召喚靈與體的流行樂國度
從《紅色高棉:失落的搖滾樂》看見世紀中的柬埔寨
或許你聽過紅色高棉或赤柬。那是一段殘不忍睹的過去。曾經,世人時常把柬埔寨當成一個和樂的佛教天堂:人們總是那麼有禮貌,臉上帶著微笑。然而,紅色高棉時期的飢餓與血腥暴力卻震撼了世紀。是什麼讓最和平的人們變成了最殘暴的人們?
六零年代末期開始,經濟的動盪,內戰與美軍轟炸,以及全面的社會革命,完全改變了柬埔寨。赤柬上台後,舊的官員黨徒或者被直接處死,或者被強迫勞改。鄰國越南入侵被視為大敵,新政府鼓勵人們抓賊、揪出叛徒與階級革命的敵人。以往圍繞著親屬、友誼與長期社群交陪的社會關係,現在成了人人皆兵與草木皆兵的恐懼與猜忌上。人們被灌輸新的戰士精神與同志奮鬥精神,各種軍事小組被設立,最終走到了我不殺你便被你殺的悲慘境地。原有的階層禮儀被斥責,所有人被強迫一律平等。然後,佛教基礎建設被摧毀、僧侶被屠殺、經文被燒毀。流行音樂被視為是西方帝國主義的遺毒,必須全面剷除。於是大量的唱片都被搜刮,被銷毀,歌手們甚至被逮捕、被失蹤,尤其是那些特異獨行且記錄社會寫實的社會詩人。
從此,世人再也不記得柬埔寨曾經是一個怎樣的國度。除了宏偉的吳哥窟彷彿代表著時空無限的世界文化遺產之外,其餘的荒蕪與貧窮,都只是剛好而已。
然而這絕非柬埔寨唯一的故事。甚至只是六七十年前,它完全不是這個樣子。
如果有一天,你來到柬埔寨,偶然地拿到了一張從未聽過的六零年代搖滾樂精選唱片,發現裡頭的內容驚為天人,你會怎麼做?你會不會也覺得是人都該記住這樣的柬埔寨?
導演John Pirozzi就是如此。在他意外地發現這些珍寶後,他開始與柬裔加拿大人類學者LinDa Saphan合作研究柬埔寨的流行樂,熱情地、投入地拼湊出了柬埔寨搖滾樂的前世今生。
這部電影值得一看,特別因為存在著上述雙重的反差:綿密縈繞的柬埔寨傳統音樂加上熱情奔放的搖滾樂,以及冷酷蕭條的歷史記憶。但這部紀錄片不只如此。因為,這是一部用流行歌歌詞來訴說生命的紀錄片。因此不論在內容或形式上,都是一種創新。以簡潔扼要的歷史紀錄片畫面作為背景,透過愛好音樂的王室、樂手、歌手與樂迷的訪談,這部片確實成功地重新定位了柬埔寨在世人心目中的形象。
「當我們年輕時,我們都熱愛現代(loved to be modern)。」片中倖存的歌手如此對著鏡頭說道,也成為片子開頭的畫外音。
這是一個多麼重要的提醒。有許多的現代國家,包括伊朗、伊拉克、阿富汗,這些你以為「保守」或「落後」的地方,其實,他們都曾經「現代」過。在戰爭與暴政摧毀了他們原先熱愛的「現代」的音樂、舞蹈、服裝以及最基本的自由與生存權以前,人們過著「現代」的生活。
一位不斷引進西方音樂、提拔所有藝術人士與歌舞的王子,一位不甘只當醫生而必須走上音樂的才子,一個轟動全國的搖滾樂團,兩位能唱出令人催淚、或者讓人忍不住手舞足蹈的全國愛戴的女伶,這些柬埔寨人們不斷地引進各種搖滾、爵士、法式流行與拉美風情的歌曲,搭配上最原汁原味的高棉語歌詞,道出人生的無奈、愛情的悲劇、女人的心酸(「別再問我關於你父親,他是個花花公子也是家門之恥⋯⋯但這一切都是因果業障,你只能接受」)、又或者是年輕小伙子在街上看小姐的樂趣。在這部紀錄片中,你將看到人們多熱衷於這些貼近人心的真性情音樂,對於這些記憶如何滔滔不絕,甚至心碎落淚。「音樂是這個民族的靈魂」,就在金邊(Phnom Penh)這個曾經充滿藝術與音樂的城市的各種珍貴畫面與餘音繞樑中一一展現。
這部片另外一個值得讚賞之處,是在於它加入了人們隨著音樂起舞的畫面。不論是什麼類型的流行歌曲,有歌就有舞,人們聽到喜愛的音樂,就想要跳舞。注意看那些不同手指優雅朝向的舞蹈手勢,會讓你進入到東南亞獨有的舞姿風情。在隨興而跳的舞蹈中,在極為精彩幾乎近似宮廷舞蹈的編舞中,你都可以看到,流行樂是如何讓傳統與現代一起交織著變化。
簡言之,這部片適合所有想了解搖滾樂在非西方世界的發展的樂迷,想多了解東南亞的學生,想了解小國自成一格的風情與你從未聽說的豐功偉業的影迷,也適合各種樂迷用來增廣自己更文化性的音樂知識。
在人們總是記得納粹大屠殺或南京大屠殺時,我們不該忘記,自相殘殺更常被忽略。而當我們終於將紅色高棉當成了歷史的常識後,希望我們也不要忘記,柬埔寨曾經是那樣一個音樂薈萃,誠懇而魅惑的天堂。
※本文經過Giloo紀實影音授權,欲線上觀看影片請由此進入。
本文採用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3.0 台灣版條款 授權。歡迎轉載與引用。
轉載、引用本文請標示網址與作者,如:
趙恩潔 召喚靈與體的流行樂國度:從《紅色高棉:失落的搖滾樂》看見世紀中的柬埔寨 (引自芭樂人類學 https://guavanthropology.tw/index.php/article/6681 )
* 請注意:留言者名字由發表者自取。
發表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