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從歷史寫實到政治批判

淺談台灣原住民主題漫畫

2021-01-04 回應 0
作者:

我的研究主要是關於太平洋的環境議題,但也常不務正業寫嘻哈音樂、科幻小說、或超級英雄電影這些流行文化主題。然而,從來沒想過自己會寫一個相對陌生的題目:漫畫。緣起是這樣的,有一天我搜尋到一篇很有意思的英文期刊論文:〈巨獸與超級英雄:在漫畫的奇異世界中重新想像紐西蘭和太平洋〉(2019),然而苦無管道下載。遇到這種狀況,透過大洋洲社會人類學學會的電子郵件群組發問就對了,世界各地從事太平洋研究之人的慷慨是相當驚人的。果然,一封簡單的詢問信發出後,馬上獲得熱烈的迴響。除了幾位善心人士立刻傳來檔案外,有人向我推薦關於在70年代於巴布亞新幾內亞走紅的「幻影俠」(The Phantom)漫畫、有人跟我提到X戰警漫畫中有一個來自薩摩亞的角色「蒙多」(Mondo),最後甚至文章作者本人都回了訊給我。但最意想不到的是一位在夏威夷大學教書的學者跟我說他正在編一本關於漫畫和卡通如何再現太平洋的論文集,章節和作者陣容也大致安排完成,分析的案例包括復活節島、夏威夷、大溪地、萬那杜、斐濟、關島、迪士尼的《海洋奇緣》、還有日本使用了太平洋元素的漫畫《桃太郎》、《冒險彈吉》、《新寶島》。他感謝我的那封信提醒他把紐西蘭的案例也納入,接著隨口問我有沒有興趣貢獻一篇關於台灣原住民漫畫的章節。然而時間稍趕,必須在一個多月內完成。在學術界打滾多年的經驗是,遇到難得的邀約,只要不會太偏離守備範圍,答應就是了,我於是回訊很有自信地表示:「我對這個主題略知一二,當然沒問題啊!」其實我的所知連一二都不到,我當時只知道邱若龍的《霧社事件》(還沒看過)、也買了《CCC創作集》封面是相當吸引人的排灣姑娘那集(還沒翻過),如此而已。

邱若龍的歷史寫實主義

為了要在一個月內成為原住民漫畫專家,首要任務是趕緊看完被尊為此類創作始祖的邱若龍《霧社事件》(1990)。而後來開始認真蒐集資料才知道,在此之前其實已經有以大山背泰雅部落為背景的劉興欽《石頭神》(1969),然而其中充滿漢人中心主義視角下「山胞」守舊、迷信、與科學對立的描繪。除此之外,還有教育性質的《臺灣的歷史2原住民全盛的時代》(1989)和《漫畫臺灣史1遠古時代:南島語族的天地》(1989,2004翻新成《認識臺灣歷史1遠古時代:南島語族的天地》),影響力皆有限。

關於《霧社事件》的相關資訊在各種媒體上已相當豐富,在此就不贅述。在邱若龍從復興美工畢業的1984那年夏天,他隨性騎著機車來到霧社山區,意外結識了當時還未正名的賽德克族人,並得知許多霧社事件不為人知的故事。他於是決定以漫畫來呈現這段長久以來被中華民族主義綁架的歷史,強調賽德克族的在地觀點。在臺灣漫畫基地的專訪中他提到一開始動筆時,他把草稿拿給老人家看,結果得到這樣的回應:「我們這一族的頭,沒有那麼大,你不要亂畫!」

他領悟到「要他們看得懂,自然要開始去研究他們,包括他們的服裝、長相、生活作息、風俗,一切都要符合。」在此之後五年多的時間內,他長期待在部落中,在不同家戶間輪流居住,進行訪談與資料蒐集、深度體驗賽德克族的生活方式。

初版《霧社事件》的副標題《臺灣第一部調查報告漫畫》充分反映了這樣的企圖心。漫畫最後甚至附有四十多筆的參考書目,附錄則有十七條關於賽德克歷史社會文化的問與答,是一部相當嚴謹的出版品。我將這樣的風格稱為「歷史寫實主義」,重視創作過程中資料蒐集的環節,並強調所描繪群體的文化「原真性」,且通常是以單一族別為單位。

《霧社事件》之後三度再版、還有日文、法文的翻譯版本,並代表臺灣參加國際漫畫活動,如何影響魏德聖的《賽德克.巴萊》更是不需多說,這使得往後對此主題的創作都不由得追隨其「歷史寫實主義」的典範。最明顯的例子莫過於2015年由新北市政府原住民族行政局所策劃的「新北‧南島原貌」特展(後受邀至法國安古蘭國際漫畫節的Little Asia展區展出)。

這個特展由邱若龍關於泰雅族起源傳說的新作《Pinsebukan裂岩》領銜,此外還包括了林迺晴的《布農族射日英雄》、韋蘺若明的《泰雅神鳥西利克》、KoKai的《魯凱巴冷公主》、祆風的鄒族女巫師創作、B.c.N.y.關於阿美族和排灣族的彩圖作品等等。展板作品的下方有個〈族群原貌〉區塊,寫著所描繪族別的基本介紹。漫畫在此的定位是富有創意但能忠實呈現原住民文化傳統的媒介。

 《泰雅神鳥西利克》 ©韋蘺若明 

《魯凱巴冷公主》 ©KoKai

《CCC創作集》與劇情漫畫的出現

在邱若龍《霧社事件》出版的十多年後,當時的國科會從2002年開始執行《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整合包括中研院、故宮、科博館、臺史博、史前館等典藏機構的資料庫。2008年,另一個更重視教育推廣的《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跟著推動。隔年在此計畫之下,集結研究員、漫畫家、出版社的《CCC創作集》行動就這樣展開了。

《CCC創作集》旨在於數位典藏資源的基礎上,透過漫畫處理臺灣豐富的自然、歷史和文化題材,原住民主題很自然地也包括在內。因此,《霧社事件》之後很長一段時間,臺灣原住民漫畫的創作許多都是出自《CCC創作集》團隊之手。這些作品有些延續著寫實主義的精神,特別是單幅的主題全彩圖,如下表。而最令人矚目的莫過於《想像異文化》(2019)專號封面蚩尤所繪身著貴族服飾的排灣女孩,以及那精細的傳統手紋。

 

〈聖潔百合:魯凱族婚禮〉 ©B.c.N.y.

但《CCC創作集》最具突破性的是在依然嚴謹的資料詮釋基礎上,發展出並非只在忠實反映「傳統文化」或「歷史事件」的原住民主題劇情漫畫,增加了更多彈性發揮的空間。即使如《CCC創作集》柘榴的〈圖文蘭嶼風土誌〉(2009)這種民族誌性質的非虛構作品,畫風上也能有一絲詼諧的趣味。這樣創作的首例應該是YinYin的〈永生草〉(2009),描述以鹿野忠雄為藍本的主角去阿美族部落尋找草藥,與年輕祭司的互動。

咖哩東的〈新說‧矮靈傳奇〉(2011)是我最喜愛的作品,以科幻元素重現賽夏族人與矮人的糾葛,相當有創意地談論當代原住民與部落傳統動態的關係。另外還有LONLON節錄改編自美國博物學家史蒂瑞《福爾摩沙及其住民》的〈福爾摩沙調查筆記〉(2020)。

《CCC創作集》發行的單行本中也能看到原住民的身影。Kinono重現17世紀新港社人、荷蘭人和日本人複雜關係,且帶入濱田彌兵衛事件、麻豆社事件的《蘭人異聞錄》(2015)、《蘭人異聞錄II》(2020)是最顯著的例子。而在此之前,擅長畫出歐洲風情的他已被《CCC創作集》邀請創作荷蘭統治時期的故事〈黃金之河哆羅滿〉(2011)和〈莎萊與安妮塔〉(2012)。

《蘭人異聞錄》呈現出17世紀新港社人的生活樣貌。  ©Kinono

在張季雅勾勒的19世紀下半葉臺灣烏龍茶貿易宇宙中,除了主角蘇格蘭茶商陶德和買辦李春生的雄心壯志外,也點出漢人茶園的開發與周遭原住民的衝突(見《異人茶跡II》2015)。張季雅在《CCC創作集》的〈如織之絆〉(2012)則描繪關於陶德和泰雅養女的短篇小品。

最後,AKRU在《北城百畫帖》(2011)和《北城百畫帖II》(2013)中以奇幻元素再現了伊能嘉矩和森丑之助與臺灣原住民的情誼。她在與《CCC創作集》的合作外,也運用類似的筆調創作出《柯普雷的翅膀》(2009)和姊妹作《百獸笛》(2013),講的是英國人托馬來到19世紀的臺灣找尋兒時女性伙伴的故事,並在這個過程中結識了一位神秘的原住民女孩嚮導。雖然沒有直接表明,但透過劇中出現的「hiang」一詞(危險、禁止),我們可以推測她是大武壠族人。書中以奇幻的氛圍反映19世紀臺灣尚未高度開發的自然環境、複雜的人群往來、以及之中或真誠或帶偏見的交際,相當令人驚豔。

從上述這些作品可以看到一個大致的共同點,那就是原住民角色的主體性似乎無法單獨建立,而必須存在於與外人甚至殖民者的關係中。甚至可以說,臺灣原住民漫畫好像尚未解殖,這還先不談至今仍未有原住民身分的漫畫家進行原住民主題創作(排灣族藝術家蔡德東的有聲書繪本《Ne Ne Ne臺灣原住民搖籃曲》勉強可以算一例)。

我認為這樣的批評必須考慮到原住民漫畫在臺灣發展的歷史脈絡。因為這個體裁在臺灣算是從邱若龍的《霧社事件》正式開啟,奠定了歷史寫實主義的典範,在此之前僅有劉興欽的一個小嘗試和兩本教育類型漫畫,沒有經歷如美國印第安學者Cornel Pewewardy在〈從次等人類到超人:美國漫畫中印第安人形象的演變〉(1999)一文中提到的那種從報紙雜誌插畫以降的長期系統化形象扭曲(在臺灣,這發生在電影中)。因此,漫畫沒有被視為原民解殖的主要戰場。

另外,在我與CCC編輯部的訪談和與Kinono、張季雅等作者的閒聊中,得知他們對處理原住民主題其實相當戰戰兢兢,因此會傾向將相關故事設置在有憑據的史料或民族誌材料之上,而這些材料許多是生產於或涉及其他族群的觀點,自然會顯現似乎沒有「原住民主體性」的狀況。儘管如此,他們也清楚知道這點,並非對之照單全收,還是會因應當代的狀況在漫畫中進行適當調整,即使違背所參考材料的內容。同時,學術顧問在幫助詮釋史料之餘,也會鼓勵他們放膽創作,因為我們對這些過去畢竟所知還是有限。

或鮮明或幽微的政治批判

原住民漫畫其實有相當豐沛的批判能量,能夠從畫冊中的另類現實擾動殖民體制帶來的刻板形象,並重新想像其文化主權和身分認同。北美印第安人漫畫近年來有許多有意思的例子,例如原民超級英雄主題的Tribal Force(2002)、對抗當代生活困境的Koda, the Warrior(2005)、以及重溯族群歷史的Chickasaw Adventures(2019)等等,且作者不是具有印第安身分,就是與部落協力創作。

上面提到臺灣原住民主題漫畫仍多在臺灣史的框架中摸索,但這不代表沒有政治性的批判作品出現。這樣的立場最鮮明的可以說是Adoor Yeh在《CCC創作集》中的〈這裡從未現代過〉(2018),以寫實的筆觸重現凱道部落抗爭運動。同樣以紀實手法關注原民傳統領域議題的還有林莉菁的《Fudafudak閃閃發亮之地》(2019),作者在都蘭與小農友人一同務農,見證了反美麗灣抗爭運動,並將守護都蘭鼻、蘭嶼達悟和南田排灣反核廢的行動也帶入懇切的漫畫敘事中。

若從原住民身分和環境的角度來看,簡士頡《北投女巫》(2017)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案例。相信許多人都知道這部漫畫的主角們雖然是一群隱身於臺北市的哥德風時尚女巫,但其靈感卻是巴賽語pataauw,也就是女巫之意,北投地名的由來。作者在Mata Taiwan的訪談中提到女巫們的設定「不只參考巴賽族文化,也納入了噶瑪蘭族、卑南族、排灣族的巫師/祭師。」但這些都是取材的元素,他畫的女巫絕非直接了當的「原住民角色」。

儘管如此,這些女巫在都會情境中壓抑自己的身分,以及其大敵「白團」藉由開採北投礦石的方式來破壞女巫與環境力量的連結,都呼應了當今臺灣原住民的處境。最近《北投女巫2:魅惑魔法》(2020)開始連載,裡面還會不會有原住民意涵的安排,值得一追。

臺灣歷史博物館也策劃了兩本原住民主題漫畫《新港少女李樂》(2014)和《歷史小將:英雄之路》(2016)。跟《CCC創作集》團隊一樣,臺史博團隊也是從臺灣歷史素材的詮釋進行創作,甚至還找到當代族人(拍瀑拉族)顧問提供意見。然而與《CCC創作集》的作品最大的不同處,在於兩部漫畫更加凸顯了歷史上原漢的衝突。前者畫的是19世紀末新港社女孩李樂和其做官的父親,在基督教女校的場域與清朝番屯制度的推動中,夾處於原漢社群間的緊張關係;後者則透過科幻手法反思鄭成功在臺灣的歷史地位,以及重現沙轆社遭鄭軍屠殺的歷史事件。這兩部雖然說的是在歷史框架中的故事,但都帶著當代政治批判的力道。

最後,我想特別提最近剛由慢工出版社發行的《蜉蝣之島》(2020)。這部漫畫是李尚喬金馬創投得獎同名動畫劇本的前導之作,由漫畫家葉長青繪製,主題是海平面劇烈上升的末世與一個名為「蜉蝣」的神秘漂浮之島。早在尚喬的劇本得獎不久後,她就曾約我聊過她想將南島宇宙觀納入作品中的企圖心,以及參加夏威夷原住民保衛聖山,抗議政府建造天文台運動對此作品的啟發。因此,《蜉蝣之島》中有少見的南島連結的細緻安排。

作者葉長青表示他被尚喬要求讀了《依海之人》,還參考《發現南島》紀錄片,將一些達悟人、菲律賓原住民、婆羅洲達雅族的文化元素編排進來。其中一個畫面是祭師吟唱時,四周出現金色的線條,竟是來自阿美族祭師通往神靈「道路」的儀式意象。瞭解這樣的創作背景,我們可以看到《蜉蝣之島》隱含的政治性:當環境毀滅之時,南島原住民的生命哲學還是會繼續流動下去。

展望未來

今後臺灣原住民主題漫畫只會更加精彩。據慢工出版社編輯透露,他們正在籌劃兩本這樣的漫畫,一本是關於一位在布農部落從事地方創生的社區工作者的反思,另一本則是一位噶瑪蘭青年思索自己文化和身分認同的生命故事,這將會是第一本臺灣原住民漫畫家關於原住民主題的創作。

另外,博物館依然積極投入漫畫的行動中。臺灣博物館找到了漢寶包來畫一本關於雲豹和排灣族的作品《雲之獸:來自遠古的守護者》,已於最近出版。史前館則有曾耀慶操刀「卑南考古40週年紀念轉譯故事漫畫合作出版」計畫。《CCC創作集》團隊當然也有下一個原住民主題漫畫企畫,這邊先幫他們保密。歷史寫實主義甚至政治批判已無法輕易框限這些豐富多元的例子,因為漫畫的精神不就是不斷想像、超越和挑戰。

本文經《CCC創作集》授權轉載,原文網址:https://www.creative-comic.tw/special_topics/128

本文採用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3.0 台灣版條款 授權。歡迎轉載與引用。

轉載、引用本文請標示網址與作者,如:
林浩立 從歷史寫實到政治批判:淺談台灣原住民主題漫畫 (引自芭樂人類學 https://guavanthropology.tw/article/6851 )

* 請注意:留言者名字由發表者自取。

發表新回應

這個欄位的內容會保密,不會公開顯示。

basic comment

  • 自動斷行和分段。
  • 網頁和電子郵件地址自動轉換為連結。
CAPTCHA
回答以下問題幫我們減少機器人的擾亂....
1 + 1 =
計算出這道簡單的算術題並鍵入答案。例如、1+3,就輸入 4。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