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滅之刃與你的名字
如何從動畫內涵思考大學個人申請資料準備
三月是大學入學個人申請的重要時刻,高三學生也在此時有機會為過去學習進行總結,並且針對有興趣申請的科系呈現你的特色。如果無法以繁星錄取(約16-17%),也不想要讓指考決定自己的命運,那麼申請資料的準備就變成非常重要的工作。人類學家不一定能夠回應準備科系的不同要求,但卻可以從文化觀察的面向,提供可能的資料準備途徑。如果你對人類學觀點有興趣,那麼以下的討論說明可以給你某些觀察的基礎;如果純粹只是想知道怎麼準備大學備審資料,那這裡的說明也可以當作普遍性質的基礎。最近正好有機會在南北高中邀請的場合,向高二以及高三學生說明,大學教師會怎麼期待高中申請者的申請資訊。準備的時候本來有點傷腦筋,要從四平八穩的入學備審資料原則裡面,找到讓高中生在聽講現場會感興趣的內容?當下靈光一閃,想到動漫「鬼滅之刃」前陣子熱度不錯,也引起許多討論。於是選擇可從多方討論的「鬼滅」,以及另一部也具有特殊思考取向的動漫電影「你的名字」,作為介紹申請大學資料的應用材料。
首先可能碰到的疑惑是:動漫並不是人類學研究的專門材料,為什麼用動漫資料來解說呢?這兩部動畫當然不是唯一具有人類學相關意義的特例,但是兩部作品都呈現出「換位思考」的人類學基本精神;更進一步來說,兩部動漫都用文化特質或者傳統信仰的「再創造」為主要模式,可以說也反應了人類學基本的文化觀點。雖然人類學不是動漫科系,老師也不是日本文化通,但是如何從「動漫內容」的表現與分析中,說出該動畫背後可能的意涵,就是人類學的觀察能力,其實也是申請資料書寫的基本精神。本篇要開始爆雷了,還沒看過劇情的各位要像善逸一樣可以馬上睡著。
如何不被「被討厭的勇氣」討厭?
好吧,既然看漫畫具有了正當性,那麼該怎麼分析呢?我們可以先從「要如何讓申請資料從眾人之中脫穎而出」的目標來進行。鬼滅之刃的主角竃門炭治郎,看起來有許多天生機運與家學背景,卻也時時記得他的家人最開始受到了極大的變故;這些都在他尋找機會「說明自己如何不同」的特質中可以看到。當炭治郎第一次面對富岡義勇,第一次在市區中發現無慘,以及第一次在柱合會議呈現自己的論點時,都清楚表現自己想法如何與其他人不同。回來想想審查資料的特色,如何讓觀點脫穎而出有幾個方式:
第一,呈現與他人不同的「觀點」:意思是不要寫大家都會寫的東西。數年前可能因為高中方面的推薦,許多同學在申請時都以閱讀「被討厭的勇氣」這本書做為心得反思題材。反而讓閱讀資料的老師出現想要討厭「被討厭」的勇氣。如何呈現不同觀點是第一特質。
第二,提出自身經驗反思後的特定觀點或者內容:這裡的「特定觀點」反應出你自身的經驗,觀察,以及思考。如何知道這個觀察是特定觀點?有個很基本的原則也來自「換位思考」:如果你把這個「特殊性質」去掉,是否也能夠得到類似的觀察或結論?如果是,那麼這可能就不是特殊觀點。比如,你如果想要表達自己的家庭背景如何有特殊意義,但得到的「結論」卻仍然只是「力爭上游」「勇往直前」等常見的自我鼓勵,那很難說服讀者這是你的特殊觀點。
第三,比較不同觀點的相似與不同之處:社會學科最基本概念就是「比較」(compare)與「對照」(contrast)。從高中到博士班,能夠抓住這個基本能力的表達方式,就能發揮社會科學的觀察力。比如,我們想要了解「鬼滅之刃」的內容為何在這段時間成為台日最紅的動漫,那麼我們需要「比較」作為動漫,這部作品和其他也同樣受歡迎的動漫作品有何「相似」之處;但我們也要「對比」鬼滅在表現以及議題形態上的特殊「不同」之處。能夠知道如何說出特定題材的「相似」與「不同」,就掌握了分析問題的基本能力。
第四,分析問題,要說出「結構」而不是「內容」:能夠分析問題了,最好更能夠發現現象背後的成因或者應用的可能。這就要從「結構」而不是「內容」的角度來思考現象。以電玩產業來講,會操作內容的人是遊戲玩家,你可以玩得好而名列前茅;但是會分析結構的人才是「系統供應商」,能夠決定遊戲的「實際規模」以及與其他行業結盟的方式。
這四個原則掌握之後,我們才開始進入書面審查可能會碰到的四個類型的準備模式,分別是:「自傳」,「學習心得」,「競賽成果」,以及「讀書計畫」(含動機)。
以我任教的科系來說,上面說的這四項審查資料裡面,我詢問了幾位同事,大家最認同的第一重點,落在「學習心得」,其次是「自傳」,再來是「讀書計畫」,最後才是「競賽成果」。不過也有人認為,自傳與學習心得互相關聯,而競賽成果與讀書計畫順序也可能互換。因此,以下會以自傳,學習心得,讀書計畫,到競賽成果的順序討論。
自傳:你是哪種「柱」?
自傳雖然不見得是最重要的個人能力說明指標,但卻能夠顯示一個申請者的自我認知以及基本態度。除了申請大學入學之外,自傳在其他申請場合(例如獎學金,工作申請,出國交換進修等等)也有相當的重要性。因此能夠呈現讓人印象深刻的自傳相當重要。從「你的名字」和「鬼滅」的表現形式來看,自傳有以下幾個特點:
首先,自傳用來「說明人格特質為何適合就讀本系」:你不需要從小說到大,也不要全家大小全部講給我們聽。通常在短短的一頁裡,能夠分析你自己的特質(可以據實好壞並陳,但能夠說出特色),並且至少表達你的人格特質與你想申請的科系如何有關(炭治郎如何從生命記憶中發現日之呼吸的能力)。其次,自傳當中需要「具體說明求學階段與本系連結之人事物」。比如你在生命中曾經影響你的重要經歷,或是特定生命經驗或參與活動,與申請科系的思考相關?我們可以這麼想:自傳的意義就在於說明「柱是如何變成柱?」的內在轉變與外在關係。無限列車裡的大哥「炎柱」煉獄杏壽郎,在眼見父親的頹喪之後,興起再怎麼樣也要保護弱者的信念,也展現在他與「上弦三」猗窩座的決鬥意志裡。以此對照,自傳的說明需要有「理念」也要有「實績」才能讓人看到你的行動力。最後,自傳可以「提供個人觀點與批判思考」。例如怎麼看待自己的生命經歷(在鬼滅之中所有鬼的未完成使命)?而你是否能夠會如何解釋自身的背景?例如在「你的名字」和「鬼滅」中看到,「名字」(或者說自己所熟悉的記憶場景)可以成為力量的來源,也反映自己的生命歷史。這種「整體歷史性」當中看到「個人獨特性」的描述,就是自傳的力量。
學習心得:展現你的分析能力
再來,進入最重要的學習心得。這個部分因為能夠呈現你的「學習整合能力」,通常是申請科系的老師最注重的資料內容。通常我們在學習心得類別中,可分成兩個類型:其一是「對高中三年所學知識及求學心得進行檢討」,其二是「運用小論文或報告表達高中所學知識或討論社會議題」。這兩類的整合能力,都極為依賴本文的第二小節談到如何讓你的觀點脫穎而出的基本能力:「比較」與「對比」(compare and contrast)。第一類的「心得檢討」,你可以用許多不同的比較與對比策略來呈現。例如「高中所學過的重要心得」(可能參加過辯論團隊,最有印象的論題是什麼,如何處理爭議?)從「鬼滅」的呈現來看,也就是要你說明作為鬼殺隊的一員,你學到什麼?如何觀察不同呼吸式的差異?又如何向炭治郎一樣可以從水呼吸轉變為日呼吸的結合,或者在什麼場合要將「鬼隊友」教過的雷呼吸一起運用等等。。。或者是「三年中特別專注主題的心得」,比如你可能特別關注從神話到考古的連結,就可以舉例以「宗像教授異考錄」的觀點來解說,甚至表達自己的評論。
而小論文或者報告的形式,其實就是「用特定方式組織並傳達你所學到的知識」。例如加拿大這位十七歲少女,用動畫解釋量子力學,不但讓不懂量子力學的人找到容易的切入點,更得到專業表現的獎項。其他例如在高中時間曾經參與,思考,發表討論過的特定議題,當然都值得延伸類型或議題相關的科系做介紹。如果面對商業類型科系,我們會問鬼滅之刃的發行策略,如何打破七龍珠與宮崎駿動畫系列?透過討論會發現「鬼滅」動畫免費看策略,回頭刺激漫畫大賣,同時也因為細膩刻畫不同角色,以親情主題通殺各年齡層等等分析。但這只是單一面向,你的鬼滅學習報告裡面還可以加入深層的討論:比如鬼滅裡對家人的「期待」與實際日本社會如何不同?「不讓他人失望」的心理特質,又可能表現在當代的日本環境裡?從「你的名字」這部動畫在311東日本大地震之後所出現的投射,也可看成「你的名字」反映了日本對核戰以及社會失憶的恐懼,或者產生特定儀式的可能性。透過文化消費裡的再現形態,來回顧實際上的社會問題,將會使你的學習心得同時具有「內容」和「結構」層面。那麼,當你回頭提到你想要研究「你的名字」反應當代日本的情境時,就能夠展現「真實」的多面分析能力。
換個角度說,「鬼滅之刃」所展現出來對「大正浪漫」時代的「現代性黎明」設定(伊之助將火車看成另一種「妖怪」的經典比喻),也嘗試從個人感受的漫畫內容,走向「歷史」與「政治經濟」的世界觀轉向。或者我們也看到,「你的名字」導演新海誠雖然在電影中以一場天文災難消滅小鎮;但實際上,日本現實社會的鄉村,卻同時面對著不亞於動畫電影中的「地方消滅」災難。這些「深度分析」,可以讓你提到特定「議題現象」時,更展現出對結構背景的掌握能力。
讀書計畫與就讀動機:有了這把日輪刀,我可以做什麼?
在介紹完了你個人(自傳)和你的能力(學習心得)之後,你需要的是表達想要申請的科系對你有什麼幫助?用動漫裡的例子來比喻就是,如果你有了這把代表鬼殺隊的日輪刀,你最想要完成的是什麼心願?或者,發現「你的名字」中主角三葉的過去其實可以重現而掌握,你準備怎麼跟她相遇?在讀書計畫裡面寫的是「未來式」,因此多半沒有「實績」可以展現。所以這裡的重點在於,讓閱讀資料者感覺你的想法如何展現「實際可行性」。比如,具體說明哪些你有興趣的課程,教師,系上相關活動(讓對方知道你做過功課)?為何有興趣(再次表達自己的相關性)?以及想透過哪些方式實際實現你的想法(大學中的特殊資源如何運用)?這部分我們通常希望同學們講到大學期間就可以了,對於畢業後的想像(到國外去介紹本國文化),或者制式的考試成就(英檢或者公務員),都不是這個「讀書計畫」內容適合寫的類型。但如果你有特定的身份相關目標,想要確實透過特定科系的訓練完成的「願望」,且不妨提出來說明(例如原住民同學想要尋找當代的「共管模式」案例,作為改變「共有地悲劇」實際成果),讓閱讀資料者感受到,你對畢業可能的行動,現在已經在想法中確實醞釀了!
競賽表現:用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方式,達到畫龍點睛的效果
最後,我們進入每個申請資料都有的「競賽表現」類別。有趣的是,我本來覺得「競賽表現」應該是最容易讓申請者區辨出自我創意與不同的「小彩蛋」,卻發現申請者通常都沒有呈現出這樣的驚喜。大概因為過去我們所認為的競賽,都是來自於「官方」設定,因此常見的競賽成果都是「能力」競賽成績:包括個人的表現,或者團體的競賽。這些競賽呈現,當然都代表你的「成果」,卻不是你的「設計」或者對自己的「展現」。競賽當然需要有公開模式,但當大家都用外在機構給予的「固定類別」(語文,體育,音樂,才藝,科學發明等等)來表現自己,這些競賽無疑沒辦法呈現你的「特殊能力」。
從既有競賽成就來看,被審資料裡的內容請限定在高中階段中!如果能夠富有文字說明及成果獎狀證明作為佐證資料,並區分個人或團體,至少讓審查人知道你的表現與貢獻所在。如能特別說明,你參加該競賽的前後準備與心得,會更有意義。但競賽表現的最高點,通常會結合你的「學習反思」,甚至應該是創意的「自我解釋」。比如在鬼滅之刃熱潮出現後,有了上圖呈現的「最省錢cosplay競賽」。表面上是在「惡搞」或者kuso沒錯,但實際上給了競賽新的定義:找出特定觀點,把自己呈現為「定義競賽的角色」,會比作為「參加競賽的隊伍」要有意義。因此,如何從你參加過的競賽中重新描述出你的參與理念,甚至真的有機會舉辦一個讓眾人來參與的「創意競賽」,我相信對於看到競賽資料的審查人而言,應該會有完全不同的印象。
說出自己的故事!
寫了這麼多,當然是希望有特殊想法的高中同學們,能夠展現你最特別的一面。你的申請資料是你和審查老師的「一期一會」。要把握看到彗星走向的那一個路徑,或者看到能夠斬殺鬼的「呼吸縫隙」!把握上面的幾個原則,做個會說自己故事的高中生。加油,你可以的!
本文採用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3.0 台灣版條款 授權。歡迎轉載與引用。
轉載、引用本文請標示網址與作者,如:
馬上瘋檳榔 鬼滅之刃與你的名字:如何從動畫內涵思考大學個人申請資料準備 (引自芭樂人類學 https://guavanthropology.tw/index.php/article/6863 )
回應
* 請注意:留言者名字由發表者自取。
有三個臨時抱佛腳的贈言,如果有人看到可以當作佛心一下:
1. 所有的資料要有整體感。台灣學生習慣「答題」,所以看起來會發現都是「回答」學校要求項目給的答案,但因此變得片段。要把別人要求的資料,轉換成整體的描述-這裡面當然也該加入申請對象科系對你的特殊意義。
2. 台灣學生喜歡在資料裡面寫「我也會什麼」,「我的xx經驗不比別人少」。但是在申請的時候,正應該要逆其道而行:「我這裡沒有什麼」的「自我意識」,因為我曾經的不足所以發現XX的用處可以如何如何的「延伸能力」,正是學校老師會想要看到的「差異」。
3. 所謂「社團參與」,「社會服務」等等類別通常都是嘩啦啦一大堆,請在最前面加上表格整理你做過的事情。閱讀老師會因此感到你對他閱卷千份的體貼,也感覺到你有自我整理的能力。
發表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