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萌燒吧,人類學!一同來探索人類學的新興領域

2010-05-10
回應 1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第七屆人類學營

燒吧,人類學

一同來探索人類學的新興領域

法律如何界定文化事物?人類學怎麼看待法律?弱勢族群真的能仰賴法律來保護他們的文化傳統、捍衛他們身為國家公民的權益嗎?

不同文化中的人是否用不同方式面對身心痛苦?來自異文化的醫學體系是否能跨越國界在異地生根?

流行文化的全球化與身分認同的關係為何?為什麼亞洲年輕人選擇美國黑人的饒舌音樂作為反叛的象徵或藉以抒發鬱悶?

文化觀光產業非得把文化傳統當成消費商品來販賣嗎?而文化傳統被消費化之後,必然會失去它對當地人的原有意涵嗎?

上述與當前台灣社會息息相關的核心議題,皆是人類學研究的新焦點。因此,本屆人類學營將探討的主軸是,在面對這些議題時,人類學如何能從其他人文社會科學的不同觀點中獲益?而人類學理論、民族誌研究方法與跨文化比較研究,又能對這些新興研究領域的探索,提供哪些更貼切的理解視框?

營隊將分成醫療人類學、法律人類學、流行文化與全球化、觀光和文化遺產的保存及展現等四個專題論壇。每個論壇將邀請到二位人類學研究者,及一位非人類學、但在該領域擁有豐厚經驗的學者或實務工作者,分別介紹其研究主題、工作方法,激發彼此跨學科、跨疆界的對話,並引導學員針對相關議題進行討論。

招收對象:人類學與社會人文相關科系之研究所與大學部高年級學生(含應屆)

報名方式:需通過主辦單位之篩選,並從通過的學員中遴選小組長

招收名額:預定錄取50名(含小組長)

會議日期:98年9月6日(星期一)至9月9日(星期四)

會議地點:新竹關西馬武督渡假村

主辦單位: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營隊主持人:司黛蕊、彭仁郁

關於報名資格、師資、行程內容等相關規定及詳情,請於五月中旬起,參見民族所人類學營網頁

上屆人類學營有點芭樂的的學員心得,供大家參考。



相遇各學科的姐妹弟兄,回應人類學母親

記第六屆台灣人類學營

作者群:第六屆人類學營第四小組全體組員

(玟貞、紜甄、佳璿、又華、偉翔、以霖、嘉羚、銘雄及揚義)

編輯彙整:英國倫敦大學人類學「物質文化研究」博士生郭揚義 (第四組小組長)

相遇

2009年初秋,陽光其實還依依不捨地保留著夏末的心情,因此從台北經雪山隧道再到宜蘭花蓮,沿途忽晴忽雨、明暗交替,彷彿乘著時光機跨越時空次元。我們經過半天的車程,終於來到東華大學。東海岸的風景清新迷人,眼前如畫的山巒有著喧囂城市所沒有的沉穩,微微的濕潤空氣洗去我們一身的僕僕風塵。來自花蓮、台南、嘉義、台中、新竹、台北等台灣各地的學生們,就在第六屆人類學營的第四小組彼此相遇,隨即展開為期四天的學習與討論。



第一天的課程於下午開始,大家捧著厚厚的研讀資料,睜大了眼仔細聆聽,或歪著頭皺眉、或俯首專心做筆記,在認識性/別與人類學的學習之路上,邁開第一步。當天之後的自我介紹、分組活動、以及性別考古學議題探討,既活絡了彼此思緒,也引起全體組員對於接下來課程更大的興趣。第二天的宗教、健康、移民、影像等性別人類學講演,則開拓了大家的視野,協助我們從各個面向來理解人群及其中的性/別政治與互動。當天晚上第四組組員與阿美族耆老王成發先生對話,在美食與小米酒所帶來的飽足與微醺之下,彼此認識交流、盡興言歡,讓我們這些南島原住民、平埔族、與漢人的混血後裔,跟著阿美族神話,在東海岸的星空下,馳騁想像、打破既有文化的思想藩籬,獲得更寬廣的宇宙觀。



第三天的酷兒(queer)、名份(identity)、文本(text)思索,為沉浸溫室校園的我們拉開了跨界的橫向寬度也引進了基進的行動要素。下午的馬太鞍溼地「入口解說中心」之旅,則讓我們一瞥父權式幽默,如何結合原住民文化、漢人階級觀以及藍綠對抗選舉文化之展演/再現。晚餐的則在紅瓦屋豐盛的飲食與雜感閒談中度過。回到東華渡假會館之後,幾位第四組組員與友組組員於盥洗之後,把握最後一晚的交流時光,相約走廊旁的桌椅,從「盍各言爾志」聊到八八水災的救災經驗(交大社文所二年級的佳璿),從「駭客任務(Matrix)」談到公民社會的建立(東吳社會/法律雙修五年級的宗翰)。然後,我們在秋夜微風中依依不捨地帶著溫暖友誼與思想火花各自回房進入夢鄉。



回應

「人類學的基本精神就是以開闊的胸襟討論人類相關的一切事物,而在中研院的人類學營裡,我遇到了來自各地、各種科系、各種背景的朋友。大家都有著自己的看法跟表達,讓我從討論的實踐當中更精確地理解人類學的精髓所在。」來自成大醫學三年級的偉翔綜合了大家參加第六屆人類學營的共同感想。「非人類系本科的學生,在經歷3天的洗禮,慢慢對人類學議題有個清楚的輪廓。」政大民族學系二年級的紜甄回憶道,「許多來自不同地方的人,不同科系但卻對人類學這方面很有興趣。為什麼?因為人類學存在於各學科中,彼此連結。」



雲科大文資所二年級的玟貞更進一步地分析,「人類學提供怎樣視角去觀察生活中的細節?人類學又提供如何的想像之於田野對象?藉由實際田野調查與文本回溯相互交疊所產生的研究成果,將人置於社會脈絡下訴說,鉅細靡遺的描述個體間差異,人類學透過來回、反覆的方式,貼近人們、呈現地方觀點,多元文化的彈性思維下發展出各種可能。」這個營隊帶給第四組組員的收穫不僅是上述的種種而已,最重要的,莫過於玟貞所言,「人類學營給予我的啟發不僅是學術,而是其中的熱忱,當學術作為『志業』之際異於職業的樣態。」

東海社會所博士班一年級的銘雄,則根據自己的學思訓練,對營隊提出整體性的建議,「本活動的主要目的既然是期許幫助大學中之學生,認識人類學前輩進行中或已完成之研究報告,所以我建議演講方式應以訓練同學的思考模式為主,例如:1. 論文首先要提出演講者的『Arguments』或『問題意識』。就好像黃樹民所長引用Karl Popper所說的:“A problem is a breach in the horizon of expectations based on our current stock of knowledge.” 2. 針對問題意識提出演講者的『研究方法』和『結論和討論』。 3. 提出挑戰同學的『觀點』或『尚未解決的問題』或『研究中遇到的限制』。 4. 每組針對每項議題提出討論後的『團體報告』。」

第六屆四天的人類學營,就如第三組淡大心諮所二年級的智偉所言,確實像是我們在性/別與人類學議題上之學習「成年禮」,而中央研究院民族所的師長與籌備人員,都是全程耐心陪伴、支持鼓勵的母親;而這微涼初秋裡的暖暖春風,著實是學員們終身難忘的:

偉翔:「謝謝中研院,還有謝謝一起參加人類學營的夥伴們!: )」

紜甄:「學到很多,非常感謝主辦單位~」

揚義:「非常感謝司黛蕊老師四天來的陪伴與分享。」

銘雄:「感謝各為工作人員的辛勞,安排這美好的教育活動;尤其感謝音秀(若沒有音秀的愛心電話我就無緣參加),也感謝美華、文霞、主持老師、主講老師和對話老師,還有資助營隊各項費用的中研院民族所,還有…..」

我們期待未來的未來,還能夠不斷地見到更多的人類學營,一次又一次地迎接來自不同學科的青年學子,給予他們人類學式最熱情的擁抱;因為這短短數天的交流相聚,或許不僅僅只是這些學生們一生難得的成年禮,更是台灣人類學界積極面對不同學科、敞開心胸接受挑戰、昂首闊步培養更多自信的美好時刻。



本文採用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3.0 台灣版條款 授權。歡迎轉載與引用。

轉載、引用本文請標示網址與作者,如:
司黛蕊 Teri Silvio etc. 萌燒吧,人類學!一同來探索人類學的新興領域 (引自芭樂人類學 https://guavanthropology.tw/article/558 )

回應

* 請注意:留言者名字由發表者自取。

1

人類學家的專業道德是什麼?人類學家的天職是什麼? 第七屆人類學營學員分享
參加學營的第一天,倫理問題很快地成為討論焦點。那時我有點意外,好像又重溫研一時剛接觸人類學的感受。周紹華老師做默蘇族愛滋病人的研究,她語帶遺憾的質問人類學家到底該不該有所作為,是否融入了在地人、獲得了友誼、完成了民族誌,然後拍拍屁股走人?
小組討論時,一位組員提了那張禿鷹與死亡邊緣小女孩的照片....
我和組員分享我的心裡想的是「橋樑」的圖像。在河的兩岸之間沒有橋之前,什麼都不能發生,但有了橋之後,兩岸都不一樣了。人類學家可以扮演那座橋,但是橋終究是橋....
學營進行到第三天,嘉惠說與其比喻成橋,不如說成「擺渡人」。我也喜歡擺渡人的意象勝於橋。嘉惠說傳統的人類學家到遙遠的國度研究異文化,書寫成民族誌後帶回西方世界,人類學家生產的知識單向的輸回西方世界;她覺得擺渡人呼應人類學家的新態度,書寫民族誌所得的知識要能使河的兩岸都獲得回饋,人類學家往往多次進出田野,更能加強知識的雙向傳輸。
我心裡響起一首輪唱的合唱曲,歌詞是:
Who comes to ferry me crossing the river?
Who comes to ferry me crossing the river?
Boatman, come over!
我還覺得不管人類學家是否選擇積極作為,書寫民族誌的歷程都像是為世界、為一小群人帶來光,特別當面對弱勢、悲苦的研究對象時,人類學家專注傾聽的雙眼和雙耳,還有勤奮書寫的手,終於讓難得登台的小人物站在舞台的中央。
人類學家的專業道德是什麼?人類學家的天職是什麼?懸而未解的提問仍然繼續跟著我們,但集眾人力量苦思後的一點點心得與大家分享。

發表新回應

這個欄位的內容會保密,不會公開顯示。

basic comment

  • 自動斷行和分段。
  • 網頁和電子郵件地址自動轉換為連結。
CAPTCHA
回答以下問題幫我們減少機器人的擾亂....
8 + 1 =
計算出這道簡單的算術題並鍵入答案。例如、1+3,就輸入 4。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