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覺人類學在台灣
在台灣目前雖然沒有專門提供視覺人類學的碩士學程,但是有不少機會可以學習並接觸等同研究所水準的視覺人類學教育。視覺人類學的學術發展在台灣能有如此成果和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所長胡台麗博士長年在此領域上的貢獻有關。胡所長不僅親導了八部紀錄片,她也分別在2000和2001年協助成立台灣民族誌影像學會(Taiwan Association of Visual Ethnography,簡稱TAVE)和台灣國際民族誌影展(Taiwan International Ethnographic Film Festival,簡稱TIEFF)。兩年一度的TIEFF更是亞洲最久遠的國際民族誌影展。在非影展期間,TIEFF也將紀錄片帶到國內各大校園、博物館和文化中心進行巡演播放。透過她的紀錄片(其中《穿過婆家村》更是第一部在台灣商業戲院放映並得到票房佳績的紀錄片)、影展以及學會,胡老師的貢獻使視覺人類學在台灣得到高度的關注。
在這裡跟各位分享包括我自己共六位人類學家在台灣各大校園所開設的視覺人類學課程。整理出的六門研究所課程,其中四門的教學內容包含製作影像的實作練習。
在有實作練習的課程中,首先介紹的是胡台麗老師在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所開設的「視覺人類學」。這門課讓學生探討如何運用影像來生產和傳遞人類學知識,修課之碩博士生必須親自拍攝和剪輯一部20-40 分鐘之民族誌紀錄片。第二個要介紹的課程是任教於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的林文玲老師所開設的「視覺人類學」,這是一門兼顧「影像創作」和「影像分析」兩大主題的碩士班課程。林文玲老師近期也開設的「數位人類學」,該課程要求學生運用「聲音、畫面、相片、地圖以及文字」等元素製作紀錄片。
我則是每隔一年會在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教授「影像民族誌製作」,這是一門碩、博士生的選修課程。這門課程教授民族誌研究方法,並聚焦在培養學生基本的研究技能,包括研究倫理、合作式研究方法、訪談技巧、謄寫與逐字稿、和參與觀察的技藝。
這門課採用「動手做」的方法來教授民族誌研究法。修課同學們除了需要製作自己的民族誌短片外,此課程也會著墨在許多能應用於視覺影像以及民族誌文本的議題,譬如研究倫理、協作研究法、訪談技術、謄寫,以及參與式觀察的藝術。
本課程希望超越一般用在電視紀錄片中的傳統新聞學方法,目標是學習更適合民族誌研究複雜需求的技術。特別來說,同學們將會學習「觀察」、「參與」與「反身」的製片風格。在學期結束前,修課學生將有能力依照自己的需求來混合並搭配這些不同的風格。
雖然這門課將會包含對於新製片者而言相當重要的製片技術,然而這並不是一堂技術課程。現代的影像科技與編輯軟體已經變得夠「智慧型」、也夠普遍,同學們不再需要龐雜的訓練來使用這些工具。本課程有關技術的面向將會聚焦在影像編輯的原則,因為通常在學校中很少教這些原則給學生,然而不管具體使用的工具是什麼,這些原則都相當重要。
剛剛所提到的四門課均同時兼具視覺人類學和民族誌影像之歷史與理論導論,以及民族誌影像製作。此外,台東大學公共與文化事務學系的蔡政良老師和政治大學民族學系的藍美華老師也有開設視覺人類學相關的碩士課程。蔡政良老師的「視覺人類學」和藍美華老師的「影視民族學」都為學生提供完整的視覺人類學相關的課程內容與訓練。蔡老師的課程為期一個學期,藍老師所教授的是一學年的課程。我自己在東華大學民族所原本是規劃一學年的視覺人類學課程,包含一學期的「影像民族誌製作」課程,和一學期以理論為主軸的「影像民族誌」課程。但是因為許多所上的學生工作繁忙,無法連續來上一整學年的課程,因此現在這兩門課被規劃成各自獨立的課程,因應這樣的情況,我正在為此重新調整課綱。
maisahoro什麼!原來不只是跑步 from pancy11 on Vimeo.
https://vimeo.com/5383136(學生課堂作業分享)
除了上述的碩士課程之外,在台灣大學部的學生也有不少接觸視覺人類學的機會。林文玲老師為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的大學生們開設了「紀錄片規劃與製作」課程。此外,身為一位卓越的紀錄片導演,蔡政良老師的「民族誌影片」與「國民記憶與紀錄片製作」課程提供大學部學生製作紀錄片與操作實務的學習機會。暨南大學東南亞學系的梅慧玉老師則開設三門與視覺人類學相關的大學部課程,分別是「民族誌影片賞析」、「視覺人類學」和「東南亞影像民族誌」。在2008年,她將學生們在南投埔里所進行的影像民族誌的成果編輯並出版《埔里民族誌-戊子清醮篇》專書和DVD。最後,我在系上開設「原住民影像」大學部課程,視覺人類學是該課程的重要部分。
雖然台灣還沒有視覺人類學的專門系所,但現在許多學校,如剛剛所提到的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政治大學民族系學系、台東大學公共與文化事務學系南島文化碩士班,都有提供碩士生在論文中加入影像元素的可能性。
(本文原以英文寫成,刊載於Newsletter of the Nordic Anthropological Film Association,林岑翻譯)
本文採用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3.0 台灣版條款 授權。歡迎轉載與引用。
轉載、引用本文請標示網址與作者,如:
傅可恩(Kerim Friedman) 視覺人類學在台灣 (引自芭樂人類學 https://guavanthropology.tw/article/6658 )
* 請注意:留言者名字由發表者自取。
發表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