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2015-03-16 趙恩潔
政治 社會運動

抗爭之心 (318週年系列5之1)

太陽花學生運動與社會運動的發生,與Web3.0的關係匪淺。抗爭的升級,是因為科技的「升級」。升級到了最後,或許發現自己最需要的,其實不是升級,而是回歸到最低的人的社會向度與需求。抗爭之心在鞏固communitas期間,其實是不分你我,拆掉階級隔閡,展現互助的經驗。
我們追求的,其實是真真實實的「互惠」經驗,而我們抗爭的,則是那些加高階級藩籬、凡事以利益優先、沒有溫暖人情、也想像不出社群面貌的生活經驗。因為我們在抗爭的升級中創造了新的自我,我們也才找回了我們自己。
2015-03-09 林靖修

賀歲文:豬的人類學啟示

應景豬 每次面臨交稿的緊張時刻,就幻想著接下來身形會變瘦,卻總是事與願違,現實畢竟是殘酷的。一團肥肉堆在電腦前,看著芭樂人類學的部落格,對照篇篇精彩絕倫的芭樂文,感覺自己思想空洞、不知長進、生命貧乏、(還有什麼….請各位填寫)。在無助的氣氛籠罩下,不知怎麼著,在搜尋空白處打了一個「豬」字。剎那間,Google大神顯示有74筆芭樂文有出現「豬」這個字。
2015-03-02 林益仁

舉目望山:司馬庫斯櫸木事件的二、三事

舊曆年前,去了一趟司馬庫斯。見到了部落長老Masay、Yuraw、Amin、Batu與Ikwang,還有在靜宜指導的研究生Lahwy,在咖啡屋後院的爐火旁烤肉敘舊,部落族人們的溫暖熱情與堅定信仰依舊。所不同的是,司馬庫斯的發展與建設不斷推陳出新,像是當天烤火的旁邊就有NCC官員一行人,煞有介事地上山洽談架設光纖的事宜。
2015-02-23 malaita

過年如何應付白目問題?

親愛的芭樂人類學家,

每次過年都要應付家人親戚一堆白目問題,考上了沒、交女朋友了沒、在那裡工作、薪水有幾K、什麼時候結婚、為什麼不再生一個之類的,哪壺不開提哪壺。網路上雖然有很多交戰守則,但大都是kuso,很難派上用場耶,這次春節我再次感到很痛苦。人類學家有解方嗎?

患了恐年獸症的阿偉
2015-02-18 芭樂合作社

2014/甲午芭樂ㄓˋ:芭樂人類學賀歲專刊 3-3「芭樂炙」

我們準備告別甲午,迎接乙未,從2014的餘韻真正跨入2015。家家戶戶換上春聯,「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回想過去一年多災多難如火「炙」身的台灣,這兩聯雖是陳腔,卻是衷心的共願,但又怕只是奢求。電視裡明星載歌載舞,以他們的專業帶給人民歡樂;芭樂人類學歲末推出這系列的「芭樂ㄓˋ」萬言書,也是盡學術人的專業責任,我們相信唯有更深層的自我檢視,匯聚行動的能量與方向,才能改變成真。
2015-02-17 芭樂合作社
動物 網路

2014/甲午芭樂ㄓˋ:芭樂人類學賀歲專刊 3-2「芭樂痣/痔」

「芭樂ㄓˋ」第二集推出「芭樂痣」&「芭樂痔」,顧名思義,就是揭露臉上的汙點(痣)還有卡艙又痛又羞於啟齒的硬塊(痔)、社會上不為人道之(但大家都很愛八卦)的一面。社會亂象提供我們窺視社會性質與變遷的窗口,人類學家的雷達自是不能放過。無論是婉君、藏頭詩、勝文不開心,或是圓仔阿河金城武樹,還是披腿襲胸嘴對嘴服務粉絲的五十道陰影,人類學家全面網羅。
2015-02-16 芭樂合作社
政治

2014/甲午芭樂ㄓˋ:芭樂人類學賀歲專刊 3-1「芭樂ㄓˋ國篇」

每年年終,總是免不了百家爭鳴的「XX 年十大」名單。芭樂人類學不落人後,但又不甘為人後,因此特別在春節前推出「2014/甲午芭樂ㄓˋ」,與讀者共同回顧精采的一年。既然排在農曆年前,當然免不了天干地支;甲午一輪六十年,據說總會有大事發生──2014熱熱鬧鬧,的確是台灣歷史上值得咀嚼的一年。

「2014/甲午芭樂ㄓˋ」的深奧,可不是泛泛的「十大事件」的等級而已,芭樂農友們以人類學專業,從過去一年的諸多現象中抽絲剝繭,解讀其背後的意義。
從今天到除夕,分三天刊出。首先登場的是「芭樂ㄓˋ國篇」。
2015-02-09 張雯勤

當陽的流轉:一段輝煌的跨境貿易歷史

「要下當陽壩,先把老婆嫁」。二十年前,當我初初開始在泰北邊區進行雲南移民的歷史與生活文化研究時,就不斷聽到緬北當陽、萊結山與萊莫山這些地名,許多人都說他們在這些地方待過,或從那裏遷移過來;吸引我的是他們對這些地方的敘述交織著從1950到80年代期間複雜的經濟、移民與政治軍事活動。
2015-02-02 莊雅仲

「第12顆行星」:星際人類學

當C君遞給我Zecharia Sitchin的《第12顆行星》(The 12th Planet: Book I of the Earth Chronicles)這本書時,我對這個在美國以及全球各地曾經且仍然風行的地球起源理論(或傳說)一無所知。雖然大部分的介紹都稱Sitchin的這套介紹我們的外星祖先的書為「偽科學」, 但Sitchin的理論仍然吸引了眾多的忠實讀者與跟隨者,當Sitchin在2010過世後,他的官方網站仍然持續運作,就在2014年底,七冊的地球編年史 (The Earth Chronicles)以套書方式結集再版。從2009年起,中國的重慶出版社也陸續發行這套書各冊的簡體中文版,算是Sitchin學說首次和華語讀者見面。
2015-01-26 呂欣怡
海洋 環境 能源

誰能擁有海洋?

台灣的風能發展先以陸上風機為主,2004年至今十年之間,中部以北的西海岸沿線已是風車林立,新增空間有限,廣大無涯的海洋,成了再生能源開發的下一個疆域,而且就像過往對於航權與漁權的爭奪,海洋做為能源工廠,正快速成為各國展現國力與進步性的新競賽項目。
台灣從2001年提出《海洋白皮書》,自我定位為「海洋國家」,當然得努力跟進這一波的海上能源競賽,於是,2012年7月經濟部能源局頒布「風力發電離岸系統示範獎勵辦法」,除了提高離岸風電的躉購電價,並以經費補助方式鼓勵民間企業投資風場。
2015-01-19 何撒娜

泡菜戰爭: 從韓國影劇作品看韓國的食物與認同

幾乎是一想到韓國,我們就會聯想到泡菜。我記得在美國教書時,拿了幾張東亞國家食物的照片給美國學生們看,要他們辨識是哪些國家的食物。我問其中一個學生,怎麼知道照片裡的一桌子菜餚是韓國菜? 她回答說,只要看到那一碟 “紅紅”的,就是韓國菜。而她口中那碟 “紅紅”的菜,正是韓國的辣泡菜。無疑地,紅紅辣辣的泡菜,正是被大家公認為的韓國代表性食物。
2015-01-12 趙綺芳

身體的文化銘刻:記人類學者的舞蹈課(I)

幾年下來原住民傳統舞蹈看了不少,但真要用自己的身體去實踐,總是有個節點讓我覺得不對。有一天我突然理解了,我沒有和社群一起跳舞長出來的那種身體。我有身體,也會跳舞,但是我的跳舞身體沒有社群的集體銘刻: 「在都市裡,我沒有可以一起牽手跳舞的人[群]。
2015-01-10 趙恩潔

言論自由與排外歧視的界線: 從巴黎卡通畫家屠殺事件談回符號意識形態及族群關係

[本文經許多讀者的批評建議而修正,並應讀者要求加上資訊來源出處。文章大部分取自筆者2009年的舊筆記,實非專為屠殺事件而寫。文章僅提供不同角度,提供思考可能。文章短,無法包山包海鉅細彌遺,可能造成誤解,請見諒。也感謝廣大給予正面支持的讀者。] 法國查理週報編輯總部遭到恐怖份子攻擊的屠殺導致十二人死亡事件,讓許多評論者紛紛架構起二元對立的世俗vs.宗教辯論,甚至「文明衝突」的理論。
2015-01-05 彭榮邦

豐盈生命的邀請: 《一日一冥想》推薦序

2007年5月,我受朋友之邀,到美國一座歷史悠久的大學城參加婚禮。當時,蘋果公司還沒有發售第一代iphone,但數位相機已經是成熟產品。因此,漫走在城裡,不時會聽見隨興恣意的快門聲響。我彷彿感受到,擺脫了底片沖印限制的人們,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堆疊著個人或家庭的影像記憶。
2014-12-29 林秀嫚

探訪人類演化於生理與文化上的紀錄:《人種源始:追尋人類起源的漫漫長路》推薦序

人類與黑猩猩於DNA的排序上有百分之九十九是相同的,而且二者是這個星球上少數懂得製作與使用工具的生物,但是不管猩猩有多少能耐,沒有什麼比語言能力更能讓牠們於人類陣營中取得一席之地。換言之,人類的獨特在於語言、符號與大腦之間的相互作用,一如克魯馬儂人於洞穴中使用的動物圖像與全套幾何圖形。然而,人類究竟如何演變成現在的樣貌?
2014-12-22 劉子愷
台中 地景 手機 空間 語言

城中城:走入台中火車站前的老社區和第一廣場大樓

2000年代初期之後,第一廣場大樓和附近商店在週末期間已成為中部地區東南亞移工購物和聚會最主要的地點。它的特色是本地居民與東南亞移工並存的老商業區,東南亞移工往往只利用假日造訪第一廣場,他們並不住在這裡,住在老社區裡的多數是年紀較長的老台中人。這裡的空間意象就彷彿一座城中城,一個由本地老居民與外來年輕移工並存而拼湊出的都市空間。
2014-12-15 潘美玲
佛教 印度 西藏

印度的西藏地圖第八張:菩提伽耶(Bodhgaya)

菩提伽耶是佛佗的悟道之地,公元前三世紀時阿育王在此建立大菩提寺,但在十三世紀初時因伊斯蘭教軍團入侵印度,佛教徒們為免寺廟受損而自行將寺廟掩埋,一直到十九世紀才由英國殖民者將其發掘重見天日,而在印度式微已久的佛教卻因流亡的藏傳佛教徒而注入了新生命。本週潘美玲老師為芭樂帶來第八張地圖,訴說這長遠的故事....
「雖然印度本土佛教已經消失,但佛陀成道的金剛座,卻因為藏人的流亡而成為世界各地佛教徒朝聖的景點。因此,來自於世界各地的佛教徒來此朝聖,繞塔的人群形成層層的人流漩渦,依著順時鐘的方向,絡繹不絕。……於是在朝聖的旺季或法會期間,菩提伽耶被轉換成西藏的佛教城鎮,來朝聖的藏人兌換一大把的印度一盧比的零錢,布施給聚集乞討的印度人,他們此時的身分不是在印度寄人籬下的流亡者,而是回到佛陀世尊覺悟之處的佛教徒。」
2014-12-08 何撒娜

人‧人類學‧人類學家

僅以此文紀念林淑蓉老師:我們親近的家人、互相扶持的好朋友、影響深遠的老師、以及認真優秀的人類學家。 六位林老師指導的博士生上台分享 「生命是向死而生」,存在主義哲學家海德格曾經這樣說。人類學關心的是人們生命歷程中每個重要的階段,生與死是每個人、每個文化、每個社會都要面臨的議題,我們甚至可以這樣說,我們所有的社會制度與生活面向,其實都是環繞著如何生存下去、如何面對死亡這樣的議題來開展的。
2014-12-01 徐雨村
六房天上聖母 六房媽 宗教研究

熟悉的陌生人:漫談雲林六房媽長期研究

長期研究是人類學家的美夢之一,沒想到自己也開始遇到這樣的議題。最近如火如荼忙著雲林縣政府的「雲林六房媽過爐」調查研究案,回首來時路,自從我參與六房媽過爐至今,已匆匆過了24年。 話說1991年,我在人類學洞洞館裡當個快樂的大二學生,瘋狂地到文學院圖書館借閱貼有「特種資料、限制閱覽」的簡體字書籍,窩在1955年以美援興建,卻有日式澡堂的男十一舍。當一位人類學學生,就算能讀萬卷書,也得行萬里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