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知識建構

2024-06-17 吳明季
原住民 知識建構 location 地方 位置 流動性

原住民的根源與路徑

研究自己家附近的事,訪問自己的鄰居,這是人類學嗎?新型態的「拼布民族誌 (patchwork ethnography)」方法論,近來開始積極反思「家vs.公共」、「我群vs.他群」、「研究者的家vs. 遙遠田野」這些人類學的經典範疇 (Günel & Watanabe 2023 )。屏東大學的吳明季老師,長期在奇美部落與族人共同努力、創造團結經濟,在這篇2019年「路徑」繁中翻譯第一版(桂冠出版社)的導言中,超前部署地站在台灣的角度,回應「拼布民族誌」這幾年才提出的有機民族誌方法論。這篇導讀不僅幫助我們具體的想像一種實踐先行的、合作型的、落地又深具世界主義的原住民研究,可以是什麼樣貌;此篇導讀還闡述了怎麼和鄰居一起做人類學,以奇美部落的經驗,提出當代原住民有機的跨國跨洋聯盟,更回應了James Clifford 在《路徑(Routes)》(1999)與《復返(Returns)》(2013) 兩書中提出的諸多問題。讓我們一起隨著吳明季老師在2019年為第一版翻譯所寫的導讀,回顧這些在20世紀末被提出的重要議題。
2024-01-16 李宜澤
導讀 民族誌 知識建構

「如是文化,如是族群」對談之夜紀錄

由詹姆士.克里弗德(James Clifford)撰寫的《文化的困境》(1988)對民族誌「書寫職權」進行反思,並探討原民性反思的當代意義。關於職權的呈現種類,以及原民身份受到歷史,土地,國家的對話觀點,成為本書反思及討論的重點。東華大學的李宜澤老師及清華大學林浩立老師透過出版社安排的對談,藉著對此書的導讀,延伸出對原住民族的多重歷史背景的重視、人類學論文的書寫及後續倫理,以及台灣原住民文化傳承的表象與深層思考的需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