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UAVA anthropology covers things that are Grotesque, Unabashed, Apostate, Virid, and Auspicious about anthropology!

分類標籤: 運動

運動防護員──一份需要關懷與愛的工作

在「翻滾吧!男人」紀錄片中,有一個高高的身影,電影一開始就出現,念了調皮的黃克強一下。2016年里約奧運的前一個月,李智凱練習時受傷。鏡頭拍到他從計程車裡鑽出來,拄著拐杖走進醫院。此時第一個下車為他撐傘的,就是這位看起來很和氣的大哥。智凱開刀時他在手術房外守候。復健時他也在病房裡。他陪著阿信教練與智凱前往里約奧運。我們注意到掌鏡的導演、調皮的克強、沉默的智凱、鐵血的教練,但是卻常常忘記他的名字──他的名字真的有出現在影片中嗎?Bricoleur老師在今年8/14,趁著奧運團隊運動防護員王瑞翔返國隔離時,在線上所做的採訪,讓我們認識這位細心與專業的幕後英雄。

是什麼讓我們裹足不前?

芭樂寫手bricoleur自承不夠格當一日球迷,但在體操鞍馬項目奪牌後,也跟著紀錄片與體操選手做了一週的夢想迷。bricoleur本身就是長期作夢卻始終裹足不前的「永恆夢想家」,因此很想知道:人類學有沒有研究夢想?是誰比較敢於作夢,也敢於實現?是不是有的人比較有夢想的能力,但有的人比較缺乏?這自然牽涉到夢想是什麼的問題,以及如何去達成的問題。關於那些對於夢想感到茫然的人,bricoleur更想知道:是什麼阻礙了你的夢想?

性別戰爭:奧運競技場上有男女對抗的運動嗎

有沒有奧運的比賽類別是可以看到真正不分性別、男女彼此的正面對決呢?答案是有的,那就是馬術。馬術是目前奧運唯一不分性別的開放賽事,但在過往還有三項運動也是如此:槌球(1900)、帆船(1900-2008)、和射擊(1968-1992)。本文將試著從更多面向討論這些有著男女對抗歷史的運動中複雜的性別關係。

一顆球和兩顆球:南投布農族長老教會間的排球運動

棒球在台灣普遍稱為「國球」,但是對布農族來說,深受族人喜愛的運動則是在二十世紀後半由長老教會傳入的排球。很特別的是布農人採取「雙排球」的形式,成為星期日下午彌撒結束後的教會主要活動。為何會有「雙排球」這樣獨特的安排呢?這是一種對新自由主義規則的反抗嗎?作者認為,這沒有一個單一的答案,與教會的角色、「玩」本身的創造性、與布農族的集體認同都息息相關。

香港人的「盾牌」上畫著什麼?

香港此役為何如此驚心動魄,為何大家都流淚了,為了什麼或誰?香港人?我們?文明?歷史?讀了容邵武老師和吳叡人老師的文章後,我企圖轉譯一個人類文明的戰役,在文化和政治的深度、視野和未知的重量。

銅鑼灣的大冠鷲

火熱的八月,有人還在看”芭樂人類學”嗎? 更不可思議的是,有人還要寫”芭樂人類學”文章。有如美國一位小說家所說,八月只是為秋天做準備。 酷熱的仲夏不是應該拿來作夢嗎?既然如此,我就昏沈沈的寫個夢境,只是它不是一個普通的夢境,我以為我是在夢境裡。

一場多聲的賽會與慶典:觀2010冬奧有感

類似奧運這樣的國際賽事已經演變成一種完美呈顯全球現代性的大型活動(mega event):競爭者以國家為單位、比賽項目乃是從優先進入現代化的國家對身體技術的擘畫逐漸展開,並漸進涵括日增的新興國家擅長之運動。而各項比賽項目,成為各國評估自我國族形體與凝聚國族認同的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