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2022-10-03 莫默
西藏 母親 女神信仰

想成為班丹拉姆(Palden Lhamo)的一個女人

今天的芭樂人類學,刊出在藏區從事多年田野工作,專長藏學與人類學的莫默老師所寫的長詩。詩文創作一向是芭樂人類學少見的文類。莫默老師的長詩,從在田野中育兒的母親經驗出發,傳達了藏傳佛教中複雜的象徵體系、拉姆信仰的神話與歷史,以及糾結的母女關係,宛如一幅文字的唐卡。歡迎大家來閱讀這篇美麗的長詩!
2022-09-26 鄭肇祺
環境 植物 生態

倒地鈴的意志

人類學「糾纏」正夯,每個人都愛糾纏。我研究過共生和共死,也理解到糾纏不一定是帶來希望,也帶來失望。糾纏的距離也許是一種美學,耕耘還是放手,種植還是野放,都存在拉扯。在小草的營地裡,欣賞過倒地鈴的意志,見識了瓊麻的硬刺,野莧還未滿地生長。台東大學的鄭肇祺老師沒有把小草的營地畫出一條條直線,但學習倒地鈴的蔓延,掌握其意志,每天隨性移動,我又做得到嗎?或許我跟大花咸豐草一樣,只想佔有,而非糾纏。可能這道難題,就是我對一種糾纏的距離的自我定義。
2022-09-12 王人弘
原住民 原創條例 智慧財產權

遏止歪風還是限制創意:「原創條例」的保護與約束難題

《原住民族傳統智慧創作保護條例》於2007年頒布之後,臺灣娛樂產業必須正視原住民族群權益,尊重當地人文化詮釋。不過,當代也有許多獨立或小規模創作者,囿於創作產業高工時低報酬的生態,在作品中運用臺灣原住民族文化特色時,無力負擔智慧財產權授權所需的各項成本,只能採取轉化或是模糊化角色與背景的方式,避免將創作主題與特定族群做明顯連結。今天的芭樂人類學,就由王人弘博士為我們介紹這些個體戶創作者,在不利的大環境之中,必須兼顧創作自由度、原住民族權益、族群文化傳播、市場接受度時所面臨的困境。
2022-09-05 張育銓
照顧 原住民 食療

超越時空的文化健康站實踐方案

台灣政府為落實落實原住民族的長照政策,由原民會依長照2.0原住民族專章在各地開設文健站,不過,文建站的計畫主持人、照服員都因各種抽查、超越時空的管理方式而疲於奔命。長者每天像是去「幼稚園」上課,大部分的人寧願在田裡工作,或在家裡、雜貨店等場所享受作更自由的生活。台東大學的張育銓老師長期關注文健站的議題,為了找出文建站「推廣原住民傳統醫療保健」的適切方式,自2020年起參與執行台東縣內的相關工作,從中反思以部落長者為主體的文化照顧可能性。
2022-08-29 謝ㄧ誼
水體 人類世 藝術

吃冰

夏天就是要吃冰。

你有否想過,吃冰原來和身體、微生物、細胞有關,水也以蒸汽、液體、冰的形式出現在城市、淨水設施,河溪、大海和空氣之間?陽明交通大學的謝一誼老師,以水體與世界的種種親密關係作為主題,從學術、藝術、生活中出發進行創作,讓我們知道,如可走出人類中心與自我中心的困局,或許有更多的靈光一現的思考。
2022-08-22 林老師
流行音樂 流行文化 舞蹈

走進Kiss舞廳與台灣80年代迪斯可風潮的人類學家

臺灣在70、80年代有沒有自己的迪斯可作品?畢竟,嘻哈在音樂形式上與迪斯可、放克、靈魂有著緊密的親源關係,而說不定臺灣的嘻哈音樂也有一個尚未被仔細探究的前身:我們過去有沒有可以比擬摩城(Motown)的黑樂聲響?我們有沒有自己的迪斯可年代?不過在思索這些問題的當下,我們渾然不知一個最重要的線索:臺灣1986年底開始營運的第一間「合法」舞廳,中泰賓館的Kiss Super Disco夜總會,因為SARS疫情衝擊和舞廳型態改變而在同一年收掉了。
2022-08-15 bricoleur
雅浦 貨幣 價值

從石幣到比特幣

各位芭樂人類學的讀者,可能有讀過關於蘭嶼芋頭幣、達悟幣(區塊鍊社區貨幣)的新聞報導,或許也聽聞過世界上最大的錢幣:西太平洋島嶼的石幣。今天的芭樂人類學,就由bricoleur為大家介紹雅浦島的石幣。石幣在當地語中稱為rai或者fai,是世界上最大的石造「貨幣」,也是貨幣史上的著名個案,更有考古學者認為石幣和當前的比特幣有不少相似之處。看看雅浦石幣這個非常早期的「社區貨幣」例子,或許可以讓我們好好想想價值的起源、貨幣的性質與形式、不同種類貨幣交換(流通)的範圍、貨幣使用社群等等歷久彌新的課題。
2022-08-11 呂欣怡
池上 地方 社區營造

《成為池上:地方的可能性》書評

位於花東縱谷北段的台東縣池上鄉,可能是台灣最著名、自我經營最成功的鄉鎮。除了遠近馳名的伯朗大道、金城武樹、無敵稻景,「池上米」與「秋收稻穗藝術節」更是將當地主要產業及歲時活動成功打造為品牌並成功行銷推廣的知名案例。黃宣衛老師於今年四月出版的《成為池上:地方的可能性》,是一本從人類學田野調查出發,卻能跳脫過去人類學研究區分原住民與漢人的傳統框架,結合微觀社區研究與巨觀新自由主義經濟體制和國家治理政策的紮實著作。此書探討池上近三十年來的變化,提問「池上如何成為池上」。今天的芭樂人類學,由呂欣怡老師為我們介紹這本對於社會實踐、社區營造、地方創生、合作經濟、區域歷史與公共人類學都深具啟發的新書。
2022-08-01 林開世
西方特殊論 人類演化史

西方真的特殊嗎?一個人類學的觀點

西方文明如何如何在短短兩三百年內取得全球性的霸權地位,在近代學術思潮中始終是個重要的辯論主題。從Weber的《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到近年來的《槍砲、病菌與鋼鐵》、《西方憑什麼》、《大分流》,都是回答這個「為什麼是西方」問題的著名作品。今天的芭樂人類學,刊出林開世老師為這個領域的新作《西方文化的特立獨行如何形成繁榮世界》(The WEIRDest People in the World)一書所寫的導讀。此書由任教於哈佛大學人類演化生物學系的約瑟夫.亨里奇(Joseph Henrich)教授所著。讓我們跟著學養豐富的林老師一起了解:從人類學的觀點,會如何解讀這本綜觀數萬年人類演化歷史、論證風格明確大膽,且跨越不同知識基礎的巨觀著作。
2022-07-25 彭仁郁
書評 檔案 威權

《他們說我是間諜》書評:最愛的人傷我最深?監控檔案中人類學家的間諜分身

如果你得知國家檔案局收藏著關於你的監控檔案,裡面布滿威權統治時期特務和線民為你量身訂製的觀察紀錄,你是否會有勇氣申請閱覽,一窺當年壓迫體制形塑的「你」的樣子?是否會追問曾經有哪些人,在什麼情況下,基於何種理由,選擇與政權合作,做出不利於你的證詞,操弄關於你這個人的「真相」?
2022-07-18 蔡書瑋
地景研究 人文地理 日常生活

誰的「日常」? 誰的「地景」? 小談東亞城市文化地景

在臺灣的一些負面新聞報導中,我們常會看到網/鄉/酸民在底下回覆: 「台灣最美的風景」、「三寶日常」、「8+9日常」、「暖市日常」、「南部日常」、「天龍國日常」等反諷字句,這些充滿本質主義的論調簡化了不同的人、地方、生活、文化價值,聽起來酸溜溜又惹人厭。不過這些評價也提醒著我們,即使身處臺灣,多數的我們也已察覺到身邊有許多不同的「日常」。從考察日常生活與地方文化的角度來說,這其實是個不壞的起頭。這篇文章想和芭樂讀者們聊聊有關人文地理學中的「地景」(landscape),以及如何從地景研究中探索「日常生活」(everyday life) 。
2022-07-11 趙恩潔
波多黎各 性別 都市民族誌

受苦的性別們與性暴力循環:一個抵抗壓迫,同時自我毀滅的內城故事

《尋找尊嚴:關於販毒、種族、貧窮與暴力的民族誌》深入研究1980年代末到1990年代初,紐約東哈林區波多黎各移民的生存處境,呈現在紐約內城波多黎各移民在貧窮與種族隔離下,所遭受的政治、社會、經濟與文化多重排除。和其他已中譯問世的內城民族誌相比,本書更著力描述邊緣女性的視角、個人受苦的性別化與性暴力循環,以及男子氣概、後殖民父權及厭女的深層心靈結構。趙恩潔老師在這一篇導讀中,特別從性與性別的角度切入,令讀者直視底層社會與厭女文化纏結的棘手議題。
2022-07-04 印地狗
巴基斯坦 民族音樂 流行音樂 情歌

當芭樂遇上可樂(一):一百種唱出愛的方式

上週末金曲獎揭曉,不知道各位芭樂讀者是否在週末也懸著心,期待聽到自己的愛團得獎呢?今天的芭樂人類學,特別邀請專長巴基斯坦音樂,個性活潑可愛的民族音樂學博士印地狗,為我們介紹巴基斯坦「最厲害、最受廣大聽眾關注、最揚名國際」的音樂演奏節目《可樂錄音室》(Coke Studio Pakistan)。這個標榜跨界融合的音樂節目,開播後持續至今,爆發充沛的創作能量,令無數觀眾感動、落淚、嘆服、敬佩,可以說巴基斯坦音樂產業極具生命力的「活的典藏」。讓我們隨著民族音樂學專家,一起聽聽這個充分展現流行脈動、伊斯蘭奉唱、民間蘇非詩歌、南亞地方文化,如煉金術般冶煉不同元素,融變出聽眾前所未有視聽感受的巴基斯坦國民音樂節目!
2022-06-28 許嘉麟
早餐 早餐店 飲食人類學

早晨與早餐店共舞的姿態

早餐店可說是台灣最為尋常的文化風景了。各位芭樂讀者們,可知道「一早醒來前往隨處可見的早餐店,購買一份熱騰騰的蛋餅、蘿蔔糕、漢堡或三明治,搭配一杯大冰奶」,對於居住在國外的台灣人而言,是多麼值得思念的深深鄉愁嗎?今天芭樂人類學將由飲食文化地理學家許嘉麟博士,從一樁在中國大陸商務旅館的早餐吧文化之衝擊開始,跟我們分享她在台灣的西式早餐店日常田野初步觀察。你將會發現,原來平凡無奇且隨處可見的早餐店,居然凝結著不同的時空速度與食物配置。
2022-06-20 男版小松菜奈
菸草 展覽 氣味

菸草的「文藝復興」:一段再發現的時空旅程

眾所皆知,吸菸「有害健康」,難道菸草真是一無可取嗎?菸草實際上一直都在人類學研究中,扮演相當的角色。2022年,台灣也掀起了一波以菸草為主題的展覽。且讓男版小松菜奈老師帶著大家一起看看菸草在人類社會中的各種面貌。
2022-06-13 何撒娜
胡台麗 台灣人類學家

她那閃閃發亮的背影:紀念胡台麗老師(1950.3.11-2022.5.7)

2022年五月七日,胡台麗老師離開了我們。胡老師是重要的人類學家、作家、紀錄片導演與製作人、臺灣民族誌影展創辦者;她的積極、熱情、溫暖、勤奮、行動力,深深影響了每一位認識她的人,也深深影響了台灣社會。在臉書的胡台麗教授紀念專頁上,每篇來自朋友、同事、晚輩、族人、學生、藝文界的懷念文字,都讓我們看到胡老師勤懇真摯的風範。

《永遠的田野──胡台麗追思紀念會》將於6月14日華山1914文創園區中四A館下午2點舉行。並於中研院民族所臉書專頁直播。在追思會前夕,芭樂人類學謹刊出現任教於東吳大學社會學系何撒娜老師的紀念文字。
2022-06-06 蕭鄉唯
共學共作 社會實踐 農事曆

讓我們一起掉入「陷阱」:niamen a quma──排灣族農事曆

月曆可以是陷阱嗎?這週的芭樂人類學,由蕭鄉唯老師為大家介紹臺東大學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中心與啦里吧文化健康站如何共同執行「原住民傳統醫療保健計畫」,並在面臨經費缺乏、人力不足、長者年邁、青年外流、田地即將被回收等種種挑戰之下,試圖經由設計「niamen a quma──排灣族農事曆」,延續多方共學共作的親密關係。憑藉藝術人類學的思維設計而成的農事曆,期盼透過閱讀與使用,觸發並捕捉更多參與者的好奇與興趣,使讀者宛如掉入陷阱,促使共學共作精神隨著農事曆的發行擴散,延伸到大竹高溪流域以外的家戶。以Alfred Gell的話來說,農事曆承載了多方互動的動能,具有引發實踐的能力,並將啟動嶄新的共學共作形式。讓我們來看看這段生動又曲折的「陷阱」設計歷程!
2022-05-31 羅永清
衣索比亞 社會企業

衣索比亞記事:憶2019年世界社會企業論壇

世界社會企業論壇在英國及英國文化協會的倡議以來已經是十多個年頭了,2019年大會在東非的衣索比亞首都阿迪斯阿貝巴舉行,我第一次參加這個論壇,算是亂入,跟著台灣幾位社會企業的重要推手來參加,由於我對於台灣的幾個原住民「社會企業」的長年觀察,似乎我還是有參考點來考察比較國外的社會企業(social enterprise)的實踐方式。
2022-05-23 林果葶
流行音樂 原住民 聆聽

「聽點」初探,⼀種聆聽切入⾓度的觸發時刻:以《神遊》與《O Milaladiway 詠歌者》專輯為例

本⽂企圖藉由「聽點」詞彙的初探,試著由⾳樂作為媒體和內容的差異,來詮釋聆聽切入⾓度的觸發時刻,「聽點」觸發的可以是⾳樂「轉譯」時的新意義,也可以是扭曲或失去的訊息。⽂中特意選擇兩張跨⾳樂類型與跨⽂化意涵的專輯作為舉例,期許從聽者的介入,探究聽者、創作者與⽂化社會脈絡所創造出的空間,以及⾳樂被視為媒體所承載的意義和⾳樂作為內容所喚起的對話,來理解聆聽作為⼀種態度。⼈類除了閱讀所產⽣的「觀點」以外,在聽覺上則可藉「聽點」彰顯當代以⾳樂為主體的審美⾏動。
2022-05-16 劉文
電影 亞裔 美國

從單線美國夢到宇宙跳躍:《媽的多重宇宙》中世代交錯的亞裔美國意象

《媽的多重宇宙》是一部亞裔美國電影。其故事與情感的成立,是依靠著亞美脈絡對於世代的紛爭以及對亞洲的想像(與致敬)所堆砌成。它在兩個多小時的電影之中巧妙地運用並且轉化了亞裔在美國好萊塢主流市場中,陰魂不散的刻板角色印象,以及楊紫瓊這名跨國亞裔演員—藉由她本人所帶給觀眾的聯想,尤其是香港電影給予華語電影圈的多元符碼,帶來一名亞裔女性角色在西方霸權視角外可以有的無限潛力。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