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2023-02-28 李梅君
AI 階級 環境

我和 ChatGPT 合寫了一篇 AI 警世文

當紅的 ChatGPT 來了,你跟它聊過天了嗎?不論你喜歡或不喜歡,AI 大眾化的時代已經揭開序幕。但是,我們有理解過AI帶來新的產業革命之餘,對勞工、環境的剝削嗎?對網路上資料主權、被遺忘權的影響又是什麼?正是在 ChatGPT議題大發酵的這個時刻,總是要把數位文化想得複雜一點的人類學家李梅君老師,今天聯手 ChatGPT提出幾個警語,讓我們一起來面對 AI 時代的倫理政治。
2023-02-24 盧柔君
考古學推廣教育 公眾考古學 日本考古學

在考古現場傾聽故事(上):跟上日本最夯的富雄丸山古墳限定導覽

一月底東亞考古學的新鮮事,是日本奈良地區古墳時代的遺址出土了巨劍跟盾形銅鏡。冰天雪地中限定兩日的遺址開放日,是一睹遺址樣貌的絕佳機會。正好在日本調查的考古特派員盧柔君潛入現場,看著看著,睹物生情,不禁想起家鄉的遺址開放日。究竟台日考古界的發掘現場的樣貌以及公開的風格有何不同,是否比較日式,在奈良開放的遺址又有何特色(有鹿嗎?)且看上集,由特派記者(任教於台大人類學系的盧柔君老師)為首先大家帶來第一手的遺址參訪報導。
2023-02-13 許嘉麟
飲食文化 廚藝技藝 法國文化

到法國學習廚藝:異文化下的技藝學習

法國的廚藝學校在近二十年間成為有志想要從事餐飲工作的人進入產業的一種方式。然而,到底廚藝學校是如何協助他們的學生學習並獲得餐飲工作所需要的技藝呢?而到異地學習廚藝技藝的過程,除了由廚藝學校獲取必備的能力之外,這些學生又如何從不同面向深化自己對於法國飲食文化的理解呢?今天由專長飲食文化地理學的許嘉麟博士為我們介紹這些學生的經歷,一探前往法國學習廚藝的吸引人之處。
2023-02-06 印地狗
巴基斯坦 流行音樂 蘇非 融合

當芭樂遇上可樂(二):巴基斯坦音樂產業的縮影

去年夏天,印地狗在芭樂人類學開啟了介紹巴基斯坦流行融合音樂節目《可樂錄音室》的話匣子(https://guavanthropology.tw/article/6939),各位觀眾們有沒有對這群音樂製作團隊產生好奇,想進一步認識節目創立的時空脈絡呢?今天就讓我們進入「當芭樂遇上可樂」連載的第二篇,來看看《可樂錄音室》如何可以視為醞釀二十年的巴基斯坦音樂產業的集大成,並在過程中窺看巴國社會自1960年代的政治經濟宗教文化變遷,以及「蘇非搖滾」在此發展的獨特脈絡。另外,也可以透過幾個時代里程碑的巴國音樂影片,體驗二十世紀全球化時代的跨國懷舊!
2023-01-30 謝力登
功夫 武術 中非關係 歷史建構

尋找功夫的 「真正歷史」

二十世紀中後期以來,「中國功夫」(武術)隨著李小龍旋風風靡全球。很快地,武術的類別與起源地,漫溢出了中國,囊括了日本(空手道)、韓國(跆拳道)等東亞國家。漸漸地,世界各地也有武術起源的傳說。各位可能有聽過這樣的版本:「武術先在非洲被發明了,後來被帶到印度,最後一位叫菩提達摩的印度和尚將武術帶到少林寺」(Green and Svinth 2003)。但你有聽過武術起源於中東,隨著伊斯蘭教而傳至非洲;或者來源自天使的發明,由精靈教給人類,精靈還是道場武術教師的直接師承?
2023-01-23 林老師
嘻哈 原住民

從「阿帕契」到「1.35倍」:饒舌美學與族群意識的碰撞與共存

如今饒舌已從一個底層的口語技藝成為高度成功的全球商業事業,其表現的情境也從非裔美國人社群內部轉移到高度流傳的串流平台和萬人矚目的舞台。因此,原本的符號使用美學現在必須面對更嚴肅的當代身份政治,以及更複雜的在地文化價值。
2023-01-17 林徐達
書評

回覆《在奇幻地》書評

大家好!兩週前我們家主任宜澤寫了一篇洪荒書評,真的很謝謝他這篇畢生代表作。我主要回應這篇芭樂書評裡提出的三個問題,在每個問題回應內容中再穿插回覆書評裡其他看法。這三個問題很大我有一點難以聚焦(事實上是我很容易發散),我盡量在有限字數裡試著回應。回答得不好還請大家包涵。
2023-01-10 官元瑜
原住民音樂 南島跨域音樂 文化交流

南島跨域音樂合作在吹什麼風?(上)

臺灣近年來吹起一股「南島風」,尤其原住民流行音樂圈更是如此,經常藉由強調「跨南島」的音樂互動合作,突顯臺灣在南島語區域間的重要性。本週的芭樂人類學,由專長民族音樂學的官元瑜博士,為我們檢視南島跨域音樂合作中不同層面(如:音樂語彙、主流規範與地緣政治)的權力關係,進而反思「南島」作為音樂概念與文化交流的問題、可能性與局限性。這個議題不小,元瑜有不少故事可談,今日先為各位刊出上篇。
2023-01-06 林老師
音樂 流行文化

60年代的阿哥哥風潮,台灣流行音樂史上被忽略的一章

60年代台灣流行音樂的阿哥哥風潮是在一種被默許又監控、實驗但又有幾分經驗、想要解放但又不能縱欲的曖昧情境下進行的,而反映出來的就是一種平直、收斂的節奏感。往後,這將會深刻影響台灣流行音樂發展的走向,也讓我們在70/80年代的迪斯可、90年代的嘻哈有著不同的面貌。
2022-12-26 李宜澤
精神醫學 思覺失調 書評

當思覺失調者做了一個夢,人類學家如何知道是夢還是幻覺?:從奇幻地出發的民族誌觀點

當思覺失調病患做了個夢,人類學家當然把它當作夢來聽,但是醫療案例可能會讓他另外以幻覺的臨床多樣性來重新理解這個故事。在這麼多拓樸式的醫療田野現場中,我們看到慢慢走老師一直在讀者身邊說故事,帶我們走入許多過去看不到的機構處境。當我們與醫療田野中的人群透過奇幻地相遇,我們也似乎聽到自己主體錄音帶的B面歌曲。也許下次在奇幻地的住民都放風離開機構之後(而我們的眼光進入護理站作為文化體系),我們會聽到更多到B面的故事。
2022-12-20 邱韻芳
原住民 原專班 環境教育 技藝

我的暨大原青筆記:與文化連結的N種方式

人類學家David Graeber在《規則的烏托邦:官僚制度的真相與權力誘惑》一書中指出了「玩樂」和「遊戲」的差別--前者是不拘形式的創意,但後者意味著規則。在暨南大學長期陪伴學生流連在暨大原保地的邱韻芳老師分享,在觀察原青學生於原保地共學共作文化技藝的過程中,逐漸體會出兩者的重要差異。相較由他人設定了「遊戲」規則(例:如教學計畫)而限制了一起學習的過程,位於樹林旁的原保地及後山擁有類似部落文化氛圍,適合學生自由採集、尋寶的大型「玩樂場」,成為極少數得以拒絕被績效控管、當代原住民青年得以散發閃閃發光的力量的另類異質空間。
2022-12-12 雪裡紅
自我民族誌 俗民紀錄片 再現

自我民族誌與俗民紀錄片:除了「再現」、「主體性」之外

人類學家以自身作為研究對象有學術價值嗎?以自我為主角的民族誌合理嗎?如何維持客觀、判斷真實性、證明可信度?微觀角度下呈現的研究發現,和其他人有什麼關係?這些微觀研究,是否具備足夠的公共性,因此具有其存在的價值和意義?這些提問背後有著對於學術研究過程與成果之想像。例如,認為社會科學研究應該完全客觀中立、全然不受個人價值觀影響。又如,認定「他者」(或包含自我)是大尺度單位—如「文化」、「社會」、「社群」等—才能啟發有學術意義的討論。以上都是老師們在人類學課堂上最常被同學問到的問題。今天就由何浩慈老師為大家從「自我民族誌」與「俗民紀錄片」(或稱「民俗學電影」)來為大家說明這些疑問。
2022-12-08 吳明季
阿美族 性別 權力

阿美族女性不能參與公共事務嗎?

目前大眾對阿美族的社會文化特性的理解,經常將阿美族歸類為母系社會;家族事務由女性負責,財產家業也由女性繼承。部落公共事務則由男性主導,年齡階級只有男子可參與。當代有志投身部落公共事務的阿美族女子們,經常因為「女生不能接觸公共事務」而受挫。今天,由深耕阿美族奇美部落數十年的吳明季博士為我們梳理:當前阿美族女性參與公共事務所受到的限制,乃是經歷了長久的殖民、資本主義化、父權意識形態的的共構而形成。唯有透過細緻且系統性的檢視,才能讓我們更清楚阿美族女性參與公共事務時的歷史脈絡與改變,也看到不斷生成變動中的創意和可能性。
2022-11-28 陳怡萱
文化復振 土地

文化復振實踐中的族群、土地與發展想像

文化復振只是恢復傳統嗎?要理解這個更為動態的過程,我們需要更多面相的深入了解。例如,臺東縣南迴地區的文化復振如何跟外在社會脈絡相互輝映,可見於金崙地區排灣族人面對觀光業發展蠶食鯨吞族人生活空間時,積極地透過文化復振在重新凝聚部落的向心力,同時喚醒族人對土地歷史的重視。今天,政治大學的陳怡萱老師帶領我們認識,排灣族人如何共同形塑發展的想像,以及土地跟自身文化的關係。
2022-11-21 林益仁
影評 泰雅 原住民

非影評:《哈勇家GAGA》中的和解內涵

泰雅族人有和解sbalay的儀式,是因為常常衝突,和解完了,隔天就又衝突,然後又需要和解。其實,這就是人性,其中有生物為了生存爭奪資源的天性,也有超越其他生物的地方,像是彼此的包容,忍耐與慈愛。我想《哈勇家》真的不僅是泰雅族人,也是我們其他人群的真實寫照。說真的,泰雅族的Gaga與Sbalay真的教了我很多。
2022-11-14 給牛油皮耶吼
美好生活 社會運動 南方

從南方萌芽,在南方成長:Buen Vivir美好生活運動

「只有想像世界的其他可能性時,才有機會改變此在的這個世界。」(Alberto Acosta)。「本體論轉向」、「南方」是這幾年人類學當中相當熱門的關鍵字,這兩個詞彙指向的是一種人類學思考世界的方式發生了改變。從過去以人為中心開展的思考路徑轉而開始注意非人的生物、物質等等其他和人類共存共生於此世存在,並且試著以人類以外的角度、以非西方哲學傳統下所建立起的認識論來理解這個世界。這些理論發展有其生根於各地的思想基礎,而今天給牛油皮耶吼老師要介紹的這個源自拉丁美洲的Buen Vivir—美好生活運動,正是在這個脈絡中影響深遠的一場極具草根性的社會運動。
2022-11-01 彭仁郁
傳柯

千面傅柯 ——從瘋狂與死亡邊境發動的思想

傅柯(Foucault)作為當代最重要的哲學家及心理學家,同時亦有各種作為人的身份。傅柯自己曾明言,他的每一部著作都宛如自傳的片段。既然當事人如此宣稱,作傳者和讀者形同取得了授權,逕可大膽將他的生命經驗與思想路徑交叉閱讀。當然,二者之間的相互指涉,從不是線性因果關係。今天,中央研究院民族所彭仁郁老師帶給我們Didier Eribon (艾希邦)著的《傅柯》的書評,並讓我們更為了解傅柯一生的遭遇,如何讓他不斷在日常角力中來回測試,持續進行知識、權力、關係的批判和自我批判。
2022-10-25 官元瑜
影展 音樂 聲音 語言

聆聽「華語」的多語性:2022華語音樂影像誌聯展

「華語音樂影像誌聯展」是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數位典藏中心與上海音樂學院賀綠汀中國音樂高等研究院暨亞歐音樂研究中心合辦。除了強調華語語系(本身就是複數存在的語系)的多語性之外,英文名稱也特別以複數的musics來呈現多元音樂文化。因此,在多元與混雜的脈絡下,不管是sinophone(複數聲音)或是musics(複數樂音),都是不斷去中心與再中心、產出具有主體能動性的多元理論工具。另外,「華語」放在「音樂影像誌」的概念中,更強調了「聆聽」之於「對話」交流的重要性。
2022-10-17 吳明仁
LGBTQ Papua New Guinea 紀錄片

誰是Moshanty?在巴布亞紐幾內亞的同志社群

下週 (10月29日) 就是第20屆臺灣同志遊行。今天的芭樂人類學,由專長巴布亞紐幾內亞(Papua New Guinea)民族誌的吳明仁博士,為大家介紹兩部關於同志社群在巴紐的影片,讓觀眾理解同志社群在巴紐遭受的歧視與暴力困境,以及他們被接受與關愛的可能。如果你喜歡《天堂性向:男生變女生》;那你也會喜歡《I'm Monasha》。如果你喜愛薩摩亞的fa’afafine解構性別二元論述;那麼,你也會喜歡巴布亞紐幾內亞的Moshanty的活力、韌性與愛。
2022-10-11 高郁婷
都市人 城市美學 社會轉型 空間 移動 存有狀態 彰化

都市人:從翻譯的主體到歷史的行動者

當都市性中的都市生活與「文明」進程扣連,作為對比的往往是鄉村,即一處看似尚未精緻化的地方。但是,以西方文明化價值為取向,是否就是一切?今天,高郁婷博士帶我們走到其故鄉彰化,了解另一種理解方式:成為「都市人」的過程,以及這個過程蘊含的「都市性」與「城市性」面向。從「歸家者」、「巡遊者」、「留守者」這類非典型都市人質疑家鄉小城的案例出發,我們可以重新聚焦人類存在的狀況,由此縫補城鄉二元對立的思維模式。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