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UAVA anthropology covers things that are Grotesque, Unabashed, Apostate, Virid, and Auspicious about anthropology!

分類標籤: 阿美族

阿美族女性不能參與公共事務嗎?

目前大眾對阿美族的社會文化特性的理解,經常將阿美族歸類為母系社會;家族事務由女性負責,財產家業也由女性繼承。部落公共事務則由男性主導,年齡階級只有男子可參與。當代有志投身部落公共事務的阿美族女子們,經常因為「女生不能接觸公共事務」而受挫。今天,由深耕阿美族奇美部落數十年的吳明季博士為我們梳理:當前阿美族女性參與公共事務所受到的限制,乃是經歷了長久的殖民、資本主義化、父權意識形態的的共構而形成。唯有透過細緻且系統性的檢視,才能讓我們更清楚阿美族女性參與公共事務時的歷史脈絡與改變,也看到不斷生成變動中的創意和可能性。

Saka O'rip:走在民族植物和地方文史路上的生活旅人

啟瑞,你走了。要怎麼寫一篇關於你的紀念文字?文字來得太晚,你已經在夏天的開頭離我們而去;但或許也來得太早,你早逝的身影讓所有與你共事過而且喜愛你的長輩都震驚:怎麼這樣就走了?不過這篇文章,不只是談論對你的懷念,而是要看看你的生命創作,為東部這個小城帶來多少的轉變與趣味;也想透過對你的想念,談談人類學田野觀察的能力結合設計專業,為在地文化帶來怎樣的路徑?

親愛的祖先,或懲罰的祖先?

二○一八年三月起,我協助L村的社區發展協會以及部落頭目長老們,承接縣政府原住民行政處的「L村船祭儀式調查研究」委託案。之所以參與這個計畫,一方面想要將曾經在L村進行過許多年研究的紀錄加以整理,另外一方面是為了村落長輩們的期待與鼓勵,把漸漸受到現代生活影響而不被年輕人熟知的儀式記錄整理起來。為了了解船祭過程的歷史變遷,我參考許多不同年代的儀式紀錄,也看到相隔八十年的口述神話之間的連續性。

從靈路上看到多重風景—反思「不得不上路」的詮釋視角

把紀錄片視為「真實」或者「全知」的工具,正如把人類學當成在地報導人的代言人一樣,都是過時而可能誤導的觀點。而巫信仰的多重選擇與社會脈絡的內在動態,正是在自己人研究者和紀錄片呈現這兩個看似真實,卻必須不斷回頭反思自身立場的角度之下,才能夠讓觀眾深刻地認識。透過這篇自身觀察的挑戰回應,來回應「不得不上路」的視角與詮釋,我希望在紀錄片真實的認識之外,提供其他脈絡的閱讀背景,讓過去的那些神奇事蹟,得以呈現其內在而多怨的生命歷程,讓讀者也一起上路。

記一個頗有芭樂氣息的展覽:Kamaro'an i 'Atolan—阿美族都蘭部落的土地故事與生命敘事 10/1~11/15

10月1號開始,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博物館與都蘭部落聯展即將展開為期一個半月的展覽,標題為Kamaro'an i 'Atolan,意思是「在都蘭的居所」。展品以部落參與成員提出代表性物件或照片為主,來講述他/她對於都蘭部落土地與家園的故事,希望透過自我故事的陳述將參展者年齡與世代的社會意義,共同重現集體記憶或希望強調的個人生命故事的交集。然而這個非典型的展覽在策展過程中會遇到什麼故事背後的故事呢?且聽Alik Nikar娓娓道來。

唱出了什麼?阿美族流行歌曲中可談以及不可談的主題

從1940到2010年代幾百首的阿美族流行歌曲,我們可以充分觀察到部落與時代的變化。然而,隨著1970年代後族人跑船從事遠洋漁業與遷徙到都市的盛行,阿美族流行歌曲的主題內容卻沒有太大的改變。作者從歌曲中可談以及不可談的主題,來分析阿美族這種跨越世代連貫的感受、以及「流動」如何作為一種顯著的文化經驗。

「海」好嗎?花蓮鹽寮地區民宿命名的「海」癖現象

走一趟花東海岸公路台11線的鹽寮地區,此範圍約有四十家左右大小民宿業者,其民宿命名多與「海」相關。這反映了何種認知思維與經營理念呢?作者認為,民宿命名的「海」癖現象,除了是臺灣人昔時靠海卻懼海的歷史社會性格使然之外,也是民宿業者們在商言商、對「海」情有獨鍾,試圖與「海」的意象有所連結的生存策略,更是一種集體行動的共構結構。

記一個集體生命史計畫的參與

我對年齡組織的集體書寫充滿信心,我認為絕對有太多種各個年齡組將自行討論與發展出的書寫方式和各自表述生命經驗的風格,而且,這絕對是台灣歷史幾近完全忽略的一個富麗的角落。我有幸參加的拉贛駿組,有好幾位像Angay、Kinji、Ashan、Umeng、Halu 就是跟著台灣經濟發展的高飛期進入到北部從事辛苦的板模工或鐵工廠工作的,同時期有幾位的太太曾經在桃園的成衣工廠工作。也應該可以說,是在都蘭這個位於台灣被邊緣化且忽略的後山東海岸阿美族部落,最後以集體階段投入高勞力密集的勞動工作的世代。

從木船拉縴、竹筏到文化泛舟:奇美部落的「水上思路」Tatadok之旅(下)

秀姑巒溪最廣為人知的就是泛舟,每年吸引大量遊客前來。奇美許多男性族人都曾在泛舟公司裡擔任救生員,大家眼看著三十多年來,一批又一批的遊客們在作為泛舟中點站的奇美休息區吃便當,根本不知道這裡是一個阿美族部落,而且還是重要的阿美族文化起源地之一,只是喧嘩一陣,然後留下垃圾離開。 2006年起奇美參與了東管處的「慢走漫遊」計畫,開始推動部落深度旅遊,強調小而美的「體驗」遊程,由族人擔任解說員,帶領遊客採野菜、撒八卦網、收蝦籠,撿麥飯石來製作阿美族特有的石頭火鍋等。在受到司馬庫斯的啟發後,族人開始思索將這些遊程與泛舟結合,希望以獨特的「文化泛舟」與其他業者做出區隔,並期待它成為推動部落產業的火車頭。

從木船拉縴、竹筏到文化泛舟:奇美部落的「水上思路」Tatadok之旅(上)

與眾不同的文化泛舟,徜徉秀姑巒溪的懷抱,感受溪水低喃,微風輕拂,山水秀峻…….Tatadok(達達鹿)是阿美語順流而下的意思,不同於一般泛舟活動強調驚險刺激的速度感,奇美部落的Tatadok,讓泛舟慢、慢、來。 急流泛舟的驚險刺激還是有的,但更不容錯過的灑網捕魚、就地野炊、歷史講古,才是奇美部落Tatadok的迷人之處。沿溪水而下,如同穿越時光隧道,耳聞奇美故事,眼觀秀麗山水,讓身、心、靈在天地間洗滌充電,感受俯拾皆美之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