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2019-05-06 Lady Kaka

有毒的關係、反噬的親密:一些政治的日常碎片

臉書上一張張截圖美女頭貼私訊收購臉書粉絲專頁、喊出優渥月薪徵招美女培育宣傳兩岸統一的網紅、經由抖音的短視頻與購物app捕捉購物偏好等訊息回傳中國,以分析個人政治傾向,搭配投放廣告與假訊息等,成為手機賽伯格的政治日常之 當下 ,我想知道:去探問並理解那些收受資訊有所偏差、或者難以進行「媒體識讀」的人群的政治幻想,將有怎樣的意義?
2019-04-29 趙恩潔
印尼 選舉 政治

在民主艱難的道路上:談2019印尼總統大選

全球政治,民主已經疲倦。但在這裡,在印尼,你不疲倦;你必須在危機四伏中找對人止血。地球上第三大民主國的五合一選舉,一億九千多萬人的選民,兩萬多個民意代表席次,三個大票倉。三百萬的假投票人名單被揪出,熱烈滾滾的八成投票率。沒有人可以忽視社群媒體上的爭戰,但我們也不應該過度誇大其效應。網軍攻擊Jokowi可不是第一次發生,2014就發生了,假消息的長相幾乎是一樣,結果Jokowi還比上次多贏了幾個百分點。真的要講的話,這次印尼總統大選甚至可說是全球一堆民粹潮流之下一次成功抵擋假消息網軍吞噬大選結果的模範。


2019-04-25 馬上瘋檳榔
考試 教育

深描自我,或是反思規則?關於推甄面試與論文寫作的場邊觀察與建議

這幾個禮拜是大學推甄口試的時間,各地方的大學都有甄試考生出沒。這段期間,我也身處在甄試考生的另一邊,扮演「觀看表演」以及出題評分的角色,一次是本校的獨立招生場合,另一次是校外辦理的人文社會營隊口試。本週芭樂原來要寫修改研究生論文寫作的經驗與建議,但是這一個月的經驗,讓我發現論文寫作與推甄面試,其實是同類問題的不同情境。所以在這裡打成混合芭樂汁,供各位參考。
2019-04-22 劉子愷
演算法 手機 優步

智慧手機App連結的「優步景觀」:人類學、演算法與工作觀

不論是美國、臺灣或允許優步服務的其它國家,優步司機總是擺盪在彈性工作和枷鎖工作的勞動結構關係中,也需面對優步司機不是優步員工的挑戰,優步app所帶動的服務模式和意識型態,看來似乎沒有文化霸權式的影響和壓迫,但呈現出優步景觀以共享經濟的語彙作為手段、演算科技為運作邏輯,優步演算法對人所帶來的影響是碎裂化、邊緣化和不確定性。
2019-04-15 黃宣衛
客家 展覽

客家人展客家事:《客家與基督教的相遇》策展幕後獨白

2019年3月27日,經過兩年多的努力,《你可能毋熟識个客家──客家與基督教的相遇》展覽終於正式推出。為什麼我要花那麼多時間去做這件事,或者做這件事有什麼意義?我想,應該是來自於我對臺灣社會現況與發展有一點憂心吧。今天我們在臺灣,享受著自由民主,是不是也應該想一想:面對臺灣的多元族群與宗教,該怎麼樣藉著一起解讀歷史,打破族群與宗教間的刻板印象,放棄自我中心的心態,培養對其它族群以及宗教的瞭解與尊重。
2019-04-08 邱韻芳
原住民 生態 環境

山,永遠是山

山永遠是山,但對於世代生活在其中的台灣原住民,以及把山視作是征服/利用/休閒/保育/調查對象的漢人來說,山,卻有著非常不同的意義。
2019-03-25 陳玉苹
太平洋 物質文化 外交

外交場合上的物質文化:人類學家看「海洋民主之旅」第一站帛琉的儀式性物件

此文是筆者在關注小英總統訪太平洋三個邦交國之「海洋民主之旅」,看到一些儀式性物件的初步分析。從這些物的分析,可以看出帛琉在接待小英總統時,不管是在衣著、花束、禮物以及活動設計上都極具文化意涵,也代表帛琉如何認知與表達自我的文化認同。此小文暫時沒有結論,但我不禁想,台灣擁有這麼多元豐富的文化,當我們在接待外賓時,我們又會怎麼呈現自己呢?
2019-03-18 左拉
人類學 教育

如何填志願卡:選擇冷門科系的愛與勇氣

哇,芭樂電台竟然派我來出外景,真是太開心了!而且啊,還是來到這個神秘的島國—娜威夷亞特(Nawiat,以下簡稱娜國)!這是另外一個全世界只有人類學家知道在哪的地方,正如同Nacirema族人的神秘居住地一般。 說來也是個巧合,多年來我默默地長期關注娜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發展,感受到這個島國的與眾不同,尤其是他們教育孩子的方式。
2019-03-11 遲恒昌、林潤華
動物 消費 空間

去貓咖啡吸貓

去貓咖啡廳吸貓,這聽起來好像在形容某種可以吞雲吐霧類似吸煙室的空間。貓咖啡裡的貓對人的「毛手毛腳」反應不一,有些享受觸摸也有些貓會驚慌逃跑。「吸貓」一詞原是對岸網路論壇所發展而來的流行用語,用以形容某些人受到貓的喜愛,能夠吸引貓靠近。吸貓並不是真的把貓抱起來吸,大部份貓咖啡也不太允許這樣,吸貓更像是形容人與貓的親密接觸。如果沒有養貓又想與貓接觸,貓咖啡或許是個不錯的吸貓場所。
2019-03-04 林潤華、遲恒昌
動物 消費 情感

貓奴也瘋狂:貓咖啡歷史與空間文化

端一杯熱茶,坐在溫暖的黃光下,或許是你家、或許是溫暖的咖啡廳,伴隨著帶給你溫暖的爐火,貓咪依傍著你或熟睡在你的膝頭…。這是許多愛貓者在冬季裡最嚮往的療癒片刻,現在,你不需要養一隻貓也可以擁有此一溫馨的體驗。聽起來頗像商業廣告是嗎?然,這正是當前在全球風行的「貓咖啡 (cat café)」企圖提供給消費者的消費體驗。
2019-02-25 李宜澤
田野反思 田野工作 阿美族

親愛的祖先,或懲罰的祖先?

二○一八年三月起,我協助L村的社區發展協會以及部落頭目長老們,承接縣政府原住民行政處的「L村船祭儀式調查研究」委託案。之所以參與這個計畫,一方面想要將曾經在L村進行過許多年研究的紀錄加以整理,另外一方面是為了村落長輩們的期待與鼓勵,把漸漸受到現代生活影響而不被年輕人熟知的儀式記錄整理起來。為了了解船祭過程的歷史變遷,我參考許多不同年代的儀式紀錄,也看到相隔八十年的口述神話之間的連續性。
2019-02-18 官大偉
原住民 太平洋 毛利

毛利人、經濟、發展:紐西蘭Waikato大學移地研究續篇

土地經營管理的制度架構、經營管理的人才,是取得歸還土地與金錢賠償後的挑戰,這樣的經驗當然值得台灣原住民族借鏡,而培養出這樣的人才,也讓我對毛利人在培育下一個世代面對社會發展之挑戰的努力,有了新的一番認識。
2019-02-11 蔡晏霖、趙恩潔
田野

反田野,返田野:給這一輪田野盛世的備忘錄

我們將本書命名為「辶反田野」,一個同時表達「反田野」與「返田野」的多義雙關詞。我們特別選取「辶」部首為字,它有「忽走忽停」與「奔走」的流動意涵,以此指出「反」與「返」之間的時間差,並標示「反」與「返」重疊交錯的可能。因而,「反田野」、「返田野」、「辶反田野」是本書的三大主軸。
2019-02-04 林靖修+布農族佳心舊社修復試作計畫和人類學團隊

人類學者亂入建築界的初體驗:布農族佳心舊社修復試作計畫紀實

是什麼樣的應用人類學故事,會讓人類學工作者亂入到建築業?花蓮縣文化局獲得文化部「再造歷史現場」經費補助,委託國立臺東大學南島文化中心,辦理「拉庫拉庫溪流域布農族傳統營建技術,暨佳心舊社地景修復試作計畫」。這篇芭樂文是建立在筆者以協同主持人的身份參與並執行計畫的經驗與心得上,分享南島文化中心的人類學者們如何利用人類學的視野、關懷、和研究方法應用在修復布農族舊社的故事。
2019-01-28 官大偉
原住民 太平洋 毛利

毛利人、土地、去殖民:紐西蘭Waikato大學移地研究

Waikato是全紐西蘭第一個毛利人和紐西蘭政府針對傳統領域完成協議的地方(1995),經由協議取回的土地,以及無法取回土地而代之以賠償的金額,使得部族成立了自己的公司與土地信託,發展出成功的經濟事業,晚近也和政府形成對Waikato河的共管機制。甚至是Waikato大學的校園,都是被承認是此地毛利人的傳統領域,因此登記在其iwi名下,由政府每年繳納租金租用土地,而在大學的董事會中,也有兩席毛利人的代表,以確保學校的經營,具有對毛利文化的敏感度並符合與毛利人共同的福祉。
2019-01-21 王驥懋
市場 經濟 本體論轉向 非人

豬瘟、薊馬與經濟人類學的啟示:「市場」是怎麼被造出來的?

我們可以如何思考非洲豬瘟?近來動物疾病研究者如Steven Hinchliffe 和Nick Bingham等人的觀點,認為防疫(也就是防堵策略)的確重要,但是我們需了解我們是生活在一個多物種的「社會」,人並非是「市場」的絕對支配者,建立和這些物種相處的靭性能力也是在思索動物疾病重要的策略。「人」之外,許多「非人」(more-than-human)都是「社會」或是「市場」的重要參與者,此種多物種的觀點趨動我們重新思索這些不同行動者間的聯結(associations)。
2019-01-14 彭仁郁

你相信哪一種「真相」?: 污名、認同與無意識

在這個假新聞充斥的後事實時代,人們還在意真相嗎?真相真的有辦法破繭而出嗎?還是人們將成為極端的懷疑論者和建構論者,傾向相信所謂的「真相」永遠是被有心人製造出來的?或如極端的建構論者所推崇的,一切事實皆為建構之物,絕對真相從一開始就不存在?
2019-01-07 郭佩宜、王宏仁
田野工作

不褪色的田野故事:《田野的技藝》再版序

什麼是「田野工作」?人類學家與社會學家做的田野有什麼不同?十多年前,一群學界菜鳥決定以講故事的方式來面對自己,檢視研究的歷程,勇敢地把犯錯、掙扎、焦慮、喜悅與領悟,以平易近人的方式書寫出來。《田野的技藝》原於2006年出版,2019年重出江湖,作者群已經「長大」,但田野故事隨著時空變化仍不褪色。原先故事中的人物後來怎麼了?一齒年後重新檢視,這本書在台灣社會科學普及書寫潮流中,其實是芭樂人類學與巷仔口社會學的前浪哩!
2018-12-31 林浩立
太平洋 歷史 電影

太平洋未來主義:翻動歷史洪流的《追尋金星[感染]》

毛利藝術家Lisa Reihana的作品《追尋金星[感染]》是在重新思索太平洋的過去。這個「過去」早已不再只屬於島民,而是長久以來西方藝術再現、歷史記憶、殖民統治的一環。唯有透過未來主義式的超現實手法,才能將這個結構徹底翻動,讓島民的聲音身影從細縫角落中浮現。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