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2022-04-03 雪裡紅
發展研究 發展人類學 人類學與發展

人類學 feat. 發展研究:殖民批判與人文關懷

人類學與「發展研究」(Development Studies)是相愛相殺的兩個學科,但歷經時代變遷,兩者又再相逢。什麼是發展?什麼是發展研究?和發展人類學關係如何?人類學和發展有什麼愛恨交纏的關係?雪裡紅老師梳理當中的殖民脈絡,反思各種典範轉移下的話語與實踐所面對的困境與挑戰。
2022-03-30 madi
新幾內亞 經濟發展 礦業

「塵埃落定」The endgame?

採礦總是在還沒有開採之前就開始,在結束之後還沒有結束。這不是繞口令,而是對於時間性的思考,也是實際採礦區的生活經驗。Emilia Skrzypek(2020)的新書Revealing the Invisible Mine即在討論礦還沒有被開採前,各方(stakeholders)已激烈動員,讓「礦區」(the mine)該有的狀態樣貌漸漸浮現,成為我們所熟知的樣子;Jamon Halvaksz(2008)的早期文章“Whose Closure?”則討論礦場在關閉之後,公司走了,人對於發展的慾望卻還激盪著,並將過去的經驗,投資在下一個開採機會。
2022-03-28 羅素玫 Alik Nikar
COVID-19 田野工作

Covid19世界中的線上人類學實踐

我並沒有打算要做數位民族誌的研究,過往也只是幾次運用社交媒體和網路來彌補遠距互動的困難,但近期在一些不得不進行的情況下的一些嘗試,其實是開啟了我與既有的報導人之間某些新的互動形式,卻也同時帶來我許多反思方法的困惑,因為建立關係是在田野工作一開始的時候非常重要的,可是看不到人,透過間接的朋友介紹與短暫的線上互相認識,能夠建立起長期的互動關係嗎?
2022-03-22 邱韻芳
大專生 青年 原住民 文化學習

自我認同、歧視、與文化學習:當代大專原青的心理壓力

雖然台灣的主流政治正確意識形態早已從「獨尊中華文化」轉變成「多元文化」,現今原住民族的生活和文化型態也越來越多元,但大社會對於原住民的認知和刻板印象卻依舊非常狹隘和固定,數十年沒有什麼變化。邱韻芳老師認為,許多原青努力地希望透過文化,去肯認自己的身分,但當部份原青認為自己對自身文化不夠熟悉或是離文化很遠,心中出現了沉重的壓力。當主流社會對原住民的隔閡、誤解、歧視仍深,學習文化是源於自身的動力和渴望,而非為了滿足他人,尤其是大社會認為原住民應該如何的期待。
2022-03-16 趙恩潔
烏克蘭 戰爭 地緣政治

誰的地緣政治?了解3種截然不同的烏克蘭全球論述

這是二十一世紀的第二十二年的第三個月。十二天前,大部份的人們不太認識烏克蘭,不知道他們是誰,他們想要什麼。現在,她們是世界輿論的中心。在本文中,我將指認三種分佈不均的烏克蘭全球論述,它們各自的邏輯、關懷與優缺。這三種論述,都有各自值得我思考的地方,因此我試圖不美化、不醜化、也不控訴任何一方是「被XX洗腦」。當然,我絕不可能在一篇短文中包山包海。但我希望先將這些表面的地緣政治觀點的差異凸顯出來,再進一步指認這些觀點背後更深層的邏輯,提供給讀者一種換位思考的機會。
2022-03-07 郭佩宜、羅納德
人類學 社會學 歷史學 性別

數字芭樂:台灣人類學界的性別圖像

台灣人類學界的性別比例在過去幾十年有了很大的變化,朋友們多有所感,但缺少實證研究。在國際婦女節(3月8日)前夕,我想嘗試一篇非典型芭樂文,以數字而非文字來呈現近期台灣人類學的性別圖像。此外我們也想問,台灣人類學與其他領域、尤其是相近學科(社會學、歷史學)的圖像是否相同?又與其他國家趨勢有無不同?
2022-03-04 彭仁郁
二二八 精神分析 創傷

紀念二二八: 擴大「我們」的邊界,向起而抵抗的靈魂致意

當普丁下令射擊的砲彈落在烏克蘭城市,摧毀無數家庭的生活,我腦中浮現國民黨軍隊從基隆和高雄港上岸,射殺遊行抗議者的畫面,耳中響起港警對年輕手足發射上千枚催淚彈、橡膠彈的聲音。儘管仍有部分地球人相信,威權強人以武力撐起的排他自我認同,才是群體存續的依歸,但不論是昨日的台灣,今日的香港和烏克蘭,已有無數個勇於為自由起而抵抗的靈魂,證明著有一種群體自我認同不須倚靠消滅異己而存活。有一種「我們」由愛與信念而生,這頂跨越族群邊界的廣大「帳篷」,足以容納每一個願意進來的人。
2022-02-21 鄭玠甫
歷史考古學 殖民 公眾考古

瓶子是垃圾還是古物?臺灣山區警察駐在所的考古學研究

近年的山林開放政策,以及肺炎阻礙了海外旅行,登山活動,包括郊山、縱走、溯溪與野營等,儼然成為時下的風潮,參與的人數,以及相關的產業皆以倍數成長。有更多人願意親近山林並不是壞事,但除了將山區的地景解構成山頭、等高線與溪流;登山者更應要意識到,我們所攀爬的山林,在百年前是有人居住的。若不是殖民者的作為,這裡仍然是他們孕育後代的家園。因此,在進入山區,a.k.a.原住民傳統領域時,須帶著尊重的心態,才不會有破壞文化資產的行為,傷害舊部落後裔感情的事件發生。
2022-02-17 林浩立
人類學史 田野

田野中的名字

人類學家進入田野時,隨著各種關係的建立,往往能獲得新的身份,而立即伴隨這個身份而來的會是一個新的名字,不論是基於擬親關係而來的稱謂、能融入社會文化體系中的語彙、或只是田野情境中的親暱日常綽號。有時候甚至是相反的狀況,在一次重大事件之後被賦予了新的名號,從而破冰產生新的關係。我們或許能控制這個名字(請叫我某某某),但大部分時間這是當地人給我們貼的標籤、試圖理解我們是誰、來做什麼的方式。無論如何,人類學家田野中的名字都有自己的生命,以及相伴的情感、責任與故事。
2022-02-14 李梅君
民族誌 鬼故事

當民族誌鬼話連篇

《第九號民族誌》(Ethnography #9)是一本難以定義的書。又或者,它可以輕易的被套上不同的名詞:它是民族誌、是鬼故事、是小說、也是自傳——端憑你如何判斷、劃界、定義真實與虛幻的界線。它可以以上皆是,也可以以上皆非。更精確地說,這是一本鬧鬼的民族誌:不只故事裡的泰北農村鬧著鬼、握著筆書寫的人類學家被附身、連讀著此書的讀者也被糾纏、入侵,在一層又一層真實與虛幻交織的故事裡,與數字、關係、身體、與靈魂反覆被劃域又去域。
2022-02-10 林開世
韓劇

沉澱下來的韓劇 :《我的大叔》(韓語:나의 아저씨)2018年(下)

「這棟樓選擇錯了地方,就像我。我也選錯了地方,我不應該出生在地球上。」2018播放的韓劇《我的大叔》,對Open老師來說,讓人有一種難以擺放的情緒。其寫實風格帶有一種對社會各種層面的同情及關懷甚至透漏出佛家那種對來來往往、汲汲營營眾生的悲憫。讓我們繼續跟著Open老師看連續劇。
2022-02-07 林開世
韓劇

沉澱下來的韓劇:《我的大叔》(韓語:나의 아저씨)2018年(上)

「這棟樓選擇錯了地方,就像我。我也選錯了地方,我不應該出生在地球上。」2018播放的韓劇《我的大叔》,對Open老師來說,讓人有一種難以擺放的情緒。其寫實風格帶有一種對社會各種層面的同情及關懷甚至透漏出佛家那種對來來往往、汲汲營營眾生的悲憫。在這個Blue Monday裡,讓我們跟著Open老師看連續劇。
2022-02-03 陳佩甄
展覽 酷兒 檔案

我們需要新的歷史敘事與檔案技術: 朝向「不適者生存」史觀

「不適者生存?」展中呈現的多元參照主體,一則反思了社會內部的單一史觀(男性、國族、異性戀中心),與受其排除與扭曲的不適者歷史,以及社群內部不適者間的階序與分斷;二則提供了「變」「態」者聯盟的橫向參照可能,讓被壟斷阻隔的生命經驗並置、連結。前者進一步提出了歷史修正,後者指向新的檔案技術,藝術作品則扮演了重要的媒介,提供了歷史性、物質性、多層次和跨領域的詮釋方式。由此預示了奠基於當下的未來抗體,將以擬態共生,晝夜共行。
2022-01-24 容邵武
發展 道德

發展主義、戰爭、道德資本-也談新竹縣市合併

當代不少社會關係及現象,包括新竹縣市合併議題,似乎必須為(想像中)的各種戰爭做準備的:人們不僅每天都在為生死存亡奮鬥,甚至任何一個規劃都被論述成生死存亡的奮鬥。Foucault在論述國家治理性(governmentality)時,當代權力的原型和戰爭同源地來自如何有效率地達到宰制。時時計畫、計算,這世界時時、處處佈滿危險,充滿競爭。Deleuze則強調不被戰爭吸力收縮的活力,靈活創發的機器、行動,戰爭不可能化約成為國家獨佔的元素。人們可以在國家機器之外,在其法則之外,找到另一種戰爭型式。容邵武老師一方面回應「重組客庄」的芭樂文,一方面期待新竹縣市合併議題前後已出現的各方活力所帶來的「戰爭型式」。
2022-01-17 卓浩右
書評 民族誌

《敞墳之地》書評:在民族誌中好好地記錄死亡,並且表現憤怒與悲傷

全貌之所以不可得,因為它過於複雜,任何的方法和觀點都不可避免有其盲點和限制。不過,即使有限制的存在,我依舊認為,這本《敞墳之地》是討論美墨邊境與跨國遷徙問題汗牛充棟的著作中相當重要的民族誌書寫,更不用說可能是目前坊間可得的中文書籍裡,最深刻且全面的一本。
2022-01-10 芭樂合作社
公共人類學 政策

說服與否,有時候只是速度的問題:異溫層的說服(與無法說服),人類學家 vs 公共政策參與講座側記

切入田野模式、說服可能是一種暴力、同溫層的擴大與異溫層的開拓,郭佩宜、呂欣怡、邱韻芳從自身和異溫層交手的經驗出發,帶來不同「技巧上」和「心態上」的分享。人類學家的角色讓他們提醒自己注意權力關係,以及「理解異質的核心」,進而接受說服(或者說溝通)的限制。在最後的QA中,三人不約而同提到,每個社群都有自己的節奏,有時其實是速度的問題。這個結論或許給了總是汲汲於說服的我們,一個安放焦慮的方式。
2022-01-03 吳易澄
文化敏感度

無助醫生下鄉去:開拓一條有文化能力的「偏鄉醫療」教學路徑

醫療照護人員如何辨識文化呢?文化與健康的關聯究竟是什麼?在醫學教育裡,人類學家不斷呼籲關切病人的主體性,貼近當事人的受苦經驗。但是,大數據、科學運算邏輯、新自由主義等的原素,製造了眾多「目睹溺水之人卻自覺無助」的醫生。本身為醫師的吳易澄老師樂與實習醫學生分享所學,帶領學生重回其田野,並分享自己的「無助」經驗,讓自己人類學學習歷程的開端,也是學生建立文化敏感度的基礎。
2021-12-29 蔡侑霖、傅偉哲、鄧家洋、莊雅仲
新竹 發展 社區

重組客庄:升格、創生與竹科擴張下的多重民主

就在四大公投快速消退的餘韻以及王力宏事件逐漸增溫的八卦熱中,府院黨近日於總統官邸聚會,確立了縣市合併升格的新政治課題,在被點名的幾個縣市中,尤以新竹縣市狀況最為急迫。其實早在幾個月前,新竹市長林智堅就拋出了新竹縣市合併議題,新竹縣長楊文科也回應提出竹竹苗合併升格主張。本文幾位作者,過去兩年多來,一直合作探討竹科開發對其周邊社區的影響,包括了園區三期與四期計畫,因此多少觸及縣市交界的情況,包括新竹縣市以及苗栗縣,在這樣的基礎上,嘗試提供一些有別於資源整併、提升財政能力等治理「效率」面相之外的另一種思考。
2021-12-20 趙恩潔
象徵 人類學史

自然象徵與憂鬱時代

儘管不若《純淨與危險》以及她後來關於商品與「風險文化」的著作出名,《自然象徵》反思六零年代學運、民權、反戰到嬉皮的「反儀式」世代,卻蘊藏著跨越時空的意義。到了八零年代,道格拉斯重新開展群格理論,以此分析為什麼不同的群體對於核能、終止懷孕、同性婚姻、氣候變遷、槍械管制會有截然不同的態度,以及哪些團體可能在哪些議題上有共識,但在其他議題上會分道揚鑣。其中,道格拉斯也將低群高格的特色描繪成「原子化的從屬」。某種意義而言,低群高格意味著社會的價值觀深度內化到個人身心靈之中,但個人必須獨自面對自己的人生。我認為,這種「原子化的從屬」,正是我們憂鬱時代的精確表述。
2021-12-13 江芝華
書評 考古 社會實踐

《敞墳之地》書評:考古學讓我們得以介入不遠的、被隱藏的過去,為遷移者說一個不一樣的故事

不同於傳統的民族誌書寫,這是透過圖像及各種現場的「物」來訴說,發生在美墨邊境,無證移民所面對的暴力緣起及樣態,甚至是因這暴力而造成的傷痛及死亡。不同於傳統的考古學研究,各種深入訪談及政府文件的爬梳讓我們似乎可以找回這些「物」的擁有者、使用者、丟棄者的姓名及面孔,摻雜各種西班牙語玩笑髒話的訪談讓我們彷彿可以聽見那些已逝去無證移民的聲音。而這場發生於沙漠中的死亡暴力,則是被其中可見及不可見的人類遺骸所見證。

最新文章