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2016-08-01 劉堉珊
西藏

「難民」身份的意義轉變:法國藏人家庭田野紀實

在印度的藏民來到法國後要如何適應新的「難民」身份?透過在法國的田野,作者指出在那裡「難民」的意識與作為藏人的意識有了密不可分的連結:我們不只是難民,而是難民中「不一樣」的一群人,這樣的身份認知,成為他們在這個新社會找到某種存在位置、展現身份認同的重要依據。
2016-07-25 黃淑莉
空間 消費

空間消費・消費空間

最近很多人在談戴勝益,因為他在全台北最高級的地段開了一家不賣書的書屋。戴董說,為了推廣閱讀拯救出版業,只收入場費每人100元,店內提供2500本精緻藏書免費閱讀,還有咖啡紅茶可以一直喝。此舉卻飽受批評,被認為並非社會企業的經營之道。本文從「空間消費・消費空間」的角度,脈絡化戴董書屋的市場效應。作者認為,戴董書屋的出現或許可以帶來新的消費習慣,為「空間商品」正名,帶動空間價值的再生產,果能如此,或許能夠為許多還在生存邊緣掙扎的空間經營者帶來一線曙光。
2016-07-18 林靖修與Piling Howmi(Lowcing落支煙部落還我土地自救會)
太魯閣族 土地 食物

是誰吃了地瓜?Gimay ta ka dhgal Truku 找回太魯閣族人的土地

地瓜是太魯閣族人重要的主食之一,也是養豬的重要飼料。家豬(babuy)在太魯閣人的祖靈信仰、生命禮俗與道德體系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這也讓地瓜的重要性不言可喻。 但除了作為食物之外,地瓜也可以讓我們看到太魯閣族的土地權益,如何被現代法律與官僚體系一步步「吃掉」。
2016-07-11 童元昭
太平洋 文化資產

大洋洲航海文化的復振與衍生:關島太平洋藝術節側記

大洋洲島民的航海技術(包括造船與導航)是他們之所可以廣布諸多島嶼的原因。這些能力與知識在殖民者的管理下限縮為內海的航行,大洋的航行被迫放棄,久而久之也就遺忘了相關的知識。1970年代中夏威夷引領至今的航海文化復振,一開始就有著解放的意味,空間的、也是意識的解放。對他們來說,獨木舟代表自由。重建的航海知識再度將行動的自由,以及以海洋為主體的思考角度帶回給島民。
2016-07-07 趙恩潔
東南亞 音樂 藝術 印尼

新南向政策從虛心學習語言與文化開始

台灣的南向政策過去一直僅思考經濟與戰略上的利益,根本上缺乏虛心學習東南亞歷史與文化的態度。甚至,許多人預設東南亞並沒有「文化」可以學習。這是最嚴重錯誤的觀念。
2016-07-04 潘美玲
西藏 食物

印度的西藏地圖第十二張:「好吃,又好思」: 糌粑(Tsampa)、麵條(Thukpa)、也許還有豆腐

俗諺說:「民以食為天」,芭樂人類學強調要「好吃,又好思」,通過食物可以表現個人與群體的認同,並鞏固社會的連帶。而食物也是一個溝通的系統、集體的圖像,食物顯示了「你是誰」,我們也利用食物與他人對話。我到印度研究流亡藏人的田野,處在印度、西藏的兩個社會之中,每天三餐如何吃,絕對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2016-06-27 林益仁
原住民 歷史 生態

「先來後到」:誰是「台灣的主人」?

原住民朋友對於蔡總統在就職演說講的「先來後到」說法頗不以為然。主要的理由大致有兩點:一、這種說法似乎要證成一種「都一樣」的印象,只不過是「先來後到」而已,這種說法容易放過以前不正義的殖民惡行,阻礙轉型正義的推動;二、原住民名稱上所指稱的「原」,就是起源,就是開始,原住民本就是台灣的主人,不容「有先後到」之說。這兩點論證雖彼此不牴觸,但卻有相當的差異。
2016-06-20 彭仁郁
精神分析 學術政治

誰怕性侵受害者? : 一段理論與創傷真實錯身的故事

最近,輔大心理系性侵案處理問題延燒成至今未能平息的關係對峙與網路風暴。作為對這次勢必漫長艱辛的內部對話仍懷有期待的輔大心理友人,容我先懸置目前處於危機中的各方,在不同時間點上孰對孰錯的問題。這篇文章沒有要替任何人平反或解決問題的意圖,只是藉著書寫我自己這些年從事亂倫性侵研究的經驗,試著爭取一些思考空間。
2016-06-13 傅可恩(Kerim Friedman)
人類學 以色列

美國人類學會抵制以色列投票事件

美國人類學會(AAA)近期進行了一項歷史性決議案會內投票,提案主旨是學會是否要在學術活動交流抵制以色列學術機構。上週宣布投票結果,在會員投票率51%的情形下,此提案以39票之差未獲通過(2423比2384票)。這篇文章希望能向台灣讀者解釋此案緣由,以及為何有如此接近、幾乎平分秋色的結果。
2016-06-06 蔬粒王
博物館 殖民

當代人類學博物館的轉型與議題:以荷蘭熱帶博物館的去殖民計劃為例

從2015年荷蘭熱帶博物館開始進行第一年的博物館去殖民運動(Decolonizing Museum),這個計畫重新檢視殖民主義觀點的文字敘述與博物館實踐,透過另類的敘事與紀錄,呈現殖民主義與博物館與物件的歷史。過去兩百年來的博物館展示,企圖掩飾殖民帝國的暴力、奴隸、大屠殺、合法化殖民者的科學成就、光榮事蹟、忽略反抗殖民的歷史,從而質疑博物館敘事觀點的客觀性與中立性。
2016-05-30 林老師

插花、誤聽與疊合:嘻哈音樂如何可以像現代文學一樣被閱讀?

嘻哈音樂與自莎士比亞、塞萬提斯以降的現代文學有什麼相通之處?莎士比亞充滿各式象徵譬喻的十四行詩固然與許多饒舌歌詞的創作美感暗合,但塞萬提斯的《堂吉訶德》或許提供了更重要的線索:一種多層次的文本「開放性」。這種開放性使得作品與作品間得以有對話互動的空間,而嘻哈音樂則將這種開放性能帶來的可能性展現地淋漓盡致。本文以「插花」、「誤聽」與「疊合」三種手法來討論嘻哈音樂如何可以像現代文學一樣被「閱讀」。
2016-05-27 馬上瘋檳榔
總統 展演

除了排灣古謠、 客家「鈴聲響」和「台灣之光」之外,誰在典禮中現身?

這篇芭樂文並不打算分析蔡英文就職演說的內容,也不想追究就職典禮的舞台因為提前曝光被批評之後,最後留下的竟然是無比蒼白的素色藍綠,只打算談談當天重點之外的活動:就職典禮程序與表演。從司儀的角色、「台灣之光」表演的敘事方式與符碼、到最後歌手的演唱,520就職典禮究竟展演了什麼?
2016-05-23 林子晴

國宴裡的客家聲景

第14任總統就職國宴杯觥交錯之際,其中的客家文化展演其實少了一個關鍵基石:就是一個能連結在地菜色、東方美人茶飲、與現場客家歌手的一體美感整飾。這麼重要的國際政治展演場合,尤其客家歌曲的傳統還在致力傳達歲時與地景的連續脈絡,怎能沒有好吃、好聽、也深思的畫面?如果還能介紹客家土地跟周圍人群的歷史互動、如果字幕上能稍稍提點客家聲韻與虛字之美,如果美學總監是人類學家…那我們就會擁有一個更具反思性的台灣美感體驗。
2016-05-21 林浩立
政治 人類學 總統

如果總統是人類學家II

若人類學者當上總統這個能力深受科層體制限制、出來亮相致詞的機會卻極多的職位,或許最大的建樹會是本著人類學全貌包容的訓練,扮演好連結不同階層、族群的「橋樑」角色,即便象徵意義大於實質功用。
2016-05-20 郭佩宜
政治 人類學 總統

如果總統是人類學家

芭樂人類學總是標舉人類學的諸多強項;如果總統是人類學家的話,會有什麼令人耳目一新的地方?我們應該選個人類學家當總統嗎?
2016-05-16 陳如珍
香港 選舉

「我只是說出我的心聲」:香港菲律賓家務傭工看選美與選舉

在香港這個有著七百二十多萬人口的城市中,外籍家務傭工超過三十三萬人。其中菲律賓籍的傭工約佔一半。每一個星期天,在香港各處都有不只一項、由這些菲律賓籍傭工舉辦的選美或是才藝競賽活動。聲勢大到菲律賓總統候選人竟也親自出席參加造勢。藉由這些活動,以及與總統候選人的互動,我們可以看到那種不能被簡化為「海外傭工」的強悍與能量。
2016-05-09 邱韻芳
社區營造

如何與部落一起一起?

「先自己自己,再一起一起」。就像談戀愛一樣,當自己對自己的未來沒有想法時,儘管兩個人一起時再怎麼甜蜜,往往也很難有好的、健康的關係。大學和部落的合作也一樣,只有當各自的主體性都很清楚時,1+1的力量才會大於二,且互相激發出更多絢爛的火花!
2016-05-05 kaka
影評 田野 殖民

叢林中的各色靈魂與夢的流浪者:一種解讀〈夢遊亞馬遜〉的人類學視角

〈夢遊亞馬遜〉(Embrace of the Serpent)這部電影是依據二十世紀初期的德國民族學家Theodor Koch-Grunberg,與美國民族植物學家Richard Evans Schultes 在哥倫比亞的亞馬遜流域所進行之田野採集與行旅記錄改編而成的黑白電影。在這部帶有紀錄片韻味與色彩的河流旅程,尋找傳說中的神聖植物亞克魯納(yakruna plant),成了歐美這兩個世代的人文與自然科學研究者的心之所繫。這兩趟旅程中的探險與見聞,一方面呈現出亞馬遜流域印地安人部族在經歷西方殖民擴張過程的種種樣貌,另一方面也呈現出印地安人與白人在歷史互動過程中,對於彼此的人性、互動與世界與知識的本體論層次上的多方遭逢與多重樣態,以及相互理解的可能。
2016-05-02 江芝華
考古 原住民

考古學家與原住民:Kennewick man的新發現

經過漫長的訴訟及研究,美國陸軍工程兵部隊最近宣布,將遵照美國原住民墓葬保護及歸還法(Native American Grave Protection and Repatriation Act),把Kennewick man歸還給北美華盛頓州的原住民,似乎將為這段美國考古學家與原住民間糾纏20年的故事畫下一個句點。雖然這不同知識體系的論戰仍有一段漫長的路要走,但這事件一方面讓考古學家深刻感受到考古詮釋本身的不確定性,更顯示出考古學知識可能如何被當代社會運用來合理化原有的權力架構。
2016-04-25 何撒娜
韓國 流行文化 公共人類學

流行文化的公共性與社會責任:從韓國的一些例子談起

韓片《熔爐》與韓劇《未生》雖然是偶像明星所主演的流行通俗戲劇,但其為特定社會議題發聲的劇情,卻掀起了巨大的迴響,進而改變韓國社會不少的觀念或現況。正因為流行文化通俗的特質,比起一些嚴肅的作品更容易讓人覺得親近,也因此往往比嚴肅的作品更容易有廣大的影響力。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