砂石啟示錄
在《三體》這本堪稱經典的科幻小說中,作者劉慈欣鋪陳了一個令人心寒但並不難想像的末日情景:人類預知外星人將於400年之後到臨地球,以優勢軍力奪走所有生存資源,各國因此加速發展高污染的太空工業,大量消耗能源,環境保護變成叛賊奸隙的代名詞,因為「環保有屁用?就算把地球保成一個花園兒,還不是留給三體人?」(350頁)於是環境迅速惡化,農業減產,地球經歷了半個世紀的「大低谷」。據小說人物言,大低谷時代四處「沙土遮天」,逃難人群無糧可食,無地可棲,先前預測的外星人災難尚在遙遠未來,人類早早已經把自己的物種推向末日。
最近出現的一些重大開發案,也透露著這種「環保無用論」。不分公私部門,想趕在榮華散盡之前賺最後一筆的末日心態,似乎隨著台灣國力的持續低迷而愈來愈強烈。茲關糧食與水安全的特定農業區及水庫集水區,都可能在「全國區域計 畫法」修訂施行之後鬆綁管制,連我們最後立足的土地,也面臨淘空危機。「新竹芎林土石採取專區規畫計畫」就是這樣一個奇特的案子。這個案子的開發場址位於芎林鄉境內兩條頭前溪支流--王爺坑溪與鹿寮坑溪--之間的小山丘,規模約72公頃,幾乎等同清華大學校園面積,其中49公頃做為開採區域,以表土剝除的方式開採,意即山頭上所有原生植被及動物棲地都會完全清除,從389公尺高的山頂逐年降階挖掘到280公尺處,總計將採取超過1700萬立方公尺的砂石。然而,這個開發場址位於自來水水質水量保護區及土石流潛勢區,砂石運輸終端的暫存場與洗砂機,則就在大新竹地區的自來水取水口附近。更諷刺的是,土石場的鄰近村落—永興村與華龍村,都是農業資源豐富,經農委會核定的農村再生村落,土石一旦開採,山丘林木的清除及地層的裸露,勢必破壞兩村賴以為生的地下水脈,甚至引發土石流的滅村危機。簡言之,從各個面向評估,這都是一個環境及社會成本異常高昂的開發案,那它究竟是在什麼樣的考量之下提出的呢?
據規畫單位經濟部礦務局說,國內砂石一向吃緊,西部河川又幾乎全面禁止開採河砂 (但其實還是可以用「河道清淤」名義採集河砂),為了穩定北部地區的砂石來源,所以規畫了這個全國首例的陸砂開採專區(意思是說,如果芎林專區能夠取得開發許可、順利營運,未來將會出現更多類似的砂石專區),但村民可有不同說法。他們傳言,民間砂石業者先在開發預定地以當地認定的「天價」,收購了卅公頃土地,之後才有政府提案的這個土石專區計畫(http://newtalk.tw/news/2013/10/23/41253.html)。意在言外的是,如果此案通過環評及土地變更程序,則整個山丘應該很快會由業主收購,成為私人採石場。北部目前粗砂石的價格是每立方公尺500元,以開發案承諾上限1700萬平方公尺來計,生產總值為85億元,這個金額尚未計入未來可能的超挖數量。也難怪在地居民紛紛耳傳一個台灣鄉間的公開秘密--砂石業是點石成金的暴利事業。
無獨有偶地,在山的另一邊花東地區,這兩年也出現好幾個採礦申請案,它們都是在環評法規頒布前就存在的老礦區,營運了數十年之後,近兩年紛紛提出規模擴展的開發申請。其中被環保團體猛烈抨擊的潤泰水泥案,因為礦區位於保安林範圍內而且未取得租用許可,在十月由環保署環評委員會裁定不予開發,但位於蘇澳鎮白米甕山區的蘇澳石礦場案,卻順利於前年通過環評。蘇澳石礦場自1930年代就設立,超過八十年的營運期間,其礦區規模一直維持在11公頃範圍,開採量在2001-2011年間甚至因為國內水泥廠數量減少而降低開採量,但前年蘇澳石礦所申請的變更案,提高了開採量上限,將增加到2001~2011年十年總量的五倍之多(146萬公噸擴增到685萬公噸)。今年該公司續提變更礦業用地案,將註銷舊礦區,申請規模面積更大(從11公頃增加至28公頃)的新礦區開採。
石礦與陸砂,都是自然界中蘊藏數量有限、難以再生的耗竭性資源,在經濟成長與人口成長都逐漸趨緩,重大工程建設不再像前幾年那麼蓬勃發展的當下,應當是節制使用、植生復育的最佳時機,才能為下一代留下可持續的資源。但採礦業卻反其道而行,在國內的砂石與水泥需求持平甚或下降的同時,擴展開採規模。其中,國內的水泥產出約有四五成是外銷,這意謂著,地狹人稠的台灣居然還在不斷輸出自己的山,只因二級、三級產業缺乏創新動能,無法提昇產品價值,只好回歸萃取耗竭性資源的原始產業,以一次性、無法回收的方式,為了少數企業的利潤,挖空全民立足生根的土壤。
芎林土石案與蘇澳石礦案,還有另一個共同特徵:它們的開採場址都位於都會外緣的鄉村地區,「交通尚稱方便」(引自蘇澳石礦於100年12月所提的第二次環差分析報告)。這或許反映出,末日經濟之中,城鄉交界的淺山地帶將成為資源爭奪的熱區,這些地帶交通運輸成本較低,人口普遍高齡化(因為離都市近,反而讓年輕人口更易外流),而且土地早就高度商品化,較諸有較嚴格土地法規、以原住民保留地與國有林地為主、難以自由買賣的中高海拔山區,淺山地帶更適合資本炒作與掠奪,低緩坡地可以改編為建地或工業區,大量搶建;坡度較陡的山丘,則轉換為砂石、林木、甚至溫泉的資源前線(借用Anna Tsing的”resource frontiers”)。芎林案中,業者先以一般村民以為的「潘仔價」(凱仔價)買下潛在價值極高的土地,再以種種不足為外人道的方式,說服主管機關改變土地使用方式,在此,政策與公權力淪為私人企業的金庫保全,這樣的行徑連開發(development)都算不上了,而是末日幻境中沒有明天式的瘋狂掠奪。而隨著區域計劃法的可能鬆綁、環評制度的可能變更,可以預期,還有其他許許多多的類似案件,在不遠的將來等著闖關。
註:「新竹縣芎林地區土石採取專區規劃計畫」在11月1日的環評初審會議中,被裁定不宜開發,將提送環評大會決議;「蘇澳石礦股份有限公司蘇澳礦場申請核定暨更正核定礦業用地案」則正在提案階段,今年11月18日將在蘇澳鎮永樂里舉辦公開說明會。
本文採用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3.0 台灣版條款 授權。歡迎轉載與引用。
轉載、引用本文請標示網址與作者,如:
講古 砂石啟示錄 (引自芭樂人類學 https://guavanthropology.tw/article/5510 )
回應
* 請注意:留言者名字由發表者自取。
借轉貼到facebook
發表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