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2025-10-13 藍美華
民族誌影展 歷史記憶 原住民

[2025台灣國際民族誌影展]:失去記憶與恢復記憶

「記憶‧技藝」這個單元包括兩部與原住民相關的影片,一部是《流離之岸:1877 Cepo' 戰役》(以下簡稱《流離之岸》),一部是《大豹:洄游》(Back to Topa》,前者描寫大港口阿美族與清兵發生的Cepo’(靜浦)戰役,後者則敘述日治時期泰雅族大豹社的抗日事件,以及該事件對他們的影響與他們對歷史的反思。這兩部影片的目的,均在恢復族人與一般人們對相關歷史的理解,關注台灣原住民族的認同及在現代社會的對應。
2025-10-09 李宜澤
民族誌影展 基礎設施

[2025台灣國際民族誌影展]:在基礎設施的邊緣,聆聽人的呼吸

公路、電線桿與腳步。三部紀錄片帶我們走入三條看似無關的路徑:墨西哥邊境的高速公路、印緬邊區的高地村落,以及西孟加拉邦的小鎮田野。這些地方有著不同的語言、不同的歷史、不同的邊界線,但卻同處在結構下的危險與脆弱狀態:人們日常生活與想望的交錯,被基礎設施纏繞、限制或延展。
2025-10-08 林浩立
民族誌影展 環境 殖民

[2025台灣國際民族誌影展]:廢地重生:河流、森林、蜜蜂,與去殖民的故事

紐西蘭一條被當成親人與祖先看待的河流、墨西哥一片逐步恢復生機的森林、波多黎各一座蜜蜂飛舞的小島,這些浪漫的當代生態故事,背後其實都有一個共同的寓言,那就是在地原住民如何面對殖民的摧毀力量,在幾乎已成廢墟的土地上,透過親密、靈性的關係與感知力,重新找回身為人的尊嚴。
2025-09-15 Berch
考古 田野工作

考古現場的空拍熱

以往考古學家為了拍攝垂直坑面照,必須爬梯子甚至放氫氣球,如今只要一台小巧的無人機,就能俯瞰整個遺址。無論是安地斯山脈的險峻地形、祕魯沙漠中的神祕地畫,或是看似平凡卻隱藏建築痕跡的土丘,空拍機都能精準捕捉。Berch老師甚至嘗試用熱顯影揭示人眼看不見的建築線索,讓研究更有效率,也為考古團隊留下難得的合照。想知道考古學家如何用「飛天的眼睛」探索過去,本期的芭樂文千萬不可錯過!
2025-08-25 羅素玫 Alik Nikar
書本、閱讀

人生整理術:PartI

大家都有搬家的經驗。作為人類學徒,從家搬到學校宿舍,再到田野地點,再回到宿舍/租屋處,然後回家,再到研究室(如果幸運找到教職),彷彿是不可避免的勞動,又是階段性整理人生的小事(甚至是大事)。一個個紙箱承載了紙本書籍、期刊雜誌、筆記本的重量,可能也是知識的重量,亦是情感的牽拖。在臺灣大學任教的Alik Nikar老師分享她最近再次搬研究室的事情:整理、打包、拆箱、上架,還有清掉再也不能留下的「存在」。
2025-08-11 馬上瘋檳榔
選舉

我那心中小小多山的罷團,你們能聽見另一種聲音嗎?

社會運動當中因為最後成果沒有達到預期的效益,甚至反過來讓參與付出的過程變成傷心的理由—這,可形容為運動傷害。臺灣近月的立委罷免運動中,異溫層出現在受到政治光譜與資源極為二分的台灣社會裡,原來希望或者宣稱要成為第三勢力的各種期待與努力,不是因為支持者不敵而放棄原來的理想,就是受到現實誘惑投向兩方陣營。7月26日未竟全功的罷免團體最受傷的感覺,莫過是對於「選舉制度」寄望的失落,口號再感人,最後結果都難以成為大家期待的。馬上瘋檳榔老師認為,如《家鄉裡的異鄉人:美國右派的憤怒與哀愁》裡社會學家亞莉.霍希爾德(Arlie Hochschild)所指出,我們在日常政治或者生活表現當中理解另一邊的人,聆聽多種聲音,結交更多朋友,才有機會喚醒更多的公民同行。
2025-07-21 吳明鴻
教育 運動 親職

乒教養

一位父親,一顆小白球,一場與孩子共同摸索的教養實驗。今天的芭樂人類學,由吳明鴻博士分享兒子從小一至今的桌球成長歷程:從球館的空間安排、賽制規則如何形塑孩子心態、教練的性別氣質,到中產階級教養策略與資源差異的深刻反思。在競爭與陪伴之間,父子倆不斷地微調、修補,共舞出這條得來不易的「乒教養」之路。
2025-07-14 雪裡紅
照護

育兒文是流量密碼,長輩照護文也可以嗎?

「親職」經常被等同於「育兒」,獲得廣泛同理與制度支援。但當照護對象變成年邁親人,即使面臨相同情緒與勞務,長者與照顧者卻往往處於政策與輿論邊緣。照護失能親人以致面臨離別,有人在讀書追夢的年紀扛起家庭經濟重任,有人在同齡人成家立業之際深陷現實考驗。但也在過程中理解,照顧長輩是一場難得的生命對話,在相伴中成長、在別離中成熟、更深刻地活著,表面上是回應被照護者的脆弱與依賴,深層卻是對照護者自身生命的滋養。這篇文章裡,雪裡紅老師透過文獻與日常觀察,說說長輩與親人的故事,或許「學會陪伴他人走向生命終點,我們才學會開創自己生命的起點。」
2025-07-01 邱韻芳
教育

回到部落、土地的日常裡學習: 從一場特別的畢業典禮說起

透過教育,我們究竟想要培養出怎樣的人?透過一場畢業典禮,暨南大學的邱韻芳老師帶我們走進透過部落集體共同參與和討論,自主決定孩童照顧方式的教保中心。她認為,當代機構化的幼教專業把孩童圈在一個安全的人造環境裡,而部落教保中心則是讓幼兒沉浸於生活之中。如何逐步學習如何建立自己與土地,以及和旁人的連結,找到共好的生存能力,是我們反思教育實踐的關鍵問題。
2025-06-16 趙恩潔
尼泊爾 zomia

尼泊爾王室血案與不被統治的藝術

2001年,尼泊爾王室驚傳血案:國王、王后與多位王室成員遭到槍殺,媒體聳動報導「王儲為愛屠殺全家」。而長於抽絲剝繭提出不同觀點的人類學者早已對這起悲劇的主流敘事提出質疑,更以細膩的民族誌提醒我們尼泊爾境內各族群認同複雜的流動性、歷史變遷以及與國家的關係。趙恩潔老師來自2025年亞洲研究學會年會的速記,讓我們重新認識尼泊爾--鬆動了族群/宗教/語言......等既定分類範疇,又鮮活無比。
2025-06-03 李梅君
數位文化 死亡

雲端亡魂:我們如何與數位死者共存

生成式 AI 的高速發展,讓亡者復活蔚為流行。張雨生、李玟、鄧麗君、豬哥亮等已故藝人的影音資料成為數位遺物,讓AI 技術得以演練。如果說數位遺物是一具資訊豐富的屍體,保留它是對人類文明與歷史的捍衛?還是對亡者隱私與尊嚴的侵犯?《雲端亡魂》的作者卡爾.歐曼(Carl Öhman)指出,最快在 2070 年,臉書上的死者數量就可能會超過生者,而亡者即將塞爆伺服器,在數位空間裡,生者將前所未有地大規模與亡者比鄰而居。今天為我們介紹《雲端亡魂》一書的李梅君老師提醒,在後死亡處境裡,我們將日日遭遇「保留或刪除」的難題。資料遠比我們想像得還要脆弱。
2025-05-20 林浩立
醫療 照護

生病的人類學家:我和我的醫院看護阿姨

《報導者》曾在2018年製作了〈病床邊的照護危機〉專題報導,相關論文也有中山醫學大學的《探究醫院看護的勞動情境、因應與社會支持》碩論,醫院看護低薪高壓的勞動狀態、整個醫療勞力的結構問題、以及未來人口老化的衝擊,都是需要嚴肅看待的議題。但在我住院的這十幾天,我倒是看到了在結構空隙中,能夠優遊自得的一群人。
2025-05-05 陳怡萱
親職勞動

既然邊工作邊養小孩那麼辛苦,那我們就來一起取暖吧! :2025《人類學視界》「戰鬥親職」特刊搶先看

今年的六月,《人類學視界》有一個特別刊號「戰鬥親職」即將問世,邀請到主要在(但不限於)人類學界的教授、研究員、博士後、博士生,分享在高教勞動與田野工作中與小孩幼獸同行(或戰鬥)的甘苦。在這個特刊問世之前,主編之一在此談談為什麼起心動念要寫這個刊號。
2025-03-10 malaita
棒球

為什麼有些人會說自己「帶賽」而不敢看球?

親愛的芭樂人類學家,

經過一番三溫暖,台灣終於拿到經典賽門票了。但是球賽期間有件事讓我很納悶:為什麼有些人會說自己「帶賽」,不敢看球?更過分的是我家人,竟然抱怨我一看轉播就被對方擊出安打,把我趕回房間。大家分明知道球賽不可能因為某個觀眾而產生變化,但對「科學的盡頭是玄學」又津津樂道,人類學有辦法解釋這種現象嗎?
2025-02-14 田野敲敲門2製作團隊
書摘、田野

田野敲敲門,敲到2.0?

「什麼是田野?有什麼新技法?怎麼施展?」這些老問題也隨著世界近年面對COVID-19疫情、生成式AI使用,或當前熱戰、貿易戰等地緣政治情勢的變而有了新解答。每位田野工作者都不得不去面對、認識、再學習變動中的田野概念、工具與技法,應對動態、多元的田野情境。在田野工作有了不同的趨勢、挑戰與意義時,由臺灣大學出版中心編輯、《田野敲敲門》作者團隊製作的《田野敲敲門2:調查研究再進攻》,將成為學術界、業界、無邊界的田野工作者書架上的參考良品。
2025-02-03 malaita
諧音梗,幽默

為什麼台灣充滿了諧音梗?

親愛的芭樂人類學家,

為什麼台灣充滿了諧音梗?過年更是被諧音吉祥話密集轟炸,無論是紅包袋、還是春聯,到處都是蛇的諧音,簡直是美杜莎攻擊!這到底是怎麼回事?
2025-01-31 馬上瘋檳榔

在太平洋彼岸思考氣候變遷與原住民主權

在北美,原住民學者與社區在面對環境資源生存抗爭以及氣候議題時,經歷過不同時期與需求的轉變。當代原民社區與氣候變遷與環境資源的問題如何在大學內外被討論?氣候變遷的問題不只是在街頭上回應,更多是在課堂上透過閱讀而討論的多重觀點。除了閱讀之外,許多行動也在實際情境中發生。在電子郵件群組、環境變遷工作坊,鮭魚洄游季志工,或是在大學裡的原住民聚會所intellectual house的環境紀錄片討論等,都可能成為文化主權復返的過程與氣候變遷下社區安全、能源主權、合作共管關係的共創過程。正在美國訪學的馬上瘋檳榔認為,在太平洋的兩岸,不同文化源頭的原住民族,都為著環境、領域、食物與能源等主權議題在不同情境下為自己發聲。希望他在太平洋彼岸的見聞,給在台灣朋友們傳遞團結與新使命的觀點。
2025-01-20 郭佩宜

《四位一體的社會學之道》芭樂(非)書評

這是芭樂人類學第二篇關於謝國雄《四位一體的社會學之道:技法、基本議題、認識論與存在感》的「(非)書評」。以「某一個人類學讀者的」視角,分享幾個閱讀時的「小趣味」,拆解作者的手路,思考人類學與社會學的距離。
2024-12-30 李梅君
民族誌 女性主義

不完美的田野(工作者),和她的另類結盟

2023年底謝國雄老師出版了《四位一體的社會學之道》,從最基本的如何提問,到技法、基本議題、認識論、與存在感這四位一體的架構之系統性整理。作為女性主義者、從事數位田野的李梅君老師,在閱讀此書的過程中,不斷思考是否有屬於她的「田野之道」,從此展開一段深刻的自我對話。對她來說,長時間、沉浸式、徹底而全面的田野工作,早已被更具流動性與多樣性的田野實踐取而代之。完美的田野工作者是一種英雄主義式的迷思,真正存在的,是不完美的研究者與不完美的田野,而「不完美」其實是創造連結的起點。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