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2023-11-15 藍姆路
原住民狩獵 野生動物保育 生態韌性

現在原住民族狩獵文化已經不「傳統」了?

在王光祿事件與轉型正義的浪潮下,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時稱林務局)於2017年推動「原住民族狩獵自主管理示範計畫」,試圖解決不符現況和實際的法令規範,使得部落狩獵實踐產生轉機。然而,狩獵文化與生態保育之間的張力仍然存在。動保團體認同原住民族傳統文化對生態環境的正向影響,但也質疑文明進程中深受現代化與資本主義影響的狩獵文化對生態可能造成的衝擊。面對部落狩獵文化制度已然「現代化」及「崩解」的質疑,東華大學的藍姆路老師從自身的阿美族吉拉米代部落微觀視角,思考可用何種視角重新理解涵化和變遷過程,探討「狩獵」對於當代社會和生態保育的意義,試圖拼湊台灣原住民族狩獵的當代意涵,並放眼國際的傳統生態知識論述。
2023-10-30 張復舜(演講)、周仁宇(演講)、詹㝢婷(記錄)、黃郁茜(記錄)
精神醫學 兩種心靈

《兩種心靈》演講系列 (II):張復舜醫師、周仁宇醫師

《兩種心靈》系列演講,是2022年秋季台大人類學系「人類學的情緒與情感研究」所安排的三場課堂演講。今天刊出由張復舜、周仁宇兩位醫師主講的第二場演講紀錄。張醫師為聽眾介紹此書的架構與背景,與台灣的精神醫學發展史做對比,也與大家分享自己身為住院醫師與志工時的觀察與困惑,以及翻譯心得。周醫師則為聽眾介紹精神分析簡史、進行方式,與精神分析在台灣的發展歷程。講座全長三小時(包含聽眾提問),精彩深入,帶領聽眾一窺精神科醫師的現場觀察與深刻反思,以及精神分析治療的堂奧。
2023-10-23 邱筱喬、李誠恩
金門 同志

似遠又近的島與家:後戰地金門的彩虹公民運動

「金門同志的不出櫃,什麼都不做就直接離開,其實是非常非常愛家人的表現,他們不想要家人遭受波及。」身處在金門緊密的人際網絡中,島民常常感受到或不自覺在意他人的視線,在這個地方脈絡下,公開出櫃或是任何表現同志認同的行為,所引發的關注視線與流言蜚語都不僅是歸於個人,而是有關聯性的(relational)延伸效果,影響到自己的家人如何面對親族,親族如何面對島上的其他社群。在這樣的情況下,在金門進行同志運動有可能嗎?邱筱喬老師與研究金門同志議題的李誠恩共同透過報導人Queermoy(化名)的視角,呈現他在人生的四個不同階段,如何因空間、環境或相處之人的刺激或鼓舞,而促使其採取行動或改變方法,成為金門同志運動的先鋒。
2023-10-16 容邵武
等待 生存處境

等,等,等,等

提到「等待」,讀者會想到什麼?等公車、等人、等待願望實現、等待綠燈、等待行人通過斑馬線。中研院民族所的容邵武老師指出:在當代社會迷戀於移動力與不斷前進的思維影響下,我們習於將斷裂、停止、等待視為危機與例外;難以反轉的經濟不平等、遲滯不前的民主、日漸擴大的生態危機,更讓每個人陷入漫長的倦怠與常態性的等待。但是「等待」並不只是被動且難以忍受的;「等待」本身也蘊含著意想不到的積極、主動與豐富性。今日的芭樂人類學,就由容老師為讀者介紹四種不同看待「等待」的有趣方式。
2023-10-10 謝ㄧ誼
藝術 勞動

小島晚上水很冷

你有看過一個活生生、不停變化的藝術生物嗎?當森林水滴落到雕塑作品之上,會與石膏中的化學物質發生變化,藝術品一直在展期產生變化。以上是謝一誼老師遠赴芬蘭進行潮濕宇宙政治及藝術研究的一個重要經驗。觀展時,她也觀察到另一種政治:藝術勞動與報酬不對等的全球社會問題。當藝術、策展專業者為社會帶來創新意念及作品,他們卻沒辦法利用勞動本身掌握收入,要依賴難以控制的名聲。從非人到人,展覽到勞動,謝老師讓我們思考藝術展示中觀眾視而不見的藝術勞動。
2023-10-02 Madi
語言人類學 太平洋

語言多樣性、田野與新幾內亞—推介A Death in the Rainforest

為何巴布亞新幾內亞會有一千種語言?那是地理隔絕的結果嗎?還是社會文化所造成?語言是如何消失的?語言的消失,會是文化的滅亡嗎? Don Kulick的新幾內亞田野回顧與自傳給了一位語言學家的答案。今天,由中央研究院民族所的吳明仁老師為我們介紹Kulick 2019年的著作A Death in the Rainforest及他的田野回顧。語言的消失是一種流逝的過程,漸漸地對於某些語言的小細節沒有辦法正確使用時,或者就是語言「死亡」的時候,
2023-09-25 林浩立
民族誌影展 紀錄片 聲音 音樂

2023台灣國際民族誌影展專題介紹:音樂、媒介、和不會消逝的聲音

透過精湛的身體技藝、樂器演奏等媒介展演出來的音樂作品,如何能讓一個抽象的民族精神、一種消逝的生活方式、一系列歡愉的鄉野記憶能成真?就算實體媒介消失了、就算音樂作品無法被一個個音符精確傳承下去,聲音永遠都在,且總是有辦法藉著新的技術、路徑和地方召喚回來,即使是以拼湊、混音和模擬的手法,只要足以「活化」媒介,就能帶來這樣的可能性。
2023-09-18 傅可恩
民族誌影展 紀錄片 檔案

2023台灣國際民族誌影展專題介紹:民族誌紀錄片及其不滿

我們是否能將紀錄片中檔案錄像的使用與薩滿(Shamanism)的實踐進行有助益的比較?這問題可能會遭致人類學家反彈。對人類學家來說,薩滿習俗總是要透過其特定的文化脈絡來理解,而電影往往超越脈絡。但當這種比較有助於我們重新思考檔案錄像的地位時—尤其是檔案錄像經常只被視為一種普遍的歷史記錄—就有所助益了。
2023-09-11 李宜澤
民族誌影展 紀錄片 記憶

2023台灣國際民族誌影展專題介紹:如何媒介,怎樣記憶?尋找身分與歷史軌跡的影像行動

本屆臺灣國際民族誌影展的主題為「媒介/記憶」:透過媒介素材的收集、拼貼與製作,成為重新追索身分和歷史記憶的重要行動。從媒介多樣的形式和題材裡,可以看到家族文件的聲音,聽見祖先過往的腳印,聞到山林路線的色彩,觸摸文化與環境的味道。民族誌影像不只是「紀錄與紀實」,更是重新編輯和再造感受的魔幻空間。
2023-09-05 邱韻芳
原住民 文化復振

跟著Ciang和Bukun走近布農

對布農族人而言,中文所稱的「狩獵」,在使用族語時需要低調、隱喻地以 ‘ mudadan (走走)’ 代稱。而在傳統文化中,老人家經常說在山上「要有好的‘bahi’才拿得到東西」。但 ‘bahi’ 指的不是中文的「運氣」,而是當事者需透過與所有相關人、事、物以及環境之互動過程去細細感受的身心靈(尤其是夢)狀態時,我們如何學習傳統布農族人說話時須蜿蜒敘述而非直接破題的文化慣習,學習山林智慧?邱韻芳老師透過布農族詩人學者Bukun及從暨南大學原專班畢業的Ciang在「Malanngaus tu Pust-Bunun tu palisnuluas taiklas tu Bunun(首屆後布農人的布農人知識論壇)的分享,跟我們訴說她與眾人每次相遇時,所能增加之不同角度的理解。
2023-08-24 雪裡紅
婚姻 愛情 金門

婚姻、愛情(個體)政治經濟學:讀邱筱喬《Visions of Marriage: Politics and Family on Kinmen, 1920–2020》

邱筱喬博士的新書《Visions of Marriage: Politics and Family on Kinmen, 1920–2020》訴說一段段在金門發生,關於愛、情感、親密關係、(跨境)婚姻、非婚(non-marriage)、生命想望的故事。金門在熱戰和冷戰中都成了前線,軍管制度管制身體也管制情慾,更意外延續了彷彿時空錯置的親屬體系,同時催生不同以往的婚姻、家庭功能與意義。近代海峽兩岸的政經政策、通婚、多元性別運動,都顯示無條件地侍奉丈夫、公婆的女性角色並非必然。新型態之性別和婚姻關係,一次又一次反映「事實」、「傳統」的創新可能。今天由雪裡紅老師為我們導讀這本新書,思考親屬、婚姻、親密關係、性別這些經典研究範疇的更多可能。
2023-08-16 吳易澄(演講)、詹㝢婷(記錄)、黃郁茜(記錄)
精神醫學 兩種心靈

《兩種心靈》演講系列 (I):吳易澄醫師

《兩種心靈》系列演講,是2022年秋季台大人類學系「人類學的情緒與情感研究」所安排的三場課堂演講,邀請吳易澄醫師、周仁宇醫師、張復舜醫師、廖偉翔醫師為大家介紹這本書。這系列演講很受歡迎。今天刊出由吳易澄醫師主講的第一場演講紀錄。吳醫師將為大家介紹此書的時代背景脈絡、作者的關懷,也分享自己從精神科專科醫師與人類學訓練角度出發的一些想法。
2023-08-07 吳易澄
精神分析

當一座城市成為治療室——《聆聽的類屬》的自由聯想

西班牙語與葡萄牙語系的人類學家Dr Xochitl Marsilli-Vargas最新出版的著作,Genre of Listening: An Ethnography of Psychoanalysis in Buenos Aires是一本相當特別的語言/醫療人類學作品,它不像是探究傳統儀式的民俗醫療,也不只是批判醫療人類學中對政治經濟大聲疾呼,而是探討一個可以說是一種在擁抱現代性的前提下,在近代都市社會所發展出來的治療文化。吳易澄老師與作者進行線上對談,並藉著兩次線上討論進行一次整理與改寫,從書出發重新想像精神分析與人類學的關聯,並且思索特定治療的大眾化與其歷史脈絡的關係。
2023-07-31 吳明仁
浩鷗法

穿越時空,跟著浩鷗法去麥基爾

浩鷗法(Epeli Hauʻofa)從社會人類學家,再成為小說家、思想家。在求學過程中,他可能在在加拿大的麥基爾校園見證了動盪反戰、學校民主化運動,他可能見證了不斷的施工工程,以及人們對宗教失去過去的熱忱。他可能遇到系內社會學家與人類學即將分裂、個自成家的討論。中央研究院民族所的吳明仁老師,正著手書寫回顧浩鷗法青、壯年的生命經驗、所處環境與想法。今天,他分享隨著浩鷗法豐富的生命經歷,初步回顧浩鷗法的故事(text)中,慢慢探究背後更多的故事(context)。
2023-07-25 Ira Bashkow, Justin Shaffner(作者), bricoleur(中譯)
巴布亞紐幾內亞 文化創造性 本體論轉向 對稱性人類學

人類學家 Roy Wagner (1938-2018)

著名人類學家Roy Wagner,以研究巴布亞新幾內亞的親屬、神話、思維、文化創造性而聞名,並啟發了人類學的存有論轉向(ontological turn,也稱為本體論轉向),在2018年十月過世。國內南島民族研究者所熟知的「碎形人觀」概念,就是來自Wagner。今年五月,Wagner的同事Ira Bashkow和學生Justin Shaffner共同撰寫訃聞,刊登於美國人類學期刊American Anthropologist,詳述這位重要人類學家的生平,並深入淺出地介紹Wagner晦澀的理論語言。Bricoleur將這篇紀念文字翻譯出來,向中文讀者介紹這位獨特(且難以摘要)的人類學者。
2023-07-21 李梅君
賽伯格 後人類

混種、賽伯格、後人類:從他者出發的政治倫理

當日常生活、戰爭、醫療事件等都顯示了人和自然不可二分、虛擬和現實並不對立時,進的利益與權力在當中被維護?哪些他者又被犧牲?人與機器要如何共擔責任?生命與死亡的重量又該如何估量?對後人類主義議題進行研究的李梅君老師認為國際學者提出的「賽伯格混種」、「後人類」是對父權資本主義、軍事主義、種族與性別主義所製造的危機與困境的挑戰。在反抗整齊的分類、純正的血統、不容他者的秩序和道貌岸然的正義時,政治倫理仍然重要,並敦促我們去思考在各種充斥人、生物與機器等混然而成的衝突現場,創造世界的未來。

2023-07-10 吳易澄
博物館 殖民 原住民

從「打破三個碗」到「摧毀博物館」:文化解殖的異數與藝術

2022年,故宮博物館發生打破三個碗的意外事件,招致立法委員嚴厲的批評。臺灣社會對「國寶」的保存,僅存於「如何」的提問,卻少有「為何」的反思。位於墨西哥市的安帕羅博物館(Amparo Museum),展出墨西哥藝術家埃度阿多·阿巴羅亞(Eduardo Abaroa)策畫的「徹底摧毀博物館」展覽,以批判過去看似保護文物的博物館收藏,乃是墨西哥政府侵佔原住民文化的體現。曾參觀該展覽的吳易澄博士比較墨西哥和臺灣的情況後認為,臺灣在歷經不同時期的殖民與外來政權的統治之後,必須將不同族群的文化並列在適切的位置上並強調其價值,本身就需要細膩的訴說方式。博物館的「專業」並非僅止於保存文物的技術,更必須落實在如何詮釋這些文物的思辨之中。
2023-07-03 彭仁郁
318 創傷療癒 社會運動

〈帶傷前行——社運抗爭者的創傷療癒可能〉,特展開幕式策展理念紀錄

今年五月20日,一個嘗試反思社運抗爭創傷及其療癒可能的小展覽,在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博物館開幕了。〈帶傷前行——社運抗爭者的創傷療癒可能〉特展由民族所副研究員、精神分析學者彭仁郁策劃,內容取材自2014年318公民運動、尤其是323-324行政院佔領行動參與者的抗爭路徑與創傷敘事。當時,成千上萬的抗爭者選擇了擱置為學業、職涯拼搏的日常,匯聚成堅實的力量,好不容易才成功破解了對岸以經促統的重大政治危機。九年後的今天,正值有政治人物提出重啟服貿的政見,透過這個展覽,回顧當年抗爭者所承受的國家暴力創傷,以及他們對於台灣社會抱持的願景和想望,或許能為今天的我們該如何選擇自己的未來,帶來一些省思。底下的文本,整理自5月19日特展開幕式上,彭老師針對她策展理念的短講。
2023-06-26 五十間
老年、都市

七十後的日子怎麼過? 理想中的共老生活

在都市共老,是怎樣的一回事?高齡人口設計的生活空間、長者的移動、二次就業機會,可以如何事先設想和準備。今天,最近常常上健身房的五十間老師,帶我們從都市中小小的健身空間出發,思考長、短期的共老網絡。
2023-06-22 鄭肇祺
能源、漁業

「共生」成為威脅?當養殖漁業遇上光電政策

「我們都老了,今年已60歲,年青的不願意接的話,沒有人養,就愈來愈多地方變成鋪光電[的場所]。」自從國家與業者以漁電共生之名共同推動光電,在臺灣南部、東部鄉鎮的地景中,太陽能板已成為陌生又默默成為眼前熟識的人造物,彷彿光電政策已經「成功」。政策是以提升可再生能源的比例為目的,成功與否尚未可知。是大家踏入高齡不想養,而光電「剛好」出現,養殖漁業在「適當」的時間遭遇到可再生能源政策大張旗鼓,因而養殖漁業可以踏入產業「增值」的大路嗎?台東大學的鄭肇祺老師認為,漁村裡的多元聲音鮮有在鋪設太陽能板前獲得重視;養殖現場的各種人與非人的團絡(meshwork)以及產業鏈裡的網絡(network),應是此項政策裡的執行者及利害關係人最為關注,但在國家力量極速擴散到四周時,反而備受忽略。永續發展強調的是全面審視各個面向,平衡各方的利益、權利和責任。魚塭(或農田)對糧食、飲食文化、鄉鎮經濟、居民的美好生活等有多元價值的功能和意義,是否適合作大規模、缺乏體認多元在地觀點的光電發展,應有更多有效的討論過程,並修正已發生的錯誤政策判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