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小米與傳統領域
東華「農人」的佔領運動與文化實踐
土地,一直是原住民的文化和生態。有土地才有祭儀,而祭儀也是生活。原住民族祭儀,有歌、有舞。唱歌給人、給神、給巫聽,也要為小米和山豬唱歌,這是文化和他們跟生態、土地和環境的關係。失去土地的原住民,斷了文化,拔了根,也少了尊嚴,在都市流離失所,成了邊緣人。如何和土地再連結,重返傳統領域,成了當代原青的使命。
2011年,全球的佔領運動,遍地開花。我除了觀注國際的發展,也注意到在地我任教台灣唯一的原住民族學院,同時也在發生「佔領」校園土地,重返傳統領域的文化實踐運動。
2011年秋天,布農族研究生胡克緯跟東華大學申請了一塊地,先是以布農學會之名,逐漸也召喚一群就讀東華原住民學院其他族群的學生,他們身體力行,要用手拿鋤頭、墾地、播種、除草、採集、收割、打榖、釀酒、要把原住民部落生活和農事技藝文化,用身體親近,在東華的土地一一落實。
2012年一月,「農人」整了地,也請來部落的耆老祈福,一切祭儀順著布農祭事曆法。先要學會和祖靈溝通,祖先同意了,就會進入夢境指示。布農人,跟著夢占走,今天沒有做夢,就不能播種,這是文化的實踐,也是原住民的傳統智慧。
2012春天,小米發芽了,四月除疏,完工後吟唱也請來卑南的mumu,一起唱歌給小米聽,讓小米快樂的長大。族語歌謠,原住民的文化資產,口傳一代又一代。
六月小米和紅藜都結穗纍纍。全是由「農人」,流汗、出力、自發學習,澆水灌溉,協力合作,共勞的成果。他們「做中學」,在東華原民院,開出這一片令人驚艷的成果。
6/11全國最後的射耳祭,請來耆老,上獵人生態知識,傳承布農殺豬謝恩、分食、共享的祭儀文化。在部落的山豬學校,懂打獵的耆老,比大學校長和院士還要大。
放暑假,永齡的小小朋友,也要來跟大哥大姐,一起彎腰當「農人」,學習收割小米,體驗農事。原住民的小米文化將從大學的土地,傳給小朋友。當全球的佔領運動逐漸成為歴史記憶,東華小米園佔領土地運動的「原火」,仍在延燒中….
本文採用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3.0 台灣版條款 授權。歡迎轉載與引用。
轉載、引用本文請標示網址與作者,如:
葉秀燕 土地、小米與傳統領域:東華「農人」的佔領運動與文化實踐 (引自芭樂人類學 https://guavanthropology.tw/index.php/article/3048 )
回應
* 請注意:留言者名字由發表者自取。
這樣的經驗對於學生的確是難得的,也可以從中學習。不過,我想到的一個問題是,明年呢?從卑南族來說,一旦起了頭了,就不只是經驗與嘗試,而是這塊地、以及小米的神,也都啟動了。
陳老師
謝謝您的支持和提醒。會的,明年我們還會繼續種小米,先種三年,再讓土地休息。執行長克緯甚至計畫明年要早一點播種。目前,除了原民院的學生,我們也企圖拓展到其他學院,希望召喚對農藝、族群、飲食和祭儀有興趣的同學,一起來參與學習。也有考慮等小米園的耕種經驗更完整時,可以開放認養,讓更多人親近土地。
發表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