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2021-01-19 劉正元
原住民 民族植物 儀式

《Cumacʉ’ ʉra Kanakanavu Karukarua》:看見卡那卡那富族民族植物

「你們這本書會成為典範。」
在研究所課程與社區營造計畫的交錯下,劉正元老師獲得了卡那卡那富族民族植物的專書出版任務,與學生一起向耆老們學習各種民族植物的使用情況、意義,進而認識族人與自然的互動關係。這本專書以耆老姓名作為主要作者、撰文者姓名為次。這本專書,除了讓讀者學習原住民生態智慧外,背後也隱含某種傳統話語權的翻轉。
2021-01-11 林益仁
原住民 環境 學術

一篇「走動」了七年的學術文章背後

這些敘事,套用生態哲學家Holmes Rolston III的話,即是「故事居所」(storied residence)。更重要的是,這些多元與豐富的敘事必須傳講下去,而我們的論文僅是受到這個口述傳統的啟發下,所產生與做出的微薄貢獻。就像是年輪、年記、食譜、以及河流,這些物都將許多自然與人類社會中的事物連結在一起。我們總是像Haraway所說的,用這個物來講其他物的事,用這個故事來講其他的故事一樣,在一種比較深層的反省中我們之間是彼此連結的。
2021-01-04 林浩立
原住民 漫畫 再現

從歷史寫實到政治批判:淺談台灣原住民主題漫畫

台灣原住民漫畫「歷史寫實主義」的色彩相當鮮明,重視創作過程中資料蒐集的環節,並強調所描繪群體的文化「原真性」。然而原住民漫畫也有相當豐沛的批判能量,能夠從畫冊中的另類現實擾動殖民體制帶來的刻板形象,並重新想像其文化主權和身分認同。其實不論是歷史寫實主義還是政治批判的風格,都無法輕易框限漫畫豐富多元的例子,因為漫畫的精神不就是不斷想像、超越和挑戰。
2020-12-28 邱韻芳
原住民 建築

用雙手實踐「傳統」:見證一座涼亭的誕生

今年夏天,暨大原住民保留地又神奇地出現了一座涼亭,和前幾棟建物不同的是,它並非典型的某族群傳統建築,過程中也未邀請部落族人來現場搭建或指導,而是原專班的一位賽德克族學生浩文與他的排灣族學長漢笙花了一個多月的時間,用倆人所理解、想像的「傳統」工法聯手完成的作品。我有幸見證、參與了他們實踐夢想的歷程,並從中得到許多啟發。
2020-12-21 左拉

2020芭樂精選聖誕歌

聖誕歌可以用來反戰,用來翻轉保存文化傳統(是「翻存」而不是「封存」),也可以用來政治諷刺。可以用來抒發失戀,也可以用來表達失業。或是,用來一邊嘻哈,一邊反思。
2020-12-14 王冠文、徐苡庭
考古 科技 實驗室

來去實驗室出田野

科技考古學做為一門學科分支,有其獨特的領域發展脈絡,實驗室技能的掌握、資料數據的處理、實驗室之間的溝通合作、以及考古與科學知識的整合,是科技考古學以實驗室做為「田野」的重要實踐過程。實驗室做為科技考古學主要的研究活動場域,比起單一學科的實驗室,更強調合作、溝通、以及相互理解的重要性,這是科技考古學「田野」的重頭戲,也是其不亞於傳統考古田野的挑戰之一。
2020-12-07 彭保羅(Paul Jobin)
台北雙年展 拉圖 氣候

拉圖、施密特與台北雙年展的戰爭和外交

2020台北雙年展正在舉辦,來自中央研究院的彭保羅老師參加了「你我不住在同一星球上」的「外交新碰撞」開幕研討會。藉此討論拉圖定義的「氣候戰爭」和「氣候外交」概念機會,他提出一個有關其形容為「恐怖思想份子」施密特(Carl Schmitt)的問題:我們真的需要引用他嗎?
2020-11-30 邱筱喬
金門 公民 親屬

翻轉金門:地方青年的公民實踐與可能性

清末民初之際,台澎金馬等島嶼有各自不同的歷史遭遇。這些島嶼在1949年後同屬於一個政權治理之下,卻因反共大戰而有彼此迥異的戒嚴時期經驗;儘管如此,台灣本島還是離島居民尋求生計改善、階級流動、與人生夢想的期許之地。對於在戒嚴末期出生,與台灣民主化歷程一同成長的金門青年來說,他們在家鄉所進行的各種類型的公民實踐,並不是以金門和台灣間的歷史差異來強調金門在地認同,而是建立在金門與台灣隸屬同一政權治理所享有的民主與自由之上。
2020-11-24 楊豐銘
COVID-19 自由權 公民

給我們聖誕假期,其餘免談:疫情中堅持社交權的法國人

法國哲學家André Comte-Sponville 曾說:「我寧願在自由的國家染上Covid-19,也不願在極權的國家中無恙」(J’aime mieux attraper le Covid-19 dans un pays libre qu’y échapper dans un État totalitaire)。沒有大餐也沒有廣大親友團聚的聖誕節,還能稱得上聖誕節嗎?熟悉法國文化的楊豐銘老師,分析疫情之下,政府與人民之間的互動,從而說明社會契約精神在當代的實踐。在法國政府抗疫所展現的施政能力飽受質疑的情況下,能不能放假出門,成為了一場爭取公民自由權的生活政治。
2020-11-16 彭仁郁
民主

民主自由,或一場讓蝕者復返的救援行動

多虧了極權統治者極度自戀的荒謬大外宣,以及一顆受罪咎感鞭策而力求振作的頹廢心靈,一部分被自由世界長久遺忘的失蹤者,終於找到回家的路。只是,回家之路崎嶇漫長。當在地獄中度過的時日,已超過被硬生生拔離家園時的年歲,吹拂著人事全非的家鄉的自由空氣,竟比牢獄中已熟稔的毒瘴,更為冷冽。
2020-11-09 陳怡萱
田野工作 倫理 原住民

當田野地變成教室?政大泰雅族民族學田野調查課程與我

自從世稱「田野調查之父」馬凌諾斯基在因緣巧合之下來到了大洋洲上初步蘭群島進行了長期田野並豎立了民族誌田野調查(ethnographic fieldwork)典範之後,田野調查成為了民族學與人類學學門中重要的成年禮。但是身為民族學與人類學的門徒,要怎麼開始做田野?怎麼做好田野?究竟有沒有人能教你做田野?這些問題好像都成為老師們嘴邊一抹神秘的微笑,等待學生自己去揭開田野神秘的面紗、自己去體驗田野中的酸甜苦辣。
2020-10-26 劉文
資本主義 抗爭 美國 黑人

黑人的命與種族資本主義:半世紀以來的美國黑人抗爭

全球疫情蔓延之下,新冠肺炎病毒的傳染與破壞性幾乎燒盡整個2020年,而另一株強力與影響性幾乎等同肺炎的火苗,非美國的種族紛爭莫屬。今年五月底,明尼蘇達州一名非裔男性佛洛伊德(George Floyd),因涉嫌使用假鈔而死於警察不當執法暴力的事件,在疫情中引起全國關注,甚至是引發全球大規模的抗爭,重新將美國長年以來的種族矛盾推至最前線。
2020-10-19 男版小松菜奈
西藏 儀式 死亡

「旺燈要砍人啦~~」—禿鷲 X 屍體 X 天葬師

天光未啟,溫文儒雅的天葬師—旺燈,孤身盤坐於天葬台上替亡靈唱誦經文,為祂鋪築這一世的最後路程。我隔著溪水從對岸認出了他,右手的卜朗鼓咚咚作響,左手搖著玲,趁著夜與晨親吻之時,那畫面渲染著一股謎樣的美。霎時,我停下腳步,只想遠遠的凝視,深怕任何一個不合時宜的姿勢,打攪了祂與塵世的道別。「美好的事物從不尋求關注」,腦海裡浮現這句話,我摒住呼吸,任時間繼續流淌。「早上好」,旺燈露出靦腆的笑容對我說。
2020-10-12 鄭肇祺
COVID-19 治理

疫情下,誰的常態?一群年青學者的學術探索

全球疫情蔓延中,到底什麼是常態?身在臺灣的鄭肇祺老師,常常懷疑著,只是出門要多帶一個口罩(基本上不用戴著),我就是回歸到生活的常態中嗎?還是,對比北美(甚至世界上)的各位,我的生活才是非常態?一場人類學年會的Panel,可說是年青學者的一次探索,在危機重重的2020年,檢視各自田野(中國、日本、臺灣)面對新冠狀病毒的威脅下如何應對。疫情下,國家如何定義「新的常態」?治理(或是從上而下的管治)產生了什麼樣子的新常態?這些都是在疫情爆發後的數個月內形成,帶有重要意義。
2020-10-05 Berch
南美 考古 木乃伊

平凡社群中,不平凡的Chinchorro木乃伊

在距今七千年的智利海岸沙漠區域,Chinchorro做為社會結構相對單純的小型社群,由於環境因素被迫面對極高的嬰幼兒死亡率。面對心理的衝擊與悲傷,選擇投入資源,透過形體的轉換使得離世的親人能以不同形式繼續參與社會活動。因此,我們看到的木乃伊不只是安地斯山最早的生死或宇宙觀的呈現,還包括以人性情感為出發的社會價值。
2020-09-28 趙恩潔
南方 原住民 文化

南方的南方:她者亦是共同體

冷戰後,國際間不再只以政治系統(第一、第二、第三世界)或貧窮程度(已開發、開發中)來分類國家,更強調「全球南方」等後進者共通的發展困境。透過「全球南方」的論述,世界再次打造出一個虛幻的美麗願景,一種換湯不換藥的、單一、「進步」的線性史觀。《南方的社會,學》反對一個虛假的南方。「南方」不是一種地理方位,不是一種開發程度,而是一種擁抱內外異己的概念。「南方」以更多元的方式來反對經濟至上的觀點,也更堅持去體悟多重交織下的,南方之中的南方。
2020-09-21 江芝華
考古 社會實踐 公眾教育

考古遺址的可能性

全台各地的搶救發掘如火如荼的進行著,考古家為了不與社會"發展"衝突,到處盡“社會”責任,同時,又要傷腦筋如何“典藏”這些被請離的“資產”,更別提那些依靠考古發掘所產生如吉光片羽般的故事,不知在這社會中如何安身。是不是有另一種可能,人、土地、歷史與未來?本週,江芝華老師以組織丸山遺址考古營隊的經驗,分享在地居民的肯定、參與及討論,如何影響了公眾對考古工作的印象。過程中,有居民回憶起過去村里自釀醬油的打黑石聲音,從而製作出當年打黑豆用的工具。當不同聲音可以被尊重、被訴說時,他們就有可能共存,並開啟更多有待共同討論的未來。
2020-09-14 郭佩宜
COVID-19 大洋洲

當島嶼遇到流行病毒:COVID-19下的大洋洲

當全球COVID-19疫情已經突破2900萬人確診,大洋洲是世界上少數的淨土。截至目前為止,尚有十二個大洋洲島國保持零確診。同樣都有島嶼做為天然屏障, 為何有的國家或地區疫情嚴重,有些輕微,其他則守住了零?疫情對大洋洲的經濟影響為何?
2020-09-08 陳玉苹
原住民 傳統領域

「在這裡團結起來」:光電爭議中的卡大地布部落

卡大地布部落的男子會所制度恢復與其他文化復振活動成功之後,對於部落公共與文化事務的決策與治理成效極佳,成為其他部落參訪與「取經」的對象。而在近日的知本溼地光電廠案上,卡大地布部落更是台灣第一個面臨土地的轉型正義與綠能開發的價值衝突的案例。在五五波的投票結果與充滿爭議的諮商辦法之後,究竟,光電廠案能有甚麼出路?
2020-09-01 林老師
全球化 展演 種族

黑臉文

最近威斯康辛州非裔美國人Jacob Blake在與警方發生衝突後,返回車上的瞬間被射擊七槍的事件,讓從五月以來抗議George Floyd因警方壓制致死的「黑人的命也是命」(Black Lives Matter,以下簡稱BLM)運動火焰又再度燃起。獲得全球響應的BLM在亞洲也有聲援的行動,但因不同的地緣政治和族群歷史背景,力道強烈不起來。特別是在台灣,雖然也有自身的種族主義問題要處理,但「黑」(Blackness)往往不被認為是該檢視反思的範疇。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