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社群中,不平凡的Chinchorro木乃伊
木乃伊的分類與意涵
說起木乃伊,大家腦中首先浮現的畫面會是什麼呢?萬聖節纏滿白色布條的人形移動物?圖坦卡門的黃金面罩?或是新疆沙漠中的樓蘭公主?無論是不是考古學家,人們木乃伊豐富多元的想像其實其來有自:相較於其他脈絡中的亡者不是灰飛煙滅,就是僅能以遺骨殘骸的姿態展現在世人面前(或者一般世人可能並不想遇到),木乃伊因其特殊的情況,軀體髮膚、乃至於容貌輪廓得以長久保存,不止橋接了現今與古代,在其存在的當下,也橋接了生者與亡者的兩個世界。
對考古學家來說,木乃伊的出現更是提供了一窺過去文化甚或宇宙觀的重要線索。一般來說,木乃伊可以分為「自然形成(natural mummification)」與「人為製成(artificial mummification)」兩大範疇。前者指的是極端環境下,人體的有機部分無法自然分解而得以保存的結果,有名的例子包括前述的樓蘭公主、安地斯高山上因為極凍環境而保存的獻祭人牲。人工製成的木乃伊大家較為熟悉,以埃及繁複的木乃伊工藝最為著名,長期的研究與文字記錄,也讓人們對於埃及木乃伊的製作過程有完整清晰的理解。
整體來說,人為製成的木乃伊,由於需要相關的技術或大量的勞力投入,其實踐體現了許多重要的考古議題,其中最重要的兩個面向包括:(1)宇宙觀或生死觀:表現過去人群文化如何理解生命的消逝,保留下來的軀體型態如何對應亡者的世界。(2)社會價值觀:既然木乃伊製作是消耗人力時間等種種資源的活動,並非所有人都有資格在離世之後被製作成木乃伊,例如在埃及社會中,就只有法老及貴族能有此等待遇。
相較之下,極端環境下自然形成的木乃伊,並不總是能反映上述的議題。大多數的例子中,生物考古學家可以就體質特徵、解剖資料、乃至同位素等相關科學分析,解碼個人的生命史的相關議題。而如果考古脈絡清晰的話,自然形成的木乃伊同樣能提供豐富的研究素材。例如在印加帝國範疇中,被帶到高山獻祭的少女(圖一),研究其頭髮的結果顯示,在獻祭儀式發生前六個月開始,少女的日常飲食中就攝取了大量的古柯葉(coca leaf)與玉米啤酒(chicha)。這種酒精與毒品藥草的攝取量在儀式進行前最後幾周,利用大量灌食而達到顛峰,因此儀式進行時,被獻祭的主角已經處於重度鎮定的狀態,最後在沒有外傷(暴力行為)的情況下,死在六千公尺的高山上。對於這的木乃伊進行的研究,某種程度上重建了儀式行為的過程,也還原了童男童女進貢(?)的樣貌。
探訪Arica與Chinchorro
簡單理解木乃伊如何在考古學脈絡中,對理解人類文明做出重大貢獻之後,終於就可以切入今天想討論的主題:分布於祕魯南邊到智利北邊海岸的Chinchorro木乃伊!2019年夏天,在Arequipa的高山上看完草泥馬與Vicuña之後,同車的外國背包客好奇的詢問大家的下一站,我說:接下來要搭公車穿過祕魯邊界去智利的Arica(圖二),那裏有我最喜歡的木乃伊!「等一下、等一下,妳有最喜歡的木乃伊!?」無視團伴驚訝的下巴,身為考古學家也只能淡定的回答:「每一個人都該有自己最愛的木乃伊。」
但是,為什麼是Chinchorro呢?為什麼說他顛覆三觀,還值得讓人搭八個小時的長途公車穿越邊境一探,還專門為文介紹呢?答案可以從年代、製程、及其代表的宇宙觀三個面向來討論。在正式介紹木乃伊本體之前,需要說明一下Arica是智利最北邊的城市,自然環境屬於世界上最乾燥的高原沙漠Atacama沙漠的邊緣,儘管如此,人類在這個區域的活動可以追溯至距今一萬年前,極度乾燥的環境中,本就有利有機物的保存並形成天然的木乃伊,因此這整個區域甚至海灘範圍走著走著就遇到史前人類遺骸,也不是太讓人驚訝的事情(圖三)。
而在這片廣袤的沙漠中,Chinchorro文化的人群早在距今七千年前就開始木乃伊的製作,時間比廣為人知的埃及木乃伊早了近兩千年!更重要的是,這裡的木乃伊製作傳統延續了四千年之久,直到距今三千年前,才逐漸消失在世人的眼光中。硬要類比的話,可以說延續的時間是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的百分之八十那麼長,而且Chinchorro文化的巔峰之際,華夏的文明發展才剛開始呢!
這麼早就發展出人為製成木乃伊的Chichorro文化的主人,究竟是何方神聖呢?在土地貧瘠但海洋資源豐富的海岸沙漠中,同位素分析顯示Chichorro長期都處於捕魚、採集、狩獵(海鳥)的生業模式,聚落型態和社會組織也相對簡單,沒有明顯的階級分化或社會複雜化的跡象。也就是說,在一個相對原始的社會中,卻發展出相當穩定的木乃伊製作傳統,考古學家如何解釋這樣的現象、及其背後的文化意涵呢?探訪木乃伊本人、以及重要研究者的意見,或許能給出一些答案。
Chinchorro木乃伊的製作與使用
在四千年的時間長河中,Chinchorro木乃伊的製作經歷了些微的風格的轉變,但所有的木乃伊都是二次葬的結果,其處理的大原則可以簡單分為五個步驟:(1)埋藏:先移除亡者的主要器官、肌肉、頭髮、皮膚等易腐化的有機物,將遺體埋葬待其分解。(2)挖出:取出遺體、清除殘留的軟組織。(3)組裝與加固:清理完成的人骨依照解剖位置擺放,並與樹枝(支架)、蘆葦(填充物)等材料綑綁在一起。除此之外,製作者有時候會以長的竿子自頭頂穿下一路延伸到腳踝,以蘆葦綑綁加固。(4)造型:軀體骨架加固完成後,利用大量的灰色黏土填滿軀幹建構出身體的模樣,並且會黏回部分皮膚,並在頭上裝上假髮(人髮)(圖四~六),同時,灰泥也用來製作生殖器官及臉部面具。(5)外表修飾:以灰泥建構出完整人形之後,根據時代風格不同,整尊木乃伊也會被加上黑色或紅色的塗泥,臉部的部分塗料加厚以便型塑外表特徵。
從上述的過程中可以發現,Chinchorro木乃伊的強調其穩固性與外表的呈現,這跟木乃伊的「使用」方式有關。Chinchorro木乃伊製作完成後,很有可能會在社群間展示,並回歸到社會脈絡中,以一種象徵的形式與生者共存。部分Chinchorro木乃伊帶有使用或拖行的痕跡,也被認為他們可能「出席」了特定的社會活動(social event)。
Chinchorro木乃伊的詮釋
Chinchorro木乃伊的製作須要消耗大量的時間成本與原物料(蘆葦、纖維、灰泥、顏料、樹枝等),相對小型而單純的漁獵社會怎麼會一做就做了四千年呢?筆者在Arica的探訪中,有幸能與Chinchorro木乃伊的主要研究者Arriaza教授進行了直接的討論(圖七)。相較於其他人提出「劃分疆界」或「祖先崇拜」等討論,Arriaza教授認為木乃伊製作與社會經濟的因素較無關聯,而是對於社群中的人際連結有超越生死的情感聯繫與延續。
Arriaza的主要理論是,在Chinchorro最早的發源地與周邊地區,因為環境因素飲用水中含有大量的砷,造成了嬰幼胎兒極高的死亡率,而社群與家庭須要處理悲傷等重大情緒反應。透過將這些離世的嬰幼胎兒製作成木乃伊,甚至與之共居共存,悲傷的情緒得以緩解,甚至透過社會儀式的過程,達成另一種生命形式的延續。這樣後過程的論述其實有其資料依據:(1)化學分析從Chinchorro最早遺址的嬰幼兒樣本中,測出極高的砷含量,顯示環境因素可能是致命原因。(2) 這些區域中,嬰幼胎兒的比例極高。一方面這樣的年齡分布符合研究假設,二來嬰幼兒無法生育後代而成為某人的祖先,便可以排除木乃伊與祖先崇拜的關聯。(3)部分嬰幼兒的木乃伊製作極為精細,但製作精細亦與社會地位或權力展現等因素,缺乏直接的連結。
在距今七千年的智利海岸沙漠區域,Chinchorro做為社會結構相對單純的小型社群,由於環境因素被迫面對極高的嬰幼兒死亡率。面對心理的衝擊與悲傷,選擇投入資源,透過形體的轉換使得離世的親人能以不同形式繼續參與社會活動,Chinchorro的木乃伊製作與社會階級、祖先崇拜無關,而可以視為是社會連結(social bond)的延續。若這樣的論證為真,那我們看到的木乃伊不只是安地斯山最早的生死或宇宙觀的呈現,還包括以人性情感為出發的社會價值。在當地大學經營的博物館Museo de Universidad de Tarapaca中,展示了一組全家福木乃伊的出土畫面(圖八),或許最能說明這個史上最早、時間跨度最大的木乃伊文化,平凡而動人之處吧。
本文採用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3.0 台灣版條款 授權。歡迎轉載與引用。
轉載、引用本文請標示網址與作者,如:
Berch 平凡社群中,不平凡的Chinchorro木乃伊 (引自芭樂人類學 https://guavanthropology.tw/index.php/article/6839 )
* 請注意:留言者名字由發表者自取。
發表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