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2025-02-03 malaita
諧音梗,幽默

為什麼台灣充滿了諧音梗?

親愛的芭樂人類學家,

為什麼台灣充滿了諧音梗?過年更是被諧音吉祥話密集轟炸,無論是紅包袋、還是春聯,到處都是蛇的諧音,簡直是美杜莎攻擊!這到底是怎麼回事?
2025-01-31 馬上瘋檳榔

在太平洋彼岸思考氣候變遷與原住民主權

在北美,原住民學者與社區在面對環境資源生存抗爭以及氣候議題時,經歷過不同時期與需求的轉變。當代原民社區與氣候變遷與環境資源的問題如何在大學內外被討論?氣候變遷的問題不只是在街頭上回應,更多是在課堂上透過閱讀而討論的多重觀點。除了閱讀之外,許多行動也在實際情境中發生。在電子郵件群組、環境變遷工作坊,鮭魚洄游季志工,或是在大學裡的原住民聚會所intellectual house的環境紀錄片討論等,都可能成為文化主權復返的過程與氣候變遷下社區安全、能源主權、合作共管關係的共創過程。正在美國訪學的馬上瘋檳榔認為,在太平洋的兩岸,不同文化源頭的原住民族,都為著環境、領域、食物與能源等主權議題在不同情境下為自己發聲。希望他在太平洋彼岸的見聞,給在台灣朋友們傳遞團結與新使命的觀點。
2025-01-20 郭佩宜

《四位一體的社會學之道》芭樂(非)書評

這是芭樂人類學第二篇關於謝國雄《四位一體的社會學之道:技法、基本議題、認識論與存在感》的「(非)書評」。以「某一個人類學讀者的」視角,分享幾個閱讀時的「小趣味」,拆解作者的手路,思考人類學與社會學的距離。
2024-12-30 李梅君
民族誌 女性主義

不完美的田野(工作者),和她的另類結盟

2023年底謝國雄老師出版了《四位一體的社會學之道》,從最基本的如何提問,到技法、基本議題、認識論、與存在感這四位一體的架構之系統性整理。作為女性主義者、從事數位田野的李梅君老師,在閱讀此書的過程中,不斷思考是否有屬於她的「田野之道」,從此展開一段深刻的自我對話。對她來說,長時間、沉浸式、徹底而全面的田野工作,早已被更具流動性與多樣性的田野實踐取而代之。完美的田野工作者是一種英雄主義式的迷思,真正存在的,是不完美的研究者與不完美的田野,而「不完美」其實是創造連結的起點。
2024-12-25 鄭肇祺
香港 農業

《再現梅窩》書評:在發展與保育之間,香港何去何從?

《再現梅窩》是一本有關香港離島社區農業歷史、在地文化及地方營造的書。本書作者群提出一個重要論點:一度位於大嶼山交通樞紐(hub)的梅窩社區,因其地區位置及社會形態,具備一種包容移居者的開放性。自二戰後至現在,從討生計到尋找生活多樣性的移居者均能在梅窩找到適合自己的社會角色。從「地方觀點」出發,本書在香港農業、社區營造、生活想像等議題上的貢獻,並不止於村落尺度,而是足以作為全球學者、社區行動者作參考、比較。台東大學的鄭肇祺老師以此書評,重新審視個人對新界農業的認知及思考。
2024-12-19 光合菌
田野方法

紲攤

「紲攤」(台語suà-thuann)、續攤作為田野方法,是把握一個經常隨機發生但有其存在意義的社交過程,當「走,我們去紲攤」或是「要不要換個地方再聊聊?」的邀請出現時,作為一個E人或I人的參與觀察者,你會如何把握機會,繼續進行田野觀察?作為吃喝玩樂的人類學家,光合菌老師分享他有關紲攤的思考及經驗。
2024-12-02 劉榮樺
AI AI與人類學

人類與人工智慧的資訊網路社會

從知識傳播到政策制定,生成式AI正快速且全面地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今天的芭樂人類學,由中正大學傳播學系劉榮樺老師以人類學與傳播學觀點探討生成式人工智慧(Generative AI)對社會文化與民主的深遠影響。劉老師以Google的NotebookLM和OpenAI的Swarm等工具為例,說明AI在知識解構、資訊傳播及社會網路構建中的應用。此外,劉老師也提醒我們AI在新聞傳播和民主進度中的兩面性,例如假訊息的散播、文化同質化以及對人類主體性與勞動市場的衝擊。劉老師還為我們提供了他在youtube上進行的AI頻道實驗計劃,模擬多人對於新聞議題進行討論,探討知識與權力的結構如何生成,檢視新技術對於新聞產製與社會文化的可能性與問題。
2024-11-26 邱韻芳
原住民 布農 文化復振

Taisaq(夢)開始的地方: 穿越「2024布農族文化論壇」的傳承

十一月初,暨南大學舉辦了「Taisaq開始的地方:2024布農族文化論壇」。其中兩篇文章聚焦於南投與台東巫師祭儀文化的傳承,深刻傳達了卓社群巫師Abis阿公的感喟與欣慰,以及台東海端鄉胡金娘阿嬤所帶領的巫師祭,如何在不同世代的努力之下逐漸串連起南投、高雄、台東、花蓮等中央山脈不同區域的巫師文化。論壇的另一篇文章是關於馬遠布農青年向部落長輩學習製作葫蘆、木湯匙與藤籃的點點滴滴,更呈現布農族生活與山林之間的深厚連結。讓我們聽邱韻芳老師敘述這一段「共同討論彼此的知道」(palihansiap)的美好時刻,以及台東和南投仁愛鄉巫師祭團立約來往的動人故事。
2024-11-18 趙恩潔
音樂政治 Bossa Nova 巴西音樂

最慵懶的革命:巴西熱帶主義音樂運動中的國家認同與青年文化

來自巴西的Bossa Nova,曲調慵懶適意,然而讀者可能不曉得,這聽起來似乎出現在爵士酒吧與熱帶度假酒店的音樂,1950年代末期興起之時,在樂理與文化層次都是極具革命性的音樂運動。1964 年巴西軍事政變後,軍政府時代下的巴西音樂人更結合了Bossa Nova、美國搖滾、巴西傳統音樂,形成了深具實驗性與電音元素的「熱帶主義」反文化運動。之後,隨著政府鎮壓與音樂人的流亡,熱帶主義隨之流傳到歐美,促進了同期數個「非洲—巴西」音樂運動的發展,並持續影響著美國的爵士樂。今天的芭樂人類學,就請趙恩潔老師為大家介紹:曲風舒緩放鬆的Bossa Nova,如何帶來又原創又巴西的「最慵懶的革命」。
2024-11-14 阿日日
地方學 外來詞彙借用 風土經濟

地方學研究裡的語言技能與知識解鎖

經過多年來社區營造政策與文史調查的累積,台灣各地的地方學開始蓬勃發展。地方學打破了政策與學科的界線,橫跨農學、歷史學、社會學、地理學、經濟學、管理學與人類學。這週的芭樂人類學,由阿日日老師介紹自己在食農研究田野調查中所記錄的食材發音變化。透過詞源與音變的族群分布,阿日日老師追溯了蝸牛、洋蔥、番茄等食材如何可能經由不同族群引入當地人的生活之中。讓我們跟隨阿日日老師,一同深入這段有趣的田野調查小記。
2024-11-04 許嘉麟
感官 茶葉 風味品評

茶葉感官品評之於鹿野紅烏龍茶的風味建構

讀者們喝過「紅烏龍」嗎?可以品嘗出手中這杯茶的「花香、果香、蜜香」嗎?

紅烏龍是農業部茶葉改良場台東分場研發,結合烏龍茶與紅茶製法的本土特色烏龍茶,目前主要生產地是台東的鹿野茶區。2020年,鹿野當地茶農成立「紅烏龍合作社」,建立自主的風味品評制度,依花香、果香和蜜香三種風味分類產品,以提升紅烏龍茶的品牌價值和市場特色。合作社的風味品評制度,由具備感官品評證照的社員來維護產品與風味特徵,增強了鹿野紅烏龍茶的競爭力,同時也促進了當地茶產業的永續發展。今天就由許嘉麟老師透過親身參與茶葉品評課程和多次訪談,為大家介紹介紹這段精彩的風味構建歷史。
2024-10-21 陳怡萱
太平洋 農業 生態

帛琉女主人(有時與孟加拉男移工)和她的芋頭田: 發展中的研究田野雜記

帛琉的芋頭田真的是個非常迷人的研究題目,芋頭一方面在帛琉的傳統社會生活中佔有如此重要的地位,任何的社交場合都少不了芋頭。另一方面,芋頭的種植也在當代面對著諸多挑戰,人群的移動(帛琉青年外流)又匯集(全球化下移工的移動)在這個島國上帶來了新的樣貌。殖民歷史的影響也持續銘刻在當代的芋頭田地景上。
2024-10-07 男版小松菜奈
欺騙 文化差異 藏族文化

「詐騙歸剛ㄟ」:騙的多義與文化實踐

欺騙確實是不應該的,但是,什麼行為才叫做「騙」?而什麼樣的騙是可以被默許的?它的判定往往跟文化脈絡有關,而不同的文化在不同的情境之下,可能非常不同。在這篇文章中,非常會說故事的男版小松菜奈老師,將透過對「欺騙」在藏人社會中的理解,以及自己的血汗經歷,思考欺騙的存在方式。
2024-10-01 蕭鄉唯
田野工作 成為排灣族

神話建構的當下:洞悉可能的未來

對於排灣族人而言,進入一個「家」是成為人最基本的條件。透過賦予名字、贈與服飾和家所持有的財產(sauzayan)相連,使個體有了家人、有了家族,成為排灣族人。今天的芭樂人類學,由台東大學蕭鄉唯老師帶來他從2011年初到Timur部落,被排灣族人收留,到2023年喜獲麟兒、長輩為嬰兒進行命名禮這橫跨十二年關於歸屬與認同的故事。他以命名儀式(mulialat)展現了名字如何串連個人與家屋、家族與歷史,討論在排灣族文化中,如何成為一個「人」?為何名字如此重要?文中可以發現名字不僅是一個稱呼,更是連結過去與未來的橋樑,是確立個體在社群中位置的關鍵,並蘊含命名過程中的複雜考量,以及不同家族間的微妙關係。「會『成為』哪個名字,取決於如何回到那『複數』的家」,這篇文章不僅是對排灣族階序的再思考,更是對田野工作者的在地化深刻反省。
2024-09-25 江芝華
考古 性別 女性主義 書介

《如何考古,怎樣思考》導讀:考古學家如何談性別?

經過系統性的檢視,考古學家們發現,過去的考古研究並非完全沒有談論性別,而是理所當然的把二十世紀對於性別關係的理解直接投射到過去,於是過去社會理所當然就是男狩獵/女採集,男主外/女主內,男性是食物供給、社群保護者,是社會進步的啟動者,是考古研究的重點,也因此,無論是女性考古學家或是我們的女性祖先們,在考古學的世界裡,不是被邊緣化就是被完全噤聲。
2024-09-18 鄭紹鈺
歷史 演化 考古 書評

人類文明的演進是一座歧路花園,而非單行道:評介麥田出版社的《萬事揭曉》

《萬事揭曉:打破文明演進的神話,開啟自由曙光的全新人類史》是已故人類學家David Graeber和考古學家David Wengrow兩位學者頂尖對談之鉅作,裡面人類考古歷史、社會文化材料琳瑯滿目,箭頭直指所謂大歷史的進步史觀。本篇書評作者、目前在哈佛經濟系擔任博前研究員的鄭紹鈺指出,進步史觀雖然錯誤多,但有一個優勢,就是刻版、簡單、粗暴,所以容易形成一個頭頭是道的線性敘事,但《萬事揭曉》這本書,意在否定這種線性史觀,自然讓故事變得複雜許多。換句話說,作者整本書的敘述相對龐雜,一般讀者並不容易整理出頭緒。本篇書評將整理出啟蒙的多元性、社會發展的時間性、農業的優越性、國家的起源幾條軸線為讀者指引出閱讀的方向。
2024-09-13 鄭肇祺
味道

來自巴西雞翼的「雪藏」味,讓人想家的「急凍」文化

在香港,雙門冰箱屬於家庭廚房裡的基本配備。而多位居上層的冷凍庫,對,就是那個擠著大包小包保鮮袋、塑膠袋的冷凍庫,我們總能找到被冰晶黏在一起、硬如石頭的冷凍雞翅。家中掌廚者為當天晚上的料理菜式苦惱時,只要打開冷凍庫,取出我們熟悉不過的「急凍巴西雞翼」,退冰後簡單調味,然後就可在十數分鐘內,煎、煮、炸出千變萬化、讓小孩垂涎三尺的雞翼料理。這種方便性,使「「急凍巴西雞翼」成為廣受消費者歡迎的食材。為什麼香港人對經常散發出「雪藏味」的急凍巴西雞翼情有獨鐘?在烤肉節快到的時候,鄭肇祺老師分享香港人類學徒的冰箱,貯存的不止是全球化的食材,也包括對家鄉的記憶。
2024-09-02 阿日日

孕育-釀出地方酒香的好鼻師

風土的羅馬字翻譯來自法文terroir,法國的標竿風土經濟就是酒莊! 正如名句「一方土養一方人」所言,土地可以養成對地方自然條件(氣候、土壤、水質)及具風味敏感度的製酒人、品酒人,也能孕育出與生產者風土經驗共感的選酒人和飲酒人。即便當今人們可以透過現代化工廠的管控技術,規劃出菌種培養的溫控環境,但產業依舊需要透過風土孕育出能進行技術創新的前端測試人才和終端品味產品的消費者。
阿日日老師半年前因花蓮縣原住民族野菜學校吳雪月校長的介紹,得知野菜學校團隊未來的重要目標任務:從阿美族開始建構原住民族的釀酒/酒釀文化。今天阿日日老師特別分享最近是被捲入宇宙吸引力法則般,開始跟阿美族的釀酒文化產生連結,也從不同觀察中思考,如何透過拉近與農業和土地的關係,孕育出新時代製酒及品酒人才。
2024-08-25 林嘉男
轉型正義 原住民土地 鄒族 陳有蘭溪流域

鄒族鹿株大社的轉型正義之路(上):重返帝大的山林

2022年,總統府原住民轉型正義委員會啟動「臺大實驗林土地歷史真相」調查研究。身為研究團隊重要成員的林嘉男老師﹐前往南投縣信義鄉「帝大的山林」,進行臺大實驗林的歷史真相調查,一同推動轉型正義方案。
日治時期之前,信義鄉內位於陳有蘭溪西側的山林,是鄒族四大社群之一鹿株群(Luftu)的傳統領域。從清末至今一百多年內,歷經樟腦開採、東京帝大演習林的設置、以及大量的集團移住與外來族群進入,這片山林衍生出大規模的生活空間重疊與土地領域競爭,而鄒族已然由清代強盛的地域領主成為此區人數最少,勢力最弱的一群人。今天就由台東大學林嘉男老師以生動的圖像和簡潔的文字,為我們解釋這個臺灣山林發展史與當代原住民土地歷史文本的顯著例外。
2024-08-19 林果葶

從《巴奈回家(Return to the Motherland)》反思一種縫合的身分與破碎的認同

我們活著的當代,數位媒體或者傳播方式,如藝術創作等,讓我們不斷藉由各種符號來展現族群的多元價值。每次遭遇到各種事件的時候,人會進行反思,腦內思考脈絡是複雜的。所以每個個體並不是在每個時間點都想一樣的事,或在每一次思考都利用同樣的路徑。不過這些思考脈絡在變化的那瞬間就是一種策略形成的過程。也就是說,人是有選擇的,正因為這些選擇,使得這個過程的方向性有機會一直修正。如果「作為原住民(being indigenous)」是依靠著血統而來,那麼「表演原民性(performing indigeneity)」就是一種溝通工具選擇的策略,或許是他人凝視的互動與交流使得我們使用族語,甚至在社群媒體談論原住民族的議題;也可能是自我認同的建構促使我們學習族語,回到部落參與祭儀文化。這些重構身分與認同的過程正是一種「成為原住民(becoming indigenous)」的途徑。轉型正義的正在進行式。對於非原住民族的群體而言,我們正在「成為原住民(becoming indigenous)」。而林果葶老師以這篇文章告訴我們,對我們而言,其實這路徑只是為了「成為一個人(becoming human being)」。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