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ka O'rip
走在民族植物和地方文史路上的生活旅人
啟瑞,你走了。要怎麼寫一篇關於你的紀念文字?文字來得太晚,你已經在夏天的開頭離我們而去;但或許也來得太早,你早逝的身影讓所有與你共事過而且喜愛你的長輩都震驚:怎麼這樣就走了?不過這篇文章,不只是談論對你的懷念,而是要看看你的生命創作,為東部這個小城帶來多少的轉變與趣味;也想透過對你的想念,談談人類學田野觀察的能力結合設計專業,為在地文化帶來怎樣的路徑?
「生活旅人」,這是你在花連推行在地文創以及導覽洄瀾街區所使用的商店名稱,但這家店的「美名」(是美好的名聲也是阿美族名)來自更在地的名字O’rip. “O’rip”這個字在阿美語裡面是「生命」與「生活」的意思,同時也有文化與生命史的概念。萬事萬物都是阿美族神靈所創造祝福的生命,而每次在儀式祭拜前,老人家總會默默以手沾酒向天揮灑,中指對著酒杯祝禱,同時說著”Sakeremed kita a Saka O’rip”(請為我們的生命祝福),就是祈求給予生命的神靈為著如草木般的萬事萬物以及人類一起祝禱。於是O’rip這個詞也成為你開設文創店舖的靈感動力。
上個世紀末我們在東華才剛成立的校園初見,你從成大工業設計系畢業的獨特品味,顯現在宿舍裡的各種環境佈置。剛蓋好如水泥工地般的宿舍,被各式民族風染布與盆栽植物交織和燈光揉合了,之後你開始以阿美族民族植物作為論文題目發揮,黃昏市場更成了最佳的地方教室。市場裡每一攤賣野菜的媽媽阿姨你都熟,不用說在特定季節的野菜生長與海邊採集時刻,你開始出現在海岸山脈和太平洋的交界之處。野菜的認識能力也如同野菜一樣在特定時間才出現,老人家的生活裡雖然充滿與自然共生的知識,但不會有成冊的紀錄可以直接供你收集。因此每次到新的菜攤或者不認識的環境裡走動,固定的紀錄,詢問每樣植物或者加工品的來源,採集製作方法,還有當地特定的使用方式;如果可以要到一株樣品,回家栽種看看,或是觀察研究外型顏色的特性,並且用素描方式以自己的印象重現該種植物的型態,就成為自學民族植物學者最基本的功夫。這樣的功夫你從研究所在學以來天天保持,不知不覺已經成就許多收藏品的類別。你的知識生命O’rip,也從東台灣縱谷海岸,轉往其他不同的民族植物知識體系的花園生長。
這些現在可以被稱之為「走動工作坊」所累積下來的知識體系與繪本,成為後來與林務局以及環境資訊協會合作的四冊民族植物學的繪本書籍:2009年出版的「走山拉姆岸:中央山脈布農民族植物」,2010年出版的「邦查米阿勞:東台灣阿美民族植物」, 2011年出版的「串起莽噶艾:魯凱下三社群民族植物」,以及2013年出版的「婆娑伊那萬:蘭嶼達悟的民族植物」。即便是專職的植物學者,每年出版一本圖文並茂,以生活行事主題或者季節環境規律介紹民族植物的書籍,也是令人讚嘆不已!這四冊還只是你參與主筆的代表性著作,其他參與過插圖製作,美編繪製,單篇主題說明,不同方式的創作與民族文本的再現,你的文字與圖畫為不同族群與植物之間生命故事重新編譜。O’rip不只是在身體力行的環境體驗裡,也在一筆一畫由文字重現生命力的過程中。
綜觀這四本書的寫作編排方式,和一般植物學者編輯的植物事典有許多不同。我以前台大植病系楊再義教授所編排的「本草歷史與台灣毒草」為例(舉這本書純粹是因為楊教授是我的舅公,手邊書架上剛好有這本書),對比前面所列舉四本書中的三本,就可以在編輯主題,使用方式,以及文化關懷上非常大的不同。從內容頁來看我們就可以發現,一般植物學者所編寫的特用植物圖鑑,會以植物的性狀,種屬分類介紹,以單一植物為功能的用途為主來介紹。而其目次也多半從「歷史發展」,(在時空背景下)從中國文化出發的植物研究歷史以及應用需求來出發:
而黃啟瑞先生所參與編輯的民族植物書籍,都以該文化主體出發,通常也會先以介紹族群文化當中的特定活動為先,並且以該族群特定的民族活動(或者甚至可以說民族學科ethnoscience)為核心,環繞著文化的主體性以及與自然環境—尤其是植物所發展出來的文化特殊性,做文化基底的介紹。以阿美族的民族植物書籍「邦查米阿勞」來看,就是以南勢阿美年度的行事為核心,尤其是年齡階級以及祭司群體所建立起來的歲時祭儀活動內容作為架構,再放入與在地特殊植物之間的關係,以及族群在特定活動中使用該植物,或參與特定活動的內容介紹。
這樣的編排效果,讓隱藏在各族群間「被珍藏」但是外人不易見到的民族植物使用方式,連結歲時祭儀的文化活動;使閱讀的不論是自身族群或者其他族群,都可以透過這些祭儀與文化律動和植物以及相關文化事物的關係,以文化整體的方式浸淫在閱讀過程中。另外幾本書籍,同樣也有這樣的文化主體敏感度以及深度。更特別的是,這幾本書都以介於書和雜誌之間的效果編輯,而美術插圖和攝影繪製,都是為了讓讀者能夠以輕鬆實用的角度進入到「在地語言」呈現的民族植物世界裡。雜誌風格的主題效果,也讓介紹內容以主題方式呈現,而不會成為讓人生畏的「辭典」風格。
這個風格的建立並不是偶然。O’rip除了是啟瑞與朋友一起建立起來的文創商店品牌,它更是這幾位朋友在2006年開始「玩」出來的在地活動介紹雜誌O’rip@hualien。從這個發展過程你可能會發現,雜誌編輯其實是早於民族植物書籍的編纂,也因此啟瑞有更深入的練習與嘗試機會,發現手繪,照片,以及文字如何互相搭配的方式,可以使得主題更明確地突顯出來。對人類學生而言,田野工作之後的田野筆記書寫,乃至於由筆記轉變成的民族誌書寫當然是基本功。但寫一本民族誌和連續編輯好幾本在地議題的雜誌是不同的。前者著重的是人類學者自己的觀察和分析論點,通常也嘗試會提出一個特定的文化解釋架構,更進一步還會跟已經累積起來的相關研究彼此對話;但後者,當讀者可能是短暫過路的外地人窺探在地特殊文化主題,也可能是在地回鄉的年輕族群尋找關切的故鄉發展議題,書寫上必須從「在地體驗」的觀點,以及「文化傳遞」的角度上出發。這樣的關懷在O’rip@hualien這本雜誌上確立之後,就成為啟瑞編輯其他文化主題書籍的基調。
而這兩種關懷,也從在地議題雜誌和特定文化主題書籍的書寫編輯,轉移到在地文化活動的參與和思考上。在研究所就學後期,啟瑞就參與設計了1997年太魯閣族反亞泥的文宣(對,這個運動至少歷經了二十多年)。而參與O’rip文化雜誌編輯前後,也投身花蓮市區附近不同店家的文創商品設計。例如:2005-2007年擔任奇萊亞酒莊文物館統籌設計,2006年擔任新社噶瑪蘭工藝之家展示規劃,郭子究音樂文化館展示規劃。而在2011-2013年之間,啟瑞回歸學術環境的博物館設計,擔任中研院民族所《人類學家的足跡─臺灣人類學百年特展》專案執行。這些以策展和規劃為主的經歷,重新建構他思考文化展覽與閱聽受眾之間的關係。因此在2014年回到花蓮之後,因為當時花蓮市長田智宣的支持,將市區附近的憲兵隊駐紮點舊址,改變為「洄瀾人文館」。開啟他在花蓮多樣策展的精彩經歷。
洄瀾人文館成為花蓮市區的策展場地之後,啟瑞發展出了五六項讓在地文史工作者,村里長,甚至考古學者一起參與的重要策展項目。從2014年底開始的兩個洄瀾地區重要人物:「東海岸評論」的創辦人楊守全校長,以及花蓮地方報更生日報創辦人謝膺毅先生的特展。隨後2015年推展到「後山職人系列」:洄瀾新醬味,花蓮百年老店,以及「瓦的考工記」等等策展。這些展覽不只是結合花蓮在地的特色商店作為展覽,更重要的是在展覽中說明特定商店的發展過程,花蓮地區商業活動與移民流動的關係,再到思考以花蓮地區商業活動為基礎的文化未來取向等等。因著啟瑞結合策展,設計,以及人類學田野觀察的能力,這些展覽都成為在地觀點重新出發的新起點。
更進一步,他的設計進入從「田野調查」,「文物保存」,到街區行走導覽的參與式策展。進一步在洄瀾人文館策劃了:「東部開發史─南方的家園:花蓮灣生故事特展」,「滄海變桑田:消失中的奇萊平原古聚落展」,以及後來影響在地里民和東華學生非常大的「溝仔尾來J-街區策展行動(歲月留影、巷弄穿行—重回舊時繁華的街區行動)」。這幾個展覽從前面重視商業文化歷史的物質根基蛻變出來,走向更具活力的在地人自我文物發現以及協力策展的方向。灣生的特展召喚了許多花蓮在地的重要日本時代建築特色與意義,帶動了花蓮跨國「懷舊」的文化鍊。奇萊平原古聚落展把花蓮到新城一帶十六股地區的重要文史環境,國福里舊社考古物件發現,以及當年族群遷徙迎接鄭成功廟落戶的重要過程,都記錄下來。「溝仔尾來J」,從王禎和「玫瑰玫瑰我愛你」的茶店故事出發,與溝仔尾主計里張憲聰里長與在地居民合作,把原來被視為黑暗與破敗的茶店文化,變成重要的在地文化轉型與導覽活動推進。這些展示,都呈現與在地議題和居民緊密結合的企圖。每一位與啟瑞合作過的人(尤其是老人家),都念念不忘他關切小細節,注意在地不同意見發聲的企圖。
啟瑞過時前的最後一個企圖,是要讓部落文化回歸到村落小朋友身上。這個關切尤其在他關注部落裡祭儀活動進行時,阿美族老人家總會關切兩個「不受控制」的「參與者」,一個是在廣場上跑來跑去可能會影響到儀式進行而被驅趕的狗wacu,另一個一樣是會跑來跑去,但卻被嚇阻不能參與儀式的小孩wawa:「小心魔鬼喔,快點進去寫功課!」因為小孩子被老人家嚇阻,於是離就在眼前的傳統儀式越來越遠,豐年祭活動的當天,看到的卻是穿著傳統服裝的小朋友,在家裡看迪士尼卡通。所以他希望能夠結合兩件事情:讓原生稻種以及小米回到部落裡耕作,配合還在進行的傳統歲時儀式與食農教育;另一方面,嘗試與學校搭配,讓不同年齡的小朋友在課堂活動之外,可以慢慢回到部落生活情境,與老人家一起守護傳統文化。
這些都是這位從彰化來的年輕人,從約莫二十年前在花蓮落腳之後,就慢慢想要逐步進行的工作。啟瑞,你的工作遍及柔軟與剛強的角落。從阿美族的民族植物,到反亞泥的抗爭文宣,奇萊雅酒莊,溝仔尾來J,花蓮百年老店,十六股歷史散步。你的人文關懷走遍東部土地,你的設計心靈勾勒各地歷史和地理的縱深。我只跟你合作過一本書,但你卻寫過六本關於不同地方的植物圖鑑。你的文采不只放在文字上,還躍出圖譜,走向老店街區旅行。大人小孩都愛跟著你,才剛認識的馬上變成熟識的朋友;更不用說跟老人家獨有的交談功力,所有人都覺得你是他們的wawa。你離去後,我才猛然發現,原來我喜愛的花蓮,是你一字一句為我們建造起來的。這樣一想,你雖然離去了,卻也無所不在。
以此紀念,我的朋友。走在民族植物和地方文史路上的生活旅人。黃啟瑞(1974-2019)。
本文採用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3.0 台灣版條款 授權。歡迎轉載與引用。
轉載、引用本文請標示網址與作者,如:
李宜澤 Saka O'rip:走在民族植物和地方文史路上的生活旅人 (引自芭樂人類學 https://guavanthropology.tw/index.php/article/6750 )
回應
* 請注意:留言者名字由發表者自取。
想念啟瑞的朋友,9/28和10/26有兩場在O'rip舉辦的音樂會活動。歡迎來到啟瑞喜愛並且打造的園地,和我們一起懷念他。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369302433945614/?event_time_id=36930244…
好可惜喔......但是很好奇啟瑞先生是什麼原因離開人世的?
聽說好像是癌症過世的。
發表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