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2017-02-06 林浩立
太平洋 電影

是尊重還是剝削?:「海洋奇緣」中太平洋文化的爭議與重生

迪士尼最新動畫作品「海洋奇緣」在上映之初遭遇許多關於文化智慧財產權以及缺乏文化敏感度的質疑。究竟這些批判是有其道理的,還是只是在雞蛋裡挑骨頭?「海洋奇緣」做錯了什麼事情?哪些對太平洋文化的詮釋又值得嘉許?本文從一位在斐濟做過田野的太平洋研究者的角度出發,來分析關於這部動畫種種的爭議,以及它如何能讓仍相當程度受到西方殖民、且傳統知識逐漸凋零的太平洋文化,在國際舞台上重生。
2017-01-30 malaita
貨幣 禮物

為什麼過年要包紅包?

親愛的芭樂人類學家,

為什麼過年要包紅包?要應付一些白目親戚的問話,已經很辛苦,薪水分明很微薄,孝敬爸媽就算了,還得花一筆包紅包給親戚的小屁孩,這是什麼道理?

by 基隆雞懦裡危
2017-01-26 芭樂合作社

2016/丙申芭樂ㄓˋ:芭樂人類學年度回顧(下)

2016年除了政經硬芭樂,還有許多社會切面值得我們咀嚼。例如運動世界的陳金鋒、謝淑薇、戴資穎,農業新平台的文青憤青鬼青論戰,長輩圖 vs. 厭世負能量,還有橫跨世代的寶可夢。此外台灣的鄰居韓國也很值得對照討論。
2017-01-23 芭樂合作社

2016/丙申芭樂ㄓˋ:芭樂人類學年度回顧(上)

芭樂人類學的年度回顧進入第三年。2016年,世界與台灣的政經局勢與社會震盪,以一種我們不甚熟悉的方式進行著:可預期的往往意外地變得不可預期。
本日推出回顧分析上集,由鄭瑋寧、容邵武、陳文德、莊雅仲、江芝華、陳怡君上場,分析台灣政黨輪替、美國選出川普、總統向原住民道歉、平埔正名、漢本遺址、一例一休、婚姻平權等,對台灣社會的意義與可能的長遠影響。
2017-01-16 陳如珍

「我不是你的家人」:香港菲律賓籍家務傭工吃飯的學問

我問了好多的菲傭。無一例外,所有的人都說:如果有選擇的話,他們寧願獨自一人在廚房吃飯;即使必須站著,又熱又悶,也比在餐廳坐著吃好。
我的驚訝慢慢的平復,漸漸明白吃飯這個平凡的日常題目,讓我聽見了幾年的研究時光中難得一見的「真言」。說「真言」不太對,因為我猜對菲傭來說,這些討論中所包含的訊息,可能是他們自己也沒有意識到的。
2017-01-09 童元昭
原住民 書評

《一四九一》:一部美洲史的知識史

二十五年前,一九九二年,哥倫布航行抵達美洲海岸五百年,當時即使仍有國家、團體不經意地採用了「慶祝」的字眼,多數仍著眼於反省並進而重讀、重寫歷史。《一四九一》也是這個轉折之下的作品。我們的知識生產過程涉及學術性概念與方法的啟發與限制,同時也呼應社會理念與現實。因此,作者納入了大量學術研究成果,使得本書具有知識社會史的意味。
2017-01-02 謝世忠
總統 多元文化 美國

世紀謊言的大曝光:國泰民安、聖徒你當、及一元川普

多元相受主義的存在,多數人都不疑有他。此一理應是真理的信念,突然遭到前所未有的打擊,怎能不叫人心急如焚。這是自己未曾感覺是謊言的謊言被血淋淋的解構經驗。國泰民安、聖徒、與多元相受都是謊言如真的自欺欺人,它們進入人的無意識底層,等到有一天被硬生生剖開。
2016-12-30 芭樂合作社

第二屆芭樂籽人類學創作大賞

「芭樂人類學」為鼓勵新生代、推廣大眾人類學書寫,作者群集體捐出版稅,設立「芭樂籽人類學創作大賞」。
第二屆大賞收件及截止日期:2017年3月1日~3月8日。請於台灣時間3/8,晚上8:08前投稿。
2016-12-26 陳玫妏
婚姻 中國

結婚不結婚:中國年輕世代的焦慮與出路

當中國的鄉村正在全力現代化,學習都會生活,追求婚姻與戀愛的自主,強調個體性,拋棄父母包辦婚這樣「封建」的婚俗傳統時,中國的都會卻正在鄉村化。都會裡的年輕人寧願犧牲「尋覓真愛」這樣虛幻的個體性,轉而追求一個穩定且符合社會結構要求的生存狀態。
2016-12-19 潘美玲
選舉 宗教 西藏

印度的西藏地圖第十三張:一場以「道歉」收場的選舉

已經民主化的流亡藏人社會,在今年的3月下旬,透過全球流亡藏人的直選,完成了藏人行政中央的司政和西藏人民議會的選舉。我們慣常看到的民主選舉之後的基本公式:勝選的一方會出來呼籲團結,敗選者不管是否心甘情願,至少會為了表現風度祝賀對方,但這場選舉之後,兩位參選人:洛桑森格(Losang Sangay)和西藏人民議會議長邊巴次仁(Penpa Tsering),隨即於4月7日共同在達蘭薩拉舉行記者會,除了呼籲選後大家要團結一致之外,主要是對於選舉期間雙方陣營為了勝選所從事的負面選舉活動,使西藏社會產生分裂的傷害,向西藏社會大眾表示遺憾與道歉。
2016-12-12 劉正元
藝術 原住民

陶土‧太陽後裔‧祖先的容顏

透過藝術創作,藝術家除了抒發個人情感,也傳達著社會文化脈絡對其創作思維的影響。用這個觀點來歸結南排灣族藝術家華恆明的創作,我們不僅可以看到他個人的生命史過程及家族背景,作品主軸中(南)排灣的主題也呈現當代排灣社會所面臨的社會及文化問題。最後,他透過這些作品,向整個社會,乃至整個世界,訴說這一個古老民族曾經擁有,未來也會一直持續擁有的榮光與驕傲。
2016-12-05 林浩立
文化 戰爭

庫克船長、食人族、金凳、美軍人類學家:「文化」能夠解釋跨文化衝突嗎?

當不同的文化在接觸後產生了各種大小衝突,「文化」往往順理成章地成為解釋這些衝突的原因,例如對某種禁忌的違反、對習俗的不尊重、對事物看法的劇烈差距等等。然而,我們若過度依賴文化來解釋衝突,所涉及的對象往往變成表面言行舉止的差異,並且僵化了兩邊文化的內涵,使之成為只有一套原則在操作、按錯一個按鈕就引爆的機械系統,而忽略了文化內部的深度、彈性、包容力,或是外部不平等的權力關係等等。
2016-11-30 鄭瑋寧
同志 親屬 婚姻

為什麼護家盟不接受?:同婚、存有危機與當代的家

為何我不以比較人類學的理由,例如,家庭與婚姻的安排具有文化差異,證明同性婚姻定義了另類的婚姻與家,以駁斥護家盟的婚姻與家庭觀?比起這一點,我更想討論的是:承認同性婚姻與否,是檢視台灣社會對人性與人類存在樣態採取何種看法的試金石。
2016-11-28 謝世忠
家屋

「鐵」定安全: 居家自保東西方

住宅不管是東方臺灣還是西方美國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安全依賴要項都是鐵,鐵窗是鐵,槍也是鐵製。焦慮過度的臺灣人擠進森嚴的別墅社區,彷如在超大鐵籠內度日,也是鐵的隱喻。那麼,東西方居家安全似乎都由鐵質來確定,大家跨國分享,或許可以讚一聲「鐵」定安全!
2016-11-23 何翠萍
克欽 戰爭 電影

糾結在趙德胤的《翡翠之城》裏

終於有機會看到趙德胤的《翡翠之城》。很平實、誠懇而穩健的電影,我很喜歡。映後與導演面對面時,我還舉手發言表示我對這部片子的欣賞。但是,同時我心裡卻不斷地糾結在明知緬甸克欽人或跨境雲南的景頗人一定看不下去這部電影的焦慮中。
2016-11-21 Captain Scar-Little
大洋洲 節慶

做人不要太鐵嘴:庫克船長、翻車魚與「新喀里多尼亞紀念日」

九月廿四日是大洋洲新喀里多尼亞群島最重要的節日,慶祝它們於1853年成為法國的殖民地。然而,當地原住民是怎麼紀念這個對他們來說是壓迫的開始的日子呢?透過一則關於庫克船長在1774年來到新喀里多尼亞誤食翻車魚中毒的故事,以及現今以喪禮詩歌「慶祝」的方式,我們可以察覺到那看似平靜的外表下隱藏著在當時無從公開表達的憤怒與哀傷。
2016-11-14 蔬粒王
博物館 公共人類學

論博物館、當代典藏與公共史學

相較於社會記憶經由世代間的口述歷史傳承,文化記憶的傳遞是透過文化媒介如文字、電視、電影、紀念碑、展覽會、博物館等形式。記憶如何中介於、並透過不同的文化媒材,跨越時間與空間而傳遞,透過物質化與具象化的過程形成文化形式,是許多社會學者與人類學者著迷的議題。博物館與展覽空間能在當代社會的文化傳遞過程中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呢?
2016-11-07 林老師

芭樂人類學7歲生日快樂!

芭樂人類學於2009年11月2日首次上架,也就是說現在已經滿7歲了。以後這個時節會由寫手創作發表各種形式的芭樂生日快樂歌(或舞)。
2016-10-31 林徐達

失譯招領 Lost and Found in Translation:詹姆斯.克里弗德《復返》出版序

從《書寫文化》、《文化的困境》、《路徑》到《復返》,克里弗德提出以一種「綜合宏觀與微觀的方法,一種總和葛茲的『深描』和詹明信為世界歷史『繪製認知地圖』的方法」,一項稱之為「民族誌-歷史學現實主義」的研究,主張「任何單線發展的假設都應該被懸擱,以給交錯的歷史騰出概念空間」;「我們面對的挑戰乃是去發現部分重疊但又互相參差的諸歷史,它們彼此掙扎,要在既系統又混亂的當代世界找出操作空間」。
2016-10-24 彭榮邦
書評 精神醫學

打開潘朵拉之盒:導讀《精神病大流行》

《精神病大流行》清楚指出,任何一種所謂的「精神疾病」都有疾病診斷道不盡、甚至忽略的主體經驗,而且是由精神醫學參與其中的複雜權力知識關係,和病人日常生活的綿密人際互動所形構。換句話說,「精神疾病」的實體性,其實是一種鑲嵌於特定時空、社會文化的整體部署,牽一髮而全身動。閱讀這本書的過程,有如打開精神醫學的潘朵拉盒子,對於台灣目前過度一面倒的精神醫學資訊,這本書的出版絕對可以產生重要的平衡效果。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