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考古

2024-09-25 江芝華
考古 性別 女性主義 書介

《如何考古,怎樣思考》導讀:考古學家如何談性別?

經過系統性的檢視,考古學家們發現,過去的考古研究並非完全沒有談論性別,而是理所當然的把二十世紀對於性別關係的理解直接投射到過去,於是過去社會理所當然就是男狩獵/女採集,男主外/女主內,男性是食物供給、社群保護者,是社會進步的啟動者,是考古研究的重點,也因此,無論是女性考古學家或是我們的女性祖先們,在考古學的世界裡,不是被邊緣化就是被完全噤聲。
2024-09-18 鄭紹鈺
歷史 演化 考古 書評

人類文明的演進是一座歧路花園,而非單行道:評介麥田出版社的《萬事揭曉》

《萬事揭曉:打破文明演進的神話,開啟自由曙光的全新人類史》是已故人類學家David Graeber和考古學家David Wengrow兩位學者頂尖對談之鉅作,裡面人類考古歷史、社會文化材料琳瑯滿目,箭頭直指所謂大歷史的進步史觀。本篇書評作者、目前在哈佛經濟系擔任博前研究員的鄭紹鈺指出,進步史觀雖然錯誤多,但有一個優勢,就是刻版、簡單、粗暴,所以容易形成一個頭頭是道的線性敘事,但《萬事揭曉》這本書,意在否定這種線性史觀,自然讓故事變得複雜許多。換句話說,作者整本書的敘述相對龐雜,一般讀者並不容易整理出頭緒。本篇書評將整理出啟蒙的多元性、社會發展的時間性、農業的優越性、國家的起源幾條軸線為讀者指引出閱讀的方向。
2024-07-25 鄭玠甫
考古 物質文化

拉庫拉庫溪山區的一顆完美卵石

當時,不在道路也不在布農族遺構周邊,就在某個雜草叢生之處,我發現了那個非凡的石頭。倘若仔細觀察,這顆石頭其實沒有具備定義為石器的特徵——製作痕跡或使用痕跡。可以這麼說,它就是一顆未經任何人工雕琢的卵石,跟千千萬萬顆,很多地方可見的原石一樣。那這個手掌大小,像大一點的雞蛋般完美的橢圓體的非凡之處在哪裡呢?
2021-12-13 江芝華
書評 考古 社會實踐

《敞墳之地》書評:考古學讓我們得以介入不遠的、被隱藏的過去,為遷移者說一個不一樣的故事

不同於傳統的民族誌書寫,這是透過圖像及各種現場的「物」來訴說,發生在美墨邊境,無證移民所面對的暴力緣起及樣態,甚至是因這暴力而造成的傷痛及死亡。不同於傳統的考古學研究,各種深入訪談及政府文件的爬梳讓我們似乎可以找回這些「物」的擁有者、使用者、丟棄者的姓名及面孔,摻雜各種西班牙語玩笑髒話的訪談讓我們彷彿可以聽見那些已逝去無證移民的聲音。而這場發生於沙漠中的死亡暴力,則是被其中可見及不可見的人類遺骸所見證。
2021-06-21 江芝華
考古 社會實踐 教育

水源校區考古記

考古發掘是考古學給社會大眾的第一印象,也是考古家自我認同的基礎,即便很多當代研究者漸漸走向實驗室裡物的研究,但是考古發掘仍是進入考古的起手式,考古家們聚會時,談論的往往也是發掘的大小事,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田野故事。田野讓一群不甚熟悉,甚至不認識的個體長時間聚集在一個空間裡「貼身」相處,田野結束後,原先充滿差異的個體可能會漸漸形成某種群體認同,也有可能會演完一場灑狗血的八點檔,甚至會有刀光血影,畢竟考古田野裡,每個人都是帶傢伙的。
2020-12-14 王冠文、徐苡庭
考古 科技 實驗室

來去實驗室出田野

科技考古學做為一門學科分支,有其獨特的領域發展脈絡,實驗室技能的掌握、資料數據的處理、實驗室之間的溝通合作、以及考古與科學知識的整合,是科技考古學以實驗室做為「田野」的重要實踐過程。實驗室做為科技考古學主要的研究活動場域,比起單一學科的實驗室,更強調合作、溝通、以及相互理解的重要性,這是科技考古學「田野」的重頭戲,也是其不亞於傳統考古田野的挑戰之一。
2020-10-05 Berch
南美 考古 木乃伊

平凡社群中,不平凡的Chinchorro木乃伊

在距今七千年的智利海岸沙漠區域,Chinchorro做為社會結構相對單純的小型社群,由於環境因素被迫面對極高的嬰幼兒死亡率。面對心理的衝擊與悲傷,選擇投入資源,透過形體的轉換使得離世的親人能以不同形式繼續參與社會活動。因此,我們看到的木乃伊不只是安地斯山最早的生死或宇宙觀的呈現,還包括以人性情感為出發的社會價值。
2020-09-21 江芝華
考古 社會實踐 公眾教育

考古遺址的可能性

全台各地的搶救發掘如火如荼的進行著,考古家為了不與社會"發展"衝突,到處盡“社會”責任,同時,又要傷腦筋如何“典藏”這些被請離的“資產”,更別提那些依靠考古發掘所產生如吉光片羽般的故事,不知在這社會中如何安身。是不是有另一種可能,人、土地、歷史與未來?本週,江芝華老師以組織丸山遺址考古營隊的經驗,分享在地居民的肯定、參與及討論,如何影響了公眾對考古工作的印象。過程中,有居民回憶起過去村里自釀醬油的打黑石聲音,從而製作出當年打黑豆用的工具。當不同聲音可以被尊重、被訴說時,他們就有可能共存,並開啟更多有待共同討論的未來。
2020-04-27 Berch
南美 考古 動物

草泥馬的二三事:一個南美考古學家的雜談

草泥馬雖然在高地有較深厚的文化底蘊,但海岸地區也有其蹤影,甚至考古學家之間關心發掘情況的時候,「欸,你有挖到草泥馬嗎?」也是常見的問候語之一,顯示學者對此一物種的關注。本文選擇以化整為零的方式,用草泥馬這個統包的概念淺談一些生活或考古中的實例,儘管只是草泥馬學中粗淺的皮毛,但也期許大家之後不管在什麼情境中遇到草泥馬時,除了看見牠們表面的呆萌(或搞笑)形象,還能夠帶入一些南美考古的視角,從而對這個廣為流傳的網路神獸有新的認識!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