保護達賴喇嘛出亡的衛隊「四水六崗」所出資興建的,這棟大樓規劃成為商店街,但商店的進駐率不高,Nyima租下旅館的經營權,Ga-Khyil House在第三、四層[2]有30個房間,每年9月到次年3月是旺季,其他時間因為德里酷熱和雨季的氣候影響屬於淡季,三樓還有一間餐廳,裝潢相當有氣氛,但幾乎沒有人來這裡,當我在2009年夏天淡季住在這家旅館時,整個晚餐就是我們這桌和一兩個客人但當Nyima當我參觀廚房時,卻有5個工作人員忙碌地準備食物,原來這裡的人習慣將食物叫送到房間,吃完之後放到門外,讓工作人員來收。整棟大樓有60個單位,Nyima一個人承租了30個單位,他期待這裡的店面都能開滿,帶動餐廳的生意,但目前離這個目標還很遙遠,我笑稱他現在是 “King of the Chu-gang Building”。

旅館的經營雇有15個人手,重要的管理部分由Nyima的兩個親戚幫忙,其他都是雇用印度人。經營的資金是Nyima家族合資,主要是Nyima和哥哥,目前生意獲利不錯,估計五年內就可以回本。Nyima就住在櫃臺後面的房間,由於在台灣工作和生活數年的經驗,旅館內有兩個其他藏人或印度人同等級旅館所沒有的設備,一個是有放垃圾袋的垃圾桶,另一個是出入衛浴的塑膠拖鞋,新的旅館也沒有氣味和蟑螂。除了旅館的生意之外,生意最好的是藏醫,早上九點就有滿屋的病患,印度人比藏人要多,還有在門外等候的,據說前面還要再開一家,看來藏醫反而是吸引印度人的熱門生意。

一樓有一家裝潢現代的西式糕點的咖啡店Coffee House[3] ,提供冷氣和無線上網,是西方觀光客會來的地方。在coffee house看報紙喝茶的時間,店裡播放的是印度的音樂,但漸漸地的從櫃臺飄出華語的流行歌曲,這是櫃臺員工自己在聽的音樂,兩種音樂的音量幾乎相當,但因為語言上的熟悉感,我的耳朵反而伸向櫃臺的華語歌曲。我點的解暑消渴的hot ginger lemon honey tea,付錢時刻意用中文和他們交談,想知道這位服務生使用哪種語言,他說聽得懂中文、英文,平常講的是藏文,顯然這個年輕人是新來的難民。

這個新的商業大樓是藏人在印度經濟的一種發展,一方面是提供藏人在印度旅行所需服務的族群經濟,同時也提供外國背包客的觀光景點和往達蘭薩拉的服務,另一方面則是提供藏人往商業發展的機會,目前看來是藏人投資做生意的家族事業型態,而雇用印度的幫手為主,提供印度人的就業機會。2009年夏天,雖然住到Nyima的旅館,有空調的乾淨房間,但因為德里夏天雨季遲來電力吃緊,必須輪流供電,Manju Ka Tila 本就是德里的邊陲地帶,不在優先供電區域,電力一停就是12小時,雖然旅館備有發電機,卻因不堪過度使用而故障,在40度高溫下的Manju Ka Tila沒有空調的水泥建築就像熱蒸籠,即使來自熱帶臺灣,我也感到吃力,於是雇著計程車子到唯一想到能夠避暑的德里市區購物中心稍作喘息,隔天按照預定行程搭機回台,竟然有「逃」出德里的感覺。我這個過客幸運地有處可逃,但藏人卻得在此維生學習適應現有的環境。

Manju Ka Tila雖然是藏人的地理交通要道,但現實上還是一個非法的難民社區,缺乏基礎建設,路邊外露叢結交纏的電線,凸顯該地區發展歷史的任意樣貌和自求多福的態度,新德里市政府曾經以整治污染的Yamuna河岸的名義,要求Manju Ka Tila等為首的1470多個非法定居點(包括印度人居住)進行拆遷,2006年由印度最高法院下達搬遷令,但由於很多難民社區的居民不斷提出上訴,要求印度政府和最高法院重新審理有關決定,雖然印度政府有權收回這塊土地,藏人以在德里地區類似的社區有上千個,何以藏人的社區會是優先被取締的對象為理由,而使市政府暫時罷手,終於在2008年的10月新德里市政府向所有非法居住區發放了臨時暫住證,消除了當地流亡藏人日夜為拆毀住處的憂慮,據說未來有希望獲得印度政府的合法居住證(西藏之聲報導)。

Manju Ka Tila就像是藏人流亡的宿命,有著不能在自己的土地上保障自己財產的悲哀,這個地區無法有任何長期的規劃,即使有其地理上的重要性,四十年來卻還是在最基本的環境設施,也處於和印度主流社會隔絕,2009年夏天我在當地雇車前往位於德里南端的知名學府Jawaharlal Nehru University,拜訪該校的學者教授,但在Manju Ka Tila跑車多年的印度計程車司機卻不知道路線,他解釋說,「因為從來沒有載過這裡任何一個乘客到過這個大學」。2010年仲夏當我再度在Manju Ka Tila的Coffee House遇到被我戲稱為 “King of the Chu-gang Building” Nyima的時候,他已經賣掉旅館的經營權住到德里市區朋友家中,準備移民加拿大,他抱怨印度的髒亂和空氣污染,但在德里的期間還是經常要過來Manju Ka Tila找朋友辦事情,可以確定的是,即使Nyima移民加拿大之後,當他有機會再來到印度時,有可能會在Manju Ka Tila街上見他迎面而來再一次地異地相逢。


[1] PCO:- PUBLIC CALL OFFICE
STD:- SUBSCRIBER TRUNK DIALING
ISD :- INTERNATIONAL SUBSCRIBER DIALING

 

[2] 按照印度的方式是地下一樓是base floor,一樓是ground floor,我們慣稱的二樓是他們的一樓。所以按我們的說法旅館是在三、四樓。

[3] Coffee House, House no. 39 (GF), New Tibetan Camp, Majnuka Tilla, Delhi-11054, phone: 011-23811829, E-mail: dikicoffee@live.com Tsering Dickey

本文採用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3.0 台灣版條款 授權。歡迎轉載與引用。

轉載、引用本文請標示網址與作者,如:
潘美玲 印度的西藏地圖第一張:Manju Ka Tila篇 (引自芭樂人類學 https://guavanthropology.tw/article/1269 )

回應

* 請注意:留言者名字由發表者自取。

1

有趣的[圖博在印度](小時後被迫買[蘇俄在中國]的聯想).它和印度當地居民,不同的位階和文化以及經濟型態,很好奇它除了連結全世界流亡的圖博人和圖博之友外,和印度有著甚麼接觸經驗?因為印度的慷慨接濟,他們有了界外移民地,也因為如此,他們的往來是點對點的,非平面的.很奇特的移動經驗.

2

謝謝有機草莓

這篇田野放在這裡,就像是在芭樂水果店的小角落,順便寄賣印度製的西藏奶茶,在品嚐各種口味的芭樂之餘,冬天喝喝熱茶。

3

最近正在打算去达兰萨拉,无意中发现了您的文章,写得都很详细,增加了我对达兰萨拉的认知,真的很感激。谢谢你!

發表新回應

這個欄位的內容會保密,不會公開顯示。

basic comment

  • 自動斷行和分段。
  • 網頁和電子郵件地址自動轉換為連結。
CAPTCHA
回答以下問題幫我們減少機器人的擾亂....
11 + 6 =
計算出這道簡單的算術題並鍵入答案。例如、1+3,就輸入 4。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