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2019-06-17 謝艾倫
考古 陶瓷 歷史

那些年,我遇見的陶瓷還有人

陶瓷之所以是海洋考古最重要的遺物之一,除了保存度遠勝其他遺物之外,隨著技術的演進、風格的轉移,每一個時段都有代表性的器物跟窯口。藉由探究近代陶瓷器的生產、流通、與消費,可以幫助我們了解全球各地在捲入全球化經濟的過程中在貿易網絡的角色甚或各地文化轉變的微言大意。
2019-06-12 鄭肇祺
政治 社會運動 香港

今天,We are Hong Kong。來生,再做香港人。

大概沒有多少人仆街會被世人記住。但英國首相跌倒的一刻,香港的命運彷彿就被決定了。
八十後一出生,命運就決定仆街了。
我們同時是祖國的子孫,也是香港的市民,互相依靠,而北面的叫「阿爺」,我們喝他的東江水,吃他的農產品,前途放在崛起的大國,在「內地」工作,會是多美好的事情。
但「祖國」離我們愈來愈遠。
人類學的訓練,讓這世界多了幾個懷疑自己是誰的人。
但我現在知道,來世,我還要做香港人。

2019-06-10 何撒娜
中國 田野 韓國

二個中國:那看得見的、與那看不見的二個世界

剛過去的這個星期日,在台灣的我們,藉由網路參與了香港人民「反送中」的憤怒、悲傷、與恐懼。我們看到白晝裡結集成長流的浩蕩人群,看到難得大規模集體出現的律師群體,看到入夜後對平民百姓施加的國家暴力,更看到了掌權者入夜後宣示不顧民意的一意孤行。那個夜晚,我徹夜難眠,想起了過去我與香港、與中國之間的淵源,想起了香港人所面對的,究竟是怎麼樣的一個霸權。
2019-06-06 林開世
人類學家養成

做一個會遲疑的聆聽者

我想要期許人類學系應屆同學的事:要有能力突破社會僵化的思考模式與自己慵懶的思維模式,就是要能試著成為開放的聆聽者以及謙虛的學徒;但同時弔詭的是,不要以為只要你有耐性、有同理心,就能達到溝通與理解,也不要以為知識一定可以透過翻譯來傳承。
2019-06-03 容邵武
災難 歷史記憶

哥吉拉‧921‧一個紀念不了的紀念

哥吉拉從海底深處竄出,每隔一段時間;而每隔一個五年、十年,有關921大地震(1999年)的種種也會從台灣人的記憶裡竄出。是的,今年(2019)將是921大地震20周年。朋友問我這個曾因博士論文田野調查而遭遇到921大地震的人,甚麼是台灣921大地震的哥吉拉?為何台灣921大地震的「集體創傷」沒有產生哥吉拉?這個「集體創傷」找到甚麼樣的出口呢?
2019-05-30 林秀幸
台灣 政治 文化政治 女性主義

如何超越蔡賴,而不只是藍綠

社會現象不是單一原因造成,是一個「體」的多因多果相互震盪所致。表面看到的現象必須被深度地詮釋,必須考量整體的脈絡,必須真的走訪,傾聽。而非「投射」,把好的留給自己,把醜惡的留給別人。你硬要塞一個厭女之名給他們也可以,但是你永遠找不到那塊對的拼圖,也就解不出謎題。
2019-05-27 林浩立
大洋洲 馬林諾斯基

一個書名惹的禍:重返《野蠻人的性生活》

上禮拜看到風傳媒一篇歸類為「兩性新知」的文章,標題則是典型的腥羶農場風格:〈揭秘大洋洲「輪姦之島」!女生想上誰就上誰,男生被榨乾還要付錢‧‧‧如果不從會有這可怕後果〉。其實不用點進去看,就可以知道這個位於大洋洲的島嶼就是因人類學家馬林諾斯基關於庫拉圈交易研究而聲名大噪的初布蘭群島(Trobriand Islands)。
2019-05-24 左拉
性別 同志 親屬 婚姻

超譯Line謠言,同理老人心

今天是台灣的大日子──同婚合法登記的第一天。此案明顯有世代鴻溝,許多年輕人看到line群組裡面的長輩圖謠言都覺得反智不可思議,然而為何那些謠言會盛行?芭樂電台邀請兩位人類學家鯨博士和鰭博士,從同理心的角度來分析這些謠言背後的文化邏輯,而長輩們相信謠言,其實反映了他們內心的焦慮與恐懼。
2019-05-20 潘美玲
西藏 中國

印度的西藏地圖第十九張:從「當鐵鳥在天空飛翔」到「抵達湖邊的天鵝」

有關對於西藏議題的爭鋒,從1959年以來就持續呈現一個西藏問題卻各自表述的狀態,例如中共解放軍進入西藏,就有「武力鎮壓」相對於「和平解放」,以及「翻身亂世」相對於「翻身解放」兩種截然不同的說法。雖然沒有鐵鳥、鐵馬般的重裝備武力,多年以來,各式透過傳統宣傳媒體宣傳戰交鋒所砰發的煙硝味,以及企圖所造成的影響,卻不容小覻。
2019-05-16 malaita

韓極混、辣台派和果凍:政治人物是什麼,可以吃嗎?(2019進化版)

記得四年前,我曾寫過一篇芭樂文,談鄉民喜歡將政治人物給「食物化」(小辣椒、空心菜、送楚魚)的現象。那篇芭樂文收尾在小英把自己變成熟食(英派),然後台灣人就吃下去了。沒想到過了快四年,英派進化成「辣台派」,而且還有新的熟食出現了──果凍!另外還加入一種非生食也非熟食的新東西──韓極混,看來得再寫一片芭樂分析一番。
2019-05-13 鄭肇祺
飲食 台灣 多物種

我想吃掉你的腸臟:「多物種台灣研究在北美」的可能性

當北美研究社群在利用民調、選舉材料、媒體、歷史及訪談資料理解台灣的主體性時,我認為人類學者及其他夥伴們仍然能進行田野研究及進行民族誌式的書寫,呈現出全面以及多物種的思考方式,與夥伴們一起開拓台灣研究更多可能性。藉此,我們也能把「為台灣為國家」及「人為中心」的舊框框打破。這不就是人文學者、自然學者及社會科學者應該自身任命的學術責任嗎?NATSA作為跨學科的學會,更應推廣這種研究取向,加強台灣研究的多元性。
2019-05-06 Lady Kaka

有毒的關係、反噬的親密:一些政治的日常碎片

臉書上一張張截圖美女頭貼私訊收購臉書粉絲專頁、喊出優渥月薪徵招美女培育宣傳兩岸統一的網紅、經由抖音的短視頻與購物app捕捉購物偏好等訊息回傳中國,以分析個人政治傾向,搭配投放廣告與假訊息等,成為手機賽伯格的政治日常之 當下 ,我想知道:去探問並理解那些收受資訊有所偏差、或者難以進行「媒體識讀」的人群的政治幻想,將有怎樣的意義?
2019-04-29 趙恩潔
印尼 選舉 政治

在民主艱難的道路上:談2019印尼總統大選

全球政治,民主已經疲倦。但在這裡,在印尼,你不疲倦;你必須在危機四伏中找對人止血。地球上第三大民主國的五合一選舉,一億九千多萬人的選民,兩萬多個民意代表席次,三個大票倉。三百萬的假投票人名單被揪出,熱烈滾滾的八成投票率。沒有人可以忽視社群媒體上的爭戰,但我們也不應該過度誇大其效應。網軍攻擊Jokowi可不是第一次發生,2014就發生了,假消息的長相幾乎是一樣,結果Jokowi還比上次多贏了幾個百分點。真的要講的話,這次印尼總統大選甚至可說是全球一堆民粹潮流之下一次成功抵擋假消息網軍吞噬大選結果的模範。


2019-04-25 馬上瘋檳榔
考試 教育

深描自我,或是反思規則?關於推甄面試與論文寫作的場邊觀察與建議

這幾個禮拜是大學推甄口試的時間,各地方的大學都有甄試考生出沒。這段期間,我也身處在甄試考生的另一邊,扮演「觀看表演」以及出題評分的角色,一次是本校的獨立招生場合,另一次是校外辦理的人文社會營隊口試。本週芭樂原來要寫修改研究生論文寫作的經驗與建議,但是這一個月的經驗,讓我發現論文寫作與推甄面試,其實是同類問題的不同情境。所以在這裡打成混合芭樂汁,供各位參考。
2019-04-22 劉子愷
演算法 手機 優步

智慧手機App連結的「優步景觀」:人類學、演算法與工作觀

不論是美國、臺灣或允許優步服務的其它國家,優步司機總是擺盪在彈性工作和枷鎖工作的勞動結構關係中,也需面對優步司機不是優步員工的挑戰,優步app所帶動的服務模式和意識型態,看來似乎沒有文化霸權式的影響和壓迫,但呈現出優步景觀以共享經濟的語彙作為手段、演算科技為運作邏輯,優步演算法對人所帶來的影響是碎裂化、邊緣化和不確定性。
2019-04-15 黃宣衛
客家 展覽

客家人展客家事:《客家與基督教的相遇》策展幕後獨白

2019年3月27日,經過兩年多的努力,《你可能毋熟識个客家──客家與基督教的相遇》展覽終於正式推出。為什麼我要花那麼多時間去做這件事,或者做這件事有什麼意義?我想,應該是來自於我對臺灣社會現況與發展有一點憂心吧。今天我們在臺灣,享受著自由民主,是不是也應該想一想:面對臺灣的多元族群與宗教,該怎麼樣藉著一起解讀歷史,打破族群與宗教間的刻板印象,放棄自我中心的心態,培養對其它族群以及宗教的瞭解與尊重。
2019-04-08 邱韻芳
原住民 生態 環境

山,永遠是山

山永遠是山,但對於世代生活在其中的台灣原住民,以及把山視作是征服/利用/休閒/保育/調查對象的漢人來說,山,卻有著非常不同的意義。
2019-03-25 陳玉苹
太平洋 物質文化 外交

外交場合上的物質文化:人類學家看「海洋民主之旅」第一站帛琉的儀式性物件

此文是筆者在關注小英總統訪太平洋三個邦交國之「海洋民主之旅」,看到一些儀式性物件的初步分析。從這些物的分析,可以看出帛琉在接待小英總統時,不管是在衣著、花束、禮物以及活動設計上都極具文化意涵,也代表帛琉如何認知與表達自我的文化認同。此小文暫時沒有結論,但我不禁想,台灣擁有這麼多元豐富的文化,當我們在接待外賓時,我們又會怎麼呈現自己呢?
2019-03-18 左拉
人類學 教育

如何填志願卡:選擇冷門科系的愛與勇氣

哇,芭樂電台竟然派我來出外景,真是太開心了!而且啊,還是來到這個神秘的島國—娜威夷亞特(Nawiat,以下簡稱娜國)!這是另外一個全世界只有人類學家知道在哪的地方,正如同Nacirema族人的神秘居住地一般。 說來也是個巧合,多年來我默默地長期關注娜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發展,感受到這個島國的與眾不同,尤其是他們教育孩子的方式。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