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南島

2024-07-08 郭佩宜
大洋洲 南島 原住民

超越地圖分區的框架:台灣/原住民@太平洋藝術節(上)

「台灣不是亞洲嗎?」本次台灣參與太平洋藝術節的團隊超過三百人,但在藝術節期間,我不只一次聽到島民有類似的疑問。這困惑的背後,是超過百年的殖民知識建構與地理分區框架,分隔了彼此。台灣原住民的參與,挑戰了前述框架,是一項去殖民的工程,此外處於雙重邊緣(double marginality)的台灣原住民「重返」太平洋大家庭,更是雙向賦權。此外我們也需要新的論述,「南島」不只是「史前的」、溯源的概念──要溯源,全世界的人類都源起非洲,意義不大──南島是具有生命力的文化(living culture),而台灣原住民持續以繽紛多元的方式實踐南島語言和文化,與大洋洲許許多多的島民一樣,很南島,也不只是南島。
2024-02-26 蔡佩含
雙年展 南島

灘頭的日常與衝突:台北雙年展「小世界」的南島連結

展期至三月底的台北雙年展中,有菲律賓伊巴丹族(Ivatan)藝術家皮歐・阿巴德(Pio Abad)特別到蘭嶼訪查後製作的作品,具現、詮釋「灘頭」這個蘊育海洋文化及口述傳統的「空間」。台灣原住民文學與文化研究者蔡佩含在文中,透過數件展覽作品與蘭嶼達悟經驗,重述「灘頭」如何連結「人-海洋-陸地」,讓蘭嶼等孤立的小島們由灘頭出發,透過海洋潮汐連接彼此,也連結了整個「大世界」龐大複雜的網絡,指向了數個世紀以來的原住民族的被殖民史、被傳教史、文化消逝及語言流失。
2023-12-25 官元瑜
南島 音樂

南島跨域音樂合作到底在吹什麼風?(下)

「南島風」音樂風格是什麼?跨南島音樂合作中,誰決定該使用何種音樂語彙?其中有沒有文化挪用與剝削的事實?這些問題都反映「南島風」在音樂界中的多樣性和定義上的複雜性。卑南音樂人吳昊恩和ʻukulele大師、葛萊美獎得主Daniel Ho的跨界合作經驗,正反映「南島風」和「南島」的定義可能因不同觀點、經驗而有所變化,而對「南島」的詮釋就像海浪一樣,每個浪潮都有一個發起點,但這樣的浪潮當打到其他岸上或與其他浪潮互動時,卻有可能延伸出新生、自我賦權的可能性,但有些也可能因為動力不足逐漸消匿在海洋中。官元瑜老師的「南島跨域音樂合作到底在吹什麼風?」下篇將從昊恩和Ho的媒合與合作過程,與讀者一起理解全球音樂產業中的不平等權力結構,並探討以原住民族為主體、自我賦權的潛在可能性。
2021-11-09 林浩立
南島 博物館 主權

南島的主權慾望,泛‧南‧島的拆解技術:高美館《泛‧南‧島藝術祭》展評

從地理大發現時期開始西方各國展開了在太平洋的競逐,現今在南島語系分布的範圍中又有了對起源地詮釋的爭奪,這些行動反映了主權的慾望總是潛伏在地理、血緣、語言等框架中伺機而動。但這並非無法撼動的力量,藝術創作與展覽具有拆解這套結構的技術,並且能重新牽連出不受霸權管束的多重關係。
2018-12-03 童元昭
原住民 南島 大洋洲

原住民、南島與世界:《以海為身,以洋為度:浩鷗法選輯》推薦序

台灣原住民已經經由舞蹈、刺青、歌、樹皮布、椰葉編製、文學、口述故事、航海等,在藝術、工藝與文化復振的經歷上,與大洋洲南島世界往還。《以海為身,以洋為度:浩鷗法選輯》(We are the Ocean: Selected Works)由浩鷗法(Epeli Hau'ofa)個人多種風格與主題的文章,對於大洋洲島嶼提供一個較有系統的背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