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horinfo 洪廣冀 研究演化論的科學史博士、地理學研究者與人類學愛好者。 2024-05-20 洪廣冀 土地 原住民權益 抗爭 溝通 推薦序:跟著巴奈回家 《巴奈回家》由巴奈與徐璐共著,為兩千六百四十四日在凱道與二二八公園的抗爭紀實。在這七年的時光中,巴奈跟他的夥伴、愛人與戰友,出身台東延平鄉巴喜告部落的依斯坦達・霍松安・那布(Istanda Husungan Nabu),還有紀錄片導演馬躍・比吼,由於原民會以一紙行政命令,限定原住民的傳統領域僅限於公有地與保留地,有「巴那馬」之稱的三人組,以靜坐、舉辦講座、策展、歌唱等方式,表達他們的反對。在巴奈的自序中,她寫道,她以十分之一的人生「用來跟這個社會溝通,讓人們有機會了解這個國家對原住民族權益的漠視」。巴奈又說:「你可能不同意,無法理解,我們生來就被時代奪去的文化,對我而言是多麼珍貴。」今天,由台大地理系洪廣冀老師分享他為本書所寫的推薦序,讓我們一起思考近代國家的林業體制如何成為原住民得「在自己的土地上流浪」(借用原住民詩人莫那能之語)的「元凶」。 2020-05-25 洪廣冀、張家綸 歷史 環境 治理 羽化成蝶的寄生蟲:「臺灣山林王」的一頁傳奇 在「 卓蘭鎮:不一樣的卓蘭,給你不一樣的旅程 」的臉書粉專中,收錄三張照片 。 這些照片顯示,在卓蘭象山的山林某處,坐落著一處名為雪廬山的清修場地,專供求佛之人前往修行。有趣的是,在這園地裡竟也矗立著一座於1928年設立的「思源碑」。細讀碑文後才知,此處原為一位名為賴雲祥的臺灣人(日本時代稱之為「本島人」)開闢的造林地。 2019-07-08 洪廣冀 人類世 科學史 書評 《面對蓋婭》導讀:人類世的憂鬱與療癒 當群學邀我為拉圖這本新書寫序時,我覺得受寵若驚,也陷入了憂鬱。我的憂鬱讓我想到了杜勒的《憂鬱》,謝天謝地,《面對蓋雅》沒把《憂鬱》當成分析對象,讓我在拉圖讓人喘不過氣的博學中,看到一絲希望。噢,還有,身為一個動漫愛好者,我想我有更直接的方式說明《面對蓋婭》的主旨。這裡的拉圖就相當於《JOJO冒險野郎》的喬魯諾・喬巴拿,其替身「黃金體驗」的能力便是透過重擊物質,賦予物質生命,讓生物的生命超載。黃金體驗讓物質不只是 “matter of fact” (即「事實」)。追根究底,matter matters。 2018-08-06 洪廣冀 《末日松茸》中「聽不見」的臺灣史(下) 我一方面贊同當代原住民土地困境得回到歷史去尋找根源;但另方面,我不認同既有研究以數個法條即把該段歷史「交代掉」的處理方式。更具體地說,我不認同當代研究者往往以「無上手地契者歸為官地」、原始積累、剝奪、資本主義化等寥寥數語即交代掉殖民統治、自然資源經營及原住民地權於歷史上的糾葛。如果真要「一語以蔽之」的話,我認為,「沒有人是局外人」一語反倒更為貼切。此時我們面對的任務反倒更為艱巨:到底這個局是怎麼做出來的?誰在何時、何地、基於何種理由被納到這個局裡頭?這個局是個可以一以貫之的結構?還是持續地處在拼裝、崩解與再拼裝的拼裝? 2018-07-29 洪廣冀 台灣 環境 日本 殖民 《末日松茸》中「聽不見」的臺灣史(上) 近日將由八旗文化翻譯出版的《末日松茸》是本奇書。不論就其涉及的空間尺度,欲對話的理論脈絡,還是作者Anna Tsing 流暢的文字,都是近年來學術研究中少見的佳作。我認為,對臺灣讀者而言,《末日松茸》的意義不只是一本人類學的名著而已。在該書多維與多重的敘事線中,我試著指出,還有條Tsing未能觸及的、隱而不顯的軸線,聯繫起當前日本的松茸消費者,以及在美國奧勒岡一帶之「廢棄的工業林地」上採集松茸的尋菇人。我稱這條軸線是「『聽不見』的臺灣史」。 2017-09-11 洪廣冀 田野 考古 科學史 百年一瞬:從「中國人自己領導的第一次田野考古工作」談起 目前關於田野與田野工作的研究,關心的多是研究者在田野上做什麼,而非他們到底如何把田野做出來。 在九月十八日上午十點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的演講中,我想談的便是這個田野培育的過程。我的講題是:一個「不尋常的古董收集者」:畢士博、李濟與「中國人自己領導的第一次田野考古工作」。延續我對田野與田野工作的興趣,我想分享的並非一九二零年代於中國的種種震驚國際的考古發現,而是當時的田野工作者如何將「中國」此夾帶眾多意涵的詞彙收斂為值得研究、能夠研究,且具不可替代性的 「田野」。 2014-11-24 洪廣冀 真理公車亭 在東經零度九分、北緯五十二度十二分的地方,有個小小的公車亭。如以行政區劃來描述的話,這公車亭位於英國英格蘭劍橋郡新市場路540號前。這公車亭是我每天等車上班的地方。前幾天我發現有人在亭旁立了個小看版,上有Veritas一字、房子圖樣一個與箭頭一枚 (圖一)。自從有了這個小看版後,等公車便成為我一天最愉悅的時光。
2024-05-20 洪廣冀 土地 原住民權益 抗爭 溝通 推薦序:跟著巴奈回家 《巴奈回家》由巴奈與徐璐共著,為兩千六百四十四日在凱道與二二八公園的抗爭紀實。在這七年的時光中,巴奈跟他的夥伴、愛人與戰友,出身台東延平鄉巴喜告部落的依斯坦達・霍松安・那布(Istanda Husungan Nabu),還有紀錄片導演馬躍・比吼,由於原民會以一紙行政命令,限定原住民的傳統領域僅限於公有地與保留地,有「巴那馬」之稱的三人組,以靜坐、舉辦講座、策展、歌唱等方式,表達他們的反對。在巴奈的自序中,她寫道,她以十分之一的人生「用來跟這個社會溝通,讓人們有機會了解這個國家對原住民族權益的漠視」。巴奈又說:「你可能不同意,無法理解,我們生來就被時代奪去的文化,對我而言是多麼珍貴。」今天,由台大地理系洪廣冀老師分享他為本書所寫的推薦序,讓我們一起思考近代國家的林業體制如何成為原住民得「在自己的土地上流浪」(借用原住民詩人莫那能之語)的「元凶」。
2020-05-25 洪廣冀、張家綸 歷史 環境 治理 羽化成蝶的寄生蟲:「臺灣山林王」的一頁傳奇 在「 卓蘭鎮:不一樣的卓蘭,給你不一樣的旅程 」的臉書粉專中,收錄三張照片 。 這些照片顯示,在卓蘭象山的山林某處,坐落著一處名為雪廬山的清修場地,專供求佛之人前往修行。有趣的是,在這園地裡竟也矗立著一座於1928年設立的「思源碑」。細讀碑文後才知,此處原為一位名為賴雲祥的臺灣人(日本時代稱之為「本島人」)開闢的造林地。
2019-07-08 洪廣冀 人類世 科學史 書評 《面對蓋婭》導讀:人類世的憂鬱與療癒 當群學邀我為拉圖這本新書寫序時,我覺得受寵若驚,也陷入了憂鬱。我的憂鬱讓我想到了杜勒的《憂鬱》,謝天謝地,《面對蓋雅》沒把《憂鬱》當成分析對象,讓我在拉圖讓人喘不過氣的博學中,看到一絲希望。噢,還有,身為一個動漫愛好者,我想我有更直接的方式說明《面對蓋婭》的主旨。這裡的拉圖就相當於《JOJO冒險野郎》的喬魯諾・喬巴拿,其替身「黃金體驗」的能力便是透過重擊物質,賦予物質生命,讓生物的生命超載。黃金體驗讓物質不只是 “matter of fact” (即「事實」)。追根究底,matter matters。
2018-08-06 洪廣冀 《末日松茸》中「聽不見」的臺灣史(下) 我一方面贊同當代原住民土地困境得回到歷史去尋找根源;但另方面,我不認同既有研究以數個法條即把該段歷史「交代掉」的處理方式。更具體地說,我不認同當代研究者往往以「無上手地契者歸為官地」、原始積累、剝奪、資本主義化等寥寥數語即交代掉殖民統治、自然資源經營及原住民地權於歷史上的糾葛。如果真要「一語以蔽之」的話,我認為,「沒有人是局外人」一語反倒更為貼切。此時我們面對的任務反倒更為艱巨:到底這個局是怎麼做出來的?誰在何時、何地、基於何種理由被納到這個局裡頭?這個局是個可以一以貫之的結構?還是持續地處在拼裝、崩解與再拼裝的拼裝?
2018-07-29 洪廣冀 台灣 環境 日本 殖民 《末日松茸》中「聽不見」的臺灣史(上) 近日將由八旗文化翻譯出版的《末日松茸》是本奇書。不論就其涉及的空間尺度,欲對話的理論脈絡,還是作者Anna Tsing 流暢的文字,都是近年來學術研究中少見的佳作。我認為,對臺灣讀者而言,《末日松茸》的意義不只是一本人類學的名著而已。在該書多維與多重的敘事線中,我試著指出,還有條Tsing未能觸及的、隱而不顯的軸線,聯繫起當前日本的松茸消費者,以及在美國奧勒岡一帶之「廢棄的工業林地」上採集松茸的尋菇人。我稱這條軸線是「『聽不見』的臺灣史」。
2017-09-11 洪廣冀 田野 考古 科學史 百年一瞬:從「中國人自己領導的第一次田野考古工作」談起 目前關於田野與田野工作的研究,關心的多是研究者在田野上做什麼,而非他們到底如何把田野做出來。 在九月十八日上午十點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的演講中,我想談的便是這個田野培育的過程。我的講題是:一個「不尋常的古董收集者」:畢士博、李濟與「中國人自己領導的第一次田野考古工作」。延續我對田野與田野工作的興趣,我想分享的並非一九二零年代於中國的種種震驚國際的考古發現,而是當時的田野工作者如何將「中國」此夾帶眾多意涵的詞彙收斂為值得研究、能夠研究,且具不可替代性的 「田野」。
2014-11-24 洪廣冀 真理公車亭 在東經零度九分、北緯五十二度十二分的地方,有個小小的公車亭。如以行政區劃來描述的話,這公車亭位於英國英格蘭劍橋郡新市場路540號前。這公車亭是我每天等車上班的地方。前幾天我發現有人在亭旁立了個小看版,上有Veritas一字、房子圖樣一個與箭頭一枚 (圖一)。自從有了這個小看版後,等公車便成為我一天最愉悅的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