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芭樂人類學家的跨年夜
2010年12月31日11點59分,是一個值得紀念的時刻── 不過不是因為「告別2010」。在那個時刻,我緊張的按下一個鍵,開始焦慮的等待。一分鐘後,在2011年1月1日凌晨12點,我盯著螢幕喜極而泣! 不是看到101還是哪裡的奢華煙火,而是國科會計畫上傳完成的畫面!這已經變成了每年的儀式,我終於趕在最後一刻(汗)送出,歡喜迎接新一年的到來。電腦沒有當機,國科會系統沒有塞車,中華電信網路沒有中斷,這一切的神蹟都讓我的心雀躍不已,深信新的一年會大吉大利,什麼唉期刊百發百中!(反正離年中作文比賽放榜還早,做幾天夢又何妨?)
以下是我今年提出的國科會個別計畫。因為剛繳交,自我感覺良好,很想跟大家分享學術創意的喜悅。如果芭樂讀者有人恰好是審查人,看在芭樂之友的份上(所謂「一日芭樂、終生芭樂」、「我為芭樂、芭樂為我」),還請高抬貴手,給我過吧!(並且千萬不能告訴我,要保持「單盲」原則喔。)
計畫主題:外審「雙盲症」的人類學批判研究
計畫大綱:本研究計畫以人類學觀點,探討「雙盲」外審。「人類」(homo sapiens)是兩眼動物,那麼為何自願「盲目」而且「雙盲」?「雙盲」在學術界指的是審查者與被審查者彼此都(想像的)「不知道」對方身分的審查原則,然而本計劃指涉的「雙盲」為另一種轉換過的意義,指涉在審查情境下那些看不到作者意圖,也看不到自我情緒的審查人雙盲現象。本計畫擬自田野地──包括唉與不唉(或愛與不愛)字輩期刊論文,以及果顆會計劃案──蒐集苦主認為不披露可惜的雙盲外審意見美文,並進行這些美文的文本分析。 研究方法除了參與觀察(亦即筆者投稿並被雙盲審查人退稿)之外,還包括深度訪談各類投稿者、審查人以及期刊編輯、學界大老等。
本計畫主要從「作者論」出發,探討人類學界的「外審意見」作為一種文類(genre),呈現出各種情感結構「雜揉」的文化現象,是如何地受到人類學界既有的歷史情境、政治結構與文化框架所影響,這個文本分析也將提供一個窺見學科歷史與政治的機會。並由此檢視人類學界的戒律:貼近「當地人」觀點在外審文類的應用指數。特別要說明的是本論文並不「犬儒主義」地認為所有的外審意見皆具有同樣的外部與內部結構、或產生的相同現象;此外本論文也將在結論提出「友善外審」(就像是友善校園、友善小農那種「友善」)的各種指標,以提供學界應用。
今年我還參加了另一個跨領域的前瞻還是遠見還是百年性的國科會計畫(我一直不知道這幾種的差別),這個在總主持人的威脅利誘之下比較早就寫好丟出去了。也獻醜公布在這裡:
總計畫名稱:「瘋芭樂」:建國百年大眾人類學的基進提綱
總計畫摘要:芭樂人類學自從推出之後大受歡迎,拓展了人類學的大眾書寫與閱讀的市場,也為奄奄一息幾乎是socially irrelevant的台灣人類學界帶來一線曙光。本計畫分析「瘋芭樂」的現象,分支計畫分別從知識考古、學術體制、後新民族誌的文類等面向,探討人類學本體論、知識論與方法論的芭樂運動。計畫成員皆為芭樂人類學資深寫手,以行動/參與/公共人類學的立場,在建國百年之際提出基進的人類學芭樂宣言。
筆者分支計畫名稱: 芭樂新世界:當代人類學知識的基進思考
分支計畫摘要:本計畫以芭樂文本中對當代台灣與全球現象的論述為分析對象,探討芭樂概念與分析策略如何對比當前所有社會科學的理論的差異性。透過深度分析「芭樂人類學」網站的文章,以及訪談芭樂寫手群,筆者將分析「芭樂」的本質──亦即在地、主體的基調,如何達到解放「學術的物化性」,拾回作者的主體性。筆者擬透過與一般社會科學論文相較,分析芭樂文類的特色:前者對參考書目的挑剔透漏了資本主義式的思維,強調「對學術市場的掌握性」;相反的,芭樂不是比唸書,比誰當代理人當得好,而是強調作者論述的創意。 芭樂概念是正常人講的話,不是K化(或三民主義式)的語言;芭樂分析策略以貼近真實生活脈動為主,摒棄各式教條式的手法。
在這樣的特殊概念模式下,筆者計畫進一步論述芭樂文類在知識論上如何能促進人類學的發展,在全球化的年代提出在地、主體性、新權力關係三位一體且政治正確的底層論述。
計畫送出後,腎上腺素作用之下無法入睡。看了一下煙火重播,感覺自己的稅金幾分鐘內被霸凌了,趕快關掉電視,免得繼腎上腺素之後,血壓也跟著飆高。上網打發時間,看到「建國百年吉祥物」已經選出:光芒寶寶洛克(ROC),和我同名同姓耶,覺得非常親切。
網友惡搞當然也少不了,這張圖讓我聯想到之前的芭樂文「性不性,由你」,不禁想念起芭樂朋友們,過去這年我們共享了許多美好的感動,忍不住再點入芭樂網站,回味幾顆好芭樂。
在網路閒逛一陣後,打開信箱(當然是電子的那個),最近忙著寫作文沒回的一堆信,是該清理一下了。看到台灣人類學會的年會徵稿,配合「建國百年」,2011年會的主題是:「 民族、民主、民生:人類學的場域」。
2011年適逢中華民國「建國百年」,學會邀請大家從人類學的觀點檢視臺灣及中國社會於這百年中面對之國家與社會、國族/民族主義、民主運動、及人民生活與福祉等議題,並討論「民族」、「民主」、「民生」等議題如何豐富了人類學的研究,並成為人類學之研究領域的課題。除大會主題外,其他主題的panel或個別文章,也歡迎投稿。
因為腦中開滿了「學術視窗」一時間關不掉,加上「三民主義」的特殊感召,我立刻情緒高昂起來,就繼續工作,在夜裡寫了幾個可能的投稿題目。有點難決定要投哪個比較好,所以也貼在這裡,請芭樂之友們給我修改意見。此外也算是拋磚引玉,招募芭樂們一起籌組芭樂panel,共襄盛舉。(我的諸多靈感來自「芭樂週年慶」一文,我會在論文的謝辭和reference裡面好好向大家致意的。)
可能籌組的panel:
「芭樂力」:從三民主義到芭樂人類學的新百年展望
panel摘要: 台灣人類學的走向在2010年令人耳目一新。 芭樂人類學的崛起,裡面經常出現對政府、執政黨的尖銳批判或冷嘲熱諷。2011/民國百年年會主題定調為民族民主民生, 那麼芭樂與三民主義之間,是否有更深層的連結?兩者如何激發我們對「百年後」(指「建國百年後」)的人類學有新的展望?在這個panel中,我們舉出「芭樂力」的概念,也就是論述如何能「芭樂化」、具有芭樂特質的能力。我們主張此種新興的認識力和實踐力將協助解放人類學和台灣社會,並促進兩者永續發展的可能。
芭樂人類學的寫手們將分別探討個中奧妙,首先有兩篇對話文章,建立「芭樂力」的理論基礎。接下來更從政治宗教學(或宗教政治學)的視角切入「主義」的底蘊,從TSSCI的改造工程探索芭樂化的可能性,或從語言聲韻的政治經濟學來剖析數字和人民的關係。Panel 論文使用的文類將混雜一般社會科學學術論文與芭樂文體。
筆者覺得可以寫的論文:
1. 「芭樂力」初探(guava power)
人類學的理論進程從演化論、結構/功能論、結構主義、馬克思學派、詮釋轉向、實踐理論、到後現代、後結構理論等階段之後,近二十年來一直沒有新的突破。台灣作為學術殖民的邊陲地帶,更常落後潮流(數)十年不等,或落入唉化迷思之中。然而自從2009年11月以來,台灣人類學界的白目生力軍創辦「芭樂人類學」,透過彼此切磋琢磨,實驗出一條新的人類學路徑。稱之為「芭樂論」或「芭樂主義」(guavaism)或許還不是很成熟,但是很明顯的突破是指出當代社會科學思考和論述模式中,是否能感動讀者、貼近社會現象的本質,關鍵在於「芭樂力」(guava power)的有無與高低。「芭樂力」指的是(芭樂樹/思考)在地生根、(長大過程/觀察)融入風土脈絡、(果實/文章)成果易摘好吃又多樣、絕對不會讓消費者消化不良的能力。如同商管叢書愛談的「執行力」、「關鍵力」,社會科學者如果缺乏芭樂力,則無從與社會連結,縱使唉期刊impact factor甚高,極可能social impact factor甚低。
2. 「芭樂力」再探(guava mana)
芭樂力更不只是power,而是一種mana。mana是一種「力」,這種力不是一種建制化的政治力、經濟力或是任何具支配含義的「權力」。它是帶著原初性的,未分化的,具有各種可能性的威力。人類學的「進化論」希望在當代找到原始,在原始找到當代。因此,芭樂部落民以其特有的「反身性」,希望在當代的艱困的人類學年代找到mana,也企圖在過去的民族誌文獻裡找到芭樂。本研究探索當代人類學的建制化表現的演化過程,如何助長了人類學學術社群的「民主」浪潮,而這個民主浪潮又如何激發了芭樂的「主權在民」的思潮,接踵而來的芭樂「民族」的想像社群,並且迸發了一種不受制約的芭樂瑪納的發展趨勢,而芭樂瑪納仍舊不斷地在實踐中自我定義。
基於芭樂力的基進性和開創性,本研究也試圖發展一種芭樂量表,以滿足量化研究方面的要求。這種新的量表不以唉不唉記點,也不計算篇數,更不會在參考文獻裡計算熟面孔。而是嘗試以以下各種指數來測量芭樂力夠不夠力:爆笑性、反思性、誠實度、和人類的關聯性、隱喻性,當代性,洞悉力、想像力、聯想力、等等,並等待芭樂友們繼續貢獻量表的測量項目。
3. 論「主義」的性質:以三民主義與芭樂主義為例
摘要:本文以三民主義與芭樂主義為例,探討近年來全球化情境下各種主義百家爭鳴中,所謂「主義」的性質究竟為何。本文指出,三民主義中的「主義」乃是一種宗教。根據其創教的孫教主所言,主義乃是思想信仰與力量三位一體,而三者間的因果關係如下:思想產生信仰,信仰產生力量。
該教的信眾相信,孫教主做為一名萬能的天神,必然賜給他們神奇的力量。然而,在信眾的日常生活中,他們經常因派系內鬥以及忙於整肅政敵,而抽不出時間以鮮花素果固定向天神膜拜,因而發想「口中時時稱頌天神的名號」的實踐來取代舊有的膜拜方式,並創造出「稱名號,得永生」的新教律。信眾們相信,因為天神名號自身已經成為重要的宗教象徵,稱呼天神之名的做為,是一種以身體來實現教主所象徵之神奇力量的實踐,從而能增強個人神力。
相對而言,芭樂主義中的「主義」是一種白目透視力(意味著透過白色眼鏡),又稱為芭樂力,其具體歷史例證就是那名膽敢說出遊街國王沒穿新衣的不知名小孩。從芭樂力的角度來看,「宗教」乃是統治者的鴉片,但是人民可能因為太窮而買不起鴉片,或者舉債(並不斷調高舉債上限)來買鴉片。
4. 從芭樂語言人類學的角度重新理解當代政治修辭
摘要:本文結合芭樂人類學,語言人類學與後殖民研究的基本關懷與理論取徑,提出「芭樂語言人類學」做為重新理解當代政治混雜性(hybridity)的切入點。本文將從芭樂語言人類學的角度,考察台灣當代政治修辭的社會效應與後果。本文指出,芭樂語言人類學揭露了政治修辭背後更深層的政治性,其特徵是形聲的,非字意的,例如,芭樂,巴勒,八拉八拉都可以。其次,政治修辭隱含了現象與本質,個人與政績/作為之間的關係是可拆解的,可異化的甚至是無關的,例如從八八水災到花博的展館所展現的消費經濟學,或如交警只抓壓線不維持交 通,只好叭叭。最後,本文指出,對政治修辭進行芭樂語言人類學的分析,不僅讓研究者親身體會了Homi Bhabha所謂Third Space of Enuciation的台版芭樂意涵 ,並讓那些在政治修辭中被刻意抹去的「無臉」底層發出聲響。
5. 芭樂「唉」「唉」叫:SSCI、論文寫作與人類學的社會影響指數(Social Impact Factor)的批判研究
摘要:這篇文章的目標有四:在會議亮相、投稿累積SSCI點數,並且提昇人類學的social impact factor,同時也站在批判的道德高度博取進步的美名。文章主要以芭樂人類學作為文本分析素材,指出芭樂人類學應列入TSSCI的10大理由,以及透過此種「收編」/「漂白」/「體制化」/「唉化」的逆向操作,達致人類學大眾普及目標的可行性。
寫到這裡,不知不覺工作了一整個跨年夜。天氣非常冷,但心是熱呼呼的。晨光微現,該去睡了,不過壞習慣改不掉,又上網逛了一下。讀到訂閱的某個RSS,發送元旦原住民要到凱達格蘭大道抗議的新聞稿:
Smbu Wagi 原住民控訴土地侵佔百年
百年戰役結盟系列之1 記者會
時間:2011.1.1 08:00
地點:凱達格蘭大道 台北賓館前
選這個時間點顯然是要搭元旦升旗便車,才有可能在沒有業配的情況下擠上新聞版面。人類學家當然支持原住民賦權,對第三波的「還我土地」運動也祝禱能有所成,不過我也不禁納悶,原住民的土地被剝奪何止百年?那麼為何歷史的詮釋權、話語權,卻需要受限於那個「誰的百年物語」、「誰的國旗」的框架?內心感到有點小小的無力。
那個無力感加上長時間在電腦前奮戰,讓我頓時失去了能量。於是我關了電腦,切了一顆芭樂, 迎著晨曦,慢慢咀嚼芭樂的滋味,繼續思索2011年如何讓光芒不只照耀在金字塔的尖端,如何讓更廣大的世界能光芒飽飽。
註:這不是「芭樂元旦文告」,更不是「芭樂元旦講話」,而是芭樂人類學首度出現的文體實驗。祝大家新年快樂。
本文採用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3.0 台灣版條款 授權。歡迎轉載與引用。
轉載、引用本文請標示網址與作者,如:
落剋‧光芒飽飽 一個芭樂人類學家的跨年夜 (引自芭樂人類學 https://guavanthropology.tw/article/1233 )
回應
* 請注意:留言者名字由發表者自取。
超有趣的文章,給落剋拍拍手!如果真組得成芭樂panel,請將議程與時間昭告天下,好讓芭樂讀者有時間揪人組應援團充場面!
原來芭樂部落格是另一個真實的社會場域.我突然對[場域]有更深一層的體會.也對mana 和場域的關係有新的聯想.落剋,加油.
太精彩(100)了。身為一個毫無人類學背景的芭樂粉絲(感謝芭樂伴我度過上班做母乳便當的無聊時光,如果能每天出刊就更好了),一直有個很白目的問題,到底唉期刊是什麼啊?是阿阿(AA)嗎?
雞婆回一下
唉期刊= "i" 期刊
就是納入SCI, SSCI, TSSCI, TSCI等的期刊
It takes me a long time to read Mandarin. Is Scott Simon also one of your scholar ? The First Nation People in Canada is very active in their land claim.
Scott Simon has not written on Guava Anth yet. We certainly hope he could contribute in the future!
發表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