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2015-01-10 趙恩潔

言論自由與排外歧視的界線: 從巴黎卡通畫家屠殺事件談回符號意識形態及族群關係

[本文經許多讀者的批評建議而修正,並應讀者要求加上資訊來源出處。文章大部分取自筆者2009年的舊筆記,實非專為屠殺事件而寫。文章僅提供不同角度,提供思考可能。文章短,無法包山包海鉅細彌遺,可能造成誤解,請見諒。也感謝廣大給予正面支持的讀者。] 法國查理週報編輯總部遭到恐怖份子攻擊的屠殺導致十二人死亡事件,讓許多評論者紛紛架構起二元對立的世俗vs.宗教辯論,甚至「文明衝突」的理論。
2015-01-05 彭榮邦

豐盈生命的邀請: 《一日一冥想》推薦序

2007年5月,我受朋友之邀,到美國一座歷史悠久的大學城參加婚禮。當時,蘋果公司還沒有發售第一代iphone,但數位相機已經是成熟產品。因此,漫走在城裡,不時會聽見隨興恣意的快門聲響。我彷彿感受到,擺脫了底片沖印限制的人們,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堆疊著個人或家庭的影像記憶。
2014-12-29 林秀嫚

探訪人類演化於生理與文化上的紀錄:《人種源始:追尋人類起源的漫漫長路》推薦序

人類與黑猩猩於DNA的排序上有百分之九十九是相同的,而且二者是這個星球上少數懂得製作與使用工具的生物,但是不管猩猩有多少能耐,沒有什麼比語言能力更能讓牠們於人類陣營中取得一席之地。換言之,人類的獨特在於語言、符號與大腦之間的相互作用,一如克魯馬儂人於洞穴中使用的動物圖像與全套幾何圖形。然而,人類究竟如何演變成現在的樣貌?
2014-12-22 劉子愷
台中 地景 手機 空間 語言

城中城:走入台中火車站前的老社區和第一廣場大樓

2000年代初期之後,第一廣場大樓和附近商店在週末期間已成為中部地區東南亞移工購物和聚會最主要的地點。它的特色是本地居民與東南亞移工並存的老商業區,東南亞移工往往只利用假日造訪第一廣場,他們並不住在這裡,住在老社區裡的多數是年紀較長的老台中人。這裡的空間意象就彷彿一座城中城,一個由本地老居民與外來年輕移工並存而拼湊出的都市空間。
2014-12-15 潘美玲
佛教 印度 西藏

印度的西藏地圖第八張:菩提伽耶(Bodhgaya)

菩提伽耶是佛佗的悟道之地,公元前三世紀時阿育王在此建立大菩提寺,但在十三世紀初時因伊斯蘭教軍團入侵印度,佛教徒們為免寺廟受損而自行將寺廟掩埋,一直到十九世紀才由英國殖民者將其發掘重見天日,而在印度式微已久的佛教卻因流亡的藏傳佛教徒而注入了新生命。本週潘美玲老師為芭樂帶來第八張地圖,訴說這長遠的故事....
「雖然印度本土佛教已經消失,但佛陀成道的金剛座,卻因為藏人的流亡而成為世界各地佛教徒朝聖的景點。因此,來自於世界各地的佛教徒來此朝聖,繞塔的人群形成層層的人流漩渦,依著順時鐘的方向,絡繹不絕。……於是在朝聖的旺季或法會期間,菩提伽耶被轉換成西藏的佛教城鎮,來朝聖的藏人兌換一大把的印度一盧比的零錢,布施給聚集乞討的印度人,他們此時的身分不是在印度寄人籬下的流亡者,而是回到佛陀世尊覺悟之處的佛教徒。」
2014-12-08 何撒娜

人‧人類學‧人類學家

僅以此文紀念林淑蓉老師:我們親近的家人、互相扶持的好朋友、影響深遠的老師、以及認真優秀的人類學家。 六位林老師指導的博士生上台分享 「生命是向死而生」,存在主義哲學家海德格曾經這樣說。人類學關心的是人們生命歷程中每個重要的階段,生與死是每個人、每個文化、每個社會都要面臨的議題,我們甚至可以這樣說,我們所有的社會制度與生活面向,其實都是環繞著如何生存下去、如何面對死亡這樣的議題來開展的。
2014-12-01 徐雨村
六房天上聖母 六房媽 宗教研究

熟悉的陌生人:漫談雲林六房媽長期研究

長期研究是人類學家的美夢之一,沒想到自己也開始遇到這樣的議題。最近如火如荼忙著雲林縣政府的「雲林六房媽過爐」調查研究案,回首來時路,自從我參與六房媽過爐至今,已匆匆過了24年。 話說1991年,我在人類學洞洞館裡當個快樂的大二學生,瘋狂地到文學院圖書館借閱貼有「特種資料、限制閱覽」的簡體字書籍,窩在1955年以美援興建,卻有日式澡堂的男十一舍。當一位人類學學生,就算能讀萬卷書,也得行萬里路。
2014-11-28 林秀幸
國家 政治 選舉

勝文的隱喻

讓我們跳過選戰的熱門話題,回到被選舉熱情衝刷掉的「初始勝文現象」。換句話說,不管勝文選不選得上或開不開心,勝文的出現本身在社會科學上就是一件很重要的現象。
不管選舉結果如何,勝文開不開心,戰局不只在柯、連和馮(我沒有忘記光遠)。戰局還在全球、國家、人民之間的戰線上拉鋸,才正要開始!
2014-11-28 陳文德
基隆 政治 選舉

從基隆看九合一選舉:華麗支票的背後

星期六即將投票的九合一選舉,範圍涵蓋六都、縣市到最基層的村里,雖是「地方選舉」,說是「權力保衛戰」,也不為過,畢竟對於執政黨而言,一旦這次選舉重挫,屆時任期一年多的總統也就只能困在「中央」發令。
在選戰中開支票的計畫中,基隆市是如何被定位的,尤其當原來的臺北縣與桃園縣先後升格為直轄市後,基隆更形同是緊鄰臺灣海峽的一座邊城?這樣的定位又透露出政府怎樣的區域發展視野?
2014-11-24 洪廣冀

真理公車亭

在東經零度九分、北緯五十二度十二分的地方,有個小小的公車亭。如以行政區劃來描述的話,這公車亭位於英國英格蘭劍橋郡新市場路540號前。這公車亭是我每天等車上班的地方。前幾天我發現有人在亭旁立了個小看版,上有Veritas一字、房子圖樣一個與箭頭一枚 (圖一)。自從有了這個小看版後,等公車便成為我一天最愉悅的時光。
2014-11-19 咖啡海
宗教 選舉

選舉的「民意」與「天意」?:台灣選舉時期風水新聞的人類學觀察

今年正逢市長大選,到底連勝文與柯文哲兩位當中誰比較有「市長命」呢? 每當台灣遇上大選,電子媒體與平面媒體除了報導藍綠鬥爭之外,另外一個有趣且值得觀察的現象便是媒體如何報導每一位候選人的「風水」如何?這篇文章偏重從文化人類學的角度分析這些相關的新聞報導內容,作為未來相關研究的一個初探,也試著從民俗的角度來試著詮釋連柯兩位所代表的符號意義。
2014-11-17 清華學子

向死之生:一封給老師帶走的信

當死亡突然降臨,我們被甩入無底悲地。時間滴滴答答,人來人往,一如平常。心慌的是沒有儀式,沒有嚎泣,沒有聯繫,甚至連到哪裡去見最後一面,都像網絡上的訊息飄渺無依,荒謬有如一場騙局。時間依舊滴答,大家照樣忙來忙去。只是陣陣傷感卻一直加劇。我們不是家人,個資法阻我們第一時間前去。但我們精神的家,崩解的傷痛,竟然無從療癒。就是看不到、見不到、聽不到、觸不到、摸不到,您去得那麼快,我們有想要跟您說的話,該得從哪裡說起?向哪裡說去?
2014-11-13 Runningnoseky

關於小白的兩三事(下)

[作者的話:本人絕不太監,下面不但有,而且還頗長,但就是需要點時間醞釀一下…] 故事發展到這裡,好像裡頭盡是一些刻劃人心險惡、描繪社會黑暗面的情節。但我在此必須特別強調的是,蘭嶼人其實並不喜歡佔人便宜,而且在能力所及的範圍之內,他們往往是主動釋出善意的那一方。與其說他們會想盡辦法讓你吃虧,不如說他們的所作所為,大抵都是在捍衛自己的正當利益。
2014-11-10 咖啡海
人類學反思 田野 社會企業

在芭樂園裡的人類學家:社會企業野火下的一些人類學想法

大家好,我是「芭樂人類學」的菜鳥,還不太能掌握這裡的調性,這篇文章比較接近最近的一些工作隨想,還請大家耐著性子看ㄧ下。 10月初的時候,我和所屬的團隊帶著一批中山大學企管系「管理名著選讀」的學生到甲仙跟著當地的愛鄉協會、農民與外籍配偶做農事體驗。
2014-11-03 邱韻芳
原住民 日本

餘生:賽德克巴萊之後

上星期六早上,我坐在西門町的真善美戲院中觀看《餘生》,環顧整場不到二十位的觀眾,想起三年前《賽德克‧巴萊》一片引發的空前盛況,心中不免有許多的感慨。魏德聖導演對於霧社事件這個題材長期的投入與付出以及個人的魅力光環,讓許許多多的觀眾得以認識霧社事件與賽德克;然而,也因為魏導如此巨大的光環,某個程度讓一些不同的聲音自願或不自願地在公領域降聲或噤聲,以致無法讓不同觀點做更深入的對話與討論。我相信後者絕非魏導的本意,也非其所樂見,否則他又何需如此大力地鼓勵與支持《真相‧巴萊》與《餘生》的出版,這三個不同的媒介(電影、書與紀錄片)加總起來,應該才能拼出魏導心目中更完整的霧社事件圖像。
2014-10-29 左拉與芭樂農工們

小確幸是一桶餿水

不是林鳳營牛奶的黃麴毒素好香好濃,也不是頂新味全的餿水廢油也好香好濃,而是甘甜啊甘甜的本土芭樂。食安事件頻繁,人心惶惶,「沒有證據說明會致癌,但也沒有證據說明不會致癌」是什麼可悲的邏輯?我們的社會文化出了什麼問題,搞得人民要當二等機器人,只喝低劣的工業廢油過活?原來小確幸不是只是吃好吃的忘掉憂愁,而是讓大財團把毒品當成食品餵,人民還說「再來一碗」。這其中牽涉的政治經濟圖像是什麼?根本的解決之道又是什麼?請看芭樂農工與人類學者,共同討論大廠商的「黑心文化」。
2014-10-27 傅可恩(Kerim Friedman)

泡沫紅茶的符號學

看到McCafé也做起珍珠奶茶的廣告,其內容對我而言很震撼甚至有點不舒服,但是這凸顯了台灣式奶茶的全球擴散。我想這也反映出飲料與異國情調的亞洲(後)現代性之間的連結。然而,在此我意圖聚焦在台灣脈絡下的奶茶符號學;運用奶茶來觀看,嘗試發展出一種獨特的台灣式現代性。
2014-10-20 建芭樂
中國 觀光

透視熊貓們的海外旅行

「撒尿熊貓」是中國中央衛視(CCTV)製播的一部宣導短片,短片裡把中國觀光客在雪梨的脫序行為,描述成一群不守規矩的熊貓(misbehaving pandas),希望提醒中國觀光客在海外觀光時能夠更文明。隨著「陸客走向全球」,「陸客」相關議題在觀光研究裡,不僅構成John Urry所提出「觀光客凝視」的討論,「被凝視的觀光客」本身更成為值得討論的有趣議題,作為國家考試受訓的合格導遊的「建芭樂」就來聊聊這幾年田野裡的觀察。
2014-10-13 羅素玫 Alik Nikar

啥米呀,墓仔埔也敢去?—人類學田野奇遇記

每次輪到芭樂排班的時候,我的焦慮症候群就要發作一次,慨歎自己隨著年紀的增長,幽默感和與眾不同的氣勢都已隨著體脂肪的增加而消散,日復一日的規律工作和生活,似乎也沒有甚麼好多說的。
2014-10-06 蔬粒王
原住民 文化遺產

全球原住民運動與文化資產權 – 現狀、困境與呼籲

人類學家James Clifford在其2013年最新著作“Returns: Becoming Indigenous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探討在全球化快速進展的世界,世界並沒有因此趨向同質性發展,原住民族、土著、少數民族並未如過去預期地隨著資本主義的散播與全球化的力量而消失,相反地,歷史與文化呈現了多重的過程與發展的可能性。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