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潘美玲
目前任教於國立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族群與文化研究所,以經濟社會學為專業。沒有方向感經常會迷路,覺得自己不適合當人類學家,但因為進入流亡藏人的研究走遍印度,而發現了印度的西藏地圖。
2024-03-12 潘美玲
移工 印度 藏人

印度的西藏地圖第24張: 台灣與印度移工的距離

臺灣與印度移工的距離有多近?又有多遠?臺灣政府有意大規模引入印度移工,卻面對在臺灣島內的反彈,甚至出現去年12月初凱道「反印度移工大遊行」。陽明交通大學的潘美玲老師認為,這種反彈涉及臺灣人近年普遍對印度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的誤解,也反映臺灣人對跨國移工好感度的提升,實有賴於跨國勞務基礎設施建立過程中所需要的多重文化溝通。實務上,借用印度流亡藏人的多重國家居留、跨國移動經驗,他們應能擔當強而有力的文化中介者,使臺灣在面對國際移工議題及改良相關政策時更為有效。
2023-06-13 潘美玲
印度、藏人、COVID-19

印度的西藏地圖 第23張 疫見流亡西藏:無常後的如常

新冠疫情使跨境田野變困難重重。邊境開放前後,匆匆離開、久別重逄,看似是田野工作常發生的事,但又因為看似無了期的疫情,更突顯了生命的無常。重返印度的流亡西藏的潘美玲老師,帶我們再次走進疫情發生後的流亡藏人社群,了解宗教力量、西方/傳統醫療、國際貿易、族群政治等,如何影響了當地人群的疫情經驗。或許,如達賴喇嘛所說「祈禱是不夠的,要用慈悲心來對抗新冠病毒」,人類學的全貌觀及文化相對觀點,有助我們理解另一種與疾病相遇的過程。
2021-08-30 潘美玲
西藏 空間

印度的西藏地圖第22張:流亡者的房間

如果說宗教信仰是族群文化的世界觀,個人的房間就是就是個人境遇與心靈的空間具現,藏傳佛教是流亡藏人的大宇宙,他們的房間應該就是個人的小宇宙。近年來有機會拜訪流亡社會幾位知名人物的房間,近距離地觀察其人與其物的環境,以及在這個空間所開展的日常。雖然只是有限時間的停留,但在這些流亡者的房間所產生感動的片刻,也成為記憶的凝結。
2021-04-12 潘美玲
西藏 邊境

印度的西藏地圖 第21張:印中邊境衝突中的流亡西藏

班公措因為電影三個傻瓜而聲名大噪,成為觀光客朝聖的景點。由於是軍事管制區,外國人必須申請通行證,又加上印中邊境爭議所在地,持有中國護照是被禁止進入的,至於台灣民眾持有中華民國護照原先也在被禁之列,直到2015年才解禁,而我才有機會來到拉達克時拜訪這個傳說中的美麗湖泊。我們從列城出發,單趟需要5個小時的車程,翻越多座山頭,並通過海拔5,390公尺的Changla隘口才會到達。一路上的景觀是雄偉的山群頂著長年不融的冰雪,襯在蔚藍的天空下,偶然遇到放牧的犛牛,感受喜馬拉雅山的壯麗與在地居民的生命力。
2019-12-09 潘美玲
西藏 音樂

印度的西藏地圖第廿張:來唱西藏的歌

藏人是一個愛唱歌的民族,在有世界屋脊之稱的西藏高原,雄偉壯闊的天地,傳統的游牧農作生活,牧民們邊放牧唱著牧歌,日常的勞動也是歌,攪拌牛奶製作每天必喝的酥油茶,也有歌,大伙一起協力合作的農作或建屋修牆,總是歌聲帶領著動作,民歌的內容就是生活的日常,透過歌謠的吟唱,將西藏傳統文化傳承下來。藏人崇信藏傳佛教,頌唸經文皆有各自的韻律,唱頌祈願文,是佛教徒每天必要的功課。傳統的民俗歌謠以及藏傳佛教的信仰,藏人的歌聲所在之處就是生活,也是文化。
2019-05-20 潘美玲
西藏 中國

印度的西藏地圖第十九張:從「當鐵鳥在天空飛翔」到「抵達湖邊的天鵝」

有關對於西藏議題的爭鋒,從1959年以來就持續呈現一個西藏問題卻各自表述的狀態,例如中共解放軍進入西藏,就有「武力鎮壓」相對於「和平解放」,以及「翻身亂世」相對於「翻身解放」兩種截然不同的說法。雖然沒有鐵鳥、鐵馬般的重裝備武力,多年以來,各式透過傳統宣傳媒體宣傳戰交鋒所砰發的煙硝味,以及企圖所造成的影響,卻不容小覻。
2018-12-17 潘美玲
西藏 幸福

印度的西藏地圖第十八張:流亡藏人的「幸福路上」

「幸福路」在臺灣 宋欣穎編劇導演的台灣動畫《幸福路上》,藉由住在新北市(之前的台北縣)新莊幸福路上的小琪的故事,帶領觀眾重溫台灣社會從1975年代的政治經濟發展的歷程。電影的開始,是小琪坐著一部貨卡隨著家人從高雄,來到北部小工廠林立的幸福路,這條幸福路的人們,是靠雙手勞力賺取生活溫飽,接受社會主流價值,自己縮衣節食,為的是子女受到更好的教育而出人頭地。
2018-06-25 潘美玲
西藏 體育

印度的西藏地圖第十七張:難民的足球隊

四年一度的世界盃足球賽已經從6月中在俄羅斯開踢了,成為世界媒體關注的焦點,球迷們熱切地為選手們加油,享受著足球比賽帶來的刺激,贏球的快感、輸球的洩氣,比六月豔陽更熾熱,更灼人,全球廣大觀眾沈醉其中,賽事還在進行的過程中,大家屏息期待著世界冠軍的國家隊伍誕生。但大家一定不會注意到,或從來也不知道,6月20日是「世界難民日」。
2018-03-05 潘美玲

印度的西藏地圖第十六張:流亡中的西藏小姐選美

當流亡藏人社區開始舉辦的西藏小姐的選美活動時,強調現代的摩登女性形象,以年輕美貌為選拔的標準,且為了要和國際選美活動接軌開放泳裝比賽,在內部掀起軒然大波。儘管流亡西藏的社會對此選美噓聲多於掌聲,但一旦到了國際選美的舞台,就成為集體的象徵,而來自北京的打壓,更啟動了藏人的同仇敵愾。而參與的女性則認同活動具有西藏年輕女性賦權的意義,希望透過參與這樣的活動,為西藏處境發聲。
2017-09-18 潘美玲
西藏 印度

印度的西藏地圖第十五張:重返拉達克:Jamyang School

今年暑假,我重返拉達克,從2010年首度來到這裡,到今年一共去了4趟,而我這次主要的任務,是擔任交大的印度海外志工團的帶隊老師,帶著一群大學生到列城(Leh)的Jamyang School進行志願服務。那是一個非常特別的學校」,由達賴喇嘛在2008年協助創辦的寄宿學校,學生是拉達克的少數民族,卻有著歐洲人的長相,聽說是當年亞歷山大大帝東征,途經印度時,留下的士兵的後裔。
2017-06-19 潘美玲
西藏 空間 時間

印度的西藏地圖第十四張:看見西藏的三個方式

藏人最激烈的反抗不是進行恐怖報復的行動,而是自焚。業力造作和輪迴的世界觀,提供了超越人我之間分別的時空架構。唯有從這個視角,才能理解西藏文化的獨特性,以及這個文化可以為人類所帶來的寶貴資產,對於世事紛擾的現今世界,仇恨對立激化的時代,學習看見西藏的方式,也反觀了我們如何看世界的。
2016-12-19 潘美玲
選舉 宗教 西藏

印度的西藏地圖第十三張:一場以「道歉」收場的選舉

已經民主化的流亡藏人社會,在今年的3月下旬,透過全球流亡藏人的直選,完成了藏人行政中央的司政和西藏人民議會的選舉。我們慣常看到的民主選舉之後的基本公式:勝選的一方會出來呼籲團結,敗選者不管是否心甘情願,至少會為了表現風度祝賀對方,但這場選舉之後,兩位參選人:洛桑森格(Losang Sangay)和西藏人民議會議長邊巴次仁(Penpa Tsering),隨即於4月7日共同在達蘭薩拉舉行記者會,除了呼籲選後大家要團結一致之外,主要是對於選舉期間雙方陣營為了勝選所從事的負面選舉活動,使西藏社會產生分裂的傷害,向西藏社會大眾表示遺憾與道歉。
2016-07-04 潘美玲
西藏 食物

印度的西藏地圖第十二張:「好吃,又好思」: 糌粑(Tsampa)、麵條(Thukpa)、也許還有豆腐

俗諺說:「民以食為天」,芭樂人類學強調要「好吃,又好思」,通過食物可以表現個人與群體的認同,並鞏固社會的連帶。而食物也是一個溝通的系統、集體的圖像,食物顯示了「你是誰」,我們也利用食物與他人對話。我到印度研究流亡藏人的田野,處在印度、西藏的兩個社會之中,每天三餐如何吃,絕對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2016-02-08 潘美玲
西藏

印度的西藏地圖第十一張:離,而不散

流亡藏人雖然流離,但並不失根,雖然分佈在印度、尼泊爾不同的聚居點,但每個人不是孤立的存在。他們還有族群的歸屬,社會的連結依然存在。他們知道自己是誰,別人也知道他們是誰。人群在地理的分散與移動,並沒有使流亡社會崩解,而是凝聚。
2015-09-14 潘美玲

印度的西藏地圖第十張:身/生為難民半世紀

很多人對於收容難民的疑慮在於認定難民會帶來的負擔,認定他們從此必須靠著援助寄生。此外,因為宗教、文化或外觀實際的差異而被標示的「外人」身份,經常會出現「種族化」、「問題化」的現象,而造成與在地社會族群間的緊張,產生了寄人籬下的「雙重弱勢」。然而,一旦有機會,他們也會如你我一樣自食其力過著有尊嚴生活,甚至可以對當地社會有所貢獻。但這如何可能?當初我會進入流亡藏人的生存與生計的研究時,也有同樣的疑問。
2014-12-15 潘美玲
佛教 印度 西藏

印度的西藏地圖第八張:菩提伽耶(Bodhgaya)

菩提伽耶是佛佗的悟道之地,公元前三世紀時阿育王在此建立大菩提寺,但在十三世紀初時因伊斯蘭教軍團入侵印度,佛教徒們為免寺廟受損而自行將寺廟掩埋,一直到十九世紀才由英國殖民者將其發掘重見天日,而在印度式微已久的佛教卻因流亡的藏傳佛教徒而注入了新生命。本週潘美玲老師為芭樂帶來第八張地圖,訴說這長遠的故事....
「雖然印度本土佛教已經消失,但佛陀成道的金剛座,卻因為藏人的流亡而成為世界各地佛教徒朝聖的景點。因此,來自於世界各地的佛教徒來此朝聖,繞塔的人群形成層層的人流漩渦,依著順時鐘的方向,絡繹不絕。……於是在朝聖的旺季或法會期間,菩提伽耶被轉換成西藏的佛教城鎮,來朝聖的藏人兌換一大把的印度一盧比的零錢,布施給聚集乞討的印度人,他們此時的身分不是在印度寄人籬下的流亡者,而是回到佛陀世尊覺悟之處的佛教徒。」
2013-09-02 潘美玲

印度的西藏地圖第七張:西藏的非暴力抗爭

任何個人或團體採取反對操縱和篡改真相的手段方法,包括從知識分子的文字到工人罷工,從搖滾音樂會到學生示威遊行,都是一種道義行為,不是一種自利的行為,因為參與的個人可能需要為此付出巨大風險,也可能得不到能夠改變局勢的回報。但無權力者若放棄這種權力,極權與暴力將征服這個世界。
2013-03-18 潘美玲
圖博 西藏

印度的西藏地圖第六張:苦難的數字與敘事

上星期我參加了台北街頭接連兩場遊行,三月九日在「核電歸零」的號召下,據說全台高達20萬的民眾走上街頭,這是一場歷史性的運動,但到底總共有多少人參加,大概永遠沒有人知道。三月十日則是西藏抗暴日第54週年,也是〈西藏獨立宣言〉100週年,該遊行在台北街頭已經舉行數年,由在台藏人與台灣民間社團共同發起,是聲援西藏人權的年度活動,然而這個只有數百人的遊行規模,
與前一天的活動相比,實有天壤之別。反核運動訴求的是預防全面性災難的發生,西藏抗暴遊行則是苦難的發聲,雖然規模差距極大,因為都是人性良知的展現,兩者同樣撼動人心。
2012-09-10 潘美玲
印度 田野 西藏

印度的西藏地圖第五張:Ludhiana, Punjab (盧迪安納,旁遮普省)

Ludhiana位於北印度西部的Punjab省境內,這是一個以工業發達著稱的城市,有著印度曼徹斯特(紡織之都)的名聲,不是觀光地圖會標示的景點,有熱絡的工商活動,由於地處內陸,沒有港口之便,幾乎看不到來此旅遊或從事商旅貿易活動的外國旅客,唯一例外的是,每年一到七、八月,便湧入成群結隊的流亡藏人,向當地的Lala(印度話,指的是企業老闆) 採購他們將在冬季販售的毛衣或織品,構成了當地特有的季節性族裔地景,交織的是底層人民超越族群和宗教相互扶助的故事。
2012-03-12 潘美玲
宗教 西藏

印度的西藏地圖第四張:時間之輪

這幾年在印度進行流亡藏人研究時,到哪裡找哪些人是我們下田野的例行前置作業,要能夠順利達成任務,就得避免和達賴喇嘛的講經或灌頂法會行程撞期,因為這些活動都吸引成千上萬印度境內流亡藏人或國外信眾匯聚,找旅館搶訂車票還算小事,麻煩的是,我們要訪談的對象都不會有空,雖然他們也會很看重我的到訪,但是很抱歉,他們還有更重要的事。
2011-11-14 潘美玲
印度 田野 西藏

印度的西藏地圖第三張:拉達克(Ladakh)

若要在西藏境外,找到最能代表西藏傳統的地方,達蘭薩拉可能是大家心目中的答案,因為是達賴喇嘛在印度安頓所在,也是當前西藏流亡政府的行政中心,但對藏人而言,這是一個和印度人混居、氣候景觀都需要重新適應的新故鄉。然而在當前印度國土最北方的拉達克,不論在氣候景觀、風土民情、宗教信仰、語言文字等,都屬於傳統西藏文明的範圍,而有「小西藏」之稱,也因為高山、峽谷、河流、沙漠等奇景,高海拔與世隔絕而有香格里拉的美稱。
2011-07-04 潘美玲

印度的西藏地圖第二張:「使命必達」

對在印度的中下階層的人而言,如何經濟而有效率地移動,或如何將物品運送到目的地,是日常生活的戰略,像是搶票、爭位子般的鬥爭,或者共乘、搭便車等順便互相幫助的資源分享。
對流亡藏人而言,規劃、利用/挪用各項連結,是在印度生存很重要的一項技能。作為田野研究者的我,也成為他們傳遞物品的環節,行李裡面都有一個「快遞專區」要使命必達的物件,將東西直接送到指定人的手中。
2011-01-10 潘美玲
印度 田野工作

印度的西藏地圖第一張:Manju Ka Tila篇

對流亡印度的藏人而言,如果說達蘭薩拉是行政中心的Washington D.C.,那麼位於印度首都新德里的 Manju Ka Tila就是他們的New York City。當我們從台北搭機到達德里之後,就會被在地協助的藏人助理「帶」到這裡歇息落腳,雖然Manju Ka Tila和德里機場分別位於德里的兩端,德里本身幅員廣大外,加上繁忙的交通,約30多公里的距離幾乎要花費一個小時才能到達。但藏人到了德里,就習慣性地來到這裡,唯有在藏人聚集的地區,他們才覺得有安全感。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