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是大開眼界!下次我還想當評審。」某位芭樂評審團成員如是說。
第一屆芭樂籽人類學大賞收到來自四面八方的稿件,從主題、田野地到文風,充分反映新生代的多樣性與潛力,令人欣喜。然而如何從中挑出得獎芭樂,則是評審團的考驗。
為了更有公信力,也讓(未來)投稿讀者參考,芭樂需要解密。最重要的當然就是人啦──本屆評審團召集人為趙恩潔,評審為邱韻芳、蔡晏霖、方怡潔與林浩立。這些無償評審辛苦了。
審查過程採取匿名方式,由小編A(郭佩宜)負責收件與報名表確認,小編B(胡正恆)負責整理、文件去識別,交由5人評審團匿名討論。待決選名單出爐,再由小編A比對報名表,公布得獎名單。
評審團5人分別來自不同學校,研究方向和書寫品味也大相逕庭,他們都很專業,沒有爭吵互擲芭樂,而是配針對各篇書寫評語、互相參照。第一輪篩選剩下九強,第二輪採取美國記者協會選職業運動MVP的投票方式,一人三票,列出心目中的第一名(3分)、第二名(2分)、第三名(1分),最後以總分決勝。由於第三名有兩篇同分,並列獲獎。此外還有一篇評審團特別獎──取名為珍珠芭樂,是本屆遺珠。然而遺珠當然不只這篇,許多稿件都很優秀,都有芭樂人類學的味道,只是剛好這次評審胃口不一樣。
至於審查標準,其實有點難描述,到底什麼是「芭樂」?實在無法定義,不過反定義倒是比較清楚:四平八穩就不芭樂。某位評審的這段話可供參考:「看作者有沒有找到一個很平常大家不會去注意,但切下去又有一堆東西湧出來這種『眼光』。」
據側面了解,得獎作品刊出後,也有這次沒擔任評審的芭樂寫手們有不同想法(嘿嘿,後悔沒去當評審志工了吧?),果然各品種都有其擁護者阿,讀者也呈現不同的客層,甚至評審也可能被新意見動搖原來自己的偏好...因此最後這個鍍金鍍銀大家別太在意,芭樂就是要多樣+好吃啦。至於有人不解為何金銀後面會出現「紫芭樂」,也解密一下好了──阿就「芭樂籽,紫芭樂」阿!(難道紫芭樂才是真正的芭樂籽?嘿嘿嘿,不可說,不可說。)
以下是從審查群組的葡萄籐洩漏出來的一些零星機密(謎之音:這不是芭樂人類學嗎,為何會有葡萄籐?):
「好故事,好敘事,聚精會神順口馨香完美來一杯。」
金芭樂賞
沒什麼事是喝一碗奶茶不能解決的,如果有,喝兩碗。
作者:梁瑜(北京大學社會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班)
-文字流暢溫暖就如「奶茶」,在敘述奶茶在哈薩克人生活中無所不在的同時,也把自己如何透過「奶茶」融入田野的細節細膩地帶了進去
-文字流暢細膩、處處有慧黠的筆觸。主題明確一氣呵成、論述不雜亂,且兼有田野反思。
- 融入田野的過程讓人感覺溫馨
- 看不出來除了生病還有哪些事情是透過喝奶茶來解決?
「作者找到一個精準又詼諧的切入點──炒米粉──來看庶民政治,這芭樂熱鬧又好吃。」
銀芭樂賞
炒米粉─山林邊區的選舉慶典
作者:邱星崴(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碩士)
- 充分讓讀者感受到人類學家的功力。原來日常生活中如此平凡的事物,可以講出這麼一大堆有意思的事啊!
- 展示了寫出好芭樂文不用字多。用一大家都熟悉的地點主題、寫出不一樣的東西。
- 這次比賽有非常多的吃吃喝喝,不過炒米粉快狠準勝出,因為身入其境。
- 必須說食物這幾篇,都非常地精彩(偶真的是超愛吃的啊),所以取捨上非常的困難。尤其炒米粉,確實是芭樂到不行的最佳人類學示範。但不知怎地,我讀了三遍,就是這篇覺得在情感上無法像奶茶與麻醉飲料一樣,讓我讀的時候身心投入,讀完以後身心暢快。彷彿有一堵玻璃牆,隔在我與苗栗的米粉之間。相較之下喝奶茶、麻醉飲料、幹勞動時就沒有這種距離感。(雖然我當然根本只吃過炒米粉)
我想可能有兩個原因:第一是對田野現場有不同的敘事策略:或許是因為米粉青年覺得台灣通俗脈絡人人都知,所以較少著墨於炒米粉相關的田野現場,以至於民族誌力道稍弱。但我想或許更關鍵的是作者與田野的情感距離:米粉青年有種審慎的世故,奶茶與撒考 drinker則以人類學家最慣用的姿態帶領讀者在田野中發囧、迷惑、破冰、融入。
去別人家裡的天真人類學家畢竟還是比較好當,對故里又愛又恨的返鄉知青難為啊難為~
「有一點感動,從對島民同理的描述中,看到了人類學家理性的敏感與清醒的孤寂。」
紫芭樂賞
在神聖與麻醉之間
作者:蔡馨儀(University of Pittsburgh人類學研究所博士班)
- 真的有我一開始沒讀懂的人類學家的孤寂
- 不斷岔出的歧枝豐富了飲料的神話、祭儀、政治與經濟意涵
- 感覺「神聖」地不夠,但田野精彩,值得期待
「在一派認同研究中,本篇芭樂文將商人的主體疊上外省主體,把國家圖騰和市場策略之間曲折複雜的故事講的自圓其說,自成一格,頗有可看性。」
紫芭樂賞
北門前消失的密室:中華商場的拼貼美學與一些不同氣味的外省人
作者:嚴勳業(國立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族群與文化碩士)
- 有時事感,有喜感,有立體感。
- 扣緊時事,把「中華」地景、人情、國族政治到抵抗都濃縮在中華路與中華商場的興衰中,有人味,寫作技巧高,能把大結構的變化帶入,卻又不失文風幽默。
- 有點懷疑「密室」是否只是一種芭樂譬喻?為何如此人貨語言流動之處,要說是「密室」?
- 可惜商人論理有點飛走。我也覺得消失的密室有點奇怪,消失的中華民國還比較切題。
- 非常精彩、主題寫法夠芭樂,但問題就是稍嫌太長了。
- 主題與筆調都很好,但真的太長了,而太長一向也是芭樂的小忌(至少對貼文的工友來說)。
「不是自己習慣的風格,但細讀後被很特殊的適合其描述主題的情緒與美感所吸引。」
珍珠芭樂賞(評審團外掛推薦)
追憶的愉悅與苦痛:M、Umm Y與敘利亞的從前
作者:吳玟諭(貝魯特美國大學碩士)
- 以「追憶」為主題,透過黎巴嫩貝魯特難民營的友人們回想過去的敘利亞生活的美好與失落,尤其在正在發生的內戰悲劇之餘,重新凸顯來自敘利亞的友人的主體性,這種友誼讓人印象深刻。
- 我覺得滿有人味的耶,那種觀看人的細膩讓我還滿喜歡的。
- 有點實驗性寫作性質,但是實驗有點失敗,尤其重點「美麗的回憶」不清楚是什麼。
重讀以後,覺得對於情感與回憶的鋪陳真的很細膩,但我想我是被伯格森卡住了。我主觀上不喜這種在理論概念與native category之間來回印證的寫法。
- 一開始讀的時候也很驚艷,佩服台灣研究生田野的多樣性,但太多故事,沒有清楚的重點。
「等一下~~~」
遺珠還有許多,例如第二輪有評審提及的「人類學徒的感恩與懺悔」,以及「英雄動漫—那身國王的新衣」。後者有如下的推薦(此位審查人特別扼腕):
- 對日常生活中出現的文本進行分析,以心理分析來看無處不在自我生成的性別意識,分析起來頭頭是道峰迴路轉,雖不是傳統的人類學田野調查的路數,但也是很棒的人類學式觀察。
本文採用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3.0 台灣版條款 授權。歡迎轉載與引用。
轉載、引用本文請標示網址與作者,如:
芭樂合作社 吃芭樂不吐芭樂籽:第一屆芭樂籽人類學大賞解密 (引自芭樂人類學 https://guavanthropology.tw/index.php/article/6515 )
* 請注意:留言者名字由發表者自取。
發表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