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淡定芭樂?

很奇怪ㄟ你

2012-06-11 回應 8
作者:

「淡定」是最近暴紅的一個詞,源自ptt joke版的一篇轉貼文章,原文甚長,描述一場分手擂台,女主角不斷呼天搶地無限迴圈,而男主角則總是淡定的喝著紅茶、吃著三明治或拿iPad打憤怒鳥,不為所動。一開始女主角指控對方劈腿,中途峰迴路轉,原來不忠實的是她。故事敘述生動,引起許多迴響,「淡定」一詞火速流行,並且立刻商品化。



本部落格為了貼近時代脈動,特別專訪了某芭樂人類學家,來談談這個現象。

G(Guava,芭樂人類學採訪編輯):為什麼你對淡定的故事有興趣?

A(Anthropologist,人類學家):這個故事之所以有趣的原因之一,在於反差很大。女主角的表演完全符合台灣連續劇的傳統:從瓊瑤連續劇到夜市人生,演員們咬牙切齒的愛恨情仇、一貫的舞台劇式的誇張肢體和語言(芭樂寫手Lady Kaka主張應該有另一篇芭樂來處理這個議題)。然而和習慣的煽情、灑狗血的情緒表達相反,故事中男主角「淡定」的演出令人意外,對比出的趣味令人印象深刻。

G:不就只是個鄉民故事?值得討論嗎?

A:那可不。由於這個詞的流行,「淡定」在台灣忽然變成一種「美德」,一種面對世界時值得稱許的態度。用學術語言來講的話則是:「淡定」作為一種當代的情緒美學。

老師面對睡倒一半、另一半在滑手機的課堂時,要淡定 。人民面對油電雞排衛生紙什麼都漲就是薪水不漲時,要淡定。面對核二螺絲拴裂痕疑雲又要重新運轉時,要淡定。面對恐龍法官和侏羅紀司法體系時,要淡定。面對隱匿禽流感的官僚體系,要淡定。淡定是生存的策略,淡定有益健康,淡定是王道。

情緒人類學的研究很早就指出,哪些情緒被允許/鼓勵/壓抑表達,還有表達的方式,都是文化建構的,與社會文化特質有關。例如面對死亡,不同文化的人有不同的情緒反應與展演。從一個社會對哪些情緒特別強調、與道德價值連結,我們可以窺得該文化的特性。所以「淡定」此時忽然流行起來,除了歷史的偶然之外,可能還有些玄機吧?既然這只是要做成一篇芭樂文(G補充:而且還不是i級芭樂),我們不妨大膽的藉「淡定」來思考2012年的台灣社會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G:沒想到這麼高深,還牽涉到情緒人類學的理論阿?

A:是阿。雖然有人考據「淡定」語出台灣小說家許地山,但它不是台灣人習慣的字眼,實際上是中國人的用語。你覺得淡定的意思是什麼?

G:冷靜?

A:沒錯。最近流行起來後,稍微觀察即可發現大部分台灣人把它當成「冷靜」、「鎮定」的同義詞,有時還帶著「冷漠」的味道──分手擂台故事中的男主角的確是冷靜又冷漠的阿,一切冷處理。

因此在2012年,淡定暴紅,我們不能只侷限在分手擂台故事,只從個人層次的感情糾紛來看;一種情緒引發社會某些人的共鳴,發展成為情緒美學時,反映的是當下社會的特性(有太多狗皮倒灶)、當地人的適應策略(對公共議題冷漠,反正也無力改變)、和整體社會的氛圍(失望而無奈)。



G: 你認為2012是一個淡定的年代?這樣說會不會太武斷了?很多人面對上述議題沒有淡定阿,每天都有人上街頭、連署抗議、排人字形、在臉書發起按讚活動耶?(A:萬人按讚一人到場,淡定阿。)此外股市好像還沒學會淡定?證交稅風吹草動都上下震盪。百貨公司週年慶外面可是大排長龍,有時候還會大打出手,可不淡定哩。

 A:事情當然更複雜一些,要理解「淡定」作為一種情緒美學,必須將它與其他情緒放在一起考察,尤其是其對立面。情緒人類學的研究中常見雙生組,例如在研究者筆下,亞馬遜流域的原住民文化重視「同歡」(coviviality),然而總有同歡不成而反目的時候,深究可以發現其社會運作其實不只是同歡,而是環繞「愛」與「憤怒」兩組情緒機制。



G:淡定的對照組是什麼?淡定哥配激動妹?

A:這問題有點難說明,讓我們先看一段VCR。(G:很奇怪ㄟ你,你以為是在主持政論節目?)

A:這個廣告很有趣吧?毛利人的haka(戰士舞)現在已經成了紐西蘭橄欖球代表隊的傳統,賽前都要先操練一遍。這個廣告剛好對比了兩種情緒:毛利人的猛,和蘇格蘭人的淡定。最近 人類學博士生rita跟我報馬伍佰的維士比廣告,很有意思喔 。

G:台灣與世界接軌,毛利haka也可以賣藥酒,真是太妙了。

A:既然你這篇專訪只是要交芭樂文(G補充:而且還不是i級芭樂),就讓我大膽的提一個假說。讓我們暫且跳脫「淡定」這個「外來語」,而以本土的語言來描述吧──人類學家都這樣操作的,不是嗎?只有當地語彙才能夠最精準的抓到當地概念阿。我覺得台灣人很核心的一項面對社會關係的精神,是「搏感情」,這個很台。從周潤發開始,維士比的福氣啦系列,都是一種搏感情式的情感表達,劈頭就稱呼觀眾為「朋友」、「維士比給咱掛power」。毛利haka是一種與神靈溝通的過程,無論是手勢(手指在空中微抖,感覺風,感覺自然與靈力)、腿的動作(蹬與蹲,與大地連結),都是在和自然神靈「搏感情」。相反的,蘇格蘭人在廣告中則是「薄感情」。

G:「搏感情」vs.「薄感情」。

A:對。在分手擂台故事中,女主角還想費力搏感情,男主角已經薄感情了,因為繼續投資恐怕也只是一場空。當人民對社會問題淡定,也就是不再想和政府搏感情,要認賠殺出,薄感情了阿。



G:這樣分析的確蠻芭樂的。

A:再進一步看,蘇格蘭人為何那麼淡定?除了冷漠、與己無關的態度之外,其實淡定還帶著一種居高臨下的優越感,因為他們知道自己「哪裡」可以贏(G:咳)。分手擂台故事中掌握了「資訊」的男主角,面對道德有瑕疵的女主角表現出來的淡定也是類似的情況。

G:這種淡定性質和前面不太一樣耶?

A:沒錯,姑且分為「淡定1」、「淡定2」好了。其實淡定2這種情緒美學在台灣不是新鮮事,實踐得最徹底、最成功,最擁抱淡定美學的,就是官場了。陳雲林來台灣時政府強力阻擋抗議的人群,引發野草莓學運,劉兆玄不小心說漏了嘴:「撐一下就過去了」──這就是淡定執政的精神阿。

看看立法院質詢的轉播就很清楚。本來疾呼「中國人,你為什麼不生氣」的龍應台,在「大江大海」中痛陳「倉皇渡海的國民黨是一個已完全失去信心…在杯弓蛇影中…誣陷、監禁、槍斃、剝奪人權…」,可是當了國民黨政權的官,面對人權議題的質詢──無論是六四,還是兩蔣的歷史責任,可淡定得很哩。當官就是要淡定阿,淡定不下去的,就和劉憶如與王清峰一樣下台了阿。人民的淡定(淡定1)是無可奈何;而官員的淡定(淡定2)則是你奈我何。

G:可是官員不也經常震怒嗎?

A:你確定他們是針對問題在憤怒(違反淡定2),還是生氣屬下沒搞好,可能會拖他們下水?例如薛香川在八八風災後很淡定的去高級飯店吃稀飯,充分實踐淡定2文化;但他看到call-in節目批評卻不淡定,還打電話進去說「父親節吃個飯很過分嗎?拜託~」,不小心把不能說的祕密(淡定2)講了出來,犯了大忌。不過他後來歸宿很好耶(可能淡定2做得夠),人民也只好淡定面對了(淡定1)。其實淡定2的實踐形式也是有潛規則的,做筆記就比托腮要高明阿。

 



G:沒想到一個流行語有這麼多可以談。

A:作為人類學家,我得再加兩句:首先淡定/不淡定要看「脈絡」,表錯情可糟了。講這個是因為現在的主流社會科學都在談contextualization,一定要表態一下。再來,雖然淡定有其吸引力,但新聞則是反淡定的動力(之一),這個agency一定要提一下。例如社運團體召開記者會後一定要來個「握拳」,或者演個行動劇,報紙才有可登的照片。周美青如果沒講那句「很奇怪ㄟ你」,只是淡定的走在後面,新聞會報嗎?

G:謝謝你接受訪問,這些芭樂分析應該會有很多人不以為然吧?

A:(’_>’)

────(以下是訪談NG的部份,看電影撐到字幕後才有的福利,芭樂也有)─────

G:為什麼「芭樂人類學」要分析「淡定」?什麼是「淡定芭樂」?

A:如果有一種淡定的水果,那就是芭樂了阿。芭樂沒什麼特別強烈的味道,不像鳳梨那麼撲鼻、木瓜那麼有顏色、芒果那麼毒、 荔枝那麼上火、西瓜那麼利尿。芭樂一整個就是「淡定」阿。

G:西瓜利尿跟淡定沒有關係吧?

A:當然有關,想想看,吃多了西瓜憋不住要跑廁所,裡面又有人一直撐著不出來(可能是在滑手機讀芭樂人類學)的時候,怎麼淡定得住?

G:要講味道的話我覺得火龍果比較淡定耶。

A:火龍果長相有淡定嗎?有嗎?很奇怪ㄟ你。

G:其實我不是在問水果(我是有深度的好嗎),而是疑惑為什麼人類學家要分析「淡定」這種流行語?這也包括在人類學的範疇嗎?

A:什麼?你不知道人類學包山包海?這屆人類學營主題就叫做「這些事與那些事,人類學怎麼說」(為什麼要擬人化人類學不要問我)。總之人類學家開始試著「大話」和「開講」了,現在學術界工作很難找,總要練習當名嘴,什麼都可以評論阿。我們現在守備範圍很廣的。

G:這是在置入性行銷嗎?

A:既然被發現了那就出櫃好了,本屆人類學營很有梗喔,大談「一見不鍾情」、「友達已上、戀人未滿」,還有鄉民和血手機,更重要的是有許多芭樂寫手和你面對面搏感情。6月24日截止報名喔,芭樂粉絲千萬別錯過。(偷偷跟你說,報名表上請註明「芭樂粉絲」並列出你最愛的芭樂,說不定會有意想不到的功效喔,科科。)



本文採用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3.0 台灣版條款 授權。歡迎轉載與引用。

轉載、引用本文請標示網址與作者,如:
malaita 淡定芭樂?很奇怪ㄟ你 (引自芭樂人類學 https://guavanthropology.tw/article/2990 )

回應

* 請注意:留言者名字由發表者自取。

1

人民最近那麼瘋淡定是認賠殺出的前奏或是掌握資訊的男方?是放棄戰場還是待宰的羔羊?

2

在淡定一到淡定二之間,似乎有個Peircian symbolic transition 可以討論,咳咳,如果要i一下的話。

3

to 薄荷淡菸:
關鍵字是contextualization :)

to icep:
等你加入芭樂陣營來i一下!(應該是不久的將來吧?)

補充說明:芭樂訪談記錄礙於長度把我講淡定與性別的部份減掉了,改放NG的那段,我想是個正確的決定。XD

4

板主把淡定的文化分析做得真徹底。
托腮那位把「淡定二」堂而皇之的表現出來,是菜鳥還是因為難以揚棄她的清高感?畢竟後者是她的招牌菜。
看來做筆記的除了高明,也比較務實,只要裡子不要面子─你念你的,我抄我的,薪水照領,世事依舊。

5

来一个风马牛不相及且大男子主义的看法(女施主们请高抬贵手):

最初朋友传给我看这一篇文,还说这件事最近火得不得了,连50岚都趁机大卖淡定红茶淡定大发财,看完了我也没多少感觉,反倒不能理解为啥这文能这么火,仔细思索一番,得到以下谬论。

传我看的是男生,而且我发现不管是网上回帖还是现实中提到这文章的人中男生居多(但是样本数没多大……),为啥男生会更多的追捧这篇文章呢?突然想到朋友好像有提到过他的前女友和文中的女主角有些相似……又联想到以前的室友总抱怨他女朋友太粘人好不容易哄出一点自由空间稍微自由过渡了一点就要胡搅蛮缠-冷战-道歉……然后脑子中又出现这个视频(这厢的男主角正好相反的超级不淡定) [url]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3-NGQnSlVjo/?resourceId=0_06_02_99?f…]

而这样一个故事正好给了深陷此种苦恼的男生们一次完美的疗愈——女主角是一个胡搅蛮缠让男生毫无喘息自由的女生,而男生用“淡定”这一唯一武器从头到尾峰回路转最后大获全胜(胜利的方式又恰好是女生自己触犯了父权社会的天条),这剧情恐怕深深的映照着恋爱关系中诸多“有苦不能言,言了更是后患无穷”的男生的一些底层心情的真实写照吧。关于为何这文能爆红的谬论,只想到这里咯。

6

提到毛利的haka, 以前我還住紐西蘭的時候, 我的小孩有一段時間(大概是6-7歲的時候)
迷上了這種歌舞,因為學校一定會教孩子。幾乎每一天她(女生)從學校回來都會表演一段給我欣賞,如果有朋友在場,表演的就會加場。老實說,這種表演藝術當時實在是超乎我個人的美學範疇,我那時很擔心孩子會變成毛利人(尤其看到她眼睛瞪大的神情),不過總是很淡定的看完她的每一場表演。其實不久究發現這種擔心是多餘的,因為孩子交往的對象還是以歐裔為主,而她天生的性情其實還算蠻淡定的,或許受英國文化影響應該也是很大。
但是芭樂文提到的那支影片讓我想到紐西蘭社會的族群互動關係,就想影片中蘇格蘭人和毛利的互動一樣,毛利人不斷的吶喊: 「白人滾蛋 ! (或是Asian go home!」),而白人和新移民似乎總是淡定地不為所動,表面上看起來毛利人似乎占了上風,也一直贏了球賽(好像從沒輸給蘇格蘭),但是英國人的淡定與理性讓他們在政治上成為真正的贏家。套句芭樂文的話: 淡定是生存的策略,淡定有益健康,淡定是王道。
紐西蘭社會在很多層面上,毛利和白人的社群始終是壁壘分明的,很多職場看不到(或很少)毛利的臉孔,很明顯那一層隔閡一直都在,種族融合的過程其實不容易。也許毛利漸漸學到了一點淡定,但是多數毛利對於情緒處理的態度還是和英國式的淡定相距甚遠。

7

我懷疑「英國人的淡定與理性讓他們在政治上成為真正的贏家」
殖民不就是船堅砲利,一面用大砲轟人家血流成河,一面在甲板啜飲英國茶裝紳士
權力者的淡定恐怕只是掩蓋內在的殘酷罷了

8

和其他列強比較之下,英國人的殖民手段應該算是最殘酷的,除了船堅砲利之外,我覺得他們還有善於談判討價還價的本質,這大概是毛利人輸給他們的地方吧?
因為根據毛利的口述歷史,英國人當時在紐西蘭與他們交戰時一次也沒贏過(奇怪了!跟足球賽一樣),後來也是靠著談判牽條款才算蒙騙過去,所以現在紐西蘭的主權問題還是像羅特魯阿的活地熱一樣,三不五時都會噴出來發洩一下。如國還跟紐西蘭白人政府講原住民自治,那真是太敏感了。
英國人對於殖民的態度是我一直很不解的??當時鴉片戰爭如果他們跟清廷要台灣的話,應該是垂手可得的,但是他們偏偏要了香港這個不毛之地,而且只要100年,如果當時他們要的是台灣,那麼現在我們不就已經回歸"祖國"了,哪來的課綱問題,又哪來的機會各自表述呢? 幸好台灣還在,是不是要感謝一下當初英國人的選擇呢? 也許他們發現要治理台灣,不是區區船堅砲利可以完成的大業。

發表新回應

這個欄位的內容會保密,不會公開顯示。

basic comment

  • 自動斷行和分段。
  • 網頁和電子郵件地址自動轉換為連結。
驗證碼
圖片的 CAPTCHA
請輸入圖片上的文字。
回答驗證碼(數字)幫我們減少機器人的擾亂....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