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9-06 林開世 民族誌影片 [2021民族誌影展]文化的相遇與連結 文化的流動與採借出現在一個令人驚訝的情境,穿越國界快速地轉譯到另一個不同的脈絡,並取得新的意義,激起另類的計畫與連結。這段幾乎被遺忘的歷史,透過紀錄片的拼湊與重建,在當前這種瘟疫災難盛行的年代,觀來特別令人鼓舞欣慰。也許瘟疫阻斷了我們許多人與人接觸的管道、切斷了許多溝通的橋樑,摧毀了許多的家庭與親情,但是不同的文化流徑會繼續被發掘,不同的意義與技術會在不同的社群中被詮釋與應用,只要人們沒有放棄對未來世界的想像,文化從來不會放棄希望。
2021-08-30 潘美玲 西藏 空間 印度的西藏地圖第22張:流亡者的房間 如果說宗教信仰是族群文化的世界觀,個人的房間就是就是個人境遇與心靈的空間具現,藏傳佛教是流亡藏人的大宇宙,他們的房間應該就是個人的小宇宙。近年來有機會拜訪流亡社會幾位知名人物的房間,近距離地觀察其人與其物的環境,以及在這個空間所開展的日常。雖然只是有限時間的停留,但在這些流亡者的房間所產生感動的片刻,也成為記憶的凝結。
2021-08-24 林益仁 環保運動 書介 先知?或是巫師:從曼恩看台灣環保先驅林俊義老師 在閱讀曼恩《巫師與先知》這本帶有強烈傳記性的生態反思作品時,不知什麼原因,我的腦海中不時出現我的恩師林俊義教授所寫的自傳《活出淋漓盡致的生命》。在自傳中林老師活脫地展現出在臺灣民主轉型中,生態先知與巫師對壘的諸多情節。曼恩不僅是個優秀的記者,他更像是一個經驗老道的民族誌寫手,在他的筆下不僅有文獻回顧的詮釋功力,更驚人的是他的文字中有太多他自己設身處地,跟人類學者一樣去到異地探詢與求知的親身經驗。以下,我也來效法曼恩,試著寫寫一些在台灣的脈絡下生態與人文思維如何互動的個人故事。
2021-08-17 陳如珍 COVID-19 親密勞動 她不是我的朋友:疫情下的家傭與雇主的故事 過去一年半以來,因為居家工作、上學與廣泛社交距離的限制,以至於一家人包括外傭長時間一起待在窄小的居住空間裡。一年多的時間裡從雇主的角度看,有許多微小的卻又是天天出現的不便和情緒。從研究者的角度看,又可以想像家傭們長期承受的、毫無喘息時空的壓力,更不要說來自社會的各種標籤和值得商榷的管治。作為一個人類學家要怎麼樣寫出這些在每個家庭關起門來後才發生的、多方的委屈與難言之隱?
2021-08-11 bricoleur 奧運 運動 體育 是什麼讓我們裹足不前? 芭樂寫手bricoleur自承不夠格當一日球迷,但在體操鞍馬項目奪牌後,也跟著紀錄片與體操選手做了一週的夢想迷。bricoleur本身就是長期作夢卻始終裹足不前的「永恆夢想家」,因此很想知道:人類學有沒有研究夢想?是誰比較敢於作夢,也敢於實現?是不是有的人比較有夢想的能力,但有的人比較缺乏?這自然牽涉到夢想是什麼的問題,以及如何去達成的問題。關於那些對於夢想感到茫然的人,bricoleur更想知道:是什麼阻礙了你的夢想?
2021-08-02 林浩立 運動 體育 性別 奧運 性別戰爭:奧運競技場上有男女對抗的運動嗎 有沒有奧運的比賽類別是可以看到真正不分性別、男女彼此的正面對決呢?答案是有的,那就是馬術。馬術是目前奧運唯一不分性別的開放賽事,但在過往還有三項運動也是如此:槌球(1900)、帆船(1900-2008)、和射擊(1968-1992)。本文將試著從更多面向討論這些有著男女對抗歷史的運動中複雜的性別關係。
2021-07-27 吳易澄 書介 精神醫學 心靈 《兩種心靈》導讀:從躺椅到藥丸:見證精神醫學的文化變遷 當我們情緒受困、睡眠困難,甚至感到精神折磨而必須尋求精神科醫師的協助時,醫生為什麼會說那樣的話、開那樣的藥?這些都是有其背後千絲萬縷的理由。人類因心靈受苦而求醫,在長遠的歷史中只是一個短暫的篇章,如今卻也成為某種主流;讀者也許會好奇,當代精神醫學的知識系譜與技術操作究竟是如何長成現在這個樣子?《兩種心靈》或許能提供一些答案。
2021-07-19 劉榮樺 傳播 資訊 神話 假新聞與神話 近幾年隨著假新聞對各地政治影響的升溫,與各地事實查核組織的成立,尤其是Google與Facebook透過資金贊助各類人工智慧與人類編輯的新聞贊助基金,使得假新聞成為傳播新聞領域重要的研究主題。本文試著從人類學對於神話研究的角度出發,探究如何從假新聞了解社會文化與對他者的建構。
2021-07-12 蔡丁丁 COVID-19 食物 社區 疫情下的機智小村生活 我們是否可以想像,如果台灣的每個縣市都慢慢開始有更多像無過合作社與嘟嘟配這樣的小規模、在地型的集貨與配菜平台,那麼當下一次疫情衝擊再來的時候,我們是不是就有機會讓多一點點的農牧生產者、集貨者、市場工作者、物流業者,以及第一線承擔家庭採買工作的家務勞動者,不用為了他人的飽足與健康、而讓自己與家人的健康涉險?
2021-07-05 左拉 水果作為現代圖騰: 從芒果乾、挺鳳梨農到全民買芒果 「圖騰」是人類學經典常見的分析對象,指的是人們把某種動物、植物或非生物當成自己社群的保護神、祖先、親屬,或精神代表,並據此作為婚姻、狩獵與其他儀式的依據。圖騰可以使社群團結,也用來劃清界線。但圖騰不只存在於遠古社會或是部落社群,也可能以不同形式存在於各種高度複雜社會至今。其中,超級日常的水果也常常具有圖騰意涵,可以擬人化、親屬化,並作為社群團結的符碼與物質。
2021-06-29 馬上瘋檳榔 疫情 學習 生活 在原來的生活裡流離失所:疫情下的人際互動與學習情境 五月疫情爆發後,本已很忙碌的人類更要直接面對「疫情下的親子關係」。當親子共處於工作環境,同時處理工作職務及體現親子學習,時間管理及家庭關係面臨重大挑戰。城市之間和城市與鄉鎮之間面對疫情的處境也有所不同,今天馬上瘋檳榔老師分享他在花蓮的經驗,同時反思原住民民族教育在疫情下如何繼續發揮,使在網絡進行的教育仍然具備實踐精神。
2021-06-21 江芝華 考古 社會實踐 教育 水源校區考古記 考古發掘是考古學給社會大眾的第一印象,也是考古家自我認同的基礎,即便很多當代研究者漸漸走向實驗室裡物的研究,但是考古發掘仍是進入考古的起手式,考古家們聚會時,談論的往往也是發掘的大小事,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田野故事。田野讓一群不甚熟悉,甚至不認識的個體長時間聚集在一個空間裡「貼身」相處,田野結束後,原先充滿差異的個體可能會漸漸形成某種群體認同,也有可能會演完一場灑狗血的八點檔,甚至會有刀光血影,畢竟考古田野裡,每個人都是帶傢伙的。
2021-06-16 給牛油皮耶吼 可口可樂 墨西哥 全球化 Mexico!Mexicoke!! 如果要說地球上有什麼企業和商品全球化的透徹,幾乎無孔步入的滲透到世界每一個角落的話,那麼第一個想起的如果不是麥當勞,就必然是可口可樂了。從19世紀到了當代,可口可樂公司幾乎成為全球化下最具代表性的企業之一。直到今日,可口可樂已是遍佈全球無酒精飲料。但是,原來可口可樂在本世紀初成為反全球化的象徵!今天,給牛油皮耶吼老師從它的發展軌跡、製造配方上的些微差異,以及有此衍生而出的種種都市傳說有關係,來分享這段既諷刺又矛盾的可口可樂故事。
2021-06-07 芭樂小編 跨文化群體間的性別政治溝通+酷兒臺灣的跨境地緣政治困境 在當代台灣的價值衝突之中,性別政治的位置近年來變得相當凸顯。除了同性婚姻的合法運動之外,可以有什麼樣的跨文化以及跨地域的思考?小編特此精選彩虹芭樂給各位讀者,收錄了趙恩潔老師與劉文老師在中研院的一場工作坊,分別就東南亞的前現代史中的性別實作,以及台灣在酷兒論述中的位置,一方面澄清亞洲酷兒本身的非線性史觀並強調多元傳統的觀念,亦思索酷兒理論在台灣在特殊的地緣政治與國族論述中所扮演的角色。
2021-05-31 林傳凱 政治 國家暴力 轉型正義 倒退著走向未來:一條白色小徑的探索之旅 在今天,談論到1949年至1987年的這段歷史,常出現各類各種「實然」或「應然」、抑或是源於不同脈絡的語彙「絞」在一起的狀態。例如,許多人習慣用「白色恐怖」來稱呼這段歷史。許多人會用倫理上的「人權」或「轉型正義」來探討這段歷史。但真正的問題在於──當聆聽者對「事實」或「脈絡」缺乏任何具體與有細節的理解時,光從「應然」面切入,很容易變成單向卻無聊的說教。那麼,該怎麼做,路要怎麼走?我把至今約850場的活動經驗,整理出一些簡要的筆記,在這裡與朋友們共享。
2021-05-24 邱韻芳 太魯閣族 返鄉青年 性別 《我長在打開的樹洞》:寫給支亞干部落的情書 在太魯閣族的傳統裡,男人打獵,女人織布,這是涇渭分明不可越界的規範。但Apyang喜歡織布,更愛打獵。因為gaya(禁忌),他只能用桌上型織布機,不敢碰Ubung(地織機)。對Apyang而言,想學習打獵不是因為殺生的快感,而是在認識自己生長的這片土地,以及連結自身存在和祖靈的關係,那是一種難以形容的神聖感。然而,曾經帶著Apyang一起上山得到許多獵獲的一位大哥和舅舅,之後卻好長一段時間沒有再聯繫……邱韻芳老師向大家誠意推薦《我長在打開的樹洞》,一起感受Apyang分享的生命故事。
2021-05-17 左拉 疫情 疫情是一種全球不平等關係。台灣疫苗不足,該如何看待? 疫情嚴峻,芭樂電台關心您。記得勤洗手、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避免所有聚會,上班分流、上課加強空氣流動或遠距或請假。今天芭樂電台遠距邀請到鯨教授與副作用教授對談,我們討論的主題是:國外日前許多防疫措施,真的適合台灣嗎?另外一個問題是,台灣疫苗不足,該如何看待?我們有請兩位老師對談。
2021-05-10 徐雨村 六房媽 過爐 民俗宗教 神明年年搬家、慶典歲歲茁壯:六房媽過爐與國姓公過爐的比較 雲林六房媽過爐、雲嘉國姓公過爐為雲林縣採行爐主輪值形式的跨村落宗教慶典,徐雨村老師分享珍貴田野資料,對六房媽過爐與國姓公過爐的組織概況、祭典規模的演變、過爐儀式內容的進行比較。在保存宗教文化資產時,兩者的組織略有不同:國姓公過爐採取以庄頭為主導聯合策劃,爐主配合管理國姓公神像;六房媽過爐的爐主享有較多主導權。在庄頭和爐主的磨合過程中,我們可理解文化資產、宗教信仰及社會組織的環環相扣。
2021-05-03 方怡潔 青年 人類學的青年研究 「青年」、「年輕」、「青春期」因具備生物特性常被「自然化」,使人忽略這些概念常由特定的社會文化力量創造,並成為一組具有權力差異的社會範疇。青年象徵著新與希望,在許多社會脈絡快速轉變的國家(如後社會主義國家),青年的形象常成為替特定政治經濟安排合理化的符號;反帝國主義、去殖民的國家建立計畫(nation-building project)也常與青年符號牢牢相繫。
2021-04-26 呂欣怡 環境 植物 隙縫中的生機:煉油廠旁的盆栽與人 後勁曾是臺灣草根環境運動的重要地標,超過25年的「堅持」,終能換得政府履行關廠承諾,讓煉油廠內的所有生產設備於2015年11月底如期停工。目前後勁共有四間當地人稱「樹仔園」的盆栽園,都位於聚落邊緣與煉油廠圍牆之間。這裡充滿了各種使用方式,如回收場、土石堆積、工程車停放、菜園,或是雜草荒地。夾雜其中的樹仔園外觀與周圍的混雜地景相當調合,都是由勞工階級居民利用零碎建材自行打造的空間,與蘊育盆栽傳統的中國園林美學大異其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