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2019-10-14 葉秀燕
民族誌影片

影幕之外:2019臺灣國際民族誌影展觀影敘事

我喜歡看紀錄片,即使偶而也會在看片的當下睡著了。紀錄片導演把世界帶到我眼前,提供我多元的視角觀看社會,即使有些議題很沈重,但我始終相信故事的力量也是改變的力量。謝謝導演們,也感謝胡台麗老師、林文玲、蔡政良和傅可恩歷屆策展人的努力,讓台灣能用影像與世界對話,也讓世界看見台灣。更謝謝辛苦的工作人員,你們的汗水與失眠,成就我們觀影的可能。期待2021台灣國際民族誌影展,幕再升起!
2019-10-07 鄭肇祺
香港 社會運動 母親

慈母的暴力下、逆權運動中:兄弟爬山,守護孩子

「不能縱容孩子任性。」 在2019年6月12日,由非民選的特區行政長官的林鄭月娥在接受無線新聞(TVB)新聞部訪問時,回應反送中示威運動,並發表了「慈母論」。此一言論引起了軒然大波。抗爭者批評特首一邊流下「鱷魚淚」、一邊施放催淚煙的假仁假義之徒。因此,民意並未逆轉,而「自由之夏」的怒火持續燃燒。
2019-10-04 郭佩宜
民族誌影片 太平洋 氣候變遷

[2019民族誌影展] 全球熱戰中的太平洋島嶼

本屆國際民族誌影展中有兩部關於太平洋島嶼的影片,都需放在全球架構下理解,島國如何受到國際政治的權力競逐深刻影響;而透過民族誌影片細膩的鏡頭敘事,我們不會被大結構冷血掏空,而能看見在地的人群如何在其間承受、擔憂、掙扎、生活以及尋找出路。《來自密克羅尼西亞的美軍》談的是軍事衝突,《艾諾特的方舟》則是氣候變遷。
2019-10-03 趙恩潔
民族誌影片 軍隊

[2019民族誌影展] 從軍之身,赴死之深:「戰爭與和平」主題紀錄片

島嶼士兵Sapuro Nena的棺材乘著飛機回家了。死亡地點是阿富汗,軍隊隸屬美方,死者的家卻座落於Kosrae,密克羅尼西亞。來自美國的導演Fitch不禁自問:為什麼會有這麼多的年輕密克羅尼西亞男子離開這個如天堂般寧靜的島嶼,去到阿富汗與伊拉克為美國打仗,而我,一個美國人,卻不必為美國打仗?離開天堂去從軍打仗是什麼感覺?回來又是什麼感覺?
2019-09-30 林浩立
民族誌影片 原住民

[2019民族誌影展] 焦點導演+開幕片《梅拉塔:母親的解殖電影》

Mita在受訪時表示:「當你有小孩時,你就等於投資了未來。所以你會再次挺身對抗不公不義。」她對孩子的愛,讓他們在顛簸的童年中仍支持著母親,甚至日後拍攝紀錄片來紀念她。她對孩子的愛,讓她能勇敢地挑戰毛利人在紐西蘭社會中諸多未被深刻討論的問題。她對孩子的愛,讓她成為世界各地的原住民影像工作者的母親角色,不斷啟發他們。切‧格瓦拉說過:「真正的革命是由深刻的愛意所引導的。」而這種愛,時常是來自母親。
2019-09-25 邱韻芳
民族誌影片 原住民

[2019民族誌影展] 你要成為男人嗎?-卡大地布的巴拉冠誓約

傳承是什麼?就是「祖先很久以前在作的事,我們一直還在作。」卡大地布青年如是說。想要瞭解傳統卑南族強悍的男子會所制度如何能夠在當代繼續維繫嗎?鄭重推薦來自於年輕的噶瑪蘭族導演Uki Bauki之手,很青年很部落又很文化的天.地.人系列-《Mainay.男人》與《巴拉冠誓約》。
2019-09-23 邱韻芳
民族誌影片 原住民

[2019民族誌影展] 青年,如何「存在」於部落: 我看《織羅之羽》

青年如何「存在」於部落,這是導演阿亮在這部紀錄片裡真正想要發出的深刻提問。當看到片中三位織羅Ciopihay青年的身影:一直生活於部落、強調年祭絕不只是跳舞唱歌喝酒的寬裕;在北部長大,大學畢業後回到部落國小擔任民族教育老師的馬躍;以及參與年齡階級活動的同時,不時得跳出來用攝影機作紀錄的阿亮,你會知道這個問題雖然困難但卻有著許多種可能的解答,最關鍵的是,不能夠只是想而已。
2019-09-16 李宜澤
阿美族 民族植物

Saka O'rip:走在民族植物和地方文史路上的生活旅人

啟瑞,你走了。要怎麼寫一篇關於你的紀念文字?文字來得太晚,你已經在夏天的開頭離我們而去;但或許也來得太早,你早逝的身影讓所有與你共事過而且喜愛你的長輩都震驚:怎麼這樣就走了?不過這篇文章,不只是談論對你的懷念,而是要看看你的生命創作,為東部這個小城帶來多少的轉變與趣味;也想透過對你的想念,談談人類學田野觀察的能力結合設計專業,為在地文化帶來怎樣的路徑?
2019-09-02 徐雨村
台東 宗教 文獻 田野工作

東臺灣眾神的呼喚:《台東縣史宗教篇》札記

2016年某個星期六午後,我到了睽違已久的中研院民族所,參加一位研究馬來西亞天鵝城武術活動的碩士論文計畫發表。順道約了久未謀面的小馮聊聊天,他提到黃宣衛老師正在找人寫台東縣史宗教篇,我們的共同結論是這項工作錢少事多離家遠,看來很難找到什麼人。我回去想想,心念一轉,或許是台東眾神的呼喚吧。
2019-08-26 趙恩潔
歷史 非洲

《跳舞骷髏》讀後:關於成長、死亡,母親和孩子們背後,被遺忘的非洲史

非洲作為「黑暗大陸」的觀念,是由殖民早期歐洲探索者與士兵的死傷經驗中投射而成,打從一開始就是一種歐洲中心主義的觀念。在台灣,除了早期歷史課本仍為上述這種觀念背書,「飢餓三十」的種種宣傳也是我們這一代非洲印象的主要來源。今日,非洲飢餓的單一印象沒有離我們遠去,只是被疾病(或戰爭與世界工廠)所取代。非洲為什麼如此貧病交集?非洲一直都是如此嗎?我們該如何重新認識非洲中世紀曾有過的輝煌文明?醫療在昔日西非帝國與今日後殖民國家中,又分別是甚麼樣貌?這篇充滿了註解的讀後記,是個微小而誠懇的序曲。
2019-08-19 邱韻芳
原住民 儀式 土地

重返山林:找回生活中的原住民知識

許多人只知七八月有花東阿美族豐年祭,卻不知屏東、台東排灣族部落盛大的小米收穫祭(masalut)。近些年來,因為青年會的蓬勃發展和對祭儀的積極參與,讓排灣族收穫祭增加了不少年輕的美感與活力。以屏東春日鄉為例,鄉裡各部落都會在收穫祭期間辦理「部落遊學」,讓平日在外求學暑假才回到部落的青年,得以透過這些課程向長輩學習排灣族文化。「部落遊學」學什麼?學殺豬分食、學作小米糕和灌血腸、學狩獵、家屋和童玩相關知識、學種芋頭的種植。 在這波青年齊力促使排灣族收穫祭更「文化」、更具「傳承」意義的潮流中,有項青春熱血的文化實踐特別吸引我目光:送情柴。
2019-08-12 褚縈瑩
秘魯 飲食 歷史

以食療癒內戰傷痕?從祕魯近年的餐飲業榮景(Food Boom)談起

本篇芭樂文就要從祕魯歷史的角度,來解讀祕魯最負盛名的主廚加斯頓‧阿庫里歐(Gastón Acurio)帶動的餐飲業榮景,為什麼能敲進祕魯普羅大眾的心坎裡?他又如何試圖回應秘魯在光明之路(El Sendero Luminoso)游擊隊所引發的內戰後,社會嚴重分裂的情形?


2019-08-05 劉正元
語言

三百二十萬、馬太鞍和語言相對論

Sapir-Whorf 語言相對論假說(Sapir-Whorf hypothesis)大約形成於上個世紀的1930年代左右,兩位語言學家的基本論點宣稱一個人日常使用的語言會形塑其思考方式及世界觀,換言之,不同的語言使用者會有不同的思考方式及世界觀。當阿美族人將一個地景的聲音——強大水流撞擊溪石所發出的如雷聲kereng般巨大聲響——融入地名Makereng 中,這樣的地名不只表達出一種人與自然的緊密關係,也顯示出聲景在不同語言中有著截然不同的地位。
2019-07-29 盧柔君
日本 考古 文化遺產

日本皇國史觀與考古學的戰爭:世界遺產百舌鳥・古市古墳群

今年對於日本是重要的一年,新天皇即位,年號更迭,被當作天皇陵墓的古墳也被指定為世界遺產,簡直是皇國史觀大鳴大放的一年。然而,只有這樣嗎?百家爭鳴的時代,在古墳議題中,可以看到日本社會不同觀點正在競合。
2019-07-22 羅永清
田野

菲比尋常:原專班學生菲律賓田野初體驗

你這裡看到的鳥會因為陌生而被你質疑到底是不是鳥的話,你找到了質疑自己的方法,尤其質疑你到底為什麼是原住民,這就是一種解殖的方法,如果你的一切都是透過鏡子反射來的,而鏡子反射來的都是他者之時,你如何確定自己是自己.所以你會受苦,當你無法用英語或在地語解釋或介紹自己的時候,你會發現田野調查其實是在描述他者,你最好臣服於這個他者,巴丹島的全部,仔細描述這裡的一切,一旦你找到有一種理解不是自己的理解產生的而是完全由他者告訴你的,你就會知道自己與他者的關係。
2019-07-15 Captain Scar-Little
太平洋 考古 飲食

Kava食譜與大洋洲的下酒菜

想當年船長還是個小毛頭的時候,第一回踏入大洋洲,利用出田野轉機的時間去了一趟斐濟的文化中心。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有位英俊的武士,笑嘻嘻地拿著三叉夾說,這是當年酋長們用來吃人眼的工具。這是船長第一次從當地人的口中聽到食人這個概念,而她訝異這年輕人提起這種事情的時候所顯現出來的自豪。當車子過了時間還沒有來接她的時候,文化中心的工作人員已經搬出了木製的kava盆,用椰子殼舀了一碗,熱情的邀她與他們一起慶祝下班。她喝了一碗,學會喝前飲後要拍掌,然後被差一點忘記要來接她的遊覽車司機拎上車,昏昏沉沉的回到住處。
2019-07-08 洪廣冀
人類世 科學史 書評

《面對蓋婭》導讀:人類世的憂鬱與療癒

當群學邀我為拉圖這本新書寫序時,我覺得受寵若驚,也陷入了憂鬱。我的憂鬱讓我想到了杜勒的《憂鬱》,謝天謝地,《面對蓋雅》沒把《憂鬱》當成分析對象,讓我在拉圖讓人喘不過氣的博學中,看到一絲希望。噢,還有,身為一個動漫愛好者,我想我有更直接的方式說明《面對蓋婭》的主旨。這裡的拉圖就相當於《JOJO冒險野郎》的喬魯諾・喬巴拿,其替身「黃金體驗」的能力便是透過重擊物質,賦予物質生命,讓生物的生命超載。黃金體驗讓物質不只是 “matter of fact” (即「事實」)。追根究底,matter matters。
2019-07-01 莊雅仲
都市 環境 發展

當交大保持沉默,城市開始思考

科學城裡眾聲喧嘩且思考各異的行動者,重組了科學城。最近的都市組裝理論讓我們看到原本隱而不見的關係與連結,城市因此是一個多重物件(multiple object),是「偶發、特定、局部與異質」的結果 。我們必須透過這些新關係來探索這一個全新的都市世界,文(圖)中的多重物件與物種提供了方便的窗口,讓我們得以瞥見科學城實際與可能的過去/現在/未來。
2019-06-24 納豆青木瓜沙拉
泰國 東南亞 歷史 書評

《從暹羅到泰國:失落的土地與被操弄的歷史》書評

過去總認為在西方殖民下,泰國因為英明王室以及竹子外交,成為歷史中唯一獨立的東南亞國家,但這本書帶給我們許多暹羅/泰國的別樣風貌。一來歷史中泰國並非只是抵抗英法殖民,可能與西方國家同樣扮演侵略角色。另外失土國恥論所造成的排外論述,呈現泰國歷史中另一揮散不去的幽靈。這也讓我們反省自身情境,許多當代面對的歷史解讀與論述,很可能都是服膺於特定政治脈絡而出現的詮釋,因而我們需要更抽絲剝繭批判性地來理解。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