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原住民

2019-09-25 邱韻芳
民族誌影片 原住民

[2019民族誌影展] 你要成為男人嗎?-卡大地布的巴拉冠誓約

傳承是什麼?就是「祖先很久以前在作的事,我們一直還在作。」卡大地布青年如是說。想要瞭解傳統卑南族強悍的男子會所制度如何能夠在當代繼續維繫嗎?鄭重推薦來自於年輕的噶瑪蘭族導演Uki Bauki之手,很青年很部落又很文化的天.地.人系列-《Mainay.男人》與《巴拉冠誓約》。
2019-09-23 邱韻芳
民族誌影片 原住民

[2019民族誌影展] 青年,如何「存在」於部落: 我看《織羅之羽》

青年如何「存在」於部落,這是導演阿亮在這部紀錄片裡真正想要發出的深刻提問。當看到片中三位織羅Ciopihay青年的身影:一直生活於部落、強調年祭絕不只是跳舞唱歌喝酒的寬裕;在北部長大,大學畢業後回到部落國小擔任民族教育老師的馬躍;以及參與年齡階級活動的同時,不時得跳出來用攝影機作紀錄的阿亮,你會知道這個問題雖然困難但卻有著許多種可能的解答,最關鍵的是,不能夠只是想而已。
2019-08-19 邱韻芳
原住民 儀式 土地

重返山林:找回生活中的原住民知識

許多人只知七八月有花東阿美族豐年祭,卻不知屏東、台東排灣族部落盛大的小米收穫祭(masalut)。近些年來,因為青年會的蓬勃發展和對祭儀的積極參與,讓排灣族收穫祭增加了不少年輕的美感與活力。以屏東春日鄉為例,鄉裡各部落都會在收穫祭期間辦理「部落遊學」,讓平日在外求學暑假才回到部落的青年,得以透過這些課程向長輩學習排灣族文化。「部落遊學」學什麼?學殺豬分食、學作小米糕和灌血腸、學狩獵、家屋和童玩相關知識、學種芋頭的種植。 在這波青年齊力促使排灣族收穫祭更「文化」、更具「傳承」意義的潮流中,有項青春熱血的文化實踐特別吸引我目光:送情柴。
2019-04-08 邱韻芳
原住民 生態 環境

山,永遠是山

山永遠是山,但對於世代生活在其中的台灣原住民,以及把山視作是征服/利用/休閒/保育/調查對象的漢人來說,山,卻有著非常不同的意義。
2019-02-18 官大偉
原住民 太平洋 毛利

毛利人、經濟、發展:紐西蘭Waikato大學移地研究續篇

土地經營管理的制度架構、經營管理的人才,是取得歸還土地與金錢賠償後的挑戰,這樣的經驗當然值得台灣原住民族借鏡,而培養出這樣的人才,也讓我對毛利人在培育下一個世代面對社會發展之挑戰的努力,有了新的一番認識。
2019-01-28 官大偉
原住民 太平洋 毛利

毛利人、土地、去殖民:紐西蘭Waikato大學移地研究

Waikato是全紐西蘭第一個毛利人和紐西蘭政府針對傳統領域完成協議的地方(1995),經由協議取回的土地,以及無法取回土地而代之以賠償的金額,使得部族成立了自己的公司與土地信託,發展出成功的經濟事業,晚近也和政府形成對Waikato河的共管機制。甚至是Waikato大學的校園,都是被承認是此地毛利人的傳統領域,因此登記在其iwi名下,由政府每年繳納租金租用土地,而在大學的董事會中,也有兩席毛利人的代表,以確保學校的經營,具有對毛利文化的敏感度並符合與毛利人共同的福祉。
2018-12-10 羅永清
原住民 語言 轉型正義

「流言蜚語」:記錄一場原住民族語言流失的陳述

11月份的時候受邀參加原住民族教育轉型正義圓桌論壇並且擔任語言文化流失論壇的桌長,論壇形式採用世界公民咖啡廳的方式,讓將近20個組員在不同題目之間暢所欲言,也因此我一整天聽了將近二十個故事,雖然每個人大概只有五分鐘的時間,但對於語言流失現象的原因以及之後學校該扮演的腳色是甚麼大概都有一些論述,我身為桌長,負責引導與紀錄,感覺大家願意傾聽與述說甚是感動,姑且紀錄為文如下。
2018-12-03 童元昭
原住民 南島 大洋洲

原住民、南島與世界:《以海為身,以洋為度:浩鷗法選輯》推薦序

台灣原住民已經經由舞蹈、刺青、歌、樹皮布、椰葉編製、文學、口述故事、航海等,在藝術、工藝與文化復振的經歷上,與大洋洲南島世界往還。《以海為身,以洋為度:浩鷗法選輯》(We are the Ocean: Selected Works)由浩鷗法(Epeli Hau'ofa)個人多種風格與主題的文章,對於大洋洲島嶼提供一個較有系統的背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