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2016-05-09 邱韻芳
社區營造

如何與部落一起一起?

「先自己自己,再一起一起」。就像談戀愛一樣,當自己對自己的未來沒有想法時,儘管兩個人一起時再怎麼甜蜜,往往也很難有好的、健康的關係。大學和部落的合作也一樣,只有當各自的主體性都很清楚時,1+1的力量才會大於二,且互相激發出更多絢爛的火花!
2016-05-05 kaka
影評 田野 殖民

叢林中的各色靈魂與夢的流浪者:一種解讀〈夢遊亞馬遜〉的人類學視角

〈夢遊亞馬遜〉(Embrace of the Serpent)這部電影是依據二十世紀初期的德國民族學家Theodor Koch-Grunberg,與美國民族植物學家Richard Evans Schultes 在哥倫比亞的亞馬遜流域所進行之田野採集與行旅記錄改編而成的黑白電影。在這部帶有紀錄片韻味與色彩的河流旅程,尋找傳說中的神聖植物亞克魯納(yakruna plant),成了歐美這兩個世代的人文與自然科學研究者的心之所繫。這兩趟旅程中的探險與見聞,一方面呈現出亞馬遜流域印地安人部族在經歷西方殖民擴張過程的種種樣貌,另一方面也呈現出印地安人與白人在歷史互動過程中,對於彼此的人性、互動與世界與知識的本體論層次上的多方遭逢與多重樣態,以及相互理解的可能。
2016-05-02 江芝華
考古 原住民

考古學家與原住民:Kennewick man的新發現

經過漫長的訴訟及研究,美國陸軍工程兵部隊最近宣布,將遵照美國原住民墓葬保護及歸還法(Native American Grave Protection and Repatriation Act),把Kennewick man歸還給北美華盛頓州的原住民,似乎將為這段美國考古學家與原住民間糾纏20年的故事畫下一個句點。雖然這不同知識體系的論戰仍有一段漫長的路要走,但這事件一方面讓考古學家深刻感受到考古詮釋本身的不確定性,更顯示出考古學知識可能如何被當代社會運用來合理化原有的權力架構。
2016-04-25 何撒娜
韓國 流行文化 公共人類學

流行文化的公共性與社會責任:從韓國的一些例子談起

韓片《熔爐》與韓劇《未生》雖然是偶像明星所主演的流行通俗戲劇,但其為特定社會議題發聲的劇情,卻掀起了巨大的迴響,進而改變韓國社會不少的觀念或現況。正因為流行文化通俗的特質,比起一些嚴肅的作品更容易讓人覺得親近,也因此往往比嚴肅的作品更容易有廣大的影響力。
2016-04-18 林浩立
田野工作 南美

田野是危險的工作嗎:談美國人類學家Buell Quain(1912-1939)的死亡之謎

在於斐濟的田野結束後,美國人類學之父Franz Boas門下的年輕弟子Buell Quain曾是30年代人類學界最耀眼的新星之一,卻在之後於巴西雨林的田野中自殺身亡。本文在追憶這位已被當代遺忘的學者的成就之外,並試圖拼湊出他自殺的原因。在宛如羅生門般的敘事中,我們可以看到他如何逐步被田野的孤寂所吞噬。所以,讀完文章後,請多關心在出田野的朋友!
2016-04-12 馬上瘋檳榔

帶著小鋤頭與稻草束:與邦查親人一起思念過世者的Micuhon儀式

每當碰到濛濛細雨的清明時節,我想到的還是在Lidaw的村落附近,那些勤奮地模擬下田工作的鋤頭敲打聲,還有燃燒稻草束的味道。在這個村落裡有我最早認識的一群邦查老人家,不斷走著祖先的道路。從近而遠,從田地到河岸到港口,交織出部落附近回憶與過去的記憶地景。
2016-04-08 吳玟諭
田野

追憶的愉悅與苦痛:M、Umm Y與敘利亞的從前

移居,且是受迫的遷移,是所有關於生命裡時間的元素斷裂的開始,過去的回憶、未來的計畫、因時間累積的習慣全都重新洗牌,思索過的未來消失了,創造新的未來時,回憶又在眼前猶疑踱步,從M和Umm Y身上,我看到回憶給的困惑與拉扯,但也看到面對現實生活的能量與韌性,有些回憶縱然不能放手,但有些回憶,在生命的延續下,他們允許自己向前、運用過去的種種來面對當下。
2016-04-07 嚴勳業
台北

北門前消失的密室:中華商場的拼貼美學與一些不同氣味的外省人

中華商場商戶藉由商品建構自己的認同與生活世界,商品一方面是因應著國家圖騰的需求,卻也有大部分是生產者與消費者協商出的結果,也包含商戶作為生產者在策略上的選擇。中華商場商戶的商品,雖然看似是具有特定的族群性,既也包納特定消費情景的任意性以及與在地接合的彈性。換言之,中華商場的空間是揉雜的,人群之間也是揉雜的,商品也是揉雜的,沒有任何一段凝固歷史可以包納住由物質所展現出的揉雜性。
2016-04-06 蔡馨儀
大洋洲 卡瓦胡椒 食物 田野

在神聖與麻醉之間

在P島無人不曉的「撒考(sakau)」,一段從盛宴上的珍貴獻祭轉變為全民飲料的故事。從種植、收割、晉獻到共享,撒考牽繫著P島傳統的階序,還接壤發展中的經濟。人類學家經過體驗摸索著融入,在完全麻醉前努力清楚記下對田野的觀察。雖然不是歸人,下筆的此刻,撒考總不時化為一股混揉熱帶島嶼的愁滋味,淌淌而流。
2016-04-05 邱星崴
選舉 食物 政治 田野

炒米粉:山林邊區的選舉慶典

選舉可以視為國家的慶典,藉由政治動員催出選票,是國族再建構的神聖時刻。一般動員的討論多著重在賄選,但是在地方社會,餐飲經驗經過沈澱,「炒米粉」已經成為具有政治場域強制力的社會事實。透過「炒米粉」的深描,我們可以看出苗栗人基本的政治觀點,以及縫合國家與地方的另類取徑。
2016-04-04 梁瑜
食物 田野

沒什麼事是喝一碗奶茶不能解決的,如果有,喝兩碗

從台灣去到北京,再從北京跋涉到中國西北的新疆,在面對漢人社會時總是以看待異文化的心態視之,卻在新疆成為了他人的異文化。從一件日常生活中最普遍的小事—喝茶開始學習起,進而窺見了一套文化的慣習模式、家戶勞動與社會秩序,並在不知不覺中取得了「進入」田野的入場券,從「茶」的日常實踐中學著做一位「哈薩克姑娘」。
2016-03-28 施永德(DJ Hatfield)
阿美族 音樂

唱出了什麼?阿美族流行歌曲中可談以及不可談的主題

從1940到2010年代幾百首的阿美族流行歌曲,我們可以充分觀察到部落與時代的變化。然而,隨著1970年代後族人跑船從事遠洋漁業與遷徙到都市的盛行,阿美族流行歌曲的主題內容卻沒有太大的改變。作者從歌曲中可談以及不可談的主題,來分析阿美族這種跨越世代連貫的感受、以及「流動」如何作為一種顯著的文化經驗。
2016-03-21 林秀幸

「照破」太陽花的書寫者

社會科學界一直期待把研究者這個「人」放進研究的視野當中,曾經也做過實驗,希望作者能夠寫寫自己的田野趣事,來讓讀者交相閱讀研究結果和研究者這個人如何交錯互動。在研究中看到作者這個人,也因此期待可以在研究場域中看到活生生的人。這樣的「人」之中的「人」的特殊動能──如火車上行走一般,是行走中的行走,是人類感知可以忽略的特殊相對論嗎?而透過聚焦一場運動的歷史背景和前景書寫的作者們的個別動力和角色特殊性,我們特別可以感受到行走中的行走和人之中的人的特殊韻味。到底是誰形塑了誰?
2016-03-14 鄭瑋寧

閱讀「二十一世紀資本論」的另一種可能

2014年,被稱為本世紀的經濟學搖滾巨星Thomas Piketty誕生了。 那一年,經濟學、所謂的財經分析專家、經濟社會學、經濟人類學,仿佛串通好了一般,陸續出手,連台灣的金融作手與股市炒手也開始如同撰寫學測作文一般,「引述」Piketty的名言。但在這些諸多的評論外,是否還有閱讀「二十一世紀資本論」的另一種可能呢?作者認為,必須從「階級問題」來下手。
2016-03-07 羅素玫 Alik Nikar

讓我們從山的那一邊傾聽海洋與土地的聲音: Alternative Voices of the Land and Sea from ‘Atolan

「後山」到底需要開發計劃、保留為都市人觀光需求的後花園、還是空曠荒野與待保護與保留的自然環境?這些觀念上的落差,其實無視於當地原住民社群數百年以上的土地與資源利用之智慧,也無視現居於當地阿美族社群的經濟生計和儀式需求。居住在台灣東部海岸的阿美族人,還保有對環境豐富的傳統知識與日常生活的使用的需求,這些是他們不需大量倚賴貨幣就可以生存於這塊土地的技能,這也是一種世代承繼的生活方式,即使在環境變動之下也能適得其所。
2016-03-04 林益仁

「神鬼獵人」(The Revenant) 背後的生態政治

太多人注意李奧納多在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的演技以及為地球與弱勢發聲的應時得獎演說,而忽略了其實「神鬼獵人」(The Revenant) 這部電影的歷史背景正是在殖民時代的帝國、商人、與北美洲不同族群的原住民在土地與自然資源的爭奪上,慘烈的生態政治關係。
2016-03-02 羅永清

沒有贏家的賽局:從電影《神鬼獵人》(The Revenant)談原住民共同遭遇的歷史經驗

《神鬼獵人》的故事中,殖民情境已經到了神鬼之間的美國大西部,每個人都可能是每個人的獵人;每個人可為鬼可為神,是一個瞎子的賽局。相較於以往著重大歷史中強調殖民主義對於原住民的滅絕式侵害,本片幾乎是以賽局的角度描述了大局,每一個人在當下的處境與決定。在整個大歷史的殖民情境中:殖民或皮毛公司與原住民進入一個訊息不對等不清楚的賽局裡頭,局面變成大家都只能為自己著想,才能保有自己的利益。
2016-02-29 薩爾達
考古

Got Milk?

有別於一般的食物傳播史,乳製品所帶出的除了是各種五花八門的產品在何時與何地被發現或發明外,尚有產乳動物的馴化過程,以及畜牧、酪農等生業型態的發展史,堪稱橫跨新石器和青銅器時代的產業革命。耐乳糖的基因演變史,也勾勒出人類族群的遷移路線。這背後是人類與自然環境協調、奮戰的漫長過程,也是人類善於利用物資改寫歷史的實例。
2016-02-27 林益仁

#@$%^$^*(#@:大尾鱸鰻2 中反映的他者化

為了真正了解大尾鱸鰻2的爭議,我甘冒中了電影行銷手法的陷阱,買票去看了這部電影。票房歸票房,就算是賀歲片也是一份文化文本,從中可以看到導演惹怒原住民的端倪。但,如果這真的是一種真實的豬哥亮式的眼光,那其實就不只代表導演的粗心或刻意歧視的態度,而是整個主流社會的一種眼光。這樣的推測說明了為何陸續有許多人跳出來支持這位導演。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