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guavanthropology.tw 芭樂人類學
GUAVA anthropology covers things that are Grotesque, Unabashed, Apostate, Virid, and Auspicious about anthropology!
首頁
關於芭樂
芭樂小農
芭樂書
芭樂籽大賞
聯絡我們
登入
分類標籤: 原住民
2017.11.27
林浩立
大洋洲
原住民
電影
談《雷神索爾3 諸神黃昏》的那位毛利導演與隱藏的大洋洲文化元素
《雷神索爾3 諸神黃昏》的導演Taika Waititi是何方神聖,會讓漫威工作室願意把這樣重要的商業片交付給他?特別是他之前的作品都是獨立色彩濃厚、以紐西蘭當地邊緣小人物為主題的低成本作品。身為一個研究大洋洲社會文化的學者,我在這裡想聊的是Waititi紐西蘭毛利人原住民的身份,以及他如何在一部以北歐神話和英雄漫畫為主題的片子中,獨具匠心地埋下帶有大洋洲文化意涵的線索,並且以開闊、有創意的視野來看待自己的文化。
2017.09.29
邱韻芳
民族誌影片
原住民
[iGuava主題專號][2017民族誌影展]《Lmuhuw言的記憶》與《作部落的人》
在《Lmuhuw言的記憶》中,我們可以看到地方工作小組利用蒐集到的許許多多地名,在google地圖上繪出泰雅人從南投瑞岩部落的Pinsbkan(賓斯布甘)出發,沿著河流遷徙到幾乎整個北部山區的壯闊景象。《作部落的人》則是深入探討教育的本質,談教育與土地與人的關連。因為現在的教育體制其實是一個疏離的過程,當我們越早把小孩送進學校,小孩疏離的現象就越嚴重。因為學校裡面套裝知識的結果,很難回到真實生活。因此,不只是原住民可以做,每一個社區都可以發展出屬於自己的在地照顧。我們真的非常需要有更多的人,從更多面向去探討這些有關傳統領域、社區教育的議題。
2017.08.28
邱韻芳
原住民
文化復振
在部落,看見青年的身影
這幾年來越來越多青年回到部落,透過申請小額計畫做部落地圖、種小米,學習織布。或許有人擔心這些只是一時的風潮,我也相信會有這樣的現象,但我的確看到了一些我所識與不識的原住民青年依著自己的步伐,超越計畫、活動的框架,透過日常生活裡的身體力行,與部落、土地產生了更深的連結。他們討厭被冠上「返鄉青年」如此新聞標題式的英雄封號,也不覺得自己是身負文化復振的神聖使命,就只是簡單地回到部落生活。
2017.07.31
林益仁
原住民
傳統領域
生態
找尋原住民的「里山」:2017年Fikret Berkes教授台灣行的回顧
2017年四月至五月間,在國際上享有盛名,探討傳統生態知識、社會–生態系統理論以及韌性研究(resilience studies)的加拿大學者Fikret Berkes訪台,受邀走一趟魯凱族的傳統領域,與部落族人、林務局官員、學者針對傳統領域與生態管理議題進行意見的交換。透過這種實際行動的走動式工作坊(walking workshop),三方是否能達成更多的互信與瞭解?以下就是整趟行腳的回顧。
2017.06.27
台大原住民族研究中心童元昭、黃維晨、巫淑蘭
人骨
原住民
學院
倫理
骨骸:關於死亡、挖掘與爭議
馬遠布農族遺骸爭議,在近日的協調會上有了正面的發展。根據2008年的紀錄,台大醫學院解剖科藏有約1,580具/件人體遺骸,其中207具/件來自原住民族中的五個族群,120具/件得來自兩個平埔族群,其他多數為福佬人,亦有客家人的遺骸。或許我們可以試著把眼光由當前的爭議拉寬放遠,去探問遺骸主人如何死亡,遺骸何以被挖掘,而有機會一窺知識、國家、歷史與地方記憶間的關聯。
2017.03.13
張正衡
博物館
物質文化
原住民
國寶結拜的一些詮釋:物質文化、文化遺產與博物館
最近臺大人類學博物館分別以婚姻結盟的方式與源鄉佳平部落連結、又以傳統排灣族結拜儀式( masasan siruvetje )與望嘉部落合作。這兩個國寶結拜的例子告訴我們,現今博物館的角色或許比較會是個居於各方之間的協調者:在溝通、提醒與「轉譯」各方的興趣利益之同時,努力協助部落族人維持他們的行動主體性與詮釋權。而從後續的發展來看,這個協作的成果有可能也將成為部落文化復振歷史的其中一個啟動環節。
2017.03.06
邱韻芳
原住民
出外找回家的路: 在「偉大航道」裡尋找定位的拉夫拉斯
我與原住民青年相遇的故事從2009年底成為暨大原青社社團指導老師開始。和這些年輕原住民孩子相處的過程中,我逐漸知曉了他們與部落的關連或斷裂,以及對「文化」的熱情、迷惘或陌生。一頁頁閱讀這些年輕的「生命史」並走入其中,彌補了過去我理解原住民社會時很大的一塊空缺,也幫助我更能理解和掌握當代的部落變遷。
2017.02.27
台邦.撒沙勒
原住民
傳統領域
生態保育
從地圖到自治:魯凱族傳統領域的實踐願景
台灣有關原住民傳統領域調查最早來自「部落地圖」概念的啟發,經過幾十年的努力逐步形成傳統領域論述的架構。近年傳統領域調查的工作對於提升原住民族自覺、強化原住民族參與,提升原住民族治理與管理環境資源的能力,形塑原住民族社會文化發展的願景等方面均有劃時代的意義。魯凱族總人口雖然只有13000人左右,但在台灣的傳統領域推動歷史上卻扮演重要的先驅角色,無論從傳領的調查工作、地方組織的培力,可說已有相當豐富的經驗與基礎。未來,傳統領域的主權實踐以及自治理想的落實,魯凱族可以說「準備好了」。
2017.01.09
童元昭
美洲
原住民
書評
《一四九一》:一部美洲史的知識史
二十五年前,一九九二年,哥倫布航行抵達美洲海岸五百年,當時即使仍有國家、團體不經意地採用了「慶祝」的字眼,多數仍著眼於反省並進而重讀、重寫歷史。《一四九一》也是這個轉折之下的作品。我們的知識生產過程涉及學術性概念與方法的啟發與限制,同時也呼應社會理念與現實。因此,作者納入了大量學術研究成果,使得本書具有知識社會史的意味。
2016.12.12
劉正元
藝術
原住民
陶土‧太陽後裔‧祖先的容顏
透過藝術創作,藝術家除了抒發個人情感,也傳達著社會文化脈絡對其創作思維的影響。用這個觀點來歸結南排灣族藝術家華恆明的創作,我們不僅可以看到他個人的生命史過程及家族背景,作品主軸中(南)排灣的主題也呈現當代排灣社會所面臨的社會及文化問題。最後,他透過這些作品,向整個社會,乃至整個世界,訴說這一個古老民族曾經擁有,未來也會一直持續擁有的榮光與驕傲。
first
previous
1
2
3
4
5
6
7
8
9
next
l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