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吳易澄
曾在南方接受醫學訓練,之後一路北漂,在清大與英國杜倫讀人類學,研究文化與醫療相關議題,關心原住民健康。目前在精神科打雜,以醫院為田野。同時在醫學院兼任教師,以帶領學生上山下海為樂。
2024-07-29 吳易澄
治理 健康 照護

《生命之側》導讀:活著的殘酷

《生命之側》(Life Beside Itself: Imagining Care in the Canadian Arctic)成書於二○一四年,是作者麗莎.史蒂文森博士論文所改寫的作品,針對加拿大政府對原住民的健康治理政策的批判反省。書所挑戰的,是當今在一種科學理性下所定義的「生命」,並且對當代的「生命政治」(biopolitics)的「治理性」(governmentality)提出批判。雖然中文版距離原書出版已有十年,但對當今原住民健康照護仍是相當即時的提醒。本書所凝視的對象是「照護」(care),但其所謂的照護,並非當代醫療中的照護行為,也不一定是那種存乎於傳統社會的特殊照護方法。透過「意象」(image),透過因紐特人的命名哲學、對時間的特殊感受,透過歌謠等等,來回答所謂「生命是什麼」。今天,吳易澄老師為我們來作一次《生命之側》的導讀。當被治理的人如何「配合」治理的政策,人們對生命也各有其特殊的邏輯。因此生命治理本身也可能會與地方文化產生衝突,更進一步說,以善意包裝的治理本身也可能是一種暴力。
2024-02-05 吳易澄
主體性 醫療

《精神病房也會迎來清晨》:有料的社會醫學劇

長假期正是追劇時。韓國娛樂工業有著某種強大的社會省思的立場,是一個相當值得玩味的現象。一來韓國社會有著頑固的父權體制,這似乎使得韓劇有了更多的題材發揮,並且將精神健康的議題納入。吳易澄博士從2023年底推出的韓劇《精神病房也會迎來清晨》出發,討論精神疾病的主體性、疾病的社會脈絡,與讀者一起探索精神疾病/障礙本身有著分類框架的不斷變動與模糊性,以及思考如何區分控制和過度控制。醫療實作中本身有著其「臨床的脆弱性」,《清晨》分別站在精神疾病患者與醫療工作者各自的位置上發聲,充分體現醫病關係的互為主體性。
2023-08-07 吳易澄
精神分析

當一座城市成為治療室——《聆聽的類屬》的自由聯想

西班牙語與葡萄牙語系的人類學家Dr Xochitl Marsilli-Vargas最新出版的著作,Genre of Listening: An Ethnography of Psychoanalysis in Buenos Aires是一本相當特別的語言/醫療人類學作品,它不像是探究傳統儀式的民俗醫療,也不只是批判醫療人類學中對政治經濟大聲疾呼,而是探討一個可以說是一種在擁抱現代性的前提下,在近代都市社會所發展出來的治療文化。吳易澄老師與作者進行線上對談,並藉著兩次線上討論進行一次整理與改寫,從書出發重新想像精神分析與人類學的關聯,並且思索特定治療的大眾化與其歷史脈絡的關係。
2023-07-10 吳易澄
博物館 殖民 原住民

從「打破三個碗」到「摧毀博物館」:文化解殖的異數與藝術

2022年,故宮博物館發生打破三個碗的意外事件,招致立法委員嚴厲的批評。臺灣社會對「國寶」的保存,僅存於「如何」的提問,卻少有「為何」的反思。位於墨西哥市的安帕羅博物館(Amparo Museum),展出墨西哥藝術家埃度阿多·阿巴羅亞(Eduardo Abaroa)策畫的「徹底摧毀博物館」展覽,以批判過去看似保護文物的博物館收藏,乃是墨西哥政府侵佔原住民文化的體現。曾參觀該展覽的吳易澄博士比較墨西哥和臺灣的情況後認為,臺灣在歷經不同時期的殖民與外來政權的統治之後,必須將不同族群的文化並列在適切的位置上並強調其價值,本身就需要細膩的訴說方式。博物館的「專業」並非僅止於保存文物的技術,更必須落實在如何詮釋這些文物的思辨之中。
2022-05-09 吳易澄
醫療人類學

改變醫療的人類學家—保羅‧法默的救世啟示錄

醫療人類學家保羅‧法默(Paul Farmer)今年二月在睡夢中離開人世。這位被《時代雜誌》稱作「改寫醫學的人類學家」,也拓展了醫療人類學的全球視野。從上個世紀以來,人類學中的醫學凝視,大抵從民俗醫學、文化與症狀,在九零年代逐漸轉向人的社會性受苦與對當代醫療的批判,而法默更將健康議題聚焦在全球發展的脈絡下,導致醫療不平等的分配正義與結構暴力下來理解。然而除了理論之外,法默之所以受到高度的肯定,必然是因為他持續不懈的行動。
2022-01-03 吳易澄
文化敏感度

無助醫生下鄉去:開拓一條有文化能力的「偏鄉醫療」教學路徑

醫療照護人員如何辨識文化呢?文化與健康的關聯究竟是什麼?在醫學教育裡,人類學家不斷呼籲關切病人的主體性,貼近當事人的受苦經驗。但是,大數據、科學運算邏輯、新自由主義等的原素,製造了眾多「目睹溺水之人卻自覺無助」的醫生。本身為醫師的吳易澄老師樂與實習醫學生分享所學,帶領學生重回其田野,並分享自己的「無助」經驗,讓自己人類學學習歷程的開端,也是學生建立文化敏感度的基礎。
2021-07-27 吳易澄
書介 精神醫學 心靈

《兩種心靈》導讀:從躺椅到藥丸:見證精神醫學的文化變遷

當我們情緒受困、睡眠困難,甚至感到精神折磨而必須尋求精神科醫師的協助時,醫生為什麼會說那樣的話、開那樣的藥?這些都是有其背後千絲萬縷的理由。人類因心靈受苦而求醫,在長遠的歷史中只是一個短暫的篇章,如今卻也成為某種主流;讀者也許會好奇,當代精神醫學的知識系譜與技術操作究竟是如何長成現在這個樣子?《兩種心靈》或許能提供一些答案。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