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聲音

2024-01-01 陳如珍
聲音

聲音:那些讓我們紮根的片刻

聲音具有一種力量,能在片刻之間就將我們帶到任何地方。 「聲音片刻」作為我們在共享的聲音環境中接納、擁抱與他人共振的時刻,是我們願意接受外在影響力的時刻,也是我們允許他者的身體撼動我們、將熱情傳導予我們的時刻。在這樣的聲音片刻裡我們不會再「孤獨的共處」,反而感受到個體之間界線的消融。 在這篇文章裡,陳如珍老師透過書寫在錄音室、演唱會現場、及線上課程等等場景的觸動來思考聲音的本質。藉由「聲音片刻」這個概念,她希望能引發大家對聽覺的興趣,探討傾聽如何帶著人們超越空間的阻隔,達成時光的停駐。
2023-09-25 林浩立
民族誌影展 紀錄片 聲音 音樂

2023台灣國際民族誌影展專題介紹:音樂、媒介、和不會消逝的聲音

透過精湛的身體技藝、樂器演奏等媒介展演出來的音樂作品,如何能讓一個抽象的民族精神、一種消逝的生活方式、一系列歡愉的鄉野記憶能成真?就算實體媒介消失了、就算音樂作品無法被一個個音符精確傳承下去,聲音永遠都在,且總是有辦法藉著新的技術、路徑和地方召喚回來,即使是以拼湊、混音和模擬的手法,只要足以「活化」媒介,就能帶來這樣的可能性。
2022-10-25 官元瑜
影展 音樂 聲音 語言

聆聽「華語」的多語性:2022華語音樂影像誌聯展

「華語音樂影像誌聯展」是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數位典藏中心與上海音樂學院賀綠汀中國音樂高等研究院暨亞歐音樂研究中心合辦。除了強調華語語系(本身就是複數存在的語系)的多語性之外,英文名稱也特別以複數的musics來呈現多元音樂文化。因此,在多元與混雜的脈絡下,不管是sinophone(複數聲音)或是musics(複數樂音),都是不斷去中心與再中心、產出具有主體能動性的多元理論工具。另外,「華語」放在「音樂影像誌」的概念中,更強調了「聆聽」之於「對話」交流的重要性。
2020-07-27 何撒娜
聲音 話語 心靈 失語

「聲音」隨想曲:有聲的權利、無聲的權利、以及其他

「聲音」這個中文名詞,在英文裡又可以分成「voice」與「sound」,「voice」指的是人說話或唱歌時發出的聲音,「人聲以外」的聲音則是「sound」。不管是人的話語、還是其他的聲音,「聲音」是與他人連結的重要媒介,也是重要的感官之一。說與不說,有時候是一種兩難。在這個時代,很多時候我們會有一個感覺,覺得說話與發表言論是我們天賦的自由與權利。然而更多時候,說與不說並不是一個簡單的選項。
聲音的大小,有聲與無聲,都與權力、社會關係、及社會地位息息相關。讓我們一起來聽聽何撒娜老師這首關於「聲音人類學」的隨想曲。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