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文化復振

2023-09-05 邱韻芳
原住民 文化復振

跟著Ciang和Bukun走近布農

對布農族人而言,中文所稱的「狩獵」,在使用族語時需要低調、隱喻地以 ‘ mudadan (走走)’ 代稱。而在傳統文化中,老人家經常說在山上「要有好的‘bahi’才拿得到東西」。但 ‘bahi’ 指的不是中文的「運氣」,而是當事者需透過與所有相關人、事、物以及環境之互動過程去細細感受的身心靈(尤其是夢)狀態時,我們如何學習傳統布農族人說話時須蜿蜒敘述而非直接破題的文化慣習,學習山林智慧?邱韻芳老師透過布農族詩人學者Bukun及從暨南大學原專班畢業的Ciang在「Malanngaus tu Pust-Bunun tu palisnuluas taiklas tu Bunun(首屆後布農人的布農人知識論壇)的分享,跟我們訴說她與眾人每次相遇時,所能增加之不同角度的理解。
2022-11-28 陳怡萱
文化復振 土地

文化復振實踐中的族群、土地與發展想像

文化復振只是恢復傳統嗎?要理解這個更為動態的過程,我們需要更多面相的深入了解。例如,臺東縣南迴地區的文化復振如何跟外在社會脈絡相互輝映,可見於金崙地區排灣族人面對觀光業發展蠶食鯨吞族人生活空間時,積極地透過文化復振在重新凝聚部落的向心力,同時喚醒族人對土地歷史的重視。今天,政治大學的陳怡萱老師帶領我們認識,排灣族人如何共同形塑發展的想像,以及土地跟自身文化的關係。
2019-12-23 邱韻芳
原住民 文化復振

把「山林」帶回小林:用身體尋回族群技藝/記憶的大武壠族人

我想,大多數人和我一樣,是在十年前小林村被莫拉克風災的土石流無情掩埋之後,才從電視新聞裡看見、知道了「小林」。 我作台灣原住民研究,但長期以來對於平埔族群的認識卻一直侷限在文獻的閱讀,直到人類所有一位西拉雅族文史工作者段洪坤入學後,「平埔」和「西拉雅」對我才開始逐漸有了不同的意義。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